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影评观后感(通用16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炮儿影评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1
我不懂电影,不能妄谈大谈,但冲动仍在,余音盘桓,直是一吐为快。
本着点开一部电影瞧瞧,《老炮儿》枪版,我不介意,听说评价不错,点开。
十足的京味,让我这样的西南蛮子刚开始有点不适,但循着那劲我却更是好奇。冯导那一身自带的三分痞气,三分匪气,四分正气从一开始就有体现。规矩,义气,仁义各种影评更是不吝这样的字眼。我无法理解我们父辈那个时代。那一口京味里,凡事讲规矩,你得占理儿,血性谁无?一旦出手,便是个铮铮硬气,这是我们这一代无法体会的情怀。
抛开主流说自己的,《老炮儿》却是让我唏嘘。有一个镜头,六爷到处凑十万块钱,其中一老头推辞说自己儿子忘本拿不出钱,镜头打在还躺在小卖部的房里哼哼的老女人身上。那个哼哼像极了我的奶奶快走那会。那时她意识不清,躺在病床上,嘴里也在哼哼,一声一声的。老人家动弹不得,爸妈一下一下给她擦拭后背,下身,当是洗澡,却对那一声声的叫唤麻木无奈。或许是视角不同,或许有所体会,我偏偏留意到了这一幕。情怀,咱也说不上上一辈,只是社会情态千千万,我们也是那其中的一份。
我爸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小时候我写的东西得了奖给他看,他却说拖泥带水,不干脆得很;有时候趁老妈不在,就和我痛斥他很不自在,却又不得不虚以委蛇的一些人;也在前前一年,我们回老家扫墓的路上,他给我说道他办厂创业的光辉事迹。他会洋洋洒洒地说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又会兢兢业业地伏案写勘察报告,在儿子面前,他还得受他长不大的稚嫩气。自尊心作祟,我在几次一大家子人的场合说他的不是,即便体会到他的无奈,还是不依不舍。他说了一句,长大点吧,一边是拿过手边的白酒,给自己满上,头一仰便一杯咽下。
父代的坚守,豪心壮志,在我们长大的这会,仍有不甘,想一吐为快,哪怕为之一试。生活,家庭,儿女,磨掉了你们的锐气壮志,尽管时代飞速,我仍愿意追根溯源,还您一腔热血。一丝一毫,子女当知来之不易。
《老炮儿》里,六爷纵是风光,从他匆忙去接以为是儿子的电话结果是骗子的时候开始,却是一个爷们最柔软的地儿,后面的线也是以此展开。情义也好,江湖也好,风光换代也好,还是这个社会丝丝缝缝里的权钱至上,我只恪守那一条线,前往冰湖前配上重重的雾霾,最后的场景很燃。
我无法像影评里那样还原细节般陈述这老炮儿带来的价值观和情怀,但我更愿意去相信,古朴仍存,情怀不死。
身边有两件小事。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做饭油烟不少,因此我们的洗洁精用去不少,特别和外国室友一个屋檐下,他们就算不说什么也多少在意。最近事临搬家,我去多买了一瓶放在灶台才正式离开。女朋友不解,走都走了,还多事干嘛。我没说啥,本不买也是本分,但就是买了踏实;大学室友四人,其中一位在最后一年一直不用台灯,可能用不上,也可能是都要走了不愿花那钱,当时我便琢磨是不是去搞一个可以用的台灯换上,问下社团里也好,我们几个凑钱也好。只是这个想法一出,便有直言无法理解,我亦碍于面子,最终不了了之。
说起情怀,我便一直向往从《大秦帝国》里每一字句里渗透出来的战国世子的本色饱满,他们可以慷慨激昂,嘲笑一切懦弱,他们不惧死难,只为一言之托。击碎一切虚伪,在事论事,雷厉风行,瓦釜雷鸣。从电影里小飞说到在遇到您之前,我只相信小说里有这样的人物,我便无名激动,平头老百姓也并非个个猥琐,尽管是在充斥着老人一到便是碰瓷的现实里。
我并不崇拜当今还活着的某某人,因为只要还没盖棺,就不能置可否,连毛主席都要三七开,何况其余。以人为依托的精神寄托实在不敢恭维,只是我们愿意去相信的,是人为之事中体现出的风气,情怀,感情,品质,只是是大是小,广度如何罢了。总之,我的第一遍准影评,致敬《老炮儿》。
敬他古朴仍存,情怀不死。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2
下午看了《老炮儿》,电影如我期望,解渴解饿,还解乏。冯导儿虽非导演,但故事中的六爷绝对是按着冯导的范儿量身定做的,只是这些都交给管虎导演完成了,让冯导可劲儿的撒个欢儿,捎带手拿了台湾金马奖,给年轻演员上了一课。
小刚导演的作品,真的对我影响很大,从小到大吧,也许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王朔、刘震云、叶京、葛优、张涵予等。
小时候喜欢军挎包、绿军装、军帽和小刀等,说实话,那时候是无意识的,我们就是喜欢这些东西,不论那是什么范儿。
初、高中看了《围城》、《编辑部故事》、《一地鸡毛》和《过把瘾》直言不讳,这些电视剧甩今天的《北上广》可不止几条街,至少几个县,接着又看了不少王朔的书,真心喜欢这些京味儿的词儿和造句方式。剩下的就是模仿、模仿、模仿。
大学四年里对冯导儿的作品几乎一部不落的都看了个遍,新片儿出来之前,如果实在饥饿难耐,就把老片儿再租回来复习一遍。
从97年到04年,《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这些作品加在一起,就是那几年的中国电影的最高境界,名利双收加上观众过瘾,只要看看后面贺岁跟风的规模,就知道冯导的分量和贡献。
04、05年之后,冯导稍稍转向,由自己最擅长的方向转为自己最想做的方向,同期有类似转变的还有陈凯歌导演和星爷,我只能说这或许就是英雄所见,不但相同,而且同步。
在后面的作品中,《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温故1942》绝对是震撼心灵的上等佳作,作为观众和粉丝,我感谢冯导在那些岁月给予我如此的感动和领悟。
但《私人订制》没有让我感受到过瘾,心中莫名的不安,就像看见父亲在人前说了一句错话,就像看到母亲出门时花白的头发没有梳理整齐。
记得当时有人说冯导已经技穷才尽,我不信,我的理解是,世道变了,但冯导可能还没有说服自己。
中间过了很长时间,直到在笑傲江湖中看到冯导去当嘉宾,心里这份担忧很快就淡出了。
15年12月,铺天盖地的N多新片上映,我只选了两部,《寻龙诀》、《老炮》,《寻龙诀》看的是IP、特技和黄渤舒淇,《老炮》看到是冯小刚、冯小刚、还是冯小刚,那是一位长辈在重重围攻之下的振臂一击。
不想剧透,只想说,如果你如我一样曾经是冯导的粉丝,那就放心去影院看看《老炮》,那一堆的小鲜肉绑在一起,也丝毫影响不到冯导的魅力。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3
一别小学十余载,除了那时看抗日剧写观后感之后,还真是第一回看完电影正儿八经写东西,肯定谈不上影评,算是观后感。
好的电影不仅能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更是一个时代的横切面。
先来说说那个约架处事的时代。我没见过老北京胡同里的老炮儿,湖南南蛮之地父辈们的义气江湖、刀光血影也并没有眼见为实,但我也记得小时候我爸给过我一把自制的短刀,尖锐锋利,绝对是擦皮见血的货。那时候出远门火车站坑蒙拐骗的是明着来的,乡镇里都传说着道上的人儿各种牛逼的事迹,整个社会风气是如此,这股江湖气是确然存在的,以至于后来几部《古惑仔》继续影响着校园一代人,继续着那股讲道义的江湖气。学生时代用书卷成的实心棒子、藏的自来水管子等等是轻武器,买的铁链、砍刀等等属于重武器,学校操场、校门口单挑群架没有干过的,一定也见过,我没打过几场硬架,但也帮我初中的表弟出过头,当时对方那小子是从书包里掏出了刀的;高中有个很好的初中兄弟被人捅了刀,差点丧命;复读有个很好的哥们被人用啤酒瓶砸了,医治无效去世。这就是我们年少的时代,父辈们江湖气魄的时代。继香港《古惑仔》系列之后,感谢《老炮儿》从另一个侧面继续讲述那股道义盎然的江湖气,刻录着那个时代的血气、纯粹。
时代还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但如今法治之风日益强势,均懂得较量不再是肉搏的较量,是知识、人脉、能力各方面的综合较量,纠纷可诉诸法律,公义可见于公堂,时代的稳定、文明的进化让人们披着锦衣华服去斗争,再不会裸身赤体嘶吼着草你妈比去打架了。
从法理上来说,香港的古惑仔也好,北京的老炮儿也好,其解决矛盾的方式均是属于自助行为,当然是广泛意义的不合法的自助行为,但其存在自有其历史必然性,而电影的使命只是通过当前时代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诠释、记录那段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并提取出其闪光、正能量的一面,如此便足矣,对一个时代的辩证批判、改革思进都应该是史学家、政治家的事。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4
北京再次飘起了小雪,午夜的街头只有一辆电动车在恍惚的霓虹灯影里从街角滑过,我站在屋檐下把下颌蜷缩在高高的羽绒服领口里,眼神穿过帽檐扫寻这世界。这镜头倒像是《本命年》里的李慧泉最终从公园里走出的情景,而我刚刚看完冯小刚演过的《老炮儿》。
冷风吹冻的双手还在颤颤巍巍地发出浓缩观后感的微博:
被生活挤压的人性空间要用怎样的方式刷出存在感!
六爷们老了,曾经辉煌的人生经历和那胡同的灰墙一样,颜色变得越来越深,最终被周围崭新的高楼大厦所淹没。之前看了不少期待中的影评,大多对于影片中时代的烙印不能和当今社会的发展作比较,注定要被淘汰芸芸,好像这些影评人永远年轻似的。六爷们在那个时代的是个腕儿,而到了如今却找不到了北,慢慢苦撑着消耗时光,可在骨子里遇事儿不怕事儿的倔强让他再一次把腰直了起来,他要证明给老邻居,老哥儿们和儿子看,当年的风骨依稀尚在,只是所用套路传统了些。他还以为只靠盘道和规矩就可以与社会巨变中已经不知规矩为何物的新一代蛊惑仔们争斗,这一点上很有唐吉坷德的风范。
我把这部影片定义为具有北京胡同气质的文艺片,平平淡淡中把北京那个时代的市井和胡同串子生活呈现给了观众,不能代表社会表象的全部,可文化里透射出纯北京爷们儿精神的根。其实有些东西不用过多解释,解释了也不一定清晰,能看懂的自然看懂,被打动的自然流泪,本就不是给全人类看得电影,何况去更多评价呢。老北京人讲究个理儿和面儿,去电影院捧场的,我谢谢您:认真探讨的,您自得其乐:对那些看都没看就从网上胡拼乱凑地写出八竿子打不着的评语的,我只能对你报个粗口———去你大爷的,您还别不高兴。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5
从前看电影,总是抱着取乐,看热闹的心态,片子看过就过了,就算当下有感动,转眼,便也忘了。看《老炮儿》,也是机缘巧合,不知道是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还是它所带给我的共鸣如此之大,使我竟从中看出了些许之前观影未曾发现的感触。
先说些整部影片给我影响深刻的几个节点吧:
鹦鹉,它是贯穿了整部影片始末的一个关键形象,我在这只鹦鹉的身上看到了六爷,六爷儿子所灌注的全部情感,它也承载了整部影片的起程转折,从影片一开始六爷拎着它串胡同,教它叫“六哥”,通过它引出六爷儿子的话题,再到影片后半部分六爷被抄家,鹦鹉惨死,最终推动剧情到了高潮,六爷找回了失落或者说压抑了很久的精神,并最终在这精神中找回自我,回归圆满,影片结尾,六爷儿子开了酒馆,也养了一只鹦鹉,教它叫“爸”,鹦鹉的那声“爸”,既象征着六爷儿子对六爷的认可,也象征着六爷的精神最终延续在了儿子的血脉中,并与他融为一体。
鸵鸟,很大一部分象征着六爷的情怀,曾经的江湖热血,曾经的意气风发。从影片中多次提到六爷偷偷看鸵鸟,与鸵鸟对话,告诉鸵鸟有机会一定要跑,可以看出,六爷对鸵鸟想说的话,大抵也是给自己说的吧,这只鸵鸟被禁锢在四合院的'笼子里,不能施展,不得自由,这正是六爷近况的真实写照,六爷作为曾经京城里类似“带头大哥”般的人物,该是经历过何等的波澜壮阔、激烈曲折,他的内心一定是不甘于平静,不甘于平淡的,但是日子、生活最终将他的心束缚,就像那只鸵鸟,不甘心,却又屈服于现实。所以,影片最后,当六爷骑着自行车约茬的路上,看到逃跑而出的鸵鸟,六爷的兴奋、激动、洒脱全都洋洋洒洒溢出了屏幕外,他大笑着让鸵鸟“跑啊,快跑”的时候,不也正是对自己的感慨和拥抱吗?最后一次,六爷穿着曾经的“战服”,背上军刀,遵从内心,直面所有,他也是快乐的吧,仿佛又回到了过,可以自由挥洒、毫不牵挂的岁月。
军刀,在电影里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在影片最后,影片中由话匣儿第一次提出,告诉六爷儿子,他的父亲,六爷,曾经的风光岁月,这把军刀大概承载了六爷全部的精神,一个北京爷们儿的气概,一个北京老江湖的规矩,一个男人的灵魂。影片最后,六爷步履蹒跚的走过冰面,走向对方时,他缓缓取下包裹军刀的布套,缓缓从鞘中拔出军刀,完全表达了他亮出的精神,也正是这精神,最终在他心脏极度承压的情况下,支持住了他的身体,并最终重新站了起来!那一刻,我已经热泪盈眶,镜头里慢慢给了军刀完整镜头,六爷举着它,仿佛举着自己的信仰,而那一刻,我知道,这世上,即使躯体不在了,精神却将长存。我们最终留给这个世界的只有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信念。这把军刀,代表了那个时代北京男人的风骨,代表了所有仍然保持信念,保持精神坚定的奋斗下的我们。
整部影片讲述的,或者说怀念的,正是北京男人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才让北京这座城市在快速发展中,仍然保留着它的底蕴,仍然有那么一些人仍旧试图并始终努力着把这种精神、这份情怀传递下,因为,精神不死,信念长存。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6
都什么时代了?现在是什么社会啊?经常听到有人质问,或者怒吼的教训人。不跟着潮流,不顺应社会,俨然要被淘汰,犯了罪似的。
有钱有势的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就是王法,惹不起,也未必能躲得了。而他们犯了事儿,找关系花点钱,依然能逍遥法外自由自在潇洒的享受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总之就是各种人情淡漠。其实自古以来不就是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吗?只不过现在的社会将其发挥的更淋漓尽致吧!
尊老爱幼,无规矩不成方圆,是非分明,骨气许多老祖宗流传千古的东西,已经俨然要消失殆尽,灰飞烟灭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不管父母当初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尽到责任,但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也是人,不是神,尽力了!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7
今天看电影《老炮儿》,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看一个中年硬汉的故事,却看出了复杂的滋味。
我忽然感觉我的生命是如此的单薄,比起那些沧桑的阅历,它是如此的苍白柔弱还带着年轻特有的任性。
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父亲也是那样阶层的人,平民老百姓,外表温和,内心有体贴,但也很刚硬。年轻也打过架,也有一帮仗义的弟兄。我记得我很小就知道他各种弟兄的外号,什么老三,老虎,小眼睛,大嘴巴。那时候他真的年轻,头发茂密,常笑,有着年轻的活力。
现在他到中年,有一种稳重的感觉。我毕业一年,这过程中找工作都凭己意,我很少回家。父亲对我也有不满,两代人常常说不到一起去。年轻的我怎么能理解中年人的那种感受呢?常常顶嘴。而作为男人,他也是受伤的。
想到这,我很想去理解我的父亲,我想理解更多的人。这世上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需要更多的了解一个人。
什么是真情呢?我真的需要更多感恩,很想抓住现有的时光,更好地对待父母。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8
看了电影《老炮》不一样的感觉,写的是60后和90后在北京发生的故事,看似很简单的故事情节,然,又包罗万象,谈到了人生,谈到了规矩,最终谈到的是爱。只有爱,才能谱写人生的章曲,其他与此无关。
社会在变迁,老一代有老一代的经历,所以看年轻人不顺眼,年轻一代没有老一代的经历,所以不能理解老一代的思想,然,无论是老一代还是年轻一代,都需要爱。社会再变迁,人再进化,没有爱,也是稻草人。
看似悲伤的剧情,其实不是,讲述的就是普普通通老百姓的事,讲述的就是油盐酱醋茶的事情,有笑声就得有泪水,有痛苦就得有幸福,上升了很高的高度,然,看起来又觉得平淡无奇,因为说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就在我们身边。老百姓,遇事别怕事,左边不行右边,总能解决。
我们每天都在演电影,演好,好好演。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9
《老炮儿》,在电影院里足足观赏了三遍,回到家,大纲列了四五个,依然难以下笔,导演给我呈现的六爷和六爷所代表的中国社会里日益小时的江湖,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开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个标准,即一部优秀的作品,多数情况下,人物是最关键的一环,人物推着剧情走,即故事的发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环境共同推动的,导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笔而已,他们必须遵从剧中人物的决定来进行故事的描绘,人物决定剧情,而不是导演决定剧情。
有关这部电影我要描绘的关键有二,一是六爷人物本身,二是六爷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当代社会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会觉得,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识盛行社会下的,最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你几乎无法用几个关键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爷。剧里六爷的台词我几乎都从父辈的口中听过(别问我为什么……)这一代男性的潜意识里是“我是强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强带来维护身边的人和秩序。”(这种“我很强”的思想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长者。)而这种强者意识,导致了六爷故事的全部发展,决定了六爷面对事情的一切行为,譬如:因为我是强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边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灯罩出头,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说闷三儿被关了看守所,借钱我也得赎他出来;因为我是长者,所以儿子犯错担不起了我来兜着,所以小辈对我不客气哪怕对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训对方,所以我说话儿子必须得听。至于大男子主义就更不必多提,他们大多时候绝对不会听从女性的合理建议和劝阻,就算是告诫年轻人不能动手打女人,其实也是一种“男人是强者不能欺负弱者”的内心表现。其实老炮儿们所具有的特点和行为,有许多,在我来看,是为了维护他们自我心中“强者”的形象,仗义疏财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过令我稍微遗憾一点的是,可能是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儿们身上的缺陷没有在片子里过多的提及,比如不够尊重女性及晚辈,比如固执己见,比如不相信科学。这些其实在影片里都有提及,不过相对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许多观众不会有意识的去体会到这些东西。但这些组成起来,可能才是更完整的老炮儿。
相对于当代社会的思想体系,老炮儿们的形成可能来源于那个特殊时期,人们喜欢说乱世出英雄,人们也常说,乱世须强权。老炮儿们所坚守的规矩和道理,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秩序,没有老炮儿的规矩和坚持,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
片子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爷拔刀,在冰湖上冲向对手,却倒在了中途。那个充满裂纹的冰湖一下让我脑海里出现了三个场景。(至于说老炮儿冲锋倒下,寓意很明显了,六爷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在冲往新的时代的时候,必将被新的时代所碾压淘汰)这三个场景分别是:其一,三国演义常山赵子龙,年轻时当阳长坂七进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单挑韩家五虎,可结果不是战死沙场,战场上没有他的对手,所以最终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国人有守墓人一词,其实六爷何尝不是一个守墓人,守着墓中的历史瑰宝,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历史糟粕;至于最后一个场景,则是想起二战时候,波兰最优秀的骑兵团高举着马刀冲向了德国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总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为他们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峰在《师父》里说,“高手的生死,一技的兴衰”。放到《老炮儿》里,那就是“六爷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气”。
去电影院里大银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儿们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气,去感受一下这口气的摧毁与传承。可能你也会想和我一样,给六爷点上一支烟。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10
前些天闲来无事,就一个人跑去影院看了场电影。听别人说《老炮儿》这个电影不错,再加上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得了个最佳男主的称号,也有些好奇。
去的时候电影院在热映的电影不是这个,毕竟他已经上映好些天了,运气好加上提前看了拍片,就赶上了晚上唯一的一场。
买票进场,看的人不是很多,这也好理解,现在大家就赶着热片看,即是热片也就意味着热度不会持续太久。现在回想以前的看片经历,那时候是经典片反复放,似乎没有什么上映排片,一个可能是好片少,现在好片热片太多了,所有必须讲究排片计划了,这个在经济学上也能解释清楚,说的是人均GDP过了$5000,人们会追求精神文化的养分了,电影就是典型代表。
《老炮儿》电影讲诉了北京土著老六在“营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这其中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有亲情与叛逆的冲突,有爱情与现实的冲突,当然最重要的是友情与发展的激烈冲突。老六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有的矛盾都是依据传统的解决方式,主要就是约架、单挑等暴力方式,但是在现代人小飞的眼里“钱”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传统对现代的妥协就是赔钱,现代对传统的妥协就是约架。所以在电影中有冲突就有妥协。老六的儿子小波看不惯父亲的一切,自认为父亲的所有都是过时的,老土的。凭着年轻人的激情,可以摆脱父亲的庇护,自立一片天空。但是我们看到是儿子对父亲的最终妥协以及自己周围一切功利的冷漠。片中老六也有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对自己身体及价值的不自信,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里默默隐藏自己的一份爱情。老六的老朋友有很多,这些人大多是从小跟自己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现在他们各管一滩,难得相聚,最后的相聚就是为自己的朋友干了一架。
看完电影后,我在思索,传统的土著在城市的成长过程中被放大了城市稀释,他们的传统,他们身上的江湖义气被残酷的现实撕裂。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儒家以家庭为单位的亲情文化能抵挡住现代以个性独立的文化冲击嚒。传统也罢个性也罢,只是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存在即有理可能是最好的解释。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11
“我就一普通小老百姓,有些事儿,咱还得办。”致敬我的六爷,这是电影中六爷的一句台词。就这么一句话,让我对六爷这一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在从六爷遇事的反应,处理事儿的方式以及他的个人魅力,真的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影片一开头讲述的是六爷的兄弟灯罩儿非法的煎饼摊被城管给抓着啦,这过程中,灯罩儿死活不让城管没收他的煎饼车,就和城管发生了点肢体接触,灯罩儿把城管狠狠的推开,而这城管也不是吃醋的,扇了城管一巴掌。把灯罩儿打蒙了。这是六爷就出来了,为灯罩儿把这事儿平了之后还为灯罩儿出了口气,扇回城管一巴掌。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人们都可以看出六爷仗义,认理儿,懂得规矩。
之后六爷和官二代在一张对于官二代有着重大意义的传单上产生了纠葛。遇到这种事儿,没法正常解决的情况下,六爷还是照着老北京的规矩来“茬架”,但这次茬架,六爷不想连累以前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于是一个人来到了茬架的地点,一个人面对着几十个人,但却没有半点儿犹豫,害怕。到了后来六爷的兄弟们全都来了,看着六爷,这个以前一个打十个进了局子的老大哥;陪着六爷,拿上家伙事儿跟着六爷一起往上冲!!!
一人赴约!他本可以选择逃避或是叫上兄弟们的,但他没有,这就是咱北京的大老爷们儿!遇事儿,即使多大的事儿也得去,因为答应人家啦!还有六爷知道他老了,还有心脏血管梗塞,这让他明白这次去茬架,他一定凶多吉少,所以他不想连累自己的兄弟们,单人赴约~自己一把武士刀,冲向对方一群年轻力壮的小混混,这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啊!!!六爷,用自己的故事,在人们心中重新埋下这颗道义的种子,他就实现了自我的救赎,与孩子,与情人,与兄弟,与对手,他都不再有遗憾。
看了我所说的,您可能还是不太能理解我对六爷的敬意。但当您看过《老炮儿》这部电影之后,您可能会觉得我的这些话远远没有六爷的品德更高尚。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12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爱死北京了。这种爱,来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个东北人,每天听相声。对于北京话的土语大多数能了解其义,但是毕竟很小我就离开了东北,并且东北的生态文化与北京的差距一点也不小,我所喜爱的北京更多的来自于臆想。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来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来自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在中国,没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这么的作品对它细细的描述,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肌理,每一条血管,都骄傲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如伦敦或者巴黎。我喜欢这座城市,来自于想象,来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这座城市,则是一片阴郁灰暗的钢筋森林,历史的遗留更多的是一种不礼貌的迎合,改变远比坚守轻而易举。这座城市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符号,以至于任何的一种符号都似乎又无足轻重。08年奥运会并没有过太久,遗址就和圆明园一样归于沧桑。而这座城市又在兴致勃勃的准备不久远后的冬奥会了。
六爷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惆怅,但不同的是,他确实存在在这座城市,跟随着时间在这座城市经历风雨。曾经叱咤风云,建立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却仅仅因为城市的变化被这座城市抛离。96年到16年,不过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却已经蜕变了无数次,变得没人可以完整的看清这座城市了,更不论一个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迟暮,英雄暮年。尽管他不愿意听到电视里说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这座城市了,不再认识如今的规矩。他的信念和原则,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罢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因为这是皇城根,并且经历了短暂的非首都的时光后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中心。《钟鼓楼》里有一段故事,两个一起逃难到北平的兄弟,一个留在了北平,见证了北平变成了北京,一个响应了国家号召了农村。当时要分别的时候定下了要结成娃娃亲。当儿女都长大后,了农村那位的女儿来北京探亲,辗转反侧来到北京大爷的家,尽管北京这位也只是住在大杂院,修着自行车。但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冲击足以巨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对着电视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却要配上苦涩难咽的咖啡,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娃娃亲更是一个笑话罢了。
这是刘心武先生写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变得更大。当两个兄弟的第三代的时候,恐怕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时代在很鲜明的在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们不仅仅目睹,亲身经历,并且将之记录保存,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标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很难在想象汉朝时候长安城一座坊里面发生过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并非在那个时代的国家首都里的市民没有“胡同文化”,仅仅是因为时间让曾经泯灭。规矩,说到底是要让人遵守,当人都逝,规矩同样不复存在。
但是六爷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不是他们的时代了,却还想努努力证明自己还成,还搂得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宣武区都不复存在了。这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在六爷年轻的时候,规矩同样是被他们打破的,特别是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打破的力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虽然严格来说,六爷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儿”这一族群,但是六爷可以算作是一种延续)。而当他们老的时候,小飞波儿这一代又在打破他们的规矩。
回归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规矩的回归,亲情的回归,友情的回归。但终究回归变不成回。那个时代最后的背影,是六爷独自一人奋力的向前奔。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是非常高明的技巧。让回归归于伟大,然后束之高阁吧,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洋火”这样的人才回吃香。
回归的主题同样决定着观影者的态度。电影里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的隐喻,而这种隐喻,亲身未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意识到的。而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同样会大相径庭。前几天和媳妇聊天还在说,现在和她玩得那帮都是95,96年的,他们知道香港回归是怎么样的吗?而他们的世界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叹的是,我们这代人才刚刚开始工作,已经要尽力的摆脱后来人的追赶了。正如当我真的到了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试图随着书里的描写寻找曾经的故迹时候,那一片早已经成为外来旅客的重要景区和酒吧街了。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一直在说,他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一边哭一边说这电影有问题。整部电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逻辑上却又说的通。个人的猜想,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经历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顾及到电影审查原因和删减情节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毕竟这是导演管虎自己构建的“规矩”,作为一个风格分明的导演,管虎的另外两部作品《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同样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扭巴,结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样达到结局你却总是觉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个类型片进行概括,《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剧,但是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剧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厕所,前者臭只是风味,后者是真臭。
冯小刚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却总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个导演,而是一个演员,同样会是国内的顶级演员。电影里面的老戏骨们的表演,足以让这部电影当作教科书。当梁天在这部电影里一扫而过的时候,你能很明确的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北京,而不是别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窦鹏的编曲恰到好处,你不得不惊叹他们这一家子为什么都这么才华横溢。电影足够脱离现实,又足以回归到现实,把故事说的没毛病,至少逻辑上没毛病。不管争议如何,这部电影足以是2015年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特别是对比了太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以后。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13
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了,蕴含着社会现实,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那些处在时代转换轴承上的人啊,他们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他们追求的是那个时代的义和理,是人性之美,是一种大善。
也许站在这个时代你会如影片中的小飞说的那样,问一句:你是猴子派来搞笑的吗?并不是,变化是发展的,发展便是好的变化,一种扬弃。时代的变迁必不可少,然而人们内心的价值观、道德修养却并未有多大的提高,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站在20xx的边缘,我想用这部电影来提醒生活中的每个人:追求每个人都有,愿你的追求有其存在价值,愿你的一生有着可以舍弃一切仗义,有着情感无悔的交流。
学生的我们或多或少和父母发生过冲突,每个人都会有错误,都值得被原谅,都值得去爱护,更何况是父母呢?也许他们过去忽视了你,但是那颗为你牵挂的心不曾变过。影片中的六爷用着他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儿子,那是他的爱,他的守护。他有着他的坚持,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次为了某个人牵其一生。
会来看这部电影的初想法是奔着演员去的,然而当我真正看了故事之后,是奔着这样一种社会的精神价值去的,现代文化需要精神,需要思想。我想老炮儿在这方面做的是很好的。
这是一部让你看了还想在看一遍的电影,让观众可以再走后再盯着屏幕看还有没有的电影,这才是传媒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14
“我就一普通小老百姓,有些事儿,咱还得办。”致敬我的六爷,这是电影中六爷的一句台词。就这么一句话,让我对六爷这一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在从六爷遇事的反应,处理事儿的方式以及他的个人魅力,真的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影片一开头讲述的是六爷的兄弟灯罩儿非法的煎饼摊被城管给抓着啦,这过程中,灯罩儿死活不让城管没收他的煎饼车,就和城管发生了点肢体接触,灯罩儿把城管狠狠的推开,而这城管也不是吃醋的,扇了城管一巴掌。把灯罩儿打蒙了。这是六爷就出来了,为灯罩儿把这事儿平了之后还为灯罩儿出了口气,扇回城管一巴掌。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人们都可以看出六爷仗义,认理儿,懂得规矩。
之后六爷和官二代在一张对于官二代有着重大意义的传单上产生了纠葛。遇到这种事儿,没法正常解决的情况下,六爷还是照着老北京的规矩来“茬架”,但这次茬架,六爷不想连累以前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于是一个人来到了茬架的地点,一个人面对着几十个人,但却没有半点儿犹豫,害怕。到了后来六爷的兄弟们全都来了,看着六爷,这个以前一个打十个进了局子的老大哥;陪着六爷,拿上家伙事儿跟着六爷一起往上冲!!!
一人赴约!他本可以选择逃避或是叫上兄弟们的,但他没有,这就是咱北京的大老爷们儿!遇事儿,即使多大的事儿也得去,因为答应人家啦!还有六爷知道他老了,还有心脏血管梗塞,这让他明白这次去茬架,他一定凶多吉少,所以他不想连累自己的兄弟们,单人赴约~自己一把武士刀,冲向对方一群年轻力壮的小混混,这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啊!!!六爷,用自己的故事,在人们心中重新埋下这颗道义的种子,他就实现了自我的救赎,与孩子,与情人,与兄弟,与对手,他都不再有遗憾。
看了我所说的,您可能还是不太能理解我对六爷的敬意。但当您看过《老炮儿》这部电影之后,您可能会觉得我的这些话远远没有六爷的品德更高尚。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15
电影《老炮儿》能顺利放映,确实可喜可贺,说明监管卓有成效,不能容忍非无产阶级思想占领这块几经交手的重要阵地。但是,如果你具备朴素的阶级情感,具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看后也许会垂泪叹息。
《老炮儿》告诉我什么?晚7点看,近10点吃一盖饭,回屋急急学六哥窗边模样,不得法反被奚落,说明自己连痞子都不如,也别提老流氓了,更遑论去老莫聚餐了。
老北京什么样儿不太清楚,我是说四九之前,只是通过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略知一二。里面有地痞、无赖、恶霸,善良人居多。京腔京韵非话剧《茶馆》莫属,四合院、小胡同、前门楼子宽城墙是旧时的甜蜜回忆。父亲曾痴迷京戏,想入戏班儿学艺,因个头高且扮相儿过于一般,家中又极力反对入下九流的行当,关键是要断掉资助,最后只好作罢。但他一生对曲艺、电影、体育比赛的兴趣偏爱从未减低,即使后来患重病也不改初衷。有时候不和家人打招呼,北京的弟弟买好名角儿的票,他坐火车便去观瞧。九八年我带他去京看病,老人领我走胡同遍尝美味小吃,多个老字号的来龙去脉门儿清。值得庆幸的是当年远离了北京,不然以后的岁月只有无穷的批判直至遣返回原籍。亲人们的遭遇就是最好的验证。
四九城现无从谈起,拆没了,只剩故宫和它前面孤零零的正阳门。据说还是周最后采纳了梁思成的建议,不然全无。其实周边都拆干净了,何苦还留一个不伦不类的孤楼,叫后人除了叹息便是恶语先人的无知愚昧和蠢。去年北京还被评为保护古建筑十大城市,梁思成陈占祥们若地下有知是否会被刺激的苏醒?
《老炮儿》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以恶制恶,但老流氓们还知道讲理,讲规矩。那我要问了什么人不讲理,不讲规矩?是谁毁了前时定下的规矩?胡同都快没了,还能有串子?住进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早已失去旧有的坦陈热情。看一公益广告,白岩松感慨北京城怎么怎么地,又怎么怎么地,最后来一句老北京什么也没丢。是凭手中的证据积极举报?京城南站都聚集些什么人,他们绝大部分的结局怎样?难道像影片结尾六哥高举东洋刀冲向对岸?自不量力姑且不论,身体单薄与众徒搏斗,先倒下的肯定是你自己。暴力抗争轮回的结果就是一个比一个黑。
天生具有黑色幽默的冯导,你想告诉我们什么?不会是那冲破牢笼的鸵鸟自由地奔跑在拥挤不堪的机动车道上,尽管后面有警车尾随,还有路人的流言讥笑。向着非洲大地,一往无前,奋力奔跑!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 篇16
一年多没进电影院了,昨天冲着《老炮儿》的题材和冯小刚去看了一场,我们这一代人当年在老炮儿的路上走过,而且在北京我也有老炮儿类似经历的老友老兄。
如今国内影片首映时千第1篇律昏天黑地般的自吹自擂,你不搭理它都不成。之前我就在心里嘀咕,老炮儿的药捻子早就潮的点不着了,他们还能和现实接轨吗?还有冯小刚,那张大嘴没少和人掐架,而我在微博里也常和他开战(但他顾不上搭理我),当年让他折戟沉沙的《一九四二》我也吐过槽,但他有时坦露的那种率真我又十分欣赏,哎呀,这一圈儿捋下来,真还让人期待多多呢!
上地嘉禾影院,观众如潮,座无虚席,剧情也似乎接着地气,不时会引起观众会心的笑声,两个多小时的演映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也没让人觉得时间冗长。
冯小刚做为主角演戏,这是第一次。现在的他,真是演而优则导了,那种仗义的江湖好汉的范儿有了,相辅相承的流气、匪气、霸气、戾气也到了,但我觉得这戏到最后还是演砸了。那么讲究信义的爷们儿,答应对决后了断一切,却为何转身就把那几张紙寄给中纪委了?至于片尾的单刀赴会,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了,这不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唐吉诃德吗?我想起当今一句流行语: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如果我是冯小刚,断然不会这样演那场结尾戏的。或许导演本意是想让他雄鹰展翅,但实际效果却有点儿像莽汉舞蹁跹了。
至于那两门小炮儿,还真是扶不起来。晓波泡妞挨打划车那一出,让人觉得他就不是个男爷们儿;而那个纨绔子弟官二代,怎么就能成了有情有义懂规矩的江湖小老大了呢?又有谁知道这个南蛮子最后站在野湖边眼角的泪是在为谁流淌?真是荒诞不经,贻笑大方!我无语了。
一部作品,媚俗可能可笑但决不可耻,但死机白咧地媚上就让人反感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部影片如果不是掺入生硬的反腐反贪的小料,就冲着满口京腔糙话和赤胳挥刀的恐怖以及话匣子屋里的不雅之举,那是很难通过当局审查的。
如果以票房论成败,《老炮儿》可能算是成功了,不管咋样,这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让人揪着看完了,但是,我真无法为它、为大陆的许多电影喝彩叫好。前几天网络上因为王宝强引起一阵噪动,我曾在微博上为这个以冒傻气成名的腕儿写了两句,就让它做为本文的结尾吧。
傻根不斩除,大陆无文艺!
【老炮儿影评观后感】相关文章:
《老炮儿》观后感05-04
电影观后感:老炮儿03-31
关于《老炮儿》的观后感04-01
老炮儿的台词03-02
《老炮儿》观后感500字08-02
老炮儿观后感800字08-07
老炮儿经典台词03-30
冯小刚电影老炮儿观后感03-31
电影《老炮儿》经典台词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