观《蜗居》有感
要说制作水平,电视剧《蜗居》也不是特别突出。它之所以火,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肯定是抓住了社会的敏感之处。就《蜗居》的主题来看,就业、买房、房奴、小三、婚姻、恋爱等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都被它包含进去了。其实,这些现实生活里的主题,只要能够被真实的呈现,就一定会引起共鸣。这正是《蜗居》成功的秘诀所在。不过稍加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主题词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被某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或者叫时代精神紧密的串联在一起。
从剧中人物的悲喜经历以看出,他们的选择无不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个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时代的精神风貌。与集体主义时代不同,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只能是这一种:对幸福的追求。不管是海萍、苏淳夫妇努力工作,攒钱买房,还是海藻与宋思明不顾现实阻力选择在一起,这都是为了他们各自心目中的幸福。当然,对于幸福怎么理解,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我们现实中的人也都一样。
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海萍常常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发牢骚,说自己如此如此都是被生活逼的,要是重来一次,会如何如何不同等等。甚至在苏淳被关进公安局后,还后悔当初不该选择留在这个大城市,不该一门心思为了买房。不过,按照经济学里的显示性偏好理论,人们真正的偏好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而非语言反映出来的。这样看来,海萍也仅仅是发牢骚而已,她的诸多选择正是她最喜欢的,在她自己看来,也是追求幸福的最佳路径。
其实不光是海萍,即使是最令人同情的海藻也一样。没人用强力迫使她非选择宋思明不可,事实上那都是因为她自己喜欢。但从她们的坎坷经历也可以看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幸福。反过来说,如果不幸福那也不能归咎于对自己偏好的选择。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它还与一个人的欲望有关。欲望越大就越不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也就越不容易感到幸福了。
看《蜗居》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 / 欲望。在这个方程式里,效用是个人愿望的满足程度。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可以看出,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如果欲望很大,离现实很远,而当前的满足能力又达不到,那幸福值就很低了,甚至为零。这正是《蜗居》里以及现实里的房奴们的问题所在。海萍偏要在大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而经济能力又捉襟见肘,总是感觉不幸福也不足为怪。
对于海萍们来说,追求幸福有两条路:要么增加效用,也就是加倍努力工作挣钱,然后买房;要么降低欲望,也就是租房住,不要求非买房不可。前者就是积极进取的奋斗,而后者虽然显得消极不上进,但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必要的。欲望无限,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过度膨胀,最终别说幸福,可能连性命都将不保,这不就是宋思明们走的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