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the hours》观后感分享

时间:2021-03-31 10:59: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the hours》观后感分享

  看完电影,除了感觉,就是感觉,《the hours》观后感。

《the hours》观后感分享

  象影片本身那样,除了意识,还是意识。

  直到失去感觉,进入无意识。

  流水,死亡,思想,窒息。

  意识在流动,人物在呻吟。

  生命虚无,人生毫无意义。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一直很喜欢女作家弗吉尼亚,说是喜欢,有些羞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读过她的作品《墙上的斑点》,而且还读不明白。不过,读不懂不是喜欢的理由。我不至于那样沦落,只是喜欢这样的一种风格和品位。和其他的无关。

  以前曾看过尼可饰弗吉尼亚的剧照,感觉很是亲近,她举着烟,沉思的样子,连带的也喜欢上了妮可,不为别的,只为她饰演了弗吉尼亚,而且演的不错。或许她们外形上的相似帮了她很大的忙。

  看了the hours中文翻译为时时刻刻,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有些迫不及待的肤浅。还有个常用中文名是岁月如歌,有点中国似诗意的俗气,好象也并没有概括出影片的思想和内容。用中文翻译英文总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如同机器翻译,没有思维没有感情。

  不过电影好看,取什么名字一点都不重要。

  一天,三个女人的一天,时空交错的一天,或按我的理解是一个女人的一天,她们的的思想大同小异。他们思考的是同一个问题,生的意义,死的真谛。套用中国的一句禅语,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是悲观,是病态,或者只是一种态度,与出世入世无关,与积极消极无关。

  弗吉尼亚对来访的亲戚说:"我可能要杀掉我书中的主人公。"

  后来她又诠释道: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

  有些东西必须放弃,才能更看清现象下的本质。

  有些时候必须离开,才能更懂的相守的可贵。

  诗人理查带着嘴角最后的一丝偷笑侧身翻下了窗台,女作家走入了河中,劳拉筹备好了平静赴死。一切都围绕着死亡,死亡或说自杀不在是病态的'逃避。它成了一种非凡的勇气,勇敢面对自己厌倦了的生活,不再求和,不再逃避,不再妥协,用积极的死亡主动结束一切不该不愿的生活和痛苦。死亡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

  一切都是平静的,平静的叙事,平静的述说,平静的思想,平静的死亡。查理最后谱写的乐曲传达给我们他有随时赴死的愿望,是的,死的愿望。

  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簌簌发抖着的异常敏感脆弱的思想者,他们的惊恐和惧怕不是一切物质所得能够弥补和覆盖。死亡是他们最安宁和安全的所在,人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得到彻底的安宁和平静。死是人世最后的伊甸园。

  痛苦的反而是劳拉,那个因女作家的怜悯而被救赎出物质生命的女人,她的一生已死,她说,后悔有什么意义呢,假如没有选择的话。她的愿望也是死亡。精神早已随着对死的理解而去,男人的爱也无法成为她物质身体存活的理由。爱和欢乐都是虚无。她已毫无留恋。

  女作家救赎了她的身体,她还是离开了亲人和家庭,走向未知的黑暗抑或光明,可是无论如何,她的一生都是孤独的,尼采说有多少孤独就有多少的自由。宇宙的万物相长相消的平衡让她的儿子查理成了诗人而最终完成了她的死亡。一切都在继续,积蓄的思想必定会寻得一个喷泻口或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存在。就象侏儒纪公园里的那句话,生命是奔放的,他们总能找到一个出口。相较于作家和诗人,她活着,相较于以前的她,她已死。

  现实悬空了我们的思想。

  精神世界中,他们强大而自由。

  物质世界中,他们脆弱而囚困。

  哪一个世界是真实的,是有存在意义的。

  诗人和作家,他们有答案。功利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他们也有答案。

  唯有我们,没有答案,一直徘徊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在不安中挣扎,在痛苦中让日子一日一日如流水般逝去。我们没有死的勇气,也没有生的渴求。只有消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死神向我们伸出召唤之手。

  诗人和作家用死亡的答案告诉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并尽量去理解生活,直到你不得不放弃。平静而热情的等待死亡,也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答案。

  因为,死是所有生命唯一的归宿,最后的归宿。

【《the hours》观后感分享】相关文章:

《AVATAR》观后感分享02-26

《爱心》观后感分享02-26

《长城》观后感分享02-26

《战马》观后感分享02-26

《党的女儿》观后感分享02-26

《复印店》观后感分享02-26

《吧嗒吧嗒》观后感分享02-26

暖春观后感分享02-12

《公司的力量》观后感分享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