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鸿门宴》观后感(通用1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鸿门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1
记得上初中或高中时,总有语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写一篇电影的读后感,那时候,电影是爱看的,但读后感是不想写的,因为想写的东西不能写出来,按规范需要写的我又不想写,所以总是很讨厌写观影读后感。
现在,终于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是不管写得好坏也不再担心了,因此,提笔发表感慨的心情也是无比的轻松......
满怀着想象跨进了电影院,看着场面巨大的画面,随着剧情的起伏开始感叹剧中的人物。
范增,一个以前在教科书里没太多了解的人物,在这部影片里却表现得如此的出彩,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辅佐项家三世的谋士也被那个以前我瞧不起的演员黄秋生演绎得那么真实。看到他的神机妙算才知道才华横溢原来就是用来形容范增这样的人物,看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谋士里原来我最了解的都出自三国,最近因为看历史,才知道每一个成功的帝王将帅后面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智士,否则这些人都成就不了他们的霸业。谋士——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幕后工作者!
看完整部影片一直在好奇这个霸王是谁演绎的,本来是觉得项羽只是一个力拔千斤气盖世的勇夫而已,但经过这个演员的演绎后,竟然喜欢上霸王了,等到电影散场后专门看了演员表,发现原来就是最近火的不得了的冯绍峰。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人气明星了,一个被众多年轻粉丝们喜欢的年轻明星,尽然因为演绎了西楚霸王这个角色,让我这么老的人也喜欢了,可见,功底还是有的。原以为我只喜欢像《步步惊心》中演绎八爷的郑嘉颖这样的过气明星,原来也喜欢这样当下时尚的明星。不过想来都是喜欢像郑嘉颖这样用一个眼神就能表达那么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绝佳演技。每每看到他用忧郁的眼神望着若曦,我的心也跟着碎了。《鸿门宴》里的西楚霸王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才喜欢的吧?不过,仔细想想怎么喜欢的都是这样悲剧的人物喃?不管是八爷还是项羽他们都是失败者,难道......杯具?不敢想,不想了......
正是与冯绍峰演绎的霸王相比,我觉得黎明演的刘邦少了很多的灵气,所以不喜欢。
最后就是影片颠覆了我对“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历史想象,那么唯美、凄凉的画面就这样被他们表达了,可惜了......
正好在发型店里烫头发,闲的无聊,发表了些感慨......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2
《鸿门宴》剧情前期,他想表达张良设计让项羽怀疑范增并除去范增不在录用,这样表达可以。可至从鸿门一聚之后。支持范增的项羽却莫名奇妙的和张良一起试探起范增来。这从剧情里毫无根据原由,就突然一下只的转变。让人觉得这里断了一大块,是为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在电影中,我觉得棋盘这个运用的不错,早有不动一兵一卒却能运筹帷幄定输赢的棋盘。但事实若真能像下棋那样简单,就能平定。解决得了天下的大事,就不会有逐鹿天下的人。
《鸿门宴》我们很清晰的看到里面人物的历史是错误的,这完全是编剧自己创作想象出来的。韩信与鸿门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以历史当时根本就没有韩信什么事。那时的韩信还在项羽的麾下,他是在鸿沟立约之后,刘邦入蜀他在投汉。龙且后来是投了汉并且存货了下来,夏候婴汉立之后和萧何一样待遇都不错。唯有韩信才是真真第一个被杀害的功臣。编剧把刘邦这个人算是诠释清楚了。让历史没有演义出的嘴脸,他让观众看到了真相。他解开了最后的密题。他从一开始就知道比谁都要聪明。就连张良也被他给骗过去了。项羽虽然做出了两个错误的决定,一是轼楚王,二是失范增。这都是天性所制,才导致了乌江自刎,即使没有张良那一支楚曲。
看到项羽死后,我才真真感受到原来范增才真真的厉害,他早以知道既然结局早以有定。自己也为这一天布置好了一切!让那些功臣也同样没有好下场。即使是刘邦夺得了天下,每有这些人的辅助他这样的国家也必然会很快覆灭。即使没有也失去了人心,让刘邦生活在孤独的没有朋友的痛苦只中。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到了结局却因范增的那一道锦囊而通通被刘邦杀害。韩信被众人射伤砍死,萧何被酷刑乱棍打死,就连对他最忠诚的范脍也因为无法面对眼前的这个人而自杀。但没有被追兵射死的张良存活了下来,并且让他看到了刘邦一年之后躺在病塌上惭愧即将死去的样子。他躺在冷清的宫殿里,只有张良与病入膏肓的自己。张良问清了刘邦为什么会这样,他是怎么做到的。刘邦原来从一开始就知道鸿门宴有多凶险。只是他布的一个局将计就计赢得了张良和民心。刘邦与项羽,而刘邦就是这样赢得天下的人。
张良把刘邦与项羽的故事讲完了。但真真的棋并没有谁胜谁负,他们都输了。结尾中张良仿佛回到了鸿门宴当时的情形立立在目,有项羽有范增。张良处着范增死后留下的杖,回头说到有没有一种棋能让两者双方都能赢。但天下之事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结局。这是形式和无奈造就了乱世。
要做大事、想富贵、得天下、要选择得失,就得忍辱负重。一切没有天理常数,只在一人!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3
我觉得大秦帝国那作者说的好。果真奇谋之士,并无高下之分。世人所看奇谋之士高下看其谋成败。但是决定谋划成败的在于那个决断和实行的人。同理范增和张良的成败并不在于他们俩人。而在于项羽和刘邦。以鸿门宴为列,谁高谁低?张良乎?范增乎?都不是。项羽如依范增所谋,刘邦必死无疑。然则项羽妇人之仁。并非范增所谋差,而是奈何决断者在这关键时刻昏庸。
以楚汉争霸的大局论。张良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邑之谋策反英布,彭越等奇谋能名传千古。根在于刘邦能听善言,决断。陈平的反间计也然。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决定楚汉争霸的战略,极其精彩。然则如无刘邦给韩信精兵,使其实施。这一精彩绝伦的战略世人岂能知晓?这就是刘邦厉害的地方。他能在众多谋士,将领的谋划中,能判断出何为真正奇谋,何为无稽之谈。这就是我说的,奇谋能否成败,关键在于断的人。
范增是豪杰之士。其才并不低于张良,陈平。劝项梁拥立楚怀王之后,使楚国民众归附,形成庞大的抗秦的社会力量。最终正是这一谋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可见其战略眼光。奈何项羽进咸阳之后,杀义帝,使项氏从拥立楚国王室的功臣变为弑君之臣。鸿门宴后,看出刘邦其志不小,张良等豪杰之士。劝其斩杀。然则项羽不听。即便范增再有奇谋,碰到巨鹿之战后,刚愎自用的项羽能如何?不是范增奇谋不如张良,陈平之辈。而是项羽识人之能,决断之能,不如刘邦。
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比刘邦强很多。但是做为一方诸侯最重要的识人,决断只能比刘邦差得太多。
然而我更喜欢韩信的为人。历史上他能带军打仗能出谋划策。一身才学在项羽哪里不受重用,只做个火头军。后投于刘邦能为什么呢?不就为了一展才华,求个富贵。他韩信要害你刘邦什么呢?杀了你刘邦他能当皇帝么?他是聪明人,自知不是帝王料,要不早自立为王,还投你刘邦干嘛。历史上刘邦的天下韩信立下了汗马之劳。
卸磨杀驴就是帝王之道么?最后无人可信,何其悲哀!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4
为了看张涵予和我喜欢的秦汉时期的历史,抱着历史又一次被电影篡改的心态,看了鸿门宴。
虽然剧情改的和历史有点大了,但是这部电影在讲完排场、看完大牌的同时还是能给我带来震撼和思考的。该电影似乎有些偏袒项羽,剧终以霸王和虞姬在幻境中的美好而结束,对于刘邦称帝后,酷杀功臣和晚年郁郁而终。两者形成对比,引发思考,成败不能单一的判断。
既然剧情和历史有出入,那我们就先从剧情入手,看看其中的哲思吧。
刘邦依旧没有主见,幸而身边有仗义的好弟兄和睿智的张良。
樊哙的这一角色有着重刻画,为取得棋局的先机,咬断自己手指的举动令人震撼。有时候这种不思前想后的真诚,遵从本性的率真更令人感动,他们常常提醒自己是在真真切切的活着,而不是苟苟且且的经营着。
韩信啊,片中把它塑造的太功利了,失去了威风凛然的大英雄本色。每次做出保证前都要说一句:我要得到我应得的。——感觉像是为展示自己武艺的江湖游子,,这个角色安放在这部电影里那是相当狗血啊!
至于萧何,我无话可说。
轮到项羽了,我个人认为要让胡军演,应该更有味道。可是导演考虑到票房人气,让冯绍峰来饰演(其实也没什么,不过是一场电影而已)。感觉项羽的柔情多了一点,呵呵,战场失意,情场得意嘛。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输赢。霸王无论何时都带有一种浓烈的悲凉气息。
虞姬,我拒绝评价,历史上的女人大多都被“传诵”的失去了原貌,没什么可说的。
嗯,到刘邦出场的时候了,黎明的演技还真很棒,很符合剧中的意思。看刘邦更多的是感慨,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的沧桑之处啊!林语堂曾写过:自古以来似乎是这样,杀一个人的是凶手;杀三个,杀六七个的,那他生来就是罪犯;若是组织完善的机构杀几百个人,那他就是头脑清晰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倘若他杀了千万百万,他就为历史上的英雄,想要谦谢这个头衔,也终归无用了。
哈哈,张良。是我喜欢的历史人物。电影把张良和范增讲成势均力敌的对手和惺惺相惜的朋友,有点意思“张良就像年轻时的范增”。用五盘棋来作为鸿门宴的“主菜”,一盘下到两败皆输的棋贯穿全片,在打打杀杀中添点睿智。
可能一场鸿门宴下来,就无法判定谁输谁赢。因为自刘邦决定赴鸿门宴起,就注定大家都陷入了算计之中,陷入了利用之中。所以范增悲惨的死去,刘邦够狠斩功臣,纯洁的樊哙也受不了自尽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勾践,刘邦,朱元璋。
但是张良(哈哈,这是重点)儒道权衡适当的人就像是一个传奇。乱世:学艺练功,曾组织刺杀秦王,投奔明主并辅其成大业,最终目的是百姓苍生,社稷稳定;之后功成身退,最喜欢的一种说法是骑着青牛游山,求仙问药去了。
张涵予这样成熟男人味十足的演员饰演张良是最完美不过的了(虽然历史中的张良有点娘)。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5
看了鸿门宴以后,我深有体会。
本片以张良叙述这千古棋局为主要,向观众们把鸿门宴的始终展现出来,表达出众人因鸿门宴而改变命运的无奈,通过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价吗”道出命运的无情。本片以鸿门宴为矛盾中心,再现了历史上的楚汉战争,以及在战争中谋士的机谋较量和项羽与虞姬的凄美恋歌。
本片的一大叙事特点在于设悬与释悬,通过悬念的设置引起观者的求知欲。神秘的老人为太傅及其学生讲述这场楚汉战争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设下的第一个悬念,一直到最后揭示他是张良才算是释悬。本片便是张良的一场回忆录。如果说范增锦囊的悬念,内容是兔死狗烹的开端。那么虞姬的那句:“这赴宴的代价你知道吗?”的设置悬念,则是揭示全篇的猜忌。这个代价在本片最 后由垂垂老矣的刘邦来释悬,这赴宴的代价,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悬念是范增与张良的最后一盘棋的结果,最后历史诠释了这结果——两败俱伤。历代君主与帝王内心最大的敌人就是猜忌,位高权重,时时刻刻提防别人觊觎自己的位子,内心的多疑使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去,只剩下孤寂,没有了敌人与朋友的人生也就没有那么可以留恋的乐趣。
整部电影人物鲜明,诸多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项羽的霸气,刘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计,张良
的韬略,韩信的急功近利,樊哙的粗鲁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诸多死士的苍凉壮烈。
我从这里知道了,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轻易听取别人的话,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6
有幸能看到这部电影,我不敢说全部都看懂了。
历史上,真正的鸿门宴是怎么样的,我在《史记》里已经读了个通透,甚至有些读腻了,读烦了。但在看完电影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心念为之一动,有些酸楚的感觉。
我并不是说电影的魅力高于书籍,而是为电影里所诠释的以鸿门宴为线索的我们当下与人交往时仍存在的那么一点,就被那么一点,感动了。
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种下的种子,在那之前,可以说我是一个顽童。在那之后,有所改变,能让我真正高兴的,是这么长时间里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维持了许多友好的关系。经常在想有些朋友为什么可以维持到现在,而有些朋友却只是匆匆的一面?两三年前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能称兄道弟的人,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能相交至今的朋友,我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那么明显;匆匆一面的朋友就属于“你死我活”的了。当然,这个答案并没有怎么站住脚。
我的好兄弟王悦,他和我并不是从小玩儿到大的,只是陌路相识罢了。但是我们之间的那种默契,那种互相赏识,他对我的那种无私的帮助,让我觉得在我们初遇时仿佛认识了很久。
还有杨兄,只是因为一场比武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比武场上,我们都不曾留手,都被对方打伤过。可是这种伤,让我们笑得更为欢畅。
徐靖,是我的兄弟中的开心果,没他不好玩儿,没他没意思。不是他多么会讲笑话,其实他不善于此道,而是他肯让我们来笑,从不反驳,更无怨言。似乎他也享受在其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和气魄啊!
浩伟,可以说他时运不济,也可以说他咎由自取。自打上高中二年级以后,说实话,我对他的某些行为感到不齿。但是为什么我舍不得离开这位兄弟?
马宁,一个硬汉。单打独挑勇闯四方,我很佩服他。老王也是这样的人。拿起电话,不知道该打给谁的时候,马宁不做第二人选。聊上两句,即便不能见面,那个孤寂的心也落下来了。
老彭,初中以后我们就没联系过了,直到有一年大学时期到青岛玩儿才见。可是很奇怪,见面之后,我们之间并没有感到陌生,反而觉得比以前熟悉。
奇峰,怪才啊。我们少不得的是争吵,吵到面红耳赤,吵到天翻地覆,吵到差点儿大打出手。他不服我,我不服他。真是人生难得一位吵的知己。
努尔,在她面前我就像跟在姐姐身边的孩子。离京之前,她陪我喝酒,听我讲一些伤心难过的事情,从旁开解。连我自己都记不得什么时候跟她建立起这么深厚的友谊。
立冬,说起她。至今我犹敬之若天人。本以为初中以后,不会再有什么联系了。万没想到,事隔八年,她还肯来读我写的诗篇和小说。每想至此,心头涌出一份慰籍。
海鑫,为什么她会那么信任我?从来不曾怀疑。我并非样样通晓,事事能平。我办砸过很多事儿,我被难倒过许多次。可她仍对我坚信不疑。只是一个“磁”,解释得通吗?
邵哥,可以说他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男人。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且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的毛头小子。我相信他看到的我写的那篇稿子,对他而言司空见惯。但这知遇之情......
如果说我之前得出的答案还能成立的话,那他们的友谊将把那个答案破掉。电影版的《鸿门宴》,通篇上下我只看到了“有情有义”这四个字。一个人,学识可以纵贯寰宇,武功可以盖世无双,计谋可以深不可测,品行可以德高望重,境界可以至高无上,财产可以富可敌国,名声可以威震九州......但是情义二字,如何去形容,如何去诠释呢?是什么把我们拉到了一起?理想、信念、利益,这些统统不靠谱儿。如果只是因为一个“情”字,那么似乎太单纯了。不过,也许就是这么单纯而已。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7
终于有时间看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很值得欣赏的电影。从它的最初启动,到一步步登陆荧屏,“鸿门宴”三个字从没有离开过观众的视线。各主要演员不断在微博与观众互动、一时间“放饭了”成了大家的口头禅。随后出品方又展开了关于中国饭局的文化探讨。鸿门宴的前期预热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自然票房成绩也是令人引以为傲的。
就人物讲。个人很喜欢冯绍峰塑造的项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透着无以复加的霸气。纵然功败垂成,项王仍旧是被后世歌颂万千的大英雄。他的眼神中透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又似对其命运的暗示。让人唏嘘。都说刘邦是小人。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生死关头。他的反应虽够不上义薄云天。却也合情合理。只不过与项羽两相比较下。就相形见绌了。
范增的足智多谋让人艳羡。相信以他的智谋肯定知道项羽的有勇无谋、匹夫之勇,难成大事。但却心甘情愿的辅佐项羽这么多年。是人都会有感情。聪明如范增,终也逃不过这份“父子”情的牵绊。多年的情分亦难抵"猜忌"二字。纵然知道这一切都是张良的离间之计。范增还是选择了默默离开。不曾为己辨别一丝一毫。只因羽儿相信了。当彼此的信任不复存在时,再多的辩解也是徒然。所谓“一日为父终身为父”。即便要离开。范增还是在为他的羽儿着想。所以才留下了所谓的“锦囊妙计”。也算是与张良谋士间的又一种较量。这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事,更加神话了范增。
电影中穿插了很多文学典故。项庄舞剑志在沛公。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四面楚歌。这样的电影是极好的。于观影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中华五千年历史精髓传达给观众。看完这部电影。有关那段历史的很多诗词歌赋于脑海中喷薄而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
那段历史曾被后世多少文人歌颂过。穿越千百年后。留给我们的除了对历史的缅怀。更多的是奋发。是思考。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8
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品一品《鸿门宴》。
这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天下之争,这是一场杀机重重,惊心动魄的生命豪赌,这是一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传奇?
楚汉争天下,项刘争一家。当时,项羽,他雄兵数十万对阵刘邦区区兵马,最后却落个自刎乌江,为什么?
是放走了刘邦?是贪恋了儿女情长?
我们去剧情里寻觅谜底吧。
张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他为刘邦倾情谋划,精心部署,笼络项伯,蒙蔽项羽,最终化险为夷,从而让刘邦“咸鱼翻身”赢得了斗争的主动权。
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的`“亚父”。他忠于项家,却被项羽“此一时,彼一时”所赶走。他心念旧主,走前赐予一个锦囊给项羽,称“身处困境或想起老夫时打开”,然亚父的一颗丹心,却始终没能撼动项羽的妄自尊大之心。
接下来的剧情波澜壮阔,而项羽可谓江河日下!
他刺杀怀王,惹十八路诸侯携刘反项,瞬间势单力孤,四面楚歌。
英雄末路,他走近乌江,可他似乎忘记了那个锦囊??
刘邦到,项羽虞姬双双自刎。
在项羽身上,刘邦找到了那个锦囊,打开一看:“主公,吾已说服张良、韩信,待韩将军到来之际,主公即可取胜?”
刘邦,玩转谋略,顺势而为,他成功了。
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他失败了。
其实,一场鸿门宴,早就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而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刘邦却精于团队运筹并知己知彼,这,已经预示了项刘之争的结局。
当初,范增和张良在宴席上盲下五盘棋,范增虽然胜了四局,但心中早有新的思考,范增临死前对张良说了这样一句话:“这盘棋也许还有另外一种结局??那就是两败俱输。”原来,这才是范增生命中布下的最后的也最成功的一局棋。
我在想:如果放在今天,范增张良再次对弈,会不会出现另外一种结局——双赢?
天道有常,世事无常,项羽未曾想过自己会输,范增也未曾想过会与离开项羽,张良也不曾料到范增死前布的那一局未得面世的棋局?
世事永远在变迁,没有人能保证一切事物会按照心仪的那样发展,亘古不变的却是——是英雄抑或平凡,你顺势而为,你初心不变,你就是自己的王者!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9
11月30日,小雨寒夜,与友人小聚后,去大华看《鸿门宴》,大华影城那栋楼的一层依旧空空荡荡,原先的服装店全都关门了,友人笑曰:这是马鞍山市中心~其人是浙江人,这样的话,我这马鞍山人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也无可奈何~
《鸿门宴》好片子,拍得精彩~看完后,我在想一个问题,楚汉相争和马芜之争像么?项羽从当年的义军盟主,40万大军在握,发展到后期兵败乌江~刘邦最终继承大统~真是形势调转~马鞍山当年也曾有这样的强势啊~曾几何时,马鞍山人也曾对芜湖人说,欢迎芜湖人到马鞍山来坐无人售票车,吃肯德基~那种溢于言表的骄傲,现在已不知去向何处~芜湖人会对马鞍山人说,来芜湖逛步行街,吃美食,游方特吧~
影片结尾,项羽乌江自刎~我和友人开玩笑,应该注明:乌江,今马鞍山境内和县乌江镇~马鞍山,可以发展的旅游资源就只有李白么?楚汉相争的历史题材,刘邦、项羽、虞姬,这些不都是么?马鞍山可以发展的只有采石李白的衣冠冢,当涂青山的李白墓么?乌江的霸王祠呢?古战场呢?李仁港的这部大片,票房,上座率,已经不用质疑了~可是中国有多少观众知道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荡气回肠的楚汉争霸结局都在我们马鞍山呢?我们有没有炒作的意识?为什么不能搞电影植入广告呢?为什么不能争取首映式在马鞍山呢?为什么不能以这个主题吸引华侨城、中旅集团来和县乌江搞影视基地,主题公园呢?这个旅游基地,在宁马合芜滁五市之间,题材新颖,吸引你客源有可能么?马鞍山的外宣部门、旅游部门、招商部门、规划部门考虑过这些问题么?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10
首先,本文的题目灵感来自于一句广告词:男人的人生要像一把刀,要有所斩获。昨晚终于欣赏了《鸿门宴传奇》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发现我竟然有些怅然,下面就是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和评价:
本人关注这部影片许久了,直到影片真正开始在面前播放,才发现“鸿门宴”后面还有“传奇”二字。既然影片的编导们都把这部影片定性为“传奇”了,那么我想我也就没必要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加以解读了。等影片放映结束,我才明白这部影片说的其实是人性,是创业过程中男人之间的人性。尽管刘亦菲扮演的虞姬这个角色不仅仅是一个花瓶角色,她的戏份还算不少,但总体来说这仍是一部十足的男人戏。而这部男人戏显然没有像其他某些港片一样把男人之间的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情义渲染地令人热血沸腾,反而把男人之间权谋、阴暗的一面刻画地淋漓尽致,且听本人细细分析:
一、项羽和刘邦。
在影片开始,项羽这个出身于楚国贵族的义军首领,其实对刘邦产生了严重的误判。在影片中他们最初相识是在咸阳,他们不约而同地去刺杀秦始皇这个暴君,并因此产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后来,在一个虞姬遇难、项羽英雄救美的桥段中,刘邦在即将开始的厮杀中主动要求和项羽结为兄弟,而项羽也豪爽地表示:照顾好你嫂子!可见,项羽把刘邦视作一个非常不错的、值得信任的心腹小弟了。而到后来,项羽这个大哥安排刘邦护送虞姬回后方,事实上等于剥夺了刘邦和自己竞争“先入咸阳为秦王”的资格。项羽这个大哥也许是这样认为的:自己是贵族出身、而且又是义军盟主;而刘邦是平民出身,况且又对自己担当霸主的信心不足,所以让刘邦在自己手底下做小弟,做像项庄一样值得信任的小弟是刘邦最好的出路了,自己也算没有亏待刘邦。
但是,刘邦无疑也是一个想当大哥的人,因为他也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也”的豪言壮语。他之所以在项羽面前没有显露,一是为了自保;二是由于如果他也进兵咸阳,势必和项羽成为对头,这么做风险极大,需要众兄弟的鼎力支持才行,如:夏侯婴、萧何、樊哙等……而他之所以顺从项羽的指示而护送虞姬回乡,当然也是为了试探众兄弟的心思,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一个“激将法”。终于,快人快语的樊哙不满刘邦这样做,当众坦露了心迹,要求刘邦带大家进军咸阳。于是大家终于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地调转方向而朝咸阳进发了。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三国演义》里的两个桥段: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可关羽还是弃他而去,原因正是关羽在曹操那里待遇再好也是个打工的,怎么也算不上心腹小弟,曹操真正的心腹小弟是曹仁、曹洪。而关羽在刘备那里当然算是可以参与核心机密筹划的心腹小弟了,一旦成就大业,理所应当地是会拥有原始股份的。而刘备也在曹操那里混过,可他最终离开曹操无疑是因为刘备也和老祖宗刘邦一样是一个注定要当大哥、注定要和曹操争天下的人物。看来,如果一个人也想当大哥,那么认清自己的职业定位、认清别人的职业定位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儿。项羽最初在这方面可以说等于看错了刘邦。
二、项羽和范增。
范增无疑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角色,而且和项羽的关系非常好:项羽尊其为“亚父”(比干爹还要厉害),范增则称呼项羽为“羽儿”,好一对情谊融融的准父子!可是,当张良筹划的离间计在头脑相对简单的项羽身上起作用时、项羽质问范增“军师对我项家是否也是此一时彼一时”时,我们可以想象范增的心会不会一下子冷到3.86摄氏度!而项羽这次的疑心之所以这么大,也许是因为当初看刘邦走眼之后的反弹。随后范增知道自己失去了信任,向项羽辞行时,已经不敢称呼“羽儿”,而是“主公”,看到这里不免令人心寒,打工的就是打工的,无论老板对你多么好、多么客气、多么视你为心腹,可你还是一个打工的。这一点需要每一位打工者牢记!人家对你“言听计从”说明你的职业生涯已经算是相当成功了,接下来该急流勇退了,否则很有可能自取其辱了。当然了,项羽头脑虽相对简单,但也不是没心没肺,所以他面对范增的辞行,手握范增留下的锦囊妙计,还是泪流满面,激动地、重新叫了一声“亚父!”这种场景真令人唏嘘不已。老板和打工者究竟怎样才能善始善终呢?
三、范增和张良。
纵观整部影片,范增和张良这两位超级大谋士的对弈主导了整部电影情节的推进。他们最初见面开始对弈,范增赢了,张良差点儿被自己的老板刘邦杀掉(看起来的确如此)。但张良归到项羽帐下之后,又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而当范增拖着老朽的躯体离开项羽后,又成功地运用“两败俱输”的方法离间了刘邦和张良以及萧何、韩信等骨干,让刘邦到最后夺得了江山,但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任何人都不相信,一点儿也不快乐。因此,范增和张良对弈的招数一个比一个狠,一个比一个毒。那么,同样作为谋士的范增和张良,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辅佐某位贤明的主公而夺天下、安万民来实现自己在历史上的价值、得到一种历史成就感。而“革命”成功以后,他们不一定非要要求得到多大的物质回报。可惜的是那些当大哥、当老板的不一定这么认为,他们往往对这类谋士采取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处理办法。
四、刘邦和张良。
可以说没有张良的辅佐刘邦是很难战胜项羽、夺得天下的。但是,当项羽和虞姬双双自杀、天下已定的时候。刘邦仅凭范增一个所谓“锦囊妙计”的孤证,便怀疑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忠诚,进而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追杀。莫非刘邦和项羽一样头脑简单而经受不住低劣的“离间计”?本人不这么认为,当时天下已定,张良等功臣的地位相当敏感,刘邦当然是不想和他们“平分天下”的。因此,对于他们是否勾结了项羽,刘邦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也正是所谓“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的真实写照。
五、刘邦和樊哙。
樊哙无疑是刘邦的心腹,而且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有话就说,所以樊哙得以“善终”。但他对刘邦杀戮旧臣的做法感到不解和难以接受。所以他在向刘邦说出了自己的痛苦之后,竟然自杀了。他是死于自己的单纯,和对残酷现实的难以接受。
以上便是影片中展示的男人与男人之间故事,大哥与小弟、老板与打工者、与聪明的打工者以及头脑简单的打工者、打工者与打工者之间的阴谋、权术、信任、猜疑和杀戮的故事。所以说,男人们的一生就像一把刀,随时准备杀别人或者防止别人杀自己,或者干脆等自己的价值防线崩溃时用来自杀……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些太累了?所以行文至此我终于明白《失恋33天》中李可(河南人)老公的一句台词:找李可这样的女人当老婆,省心!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男人之间耍耍大刀还是值得品味的,因为这毕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女人就算了吧!否则,女人耍大刀很有可能演变成《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那样的群殴!
当然,在影片中也有比较单纯的关系:项羽和虞姬。他们自始至终都简单地相爱着。而虞姬一句台词仿佛是说给其他男人听的:我还是喜欢选择相信别人。可以相信别人的人是简单的,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而影片中成就大业、消除了各种隐患的刘邦显然是不快乐不幸福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觉得身边每一个人说的话都是在骗自己。好多人向往丰功伟业到最后竟然是这样的?丰功伟业在这里被神奇般地解构了,男人之间的肝胆相照、英雄相惜也被解构了,只剩下了项羽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没有被解构,这一点和《东成西就2011》恰好相反啊!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11
看完这部电影回到家中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打出鸿门宴这几个字,我想看看大家对这部电影的看法。看看有没有和我有相同的理解这部电影,发现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不看好都认为反转了历史。颠倒是非、项羽没有历史上那样自大,骄傲。重义气,没有霸气和杀气,刘邦没有那种狡猾和弱小的性格描述,范增和张良大家都觉得缺少了什么。
毕竟是120分钟的电影,要去描述一本千年的历史很难。在说写上下5千年的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的去知道里面的每个细节,拍一部好电影很难。要去把握很多细节,鸿门宴的导演我很佩服,用不同的位置和时间分段去分开时间来描述每个人物的闪烁点。很难的。
范增的忠让感到很伤心,就好象他说的那句话,还有一种棋叫两败俱伤。张良的忠换来的是刘邦的追杀,最后虽然没有死,可电影结束的时候打开那大门。回忆一下进入了张良的内心,最后一个一个的倒下,樊哙的忠勇叫刘邦脱下龙袍。我和你出来跟随你怎么多年。你为什么要怎么做,以前不是说好了打完战。一起回家乡和大家喝酒的嘛,很辛酸的一句话,樊哙自杀了。他死也不明白刘邦的想法为什么要怎么做。韩信在电影里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一个人。就因为在刘邦面前说了两次,这样的话,等事情完了’我要得到我应得的。最后刘邦打开了从项羽死后得到的锦囊。韩信引来了乱箭之死。连环计的展现还挺吸引人很值得去思考。
每一部电影没有完美的,可能现在还有大部分还不认同这部电影。没有十全十美的。只有自己去感受精彩的瞬间。就好象以前的大话西游。人人都说垃圾电影,现在了?时间过去了?人人都说是经典。我相信以后鸿门宴也是一部经典,很少看完电影有感触。今天真的有感触了。老套是老套了点。依旧是爱恨情仇。依旧是争夺天下,依旧是连环计。三个依旧概括了一部电影的经典。从一开始就是一步错棋,没有人走对过。电影就是电影何必太过偏激,只要安静的去看每个人物,每个故事。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12
期待已久的电影《鸿门宴》,昨天终于看了。之前的心情是欣喜,兴奋,并诚心想再学一次,再领略一次史诗般的“历史盛宴”。然而之后,除了给人以大场面的震撼外,倒叫我有几多不解——历史真的可以这样演绎?
让我先说说自己对《鸿门宴》简单而表浅的认识。首先,《鸿门宴》是楚汉争霸时一个重要事件,是一出高手较量的经典故事;其次,是各色人物智慧、性格、气魄的“大聚会”,甚至对历史具有映射作用;三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新阶段的开始。《鸿门宴》很重要,很关键,但也不过如此,它改变不了历史,但它的偶然性里蕴含着历史的必然。它不具有决定性,却充满着引导性。同时,它也揭示出“智慧取胜,道义成功”的历史规律性。
然而电影给我的直接感受却是《鸿门宴》决定历史。先是决定了历史进程,即“鸿门宴”后,项羽违令驱刘邦出咸阳,轼杀怀王失道寡助,盲目与曾经盟友的十八路义军为敌,反给刘邦以成功机会;再是决定了人物命运,范曾失宠,轻信张良,性情项羽,狡诈刘邦,韩信一介武夫,显得人物单薄,特别是樊哙咬断手指,究竟想说明什么?后是故事交待简单,演绎离奇,存有歧义。“霸王别姬”乃史之绝唱,项羽虞妃情爱深厚,但从电影场面上看,刘邦与虞妃在一起的时间倒比项羽还多,虞妃陪项羽死也与历史不符,实际上是“霸王别妃”后项羽才不想活了,才与刘邦拼命的。还有,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主题不见了,《鸿门宴》,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难道这就是电影?为了把“历史”压缩在拷贝里,采取各种艺术手段,这不难理解。但歪曲事实肯定不会为群众所答应。艺术要在生活的“土壤”里生长,离开生活,就妄谈艺术。换一个角度看,我觉得,电影《鸿门宴》是想以“大场面”、“美女加英雄”、“命运赌搏”来赢得票房的,却因此带来“篡改史实”、“虚构浪漫”、“制造英雄”负面效应。票房,当然不是离奇哄出来的,也不是明星闪出来的,这得老百姓说了算!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13
有一种棋,叫两败俱伤
对比电影版《鸿门宴》和课本上的文章以及我所了解的历史知识,电影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有不少的改变。任何一种翻拍都会加入导演自己对这段故事的理解,褒贬不一,但是我觉得,《鸿门宴》的改编却比原著更加紧凑,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活。
在所有人物里面,我最欣赏的是项羽。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总结起来就两个字,霸气。他有豪气,才会毫不犹豫在酒馆救下虞姬;他义气,才会有四面楚歌时项庄的拼死相随。有人说项羽太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才引来后面自己的溃败。但是我却认为,项羽不是输在有刘邦这个对手,不是输在刘邦有众多有志之士,而是输在自己对同伴的不信任。鸿门宴的最后,项羽要刘邦杀了张良,否则不放他走。一开始,我以为这是项羽设计的计谋,目的是要刘邦、张良之间产生隔阂。但是看到后面,他因为张良的一句话,就开始怀疑为项家卖命多年的范增,我不禁否定了我之前的看法。项羽应该只是被短暂的胜利冲晕了头脑,想羞辱一下刘邦阵营的人,却没想到给了他们翻盘的机会。我不禁在想,张良假装想投靠项羽时,故意说出与范增相反的看法,为什么项羽想都没细想,就怀疑范增呢?我想,张良正是利用了项羽短暂胜利的心理。他知道刘邦节节败落,项羽越走越高,走得越高,可以相信的人就越少,想去相信人的心就越淡薄;同时,他也迎合了项羽想要铲除刘邦的心理,让站在对立面的范增明显处在劣势。其实就像是刘邦在最后说的那样,站的越高,相信的人就会越少,这是得到权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项羽空有一身豪气,却没有足够的胆识,也没有足够的决心去相信别人,最后才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场。我想这是他最后落败的根本原因。再说刘邦。看电影时一直不太喜欢他,或许是因为他没有刘邦的那种豪气。他有报国为民的决心,却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不过,我想导演这样设置,是想突出刘邦身上所特有的仁爱。他挟持虞姬来挟制项羽,却细心为她找回丢失的旧琴;他虽想夺回持政权,但却愿意拱手把咸阳让给项羽,来避免百姓再次经历战争。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能胜项羽,正是因为他这份仁爱,让他敢于去相信别人,让他能放手让张良去诈降。但是仁爱如刘邦,最后也逃不掉因猜忌、怀疑而错杀忠臣的命运。精明的他为何会宁愿杀害追随自己多年的功臣,也要相信范增的一张纸?难道他不知道范增老谋深算,计策多吗?我想不是,从最后樊哙自刎他痛心的样子可以看出,他其实是很珍惜这些兄弟的。只是坐在高高在上的皇位上,很多事情不是不能信,而是不敢信。宁愿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这也是每一个权力者的悲哀。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将自己与所有人隔开,这也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
在我看来,整个电影其实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信任的权力斗争。同时也写出了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的无奈。作为一个权力的争夺者,他需要信任来招揽更多的人才,辅助自己克服一系列难关;然而当他得到权力,他又必须摈弃信任,因为信任别人,就是给他一把可以刺伤自己的利剑。权力是诱人的,同时,它也是冰冷的。历史上看,刘邦赢了,他赢得江山,赢得天下,但是同时,他也输了,他输了自己的心。
正如张良最后所说,有一种棋,叫两败俱伤。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14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好的历史剧了,完美的历史背景,权谋斗争,可歌爱情,战争宏大和人生启示。在中国可能这段历史是最适合拍成电影,而不落俗套,娓娓道来。整部电影没有限于鸿门宴的历史框架,蒙太奇手法贯穿全片,从项刘二人的相识开始。鸿门宴是本剧一个高潮,其高峰因为有所改变而更显得美妙精彩。棋局之斗精彩异常,可以在好一段时间内占国内电影界描述棋局的传奇地位。
一般历史剧最难得的是处理好感情戏,本剧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显得拖沓了些,因为大众对这部电影的电影多是限于一部历史剧,觉得感情戏的存在有失血性和风雅。但是我仅此技术层面上来说,避免拖入无谓的争论。
前面说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因为有了痴心的项羽虞姬这对恋人才唱出了绝恋的气氛,所以本剧的感情戏不仅不是陷入拖沓的恶搞剧情,反而是本片应该讲述的一个重点。有人觉得刘亦菲没有那种美感,我刚看到时确实感觉这部剧或许完了,但是导演在描述这段爱情时,对于战争的回扣与蒙太奇手法的熟练掌握,都没有因为我们对刘亦菲之前的固化印象有所滞碍,所以有点觉得是这部电影救了刘亦菲的演技。
最后剧情在乌江自刎一段,可以使场面音乐更加凄婉一些,但是可能考虑到之后还有那么多的楚汉相争的延续部分,所以少了些煽泪场面。那段延续部分,可以形容为款款走来的一位老者,或是范增或是张良,在慢节奏中华丽点缀了本片的一个基调,正如《英雄》中最后的“天下”二字一般,立刻把本片上升了一个层次,回扣了全片,留下的是对《鸿门宴》恋恋不舍的臆想。
本片有三个人的演技最为夸赞:黄秋生、黎明、张涵予。范增和张良二人的作用不用多说,权谋的集中体现者。黎明演的刘邦本身就是一个权谋和爱情的复杂体,很考验演员的演技,但是黎明在多个地方内涵的笑给了大家很多对这个角色的正确定位,而且王者的气质也是尽显到位的,所以我比较赞他。如果让黎明去演刘备,我觉得应该也不错。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 篇15
看完《鸿门宴》点映,回到家好久心情还没平复下来,剧情不能说,就说说整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吧!
这部电影整个场面气势恢弘,画面唯美精细,道具别致精美,尤其是配乐,太棒了,配合着演员的精彩表演和画面,非常能带动人的情绪。张涵予和黄秋生两位演技真不是盖的,尤其是黄秋生,我个人感觉他演的最棒,因为他演的是个几乎没有视力的人,不能象别人一样靠眼神拿戏,但还是能将范增演的有血有肉,出神入化,这就让人佩服不已,不愧是老戏骨了,而且他的配音也为他增色不少,不知道粤语版他的原声是否也能这么出彩。黎天王演的也不错,不过确实如别人评的配音稍弱些,还有小春的樊哙、许海峰的项庄都给我印象深刻,安志杰的韩信就有点耍帅耍酷的感觉了,演的痕迹有点重。
下面要说到项羽了,我现在还激动不已,冯绍峰将项羽演绎的太好了,项羽一出现,我就被感动的差点落下泪来,怪不得冯绍峰一直感谢李仁港导演,说他的造型给了他信心,坐在那儿,英武贵气,霸气逼人,天神一样的感觉,而且这个印象一直贯穿在我脑海里,和虞姬一起的时候,就是她的天,她的保护神,千年前的项羽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难怪虞姬会为他死,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怎样都要生死相依的。项羽的戏说话的不太多,全靠眼神了,冯绍峰的眼神戏非常有,而且他的眼睛真是特别,眼珠亮亮的,象猫眼,而且还水汪汪的,非常清澈,看虞姬的时候柔情似水,看了冯绍峰的眼睛,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眼神温柔的可以滴出水来”这句话了。
刘亦菲的虞姬真是很美,笑的时候梨涡轻现,倾国倾城,哭的时候梨花带雨,我见犹怜,也难怪刘邦项羽都为之倾倒了。
我在观影的时候哭了两次,一次是项羽痛别范增的时候,一次是霸王虞姬双双殉情的时候,第一次是无声流泪,第二次就是抑制不住的抽泣了,而且早上走的忽忙,还忘带纸巾了,只好用衣袖抹,真是丢脸丢大了,什么形象全顾不上了。好笑的是我边上一位也在那儿摘眼镜抹泪,黑影里我还以为也是女的呢,等电影结束灯一亮才发现是个男的,哈哈太搞了。
这部电影若说不足,那就是导演可能想将故事说的更完整更加油满些,要说的东西的太多,而时间又不够,所以感觉有些情节比较仓促,衔接不太流畅,霸王虞姬的感情线也略单薄粗糙了些。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这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鸿门宴观后感03-31
关于鸿门宴传奇的电影观后感(通用9篇)02-24
鸿门宴观后感范文04-02
电影观后感精选04-01
电影观后感05-03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电影《雷锋》观后感09-02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电影《雷锋》观后感09-02
《鸿门宴传奇》观后感3篇精选10-08
《鸿门宴》观后感范文600字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