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时间:2022-08-23 14:15: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精选1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精选17篇)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

  我想要寻求一份平静,在人楼空的出租房里,对面的灯光全部暗掉,听不见任何一个人的声音,只剩下夏天的蝉叫,此刻我是多么怀念曾经被我嫌弃的楼上黑人聚会,我知道我开始烦躁了,我看到了《步履不停》,我知道它一定是一部清淡与素雅的片子,我祈求它触动我的思绪,把我拉回最平实的感动,有些复杂,我有几点想说。

  1、影片一开始就是生活在小镇上的父母等候在东京的儿子一家回来吃饭,女儿和母亲聊着家常,儿子与妻子和小孩三人在列车途中,这一切都像极了《东京物语》。

  2、前面说到像《东京物语》,但东京物语的的确确有一种缓慢柔和的生活流动感,而《步履不停》更像在设计问题和化解问题,导演似乎想要做出一种淡淡的温暖,又将生活流动包装着这些问题。

  3、影片通过老式家庭的样板性人物构造了这些问题。传统固执脾气执拗的爸爸(但其实有些小孩子气)、看似客气和蔼其实内心有许多心结的妈妈、一个十分能说又很实际的女儿、死的大儿子、父亲与二儿子的矛盾、二儿子妻子寡妇的身份融入到大家庭中,可以说矛盾重重。影片前半部分我没太大感觉,可能是看了《东京物语》再看这个片子多少有些设计的痕迹,有了典型人物和事件却少了些平实的细节。

  4、我有两个触动的地方。一是是枝裕和偏爱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这部片子中最暧昧的存在,他的眼神灵活,他置身在这个大家庭之外来看待整个局面,同时又从属于这个家庭。我看到了人和人的缘分,我能感觉到爷爷其实是喜欢他,他其实也喜欢爷爷,这是一种缘分的奇妙。奶奶却始终是把他当做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对待。爷爷却是把他当做一个可爱的小孩对待。是枝裕和对待孩子的偏爱,让他对严肃、深刻的事情不以为然的嗤嗤的笑,让他用最直接的感受面对身边人的复杂。还有一个地方就是一家人在吃晚饭的时候,奶奶找到她买的唱片放出声音来,原本尴尬的氛围多少有些缓和,我看到了人在面对美好的音乐时和自己想维持面子的挣扎,我看到了美好的力量。

  5、我觉得人在降低自己个人欲望满足整个家庭的和谐有序时多少回使自己内心变得黑暗,那些无法满足的东西一天天的累积总会表现在对其它事物的憎恨上。片中的奶奶就是如此。

  5、再次,音乐很美好,这是一部好片子的前提,节奏也是好的。

  6、我好希望自己生活在临海的小镇,2层楼房错落有致的安插在各个地方,有些蜿蜒的山路,有许多不高的树木,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每天慢慢的做些喜欢的菜。

  7、爷爷应该是有外遇的吧。片子的开始也太直接了吧。

  8、分享一句台词:你爸爸在你里面,你的一半是他制造的,另一半是从我这里来的。那RYO呢?RYO也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慢慢的,确定的。

  9、这依旧是一部美好的电影,我喜欢他的名字。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2

  你所能看到的,是镜头底下,平淡十足的寻常生活。母亲在教女儿做菜,随意轻松交谈。小孩子互相耍玩追逐。就连固执倔强的父亲,似乎也是那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而次子,充其量不过娶了个丧夫带子的女人,并无甚特别。大概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家庭中找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影子。

  然而,其乐融融的家庭欢乐景象背后,真正如此吗?有人说,人生最紧要关头,往往只有几步。而生活未尝不是如此。很多真相,被小心或无意掩盖。不经意间探出头来,足够让你心惊肉跳。

  片中的母亲,有着通常母亲拥有的好手艺。她亲切和蔼,对待外孙也是疼爱有加。然而女儿一家离开后,照样会说,如果她们一家搬过来,孩子过于吵闹,女婿毕竟是外人,所以心不甘情不愿。虽然看似温柔地对待儿媳,也会在女儿面前抱怨儿子为何娶个二手货。温情脉脉向来是生活的假象,还好真相也不至于面目可憎。高潮发生在饭桌上的那场谈话,母亲提起父亲会唱演歌,随后又放起了一张唱片。父亲听完沉默不语。

  随后在某一时刻,不经意问她,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母亲平静的说,那天尾随你,听到你们在里面唱这首歌,不想打扰你们。自己一个人默默离开,在回家路上买了这张唱片。说完转身离开。这样一场看似平常的对话,却让我心一惊。原来两人之间还有这样一段背叛,难以想象当初母亲的心情。那天的回家路想必漫长又煎熬吧,可是依然要走下去,步履不停。

  而大儿子的去世,除了给父亲沉重的打击,作为母亲,更是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悲痛吧。即使已经过了10年,这伤痛依然没有丝毫减轻。大儿子为救溺水之人而死,所以就让被救的孩子每年都过来拜访。一年接一年,仿佛只有折磨活着的人,才能稍稍减轻丧子之痛。听起来很阴暗,很不符合母亲惯有的形象吧?也许这才是真实。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复杂的集合体。

  而那追逐小黄蝶而稍稍失控的母亲,在周围人的提醒下,立刻又恢复了常态。每个人心里都有难以言说的秘密,甚至于其他人都不想去承受这秘密。

  一夜过后,在回家的巴士上,儿子才想起了那个相扑选手的名字。可是已经来不及告诉母亲了。几年后,儿子也买了车。而父母已经双双过世了。我们以为过去的每一天都是平淡的一天,以为一切都来得及去做。然而,总有些事,却是你在这一路步履不停中,不经意间慢了一拍,而成为永远的遗憾。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3

  对一个平凡家庭特殊的一日聚焦,单靠时间推动的《步履不停》,其琐碎的日常间却暗藏着诱人入胜的戏剧张力,不动声色静谧的情绪里却勾勒出了丰满真挚的人物形象。这部是枝裕和的导演作品是平淡的,但它却又有着让人深爱的魔力,电影对人生的诠释,于波澜不惊处动人心房。

  《步履不停》的故事以一个日本传统家庭过世长子的忌日为展开,但电影本身所渲染的却非单只是痛失亲人的悲情,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长子的忌日俨然成为了这个本就矛盾重重的家庭难得的相聚之日,也成为了亲人维系关系仅有的羁绊,而是枝裕和所做的则是在这一天里为观众打开了一个窥视这一家庭的窗口,并借此去完成自己所欲的艺术表达。

  这部电影给我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仿若自己被拉入了这个家庭,在蝉鸣清新的夏日里,走进了对于这个普通家庭来说特殊的一日,从做饭到吃饭,从午后的漫步到最后的分别,生活化的只言片语间电影便成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和蔼又会拌嘴的老夫妻,失业的次子和其二婚的妻子和孩子,他们之间的相聚本该是高潮迭起,但伴随着琐碎的日常,家人彼此间的矛盾与隐痛却是在不经意的话语间被逐一展现。

  是枝裕和电影充满魔力的地方也就在于此,他能将本自家长里短的平凡,变成一杯辛辣却又带有回甘的美酒,而这一魔力的源泉其实就在于最为淳朴的家庭气息,在于那台词的自流行间中所不经意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例如倔强古板的父亲在送别后自说自话的那句下次来就是新年了吧,不经意间已然就将一个父亲的爱呼之欲出,而这样的台词在这部电影中是不胜枚举的。

  透过电影真诚质朴的情感勾勒,这部电影的贴切之处便在于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家庭,即便是白头偕老,对子女深爱的母亲,仍旧有着无法释怀的仇怨和秘密,而正是这样的角色,使这部电影成功打破了文化与地域的隔阂,让人不经意间豁然发现,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孩子,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甚至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由此再来看这部电影的立意,始于家庭的《步履不停》,最终没有把自身的格局放在对亲情关系的解构上,而是让人透过电影所勾勒的这段亲情感悟以生活的本态。在《步履不停》里,是枝裕和只是抛出了每个人所面对的心结,他却没有如很多同类型的电影那样去化解矛盾,以达到电影内核升华,而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仍旧在延续,时间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别将遗憾留给那些逝去后永远无法再重塑的羁绊。

  一天的时间里是枝裕和成功的用电影浓缩了整个人生,无论是在至暗的谷底,还是在高光的奖台,生活不论变成什么样,都会随着时间被改变,快一步,慢一拍,都是生活,但在步履不停的人生之路上,不该被忽视的是家的羁绊,不该被遗忘的是爱的能力。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4

  周末,有幸观看了日本电影《步履不停》。

  在豆瓣上介绍该部影片的第一句就是:“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

  电影的画面非常美,阳光炙热、绿意盎然。这部《步履不停》,它的故事很平淡,讲的是一个夏日的周末,住在东京的次子良多因为大哥的忌日带着自己妻子和继子,以及姐姐的一家人到在海边小镇居住的父母家中一起聚会祭拜的事。

  这是一个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没有凶杀、没有英雄、没有怪物,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悬念剧情、没有狗血煽情,除了生活的细节外什么都没有,所以,看的时候不太像看一部电影,倒像是跟着良多一家人去乡下过了一个周末,看着母亲做着饭、听着家人聊着天、去扫了墓,有些对父亲的不满,对家里缓慢生活的不适……但恰恰吸引人的,就是这样平淡无奇。其实,反过来想,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嘛,乏味且无法逃脱。情节上有点类似电影《比海更深》。

  生活无所谓好不好看,它就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有的人活着很粗糙,难以体会人世之间细微感情,所以有时要通过电影来唤起心中潜藏的情感,好的电影会让我们的心更敏感些、柔软些,能够体会到他人的苦痛和哀伤。

  我们永远赶不上人生的步子,人生如意者十之八九,遗憾总会填满我们大部分的人生。人在年轻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的无力和无能,要到30岁以后也许才慢慢体会到孤身为人的难处。

  一个人的真正独立之时,是离开父母的怀抱。但要真正的悟到,是要等到已经为人之父(母),乃至于父母离世,人已经不在时,你才会有难忘的遗憾和回忆。

  因为时光并不会为你而等待,有些事当下没有做就是一辈子也做不了。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人生,尽管有许多遗憾,但时间仍然步履不停。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5

  那只黄色的蝴蝶,就算在冬天也不会死去,它们的蛹在第二年又会重新绽放出美丽的蝴蝶。

  细腻与缓慢的镜头总能反映出生活中最为真切的一面,其中的独白便如流水一般悄无声息的进入观赏者的心里。《步履不停》作为日本的影视,和“松子”类似,以它独有的风格----平常的笔触,看似波澜不惊,只是简单的阐述、刻画而已,却是生活最原本的模样。

  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那只黄色的蝴蝶,就算在冬天也不会死去,它们的蛹在第二年又会重新绽放出美丽的蝴蝶。”

  黄蝴蝶并非是单纯的黄蝴蝶,它无非是一种执念,一个藏在心底无法放下的心结。

  我们总郁结于过去,过去的人或过去的事,一旦成了记忆的突触,每一次的回想,都会被无形的放大。

  于是,充斥于生活中的所有都成了一种苦楚。

  别的人想要去靠近,去表达自己的心意,便会成为一种视而不见。

  有些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停下了脚步,但时间并未因为他的驻足停留而停止运转,恰如片名一样。

  心中结下的郁,停留在过往,就算脚步再匆匆,心也无法逃脱。

  在剧中的良多爸爸总偏袒着他的大儿子,即使已经去世,他每天徒步去海边,并不是恋海,而是想看见他儿子能够从那边向他招手......

  良多想被父亲认可,良多母亲想真正走进丈夫的心里......似乎每个人对过往都怀着恨意,却又不想说出来,藏在心里成了秘密。

  当秘密被锁进了心里,虽然大家在努力营造美好的气氛,但总会给人以一种格格不入感。

  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在树荫下细数阳光,总是会让人觉得大人的世界里充满了讽刺感。

  唯有当故人已逝,身处在当时那人的处境之时,才感受到别人的难处。

  只是,故人已不在。

  直到后来,一句她以前说过的话,他的一个喜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从你的口里说出,那一刻,你可能会感觉很熟悉,却总也想不到是在哪听过,恰如那只从眼前飞过的黄蝴蝶一样。

  在梦里,看见到了那只蝴蝶,一直飞到了童年。醒来,眼角有淡淡的泪痕。总有些触手可及的爱,开不了口,终成遗憾。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6

  充满烟火气的厨房,朴实的母亲和乖巧的女儿聊着家常做着菜,有着男子汉气概的老父亲出门买酱油,干净的道路两旁野花烂漫,就连和邻居打招呼的言语既活泼又充满哲理。

  普通的一家人因为大儿子忌日相聚一天的故事,看似平淡,但道尽人间酸甜苦辣。从来没有工作过的母亲就算知道先生和别人一起唱情歌,但为了爱和孩子们,选择了悄悄地回家,就当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当然也会独自疗伤。大儿子因为救人而离开,证明这家人的教育三观极端正,最起码在大儿子身上充分体现。女儿家虽然条件不是太好,但是一家人和睦相处,欢乐有爱。最让父母生气的是最俊的小儿子既不当医生,并且还找了位二手货,但善良的父母对待并不是亲孙子的孩子还是非常好。当然也有母亲的小自私,就是让大儿子救起的男孩每年来拜祭。

  不管如何,我还是喜欢有座带院子的小房子,每逢节假日,有儿孙满堂相聚,我会做小菜,也会调素琴,更会泡茶一壶……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7

  是枝裕和说:“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却很有趣的故事。”

  《步履不停》娓娓道來的就是这样平静、缓缓、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却又像生命的哀伤,静默而漫长。故事很平凡,讲述了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携曾为寡妇、带有孩子的妻子返家滞留一日的日常生活。电影开场的镜头里就是奶奶琐碎的唠叨、忙碌热闹的厨房、细细的家长里短,而后的镜头里也不过是一家人在饭桌天南地北的聊天与细小的摩擦埋怨。光圈里的图景柔软细腻,一个一个镜头如一条平静的河流,缓缓流动。

  可生活哪会如人所愿。平静的河流里暗流涌动,微笑的阴影里累累伤痕。《步履不停》里的静静的笑容、阳光,洒在我身上时,却只觉悲哀浸透心脏,如月亮的火焰般寒冷。只觉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好似捕风。

  横山家的长子因救落水儿童早逝,化作了横山家的黄蝴蝶,飞在每个人微笑的阴影里。而后寡言的医生父亲因无人接替诊所与次子不合,倔犟的父子俩也因此再没好好的谈过心。被纯平用生命救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却平庸落俗,只道歉自己还活着。良多与父亲约定的足球赛也再没去看……最后父亲死了,不多久母亲也走了,她最终也没坐上次子买的车。

  如此种种平淡如水的一一道来,却又像尖锐的利刃,无声划破心脏,找不到伤口,却感血流如注。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和解、陪伴总是慢死亡一步。一切来的都那么慢,一切离去的又都那么快。想说声道歉都来不及。我们只得泪如泉涌却步履不停。谁又能逃得掉过去呢?大家都是水中的樱。

  但,生而蜘蛛,就须结网;生而为人,步履不停。纵使樱花朝开夕凋,默然转瞬逝,但也会有那么顷刻迷醉青空。人呢?难道就因害怕、看透,天天念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道歉自己还活着?这样的人生太过阴郁苟且。记得《步履不停》里带着儿子改嫁的母亲对儿子说:“他(继父)会缓慢而坚定地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如影评所言:“这恐怕就是一代一代向死而生,生活百般复杂和磨难,人们却步履不停的彼此支撑”。纵然会有慢半拍的错过让人心碎,也会有无人理解的狼狈让人凄怜。但我们要走下去,为尚未出生的人,为在路上蹒跚的人,为死去的人。一代一代这么步履不停的走下去。这就是生而为人的责任,这才是生而为人的勇气。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去你留,两个秋,还须珍重,珍重。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8

  前段时间偶然发现一本书,抱着试读的心态随意地翻开了几页,不曾想,书中以生活的琐碎、单一事件的相关展开,都说人是感性的,世间温情往往最能引起人们共鸣。因此,以情感、人文为题材的文学,才得以深得读者喜爱。

  于一天一夜的看望双亲与至双亲离去后的双线正、插叙交织,即为故事发展设下悬念,又制造了一种今昔“我”家中的落差感,及“我”心境的变化。《步履不停》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庭中的缩影,其中,有为人父母“唠叨”的期待与疼爱,有为人子女的自私与错爱。许许多多的父母会有像有别于良多而对纯平的“偏爱”、会有像对良多般过高的期待、或亦有自身子女大于一切的自私。

  对于自小不如纯平的良多,一直以来不但没有走上父亲替他选的路,而且还无事所成的他,甚至至哥哥死后都还是父母拿来比较、不被看好的对象,就连长大后自己的房间也沦为了杂物间,而已逝世的哥哥的房间却整齐如新,这般区别对待。成长环境影响人的认知,一旦这种错误的认知形成习惯,就会直接影响未来人的性格。从他一年一次的看望父母和跨入家门后的那一句“你们家”的称谓可以看出,这种已经“病态”了的家庭,已经“畸形”了的爱,正是良多对这个家感到没有温暖的根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每一个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在他们眼中,他们没有达到的心愿,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完成;他们走过的弯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有前车之鉴;他们……文中,作者父亲那样,身为医生,却对邻居生病爱莫能助…时常喜欢与父母背道而驰的我们,不曾想,我们的父母也会有一天面对自己热爱的事物竟也力不从心、事与愿违。但又或许,就像文中作者姐姐说的“小孩很难照着父母的期待成长的。”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等心爱的人已离我们而去时,再恍然大悟,为时已晚。还是从当下做起,珍惜身边已拥有的,一切,一切,再陪伴,于路上,而步履不停吧…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9

  《步履不停》是日本作家是枝裕和的代表作,主要讲述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别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的忌日团聚在一起的故事。

  恭平是一家之主,因为贪恋别人问他喊老师而固执的在一大把年纪的时候不肯放弃诊所的营业,对待家里人较为严厉且有些许冷酷,就像是日本或者说也像是中国文学史中“父亲”的形象一样。但这样的他并不是像表面看到的他一样的冷酷,他也有自己的心理历程,也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表达自己的感情。

  书本的描写比较独特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在生死方面为我们留下太多的悬念,而是在一开始就告诉了人物的既定结局,让小说在柴米油盐中留下了些阴郁的色彩。但小说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悬念。

  大哥的去世是家里所有人的心病,长子永远被给予了太多的期望与关爱。在如此沉重的期待与关爱之下,他却离开了这个世界,以一种近乎壮烈的方式。被大哥在水中救起来的人并不像是我们想象的那般,他就是一个木讷、平庸甚至困窘的小市民而已。

  这无疑给母亲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在“我”提出不要让年轻人每年来家里的时候却被母亲断然拒绝了。母亲作为家庭主妇,一辈子的时间都在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她可以为儿女付出一切但她却并不是宽宏大量的那一个,她固执的要求被救者每年前来吊唁,固执的要把自己儿子的烙印深深的印在另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上。这实在不是什么伟大的母亲。

  可这是最真实的母亲,这是一个最真实的母亲内心的写照。我们不能拿圣人的要求去要求母亲,她只是一个母亲。

  但“我”似乎是游离整个家庭之外的一个人,每年甚至只会回一趟家,像是一个外人,但又分明是家里的一员。这样的尴尬在“我”带回来一个离过婚有孩子的女人之后就更明显了。

  最为悲剧的是,表面装作不在意这个家庭的他,其实要比谁都在意这个家以及自己在家里的位置。“我”就在这若即若离的尴尬中努力去寻求自己的位置。这个过程不是美好的,甚至是“我”所不愿意面对的。于是,逃避和在意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缠绕着他,让他被羁绊,被不舍。

  我没有见过这样尴尬的家庭,在这之前,我以为家庭只要存在就会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但很明显这一家人不是这样,这家人时常会面临尴尬,冷场等等一系列在我们的概念中不符合“家”的形象。他们甚至需要靠孩子的吵闹来缓解彼此的尴尬与不适。或者说由于大哥的离世,这个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散架。

  即使是这样,家庭也有着由血缘连接的切不断的妙不可言的缘分在其中,共同的味觉记忆与味觉体验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之一。这样的味觉记忆将一整个家庭联系起来,变得即使不是牢不可破至少也是风雨同舟。

  用“且行且珍惜”来概括良多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他身处这样一个家庭,拒绝了母亲让他“要一个小孩”的想法,只是安静的和妻子生活着,慢慢享受生活,即使是一段没有得到祝福的婚姻也依然甘之如饴。

  那些错过的就这么错过了,家庭,却依旧存在着,像是最初的,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那样。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0

  是枝裕和的作品从来不简单,细腻含蓄中充满唯美的日本风情。

  小说讲述了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在兄长忌日和新婚妻子及继子回到久别的老家,与年迈的双亲一天的团聚故事。作者将横山一家的人生浓缩为一天的杯盏瓢盆,平淡如水却娓娓动人。

  是枝裕和真的擅长写亲情,有缺憾不完美的亲情,他的作品看似寡淡、清白,不加任何修饰,正是这种自然、细腻的风格引领着我们走进良多的家庭,倾听着他们细致入微的内心吐露。当年这部画面唯美的同名电影斩获许多奖项,我似乎偏爱小说一些,小说比电影更宽广,更透彻,从而更能直击内心。

  读此书,总让我想起《东京物语》,《东京物语》讲述的是父母的到访,《步履不停》则是儿女的归家,亲情是永远不变的主题。父亲的严肃寡言,母亲的勤劳唠叨,沁凉的大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的拿手菜炸玉米天妇罗,庭院花草缤纷精致,阖家团圆的欢乐充满了这座日式小屋,这一幕幕场景释放着相聚的温馨和对大哥的怀念。这些林林总总的细节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读来亲切不陌生。

  在这惬意的夏末,总有一只黄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飞舞,它是母亲心中挥之不去的思念。

  良多和母亲给大哥扫墓的路上看到一只黄色的蝴蝶,母亲说“只要纹白蝶能活过冬天,就会变成纹黄蝶……”良多知道母亲一定是把这只蝴蝶和大哥联系在一起了。那天晚上,一只蝴蝶飞进家里,停在纯平的遗照上,母亲相信它是从陵园一路跟过来的,追逐那只蝴蝶,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更让她相信那是儿子纯平……我们都听说过美好的传说,死去的人因为留恋,会化身成小动物与家人感应,就像我们中国梁祝中的.“化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想要熬过冬天的那只蝴蝶,步履不停、努力生活的人都是来年飞舞的黄蝴蝶。

  人生步履不停,幸有紫薇温情绽放。

  夏日的紫薇一直在后院温柔的盛开着,从不凋谢。孩子们轻抚着花的画面是那么纯净,摘回来的紫薇被安放在玻璃瓶里,在幽暗的夜里,散发出宁静的光,十五年来,庭院的紫薇繁盛有时,凋零有时,一家人的悲喜好似这花开花落,循环往复。

  我们的生活一直步履不停,无时无刻不在与时光抽离,即使拼了命的怀念,忙不迭的追悔,终究还是慢了一拍。

  良多没想到这次团聚竟然是诀别,三年后,爸爸走了,他没有陪爸爸一起看场足球,母亲也离他而去了,他还没来得及实现让母亲坐上他的车去兜风的承诺。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话想对父母说的时候没有说,想做的事没有及时做,错过了,有时就是一辈子,岁月流转间无情地让我们忘记很多东西,学会爱是一门必修课。面对父母的衰老和离去,身为孩子的我们总是手足无措、后悔不已。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眼前的一切,尽可能的让所有相聚不只是简单的见面。

  生活向前,步履不停。无论是快一拍慢一拍,我们都走不出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就像书的封面,一条盛夏的蜿蜒小路,如同被油画的浓绿包裹着,路的尽头是父母的老宅,时光在这里安静绵长。春节就要到了,你一定踏上了归家之路,别忘了陪爸爸聊聊天,听听妈妈的唠叨,无论你身在何处,相信春节那几天的围炉团圆,永远是一年中最暖的日子。亲情不分国界,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谢是枝裕和,提醒我们在还来得及的时候,能弥补未来的遗憾。

  刚刚看到好友发的回家团圆感悟,非常应景,契合书评主题,与大家分享,最后顺祝书友们春节快乐,阖家幸福[玫瑰][太阳][爱心]

  长途跋涉,终于回到老家,春节回家,对我来说是一次朝圣之旅,回家是为了梦回萦绕的乡情;回家是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或许以后回家是为了落叶归根的归心。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1

  当我拿到《步履不停》这本书的时候,顺手翻了一会就放下了,因为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矛盾及其冲突的对话,甚至也没有男女主人感人肺腑的爱情,他就是那么平常的一本书。

  可是当我慢慢的慢慢的静下心来,才发现我错了。平静如水的是生活,暗里汹涌的更是生活,不是吗?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日本横山一家的故事,久违的一家人在大哥的忌日团聚所发生的一切。这里的一切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步履不停的一生,结婚、工作、离家、团聚、分别.....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平凡、简单、温馨的生活,子女成长,儿孙绕下,父母年迈,子女成长,亲人离去.......、这就像一个母亲在不紧不慢的诉说着生活的琐碎事情,更像一个孩子在岁月的长河慢慢的的成长.......

  “母亲是一个不会把东西丢掉的人,在家中的冰箱或者置物柜里面总是塞满了买完东西后的纸袋”,这多么像我们老一辈的父母,饱受过物质的匮乏,经历过穿肠过肚的饥饿,也触目惊心的目睹过战争的残忍,于是养成了囤积东西的习惯,就像冰箱里“竟然有前年过年时候的鱼板”。他们用囤积的方式抗议着过去艰难的岁月.......就是我的妈妈,经常在冰箱里塞满了东西,有时候是整整一冰箱的馒头,有时候是整整一冰箱的土豆,深知是半年前的一只鸡,又一次竟然还有去年的牛肉,尽管我用尽各种办法告诉他这是多么的没有必要或者是更大的浪费,可是却始终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我总是偷偷的偷偷的扔东西,只有这样记忆不断衰退的他们才不会记得那是被我拿出去扔掉的东西。

  我用我们年轻人的家生活习惯强制要求这样他们,更确切的说我用这种对他们残忍的方式拒绝着过去生活的艰辛和贫穷,也用这种方式不断地隔离和疏远着他们,不断地想要逃离,离家更远的地方,生活就真的可以在别处一样了,就像良多一样,也不断地逃离挣脱家庭的束缚,所谓的束缚来为自己开脱,来为自己长久的离家编造冠冕堂皇的借口,因为我们即使为人父母也仍然不能够像父母理解我们那般去理解他们,我们也不能够像他们关心我们那般去关心他们,我们不停地逃离不停的逃离,良多甚至于在每年的一次团聚都不愿意发自内心的回家一次,直到父亲去世,直到母亲脑溢血倒下,才不得不用安装呼吸机的方式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尤其是说在延续母亲的生命还不如是说在为自己救赎,用这种残忍的方式.......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子女真实的写照吗?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他去扫墓,母亲说“有一只蝴蝶一直跟着她也去座公交车一样,一直在他身边不愿离开,会不会是你爸爸”,不禁潸然泪下,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种孤单和无边的落寞就会如影随从,直至一生。大抵每一个年老的人在老伴去世后也会在不久离开人世就是这个原因吧?

  父辈的爱情没有我们年轻人的花前月下也没有我们海誓山盟,可是就这样默默相互扶持着走走完一生,一半的离开苍白了另一半的晚年,一半的离开带走了另一半的灵魂,余下的都是推磨时光,他们不相信生生世世的约定,却经历了患难的真情。

  仔细想想,步履不停的一生,真的有那么多的来不及,来不及。突然想起一首诗:

  我知道家在北边

  但不知道北边在哪儿

  这时多想那个指北针

  把我一下带回家

  家,永远的港湾,父母在家就在,那么就要要放浪形骸于纷杂事务当中,听听妈妈的电话,尽管那是她唠叨了无数次的事情,等等父亲的脚步,尽管那是她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等等父母的节奏,常回家看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2

  希望人生的进度条能够再慢一点,如果可以竭尽全力走完,我不想奔跑。——题记

  说到是枝裕和,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人性细碎的温暖,不声不响,却动人心脾。在《步履不停》中他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从对一个团聚日子的回忆里,将普通家庭的生活点滴以及主人公对亲人满溢的愧疚和自始至终充满矛盾的情感全盘托出。

  四十岁才刚找到结婚对象工作也十分不顺的良多,因为一直活在死去的大哥的阴影下无法正视自己的人生。无法接受长子死亡事实的父母在很多年里都无知地给予了良多存在缺失和差别对待的爱。丧子之痛仿佛是一座看似风平浪静的大海中矗立着的昏昏欲坠的灯塔,闪烁着微弱的暖光,而一家人的后半生都伴随着这种其实并不能指引他们靠岸的光,在大海里沉浮、迷失。

  母亲直白热烈的丧子之痛,父亲死板严肃的人生教条,姐姐自私且没心没肺的生活,以至于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以祭奠死去的哥哥为主题,都让良多对回归家庭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恐慌和逃避,自身的无能为力就像暴晒在阳光下渐渐聚焦的放大镜,灼伤了自己也焚毁了周身的事物。他脆弱局促的生活,在恍惚间使我意识到,这世上本就没有所谓的救命稻草,人人都是各自的浮萍。

  自然有昏晓节气,人有生老病死。好比天上缱绻的云、交互的日月之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万事万物都在以肉眼不可预测的速度间瞬息万变。我很厌恶人们自以为是的把时间分割成时、分、秒这样的时间点,把冗长的一条生命线残忍的划分为三三两两的片段,这些片段对于时间本身来讲尽是些无关痛痒的瞬间,但对于一个人而言却能在不经意间融合到其记忆中,而后镌刻成永恒。

  有些人总是将重要的感情麻痹,但真实的情感向来掷地无声,是一针医好遗忘的特效药,书中结尾处主人公良多在去往为母亲上坟的路上,看到黄纹蝴蝶时说的那一句话,道出了子女在面对双亲离世后的无尽的心酸和释然。“想起母亲,可能会哭,也可能会笑吧”。

  良多的回忆是细腻真实的,正是这些始终在脑海里铮铮作响的往事铸成了良多的自责与懊悔。再也凑不齐人数的全家福,希望得到认可却满是失望的矛盾,父母双亲的猝然离世子欲孝顺而亲不待的悲剧,毫无喘息余地扑面而来的未知人生。

  人们总是这样,只有在经历大悲大痛后才能倏尔惊醒,在接受真正的别离时突然发现,哭泣原来并不是此时唯一适用的表情。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之轮,有的人笑着,却像是哭了。

  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在是枝裕和的笔下栩栩如生。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间的矛盾,像一张张交错繁杂的网,沾满了往来的风尘,包裹起来却是一个完整的家。

  家人之间由于各自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很多东西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作为家人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即使存在差异却仍能在相互包容相互温暖下,一路步履不停的相互扶持着走完各自寂寥又短暂的人生长路。

  “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

  那些由平淡乏味琐碎的小事所组成的,才是真正的人生啊。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每个人都只能向前,无法后退,所以生老病死便成了人之常情,人们对于亲近的人的改变大多冷漠,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能在刹那间惊觉父母变老的事实。然后那些内心深处的冰山开始坍塌,碎裂的冰块在阳光下融化成涓涓细流。

  亲情是一种血脉的烙印,但最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去爱。亲情,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传承,从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即使先来的人要先走,后来的人也会紧随其后。

  我想,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孩子,即使,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可我依然是格外笨拙却全心全意的爱着你。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3

  读书以后,时常隔半年才回家两周短暂见面。记得两年前大学毕业,第一次赶上在家过生日,妈妈特地叫了一大家子人去酒店。那一年很奇妙,就我一个孩子放假回家了,突然成了饭桌上的主角,我不安又装乖起来。饭后,妈妈又要带我去棋牌室,听阿姨们夸我,她再谦虚说“哪里好”的样子。我有时候很喜欢妈妈这样简单的小心思,也喜欢和妈妈走在一起,别人说“哎呀,你还有这么高的女儿”,妈妈笑得样子。

  和家人都很久不见,很奇妙。在学校会尽量一周一次的频率打电话,有时候看到群里消息没必要不会主动回复,就会收到私信问你在忙吗?我的性格不太会寒暄,我或许也知道家人会惦念,但不知道怎么表达亲切。我会看到父母的白发,意识到他们老了,但是我还没长大,懊悔又难过。我避免看到这些真实,所以我总是拒绝去深思,去听他们说生活。

  读书太像象牙塔了,我躲在里面心安理得,但知道现实往往充斥着太多不安与烦琐。可是因为我理直气壮做个孩子,所以不管父母老了,这让我偶尔有些歉疚,但还是没有行动。

  我知道我爱我的家人,也知道岁月步履不停,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光亮,所以不知道如何坚毅坦承去听岁月的叮咛,一同抵御流淌的时光。我总希望大家自己好,这样就心安理得了。不行啊,还是要主动去爱,去分享。好像错过了彼此的时光,都会小心地不知道如何靠近和分享。如果我愿意清醒就好啦,不等我的话,就期望我快点跑起来啊。

  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4

  看完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后,被推荐的这一本。这本书看的很慢,因为最近很忙,所以都是抽空断断续续看一点。

  前部分写的特别平淡,琐碎,而且整篇文章叙事手法很绕,穿插着过去现在和以后的种种事情,像是以一种回忆的'口吻进行叙述的。如父如子是写父母和孩子的,这本书就是写自己和父母的。不一样的是,和孩子的关系,我们还有修复,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但是我们和父母的感情,真的就是作者说的那样,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看到快结尾的部分,才觉到感情发生了共鸣。父母都在渐渐老去,未来还会经历什么情况无法预知。但是回想成长的过程,和父母的相处,依然充满遗憾和悔恨。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庆幸自己有所觉悟,以后可以或多或少进行弥补,不要等到终于失去时,才要后悔自己没有做的更好。

  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是情感内敛型的,我们的父母辈也都是经历过苦难成长起来的。他们可能也没有多少文化,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他们也无法符合我们心意的去表达对我们的爱。在我的青春叛逆期,是特别有对抗情绪的。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摆脱父母,可以自己一个人远走高飞,和他们再也不要在一起。对于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小事,也是耿耿于怀很多年,虽然现在想起来依旧会觉得难以接受,但是情绪上已经平和许多。

  确实自己做了父母以后,心就柔软了许多,也瞬间成长起来。以前不能理解的父母的行为,试着去理解和接受。对于他们的唠叨,抱怨,或者一些始终不中听的话,不再那么小心眼的往心里去,就随便听听就过去了。有时候和他们沟通还是会觉得吃力,他们固有的那些想法很难改变,但是也不强求。只要他们高兴,随着他们说好了。

  特别他们对我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我从未体验过的温柔和耐心,无比的疼爱甚至纵容,是那么的心平气和,那么的慈爱。甚至我在对孩子不耐烦的时候他们还会批评我。所以这也是人老去的一个标志吧,连自己的性格都柔软许多。然后就对父母突然就原谅了好多好多。

  有时候,亲情之间的和解,并不是那段关系的好坏。主要是和自己执拗的情绪和解。从小没有体会到爱,所以有种偏执,对父母任性又自我的偏执,就想要和他们处于对立面,也特别努力想要证明自己。可是最后随着时间流逝,他们老去,我们成熟,所有那些心里积存多年的不甘和委屈,也逐渐消散。每个星期都会带孩子回去看望父母。虽然不一定要促膝谈心,但是在一起待着就觉得特别安心。脑海中经常会想,以后父母不在了,我再该去往哪里?

  不要让自己留下和良多一样的遗憾。趁现在还有机会,多和父母家人在一起,聊聊简单的家常也很好,随便做点什么小事也好。不一定非要表达出来爱和感恩,但是至少不要再增添未来会后悔的回忆。

  本来觉得略显平淡无味的书。但是情绪爆发总是在末尾。还是有所感触。日本作家写书都好细腻温情的感觉,不刻意,不尖锐,就在平淡中给人感悟和深思。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5

  看完这本书,脑子里莫名想到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真像啊,后悔、愧疚以及怀念。相处时的不耐、矛盾、小心眼,经过时间沉淀后显得如此混账和可笑。原来人们都是在失去后才开始成长的。

  这是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吗?不是的,没有那么简单。过世大哥的忌日将一家人聚到一起,现实的逼仄,沉重的回忆,别扭的父子关系,这场悼念对于男主角而言只是一场过于形式的茶话会。可以看到,一家人的形象十分鲜明,不像是情景喜剧里面那样的欢乐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私心和不讨喜的一面。只是普通人而已。正是这份普通让读者默然,因为我们也曾经历过这些。那些久久不能释怀的童年经历、对亲人的怨怼、嫉妒和依赖,这种别扭的关系与血缘连在一起,斩不断也解不开。所以,要把一切都说开吗?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相处,说错了就立马指出,做错了即刻纠正,无话不说,无话不可说?既然是一家人,坦诚相待不是很正常吗?大错特错!不要低估了人性。自私、傲慢、懒惰,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做错事后的第一想法是如何逃避这不是很正常吗?希望集一家人的宠爱于一身,不愿与他人共享这并不奇怪吧?父母偏心更优秀的孩子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所以,人类不是那种可以完全相互理解的生物。该抱怨的就去抱怨,想后悔就去后悔,享受温馨和欢愉,接收歉意与和解,这才是家庭,正常的、不完美的普通家庭。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你成长,那些琐碎的回忆成就了你,即使你不认同现在的自己。

  步履不停是这本书的主题,说得很对啊,每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向前走,伤心时生活也不会暂停一秒让你歇息。我们都走的太快太急,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机会去和解,于是误会和矛盾悄悄地随我们同行,直到因果消散、尘埃落定,才开始后悔、怀念。想想真是矫情,明明做错了却不肯承认、后悔了却不愿弥补,待到时间将彼此冲散,一切只如初见。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6

  篇幅很短的一本书,但是内容很深刻。

  最沉重的莫过于那句:人总是不可避免犯一些无论用什么代价也挽回不了的错误。本书的这个错误,是指对我们的父母。所谓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本书只写了两天中发生的事情,因为大哥的祭日,主人公带着新婚妻子和妻子与前夫的儿子回到了父母家,并在父母家过了一夜,而且姐姐一家也过来了。一家人通过很平常又不平常的一天的相处,各种话语和小事件,勾起主人公小时候的各种回忆。大哥因为各种优秀,大学毕业后,不负众望,去了医院,有望成为一名医生。主人公的父亲也是个诊所的医生,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姐姐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所以也得到了父母的各种关注,而主人公因为没有大哥优秀,又是家中次子,所以在家里感觉各种被忽视,因此对父母也深有不满,但是一直埋藏在心里。

  但是优秀的大哥,因为一次下海救人死了,这成了这个家里永远的遗憾,尤其是对主人公的父母来说,虽然已经15年过去了,但是每次祭日,父母都不能释怀,母亲会表达出来,父亲隐忍着。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晚上一直蝴蝶飞进来了,落在大哥的遗像上面,母亲对着蝴蝶大声喊着大哥的名字,觉得那是大哥回来了。“我”也不由得被触动了。可能大哥的死对母亲的打击有多大。

  再去给大哥的坟墓献花时,蹒跚的父母,让“我”意识到,父母真的开始老了。

  针对父亲,“我”一直是有点敌意的,但是当隔壁老奶奶病危,父亲束手无策,落寞地看着救护车走了,呆呆地站在原地的时候,“我”好像也看到父亲脆弱的一面,父亲老了。

  两天的相处,我还是我,母亲还是母亲,父亲还是父亲,好像没有变。唯一意识不到的是,父母亲走得那么快,让自己没有任何时间来接受这一点,就这样离自己而去。原来自己的内心是这么地爱他们,这么地不舍得,这么地希望他们能够多活几天,多陪陪他们。

  小事加回忆,各种点点滴滴,“我”的父母,也正是千千万万父母的写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着自己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的儿女,我们能做的,就是多陪陪他们吧。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篇17

  自打儿子开始上小学,爸妈就长住北京了,妈总说,有我们帮你,不用那么赶,工作重要。

  爸妈不习惯跟我们同住,租住的地方离我家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我一下班,他们就赶着回去了,能聊的本来就不多,匆匆忙忙中更少交流,无非是孩子今天吃了什么,吃的多少之类的。

  我常因为爸妈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不当而“教育”他们,妈总说,听你的。自我高考后去外地读书,爸妈就不再为我拿主意了,有时他们还需要我来拿主意,我的强大伴随着父母的衰弱。

  小时候,爸妈总吵架,所以我暗下决心,高考要考得远远的,大一时只能坐K字头的夜车硬座,32个小时,我却甘之如饴。但毕业后,拿着上海和北京的offer,我慎重地选择了后者,因为离家近,因为离父母近。

  我对父母的感情始终停留在理智的层面,不亲昵,不依赖。我对婚姻最初的期待,就是对方千万不要像爸爸,而我千万不要像妈妈。我千方百计地要摆脱原生家庭,并相信,离得越远,越幸福。

  如今,年近不惑,时间开始以年计,越过越快,像脱缰的野马。爸妈身体每况愈下,倒是感情上找到了相濡以沫的感觉。我也开始喜欢回忆了,回忆小时候坐在爸爸自行车横梁上的日子,回忆小时候跟妈妈一起看快乐大本营的日子,似乎并没有那么糟,我慢慢地与记忆中的那个家以及家里的一切和解。

  儿子一天天长大,开始叛逆,开始反抗我对他的约束,但我依然爱他,爱他的现在,和他必将远走高飞的未来。不知道在他的记忆里,他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子的,但我想,总归跟我记忆里的不一样,就像我与我的爸妈。

  我会为儿子准备入队礼物到半夜,而爸爸每周都会悄悄为我擦车;我会千方百计给儿子补充营养,而妈妈总也忘不了我曾经喜欢的那几样菜……

  我10岁那年爸爸带我到北京,走过很多地方,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爸爸紧跟着我走进协和医院,生怕迷路;小时候每次跟妈妈去逛街,她都会请我吃一次冰淇淋,现在我带妈妈去商场,她总是很紧张……

  《步履不停》中絮絮地讲了良多带着妻儿回家见父母的情景,由此牵出一些过去和后来。那些琐碎的并不美好的生活细节,却如此亲切又耐人寻味,让我掩卷之后想起我的小时候,想问问爸妈此刻在做什么,想对儿子再认真地说一次我爱你……

  步履不停,趁一切来得及。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相关文章:

《步履不停》读后感12-16

《步履不停》精选读后感12-17

《步履不停》读后感15篇02-02

步履艰难的近义词08-03

步履蹒跚的近义词08-03

步履安详成语解释12-29

电影观后感精选04-01

电影观后感05-03

步履蹒跚的成语解释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