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感动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1-03-31 10:43: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

  如果说在我看过的所有节目中,最具有震撼力和感动力的无非就是《感动中国》的节目了,从那次老师带领我们观看至今,我都仍然没有忘记过节目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感动场面。心中那份感动更是从没有消失,反而激励着我向前。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

  节目里的布置很朴素,虽然场面不是豪华,但场面气氛却使人感到浓烈,每一位观众都是十分专注的神情,在场面正中,用电视墙设立了一根柱子,柱子装饰很简单,一块红布盖在上面。在红布中,一根柔和的线条刻画了一个向上的心形,看到了那颗心,我的内心中仿佛也被触动了,这颗心的背后,有多少无名的,平凡的人在为人类奉献,却不求回报。

  在我印象中,有两个人一直使我铭记于心。第一个使我感动的是在中国的核试验工程中默默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在视频记录中,见到了林俊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在病魔的折磨下显得十分的苍老,然而,正是这位老人在视频中出现,我也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一位核试验工作者,在踏入核试业大门槛时,就已经献身给了核试业与国家,而此时的老人,正在众人的扶助下,插满了医疗设备小布走向了工作桌上,多次的手术他都拒绝了,为的就是多在电脑前工作,传输经验给下一辈。在他临终的那一刻,视频内的人们在哭,屏幕外,同学们也在抽泣,在自己生病发热的情况下,有几位可以做到坚守书桌不肯离?

  林俊德带给我们的刚毅的意志,而十二岁的小女孩何玥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无形的爱,一个在明知自己将死亡的情况下无偿捐出了自己的器官,这在社会之中,是最伟大的人,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的“君子”。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能完整地离世,在看了这一刻后,会带动多少人无偿捐献器官?

  厂中的柱子上,鲜红的布条被一次次拉下,每一次的拉下,都在歌颂一个伟大的人,主持人的`供词随着屏幕上笔走龙蛇的金子豪迈颂读,柱子上所写下的每七个字都如心灵鸡汤般,使观众,也使我的内心走向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灵魂升华。

  从“最美老师”张丽莉到何玥,再到那一对伟大的夫妇,每一个的事迹都使我感动,使我在新的道德的层次中飞跃,让我的道德更加地净化,向上一层。

  如果说小时代1带给观众们的感觉是校园生活的美好,那么小时代2则告诉我们现实世界的残酷。

  片中最让人们感到大跌眼镜的桥段当属姐妹间的决裂。老实说,我压根都没料到顾里居然会劈腿,而且对方竟然会是南湘的前男友席城,那个公认的堕落男。如此优秀的"女王"式的顾里居然会有如此这般的糜烂往事,带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以及思维上的冲击。

  但这恰恰是原作者郭敬明的高明之处。之前有权威部门指出,当前国内的电影受众的平均年龄在21.3岁。而郭敬明显然是抓住了这个年龄层观众的胃口。

  也许是时代造就了这种现象,也可能是这种现象够成了一个时代。虽然有些事情同我们的真实生活还有些距离,但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取名为小时代简直是太贴切啦,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一群人,特定的一系列情节构成了这个小小的时代。也许它代表不了全部人,但它却真实的存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人。

  也许是爱情,真的是那个叫做爱情的东西吧。顾里的男友顾源在得知这一切后居然选择了全盘接受,还帮着一起设局,逃避了家族的联姻并帮顾里家的企业摆脱了危机。

  我想这是郭敬明留给观众的一个思考,你的爱究竟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影片的结局是美满的,这一点尺寸郭敬明拿捏得很好,过程很艰辛曲折,但结局是美好的。

  也许这部影片也是郭敬明内心世界的写照吧。

  看了两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十分艳羡。我也希望在渴望只进行情节分析和任务性格命运解读啊!可是我们的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太差,以至于我们的老师只能在课堂上串讲。甚至我们某个老师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弄懂《鸿门宴》竟然花费了11个课时——你信吗?

  如何处理文言基础,阅读积累,情节与性格赏析之间的关系呢?

  我觉得这个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把握!

  在高一的时候,我参加了东莞中学叶健刚老师牵头进行的分课型语文阅读实验课。该实验主要把学生阅读根据终身发展的需要分成泛读课、精读课、读写课、鉴赏课、研究课五种课型,力克传统教学凡课必读、凡课必讲、凡课必练之弊端,有针对性地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其中给了学生大量阅读的机会,比如速读和专题阅读!我非常乐于上这样的课,因为这也避免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强词夺理,把学生还给学生,使学生更多地能实现量的积累!

  常常感慨考试侵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常常感慨,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权利。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话心理稍感欣慰。学生在课外对《鸿门宴》进行了预习,这样课堂上分析情节进一步让学生关注文本,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分析使学习走向深入!

  但对于我们的学生必须考虑文言基础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不把文言现象当成一个重点: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判断,虚词用法的区别,特殊句式的处理,翻译等。这些不能只指望在课外解决,公开课也不能仅仅是分析情节,分析人物,这样文言学习与现代文学习还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教师也不必在一节课内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教师要明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目的!我觉得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文言语法知识,也要让学生多自己阅读文本,然后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大量阅读文化典籍,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帮助他安排好适宜的学习计划,并辅助学生把文本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