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时间:2023-04-23 08:35:05 兴亮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通用8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世界尽头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通用8篇)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1

  英伦猎奇铁三角Edgar Wright、Simon Pegg和Nick Frost的「Blood and Ice Cream trilogy(血与冰淇淋三部集)」完结。Wright的作品对我来说就是那种看完想从底层爬到顶楼再来一套腹肌撕裂者的类型,思维总能在一遍遍观赏后被一次次激活,仿佛在炎炎夏日猛地扎进冰池还腰不酸背不痛腿不抽筋般畅快。这里要强调的是,三部片的剧情没有任何关联,之所以称为三部集是因它们的铁打的团队阵容和相互呼应的创作理念。

  (由于关键剧透者往往属于经常被鞭尸的族群,这里就简单提一下三部片故事脉络。)

  「Shaun of the Dead(僵尸肖恩)」(2004):Shaun在工作上常被同事嘲笑,其室友Ed则成天寄住在Shaun屋内打电动,两位成天浑浑噩噩,对未来一片惨白,夜晚则经常混在老式酒吧一醉方休。突然僵尸潮爆发,大家都陷入重重困境中,Shaun必须携手Ed,营救母亲和与自己关系不太和的继父、刚分手的女友和朋友们。以及…

  「Hot Fuzz(热血警探)」(2007):Nicholas Angel作为一位雾都的高级巡警,在破案擒贼上屡建奇功,却招致同事嫉妒,之后不幸被调到一个偏远小镇。因小镇很久没发生过恶性案件,Angel相当不快,觉得自己的才干得不到施展。他的拍档Danny Butterman则是个吊儿郎当的家伙。直到一桩严重案件的发生,Angel逐渐发现这个表面安详的地方背后隐藏了触目惊心的秘密。还有…

  「The World's End(世界尽头)」(2013):已过不惑之年的Gary King,想起青春时期尚未完成一件无限荣光的刺激事,就找来了如今已各有所成的发小死党们,回到故乡小镇一起回忆并重温这段壮举。当他们行动后慢慢觉得小镇越来越不正常,奇怪的事接连发生。他们正步步逼近的,除了自己关于过现在未来的内心审视,还有关乎这世界全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特别是…

  (非关键剧透结束。)

  导演Wright在画面上有着强烈的个人坚持。 他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镜头转场来消除观众的视听疲劳。如果一个喜爱轨道车的导演在一部片里用了很多场景平移切换的话,Wright则会用得更多。似乎画面前焦移动的物体或障碍都能作为他转场的帮手,流畅不拖泥带水。特写镜头的快速推进加上恰如其分的音效剪辑能突然把你的毛孔激出一个八度。比如「僵尸肖恩」里有一段Shaun和Ed在室内YY如何营救家人和朋友的段落,以平均每秒一帧以上的速度将3个流水账式营救过程转换成了贱气十足的脑洞;又如「热血警探」开场进办公室过程中穿插Angel辉煌履历时有些转场更是丧心病狂地加速到每秒四帧以上;「世界尽头」的接啤酒段落则是用上了固定场景推进交错混剪的方式。我感觉影片在拍摄时摇臂和摄影机稳定器用到发烫得可以做发型了,你可以随时看到各种灵活的推拉摇移跟甩,大大增加了观感质量。长镜头的使用也是不随意的。比如「僵尸肖恩」里Shaun在僵尸潮爆发前后两次从家到便利店买饮料的过程,Wright特意安排了两次几乎一样的行进路线,区别在于灾前灾后街道场景和行进生物的差异,通过一镜到底准确交代了室外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当时看到这里真是又紧张又喜感,Shaun在不知身边都是僵尸的情况下,竟做出了和前一次一样的行为判定。三部影片的音效剪辑也很好地跟上画面的脚步。如果在影院出色的重低音感染下,你可能会看得’’坐立不安’’。配乐组合和歌的挑选则融合了许多传统和出格的风格,有时迷幻得轻飘如燕,有时躁动得心潮澎湃。 #插广告#各位喜欢研究拍摄剪辑的朋友,这三部片绝对是值得推荐的学习教材。

  Wright很喜欢设置一些奇趣的彩蛋。 比如三部片都重复致敬了翻围栏的桥段,并做到根据剧情设置不同的喜剧形式。还有大家喜爱的腐国潮爷Martin Freeman和老爷子Bill Nighy等大咖加盟,老爷子的怪诞我永远学不会;花生则相当励志,从「僵尸肖恩」里的酱油到「热血警探」里的`客串再到「世界尽头」里的绿叶,可以看出他和卷福日增的人气。还有就是那贯穿三部片的英伦特色酒吧了,但感觉腐国人民喝不胖是怎么回事?等等。

  从剧情上来说,编剧Wright和Pegg就像在戒备森严的宫殿中停不下来的摇滚表演者,不致敬传统不玩出花样不嘲讽现实誓不罢休。 先说「僵尸肖恩」,影片从一些民众在僵尸潮爆发前虽过得正常却只是每天重复着机械般的生活展开,日增的物质却填补不了他们内心的空虚,整日消极能量爆表。他们其实和僵尸没区别,找不到也不愿发现生活的色彩,片名和有趣的片头很好地呼应了这点。主角Shaun和Ed作为混世大队的一员,每天不是等待嘲笑咒骂就是一头钻进电动和酒精里。僵尸的降临,不得不面对困境拯救家人和朋友时,他们的人生乐趣反倒被重拾回来,多年的压抑得到有效缓解,转职成为了打击行尸走肉的弄潮儿。如此的黑色相信大家也会会心一笑。当你以为结局会相当惨烈时,导演使用了相当有意思的反转,(想剧透。)硬是将灾难活生生地扳成了一种怪趣味。 对于「热血警探」,开场就相当高能,主角Angel一上来就直接我最牛比我最牛比的架势,你以为电影马上要走一种高犯罪大场面快节奏的时候, 突然笔锋一转,情节往情景喜剧发展,好似你等来了一盘很想吃的菜准备开动时,服务员说上错桌了您喝点茶先。当剧情走到后面你又感觉我擦咧这是悬疑片嘞,然后服务员给你几巴掌上完所有佳肴还打了个五折,电影又回到高犯罪大场面快节奏来了!片中的小镇表面上是一个与世无争和谐友好的乌托邦,犯罪率出奇之低,镇上领导带领全镇人民团结奋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奋进,继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然而Angel深入调查,却发现这里的内在像极了一个高度集权河蟹异类的敌托邦。(想剧透。)最后的大战致敬重写了很多经典动作片桥段,肾上腺素急速飙升。服务员我要给你YES。 到了「世界尽头」,前面主要侧重于主角Gary King对青春时节疯狂旧事的向往,他一把年纪依然无固定职业却乐在其中。可当他找一帮已经融入社会节奏的发小而遭遇种种嘲讽时,还是连哄带骗地将他们一起带回了家乡小镇再疯一个通宵再走一次青春。开始疯狂之旅后他们发现家乡环境已经变味,原本各具特色的12家酒吧现在进感觉大都一个样,传统情调为了迎合市场被连锁经营取代,年轻时熟悉的老乡们也变得冷淡乏味,不近人情。King一众顿感唏嘘,记忆像出现了严重误差。而故事发展到后面,剧情类型发生重大转变,一度拐弯驶向超自然惊险逃亡的风格。最后高潮King与神秘领导的辩论则一次次击打着大家的内心,是选择妥协制度还是脱离桎梏?(想剧透。)即便可能会走向无心插柳的末日,也依然可以看出King是一位不愿被体制约束的代表,他向往随性自由,充满激情,不在意礼节且重视友谊,与周围人群形成强烈反差。最后阵营反转原来的强势与弱势群体互换了位置,King不出意料地站向了弱者一边,结尾的游侠气息燃透着末世的冷漠。

  三部片各有侧重,而怪咖鲜明的影像风格、浓墨重彩的英式幽默和影射现实的精神内涵却是它们共有的标签。「血与冰淇淋三部集」在致敬一些影史经典的同时,不断地颠覆翻陈出新,并在背景设置和情节推动上加入了很多社会观察和人文思考,并用一种不说教、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娓娓道来,看时有笑有叹,看后十足回味。我很欣赏Wright作品里不安分的基因,多向发散的述说形式,以及会让我先皱眉头再舒展开的思想冲击。

  这篇带有客观技术陈述和主观色彩评论的文章,掉落的瓦砾不少,略带人格分裂,希望有朋友可以提出建议。

  最后引用韩寒的话作为结束—"只有躺在地上的人才不怕跌倒,但谁让我们喜欢站着。"

  谢谢阅读。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2

  大概浏览了一下大家的评价,大多都是说,作为血与冰激凌的结尾,这部电影来的并没有前两部令人满意,大多都是在讲“友谊”与“拒绝长大”。

  个人观点里,King的嘴炮永远无关痛痒,实际上,友谊与拒绝成长也不是那么令人瞩目。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而活。King的四个老伙伴之所以愿意跟他回到老镇子,重新来一轮Golden Miles,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那么满意。他们有那么自由自在的20岁,并且在20岁的年纪里他们放荡形骸且无拘无束,他们相信自己一辈子都会这么happy。但是在40岁时回首往昔,他们正是束手束脚的,被女人、房子和工作,安插在一个特定的点,而动弹不得。而King却不一样,他除了面容特别衰败以外,跟20岁时毫无差别,永远自说自话,坚定地相信着自己,并且坚定地相信着别人也相信着自己。King如此之傲慢无理、令人生厌,但是那四个老伙伴还是跟随在他的身后,他们想来说服自己是多么讨厌loser King,自己现在选择的生活又是多么正确,却万万没想到与他分别时却是另一个世界了。

  这五个老伙计发现镇上几乎所有人都变成了Blank,一路强装镇定,还要强行重走Golden miles,同时还要白花力气去抵抗Blanks,之后外星人放弃对于地球的统治,整个起始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且无聊的笑话。整个地球的人类居住区都遭到毁灭是一个亮点,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这个世界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愿意如行尸走肉般、和谐地、愉快地、不求自由地活着呢?几乎是全部吧。

  故事的结局对King来说是完美的。这是他的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3

  除去科幻,反类型的外衣,感觉电影的内核其实是一部青春片。五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经历岁月的磨炼洗礼,回到最初出发的小镇酒吧,只为了找回二十年前放荡不羁的自己。

  可能是我太过悲观的原因,看到最后我一直感觉Gary King的结局最后是死掉,剩下老友喝完啤酒之余会想起那段青葱岁月和Gary的面庞,稍微好点就是开放式的下落不明。不过导演毕竟是小贼埃德加莱特,悲剧煽情从来不是他的风格,带着四只blank,仗剑走天涯的结局的确很热血,本来么,电影就是要向平庸的现实生活宣战,给人一百二十分钟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遐想,we continue to fight, that's how we survive.这种台词我想我就算看了一百遍依旧会被打动到热泪盈眶,我知道我的人生不如意,我知道我喝完十二家酒吧对你们来说一文不值,但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我们说脏话我们不完美但这是我的星球,不需要你们的施舍,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我不需要你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不得不说埃德加莱特真是一位太对我胃口的导演,从他的.电影中我总是会偶然看到自己的影子,经常会感觉麻蛋这不就是我想说的话么。

  在现实生活中,Gary King毫无疑问的会被当成彻头彻尾的loser,但是我却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房子车子老婆孩子这种路未必是所有人最好的选择,有些人的存在就是让你相信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可能,敢于在每个人都跟你讲道理告诉你生活应该是怎样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的时候依旧保持自己的初心,在我看来敢于打破常规坚守自己的道路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看到Gary King的时候我总会想到我的某位老铁,别人眼里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我却认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我想面对病床和医生的叮嘱,我也宁愿选择去了却自己年少的心愿,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最后附一句,导演你是多爱喝啤酒才把啤酒拍的这么美味。好想来两杯无上荣耀,一杯敬我即将逝去的青春生活,一杯敬陪我走过那段日子的老友们。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4

  第一次看的时候走神了,第二次看用上了4倍速,然后看完泪目了……说真导演你就不能把节奏放快一点吗?我4倍速看也毫无违和感啊混蛋……

  舒缓的细节型电影,不过主线其实还蛮炫酷的(两个中心信息点:自杀倾向的男主其实无法承担自杀,倒是伪装正常的姨妈才是真的.会自杀的人)。我比较喜欢集中型叙事,对这种类型不容易来电。接近《阳光小美女》的节奏,还都是公路电影。

  然后这部电影,其实我也有过这种状态。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可能都有过这种混乱的状态吧。那时候总感觉想逃跑,感觉被挤压。但是幸好我当年没有男主的行动力,所以没来得及做任何事情。如果当时做了什么事情,估计很难收场。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任何自我防卫能力,还总是对世界很敏感。少年都这样,其实无法承担繁琐而挤压的生活,但是没有自知之明,有种年轻的锐气,总认为自己无坚不摧。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5

  花了很长时间读这本书,情节和内容都比较繁杂。村上恋物癖式的描写,构筑起“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这两个虚拟世界,书中各种隐喻(和掉书袋),所以看完有点懵逼。

  一个“冷酷仙境”中的普通计算士,在尔虞我诈按部就班的现实世界中莫名卷入一场危机,不明不白就要被牺牲掉自己的深层意识核心。与“冷酷仙境”相对的是“世界尽头”中的“我”,稀里糊涂地被迫与自己的影子分离,成为了某个小镇图书馆中阅读古梦的“读梦员”。

  “冷酷仙境”何以“冷酷”呢?虽然写的这里是未来虚拟世界,村上大概想表达还是这个现实世界的冷酷吧。人的意识不受自身控制(或者人的意识的“计算机化”,人脑被植入线路),“工厂”“组织”对利益的角逐,身为大厦之下的蝼蚁们感到无力,寻求改变,努力追逐世界的步伐,害怕被时代抛弃,同时也想逃到一个安逸的“世外桃源”。

  “世界尽头”就是这么一个所在:悄无声息的围墙,神秘莫测的森林,终年不化的积雪,美丽孤独的独角兽,划过天空的飞鸟,还有那给人安心之感的南水潭。美丽善良的独角兽,尽管是现实进化过程中的弃儿,却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它们一个个承载被人们遗弃的心灵心力交瘁,死于寒冷冬季。镇子里的人没有心,没有欲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这里的生活,井然有序,没有痛苦,没有欲望,没有伤病,没有纷争,没有贫穷,甚至没有死亡。世界尽头,是永恒的生,无从逃离。

  但正如影子所说的;“这里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因为太完美了,所以才有问题,这里的确没有痛苦没有绝望没有死亡,但相反的,就没有快乐幸福和希望”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质问。这个世界尽管冷酷,也充满爱和希望,这才是我们生活着的实实在在的世界。

  一边是在冷酷仙境中,近于麻木地冷静应对自身的消亡;另一边是在无心的世界尽头,看着独角兽们一个个承载被遗弃的心灵心力交瘁,死于寒冷冬季。一边是身不由己的各方势力争相蚕食的残酷现实,一边是没有爱没有痛苦也没有心的安逸社会。"我"同时存活在两个世界,面临着必须选择其一的困境。

  看这本书的人一定都在猜想他的选择,最终他既没有选择回到现实世界(影子回去了),也没有选择留在世界尽头,而是选择和心爱的女孩住在森林——带着一颗残缺不全的心坚定过自己的日子。的确,这些围墙、独角兽、风雪、水潭都是内心自我创造的.世界,无处逃离,否则就是自我背叛。每个人虽然渺小,也要有正视自身缺陷的勇气,另辟蹊径营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可动摇的森林。

  这本书细细想来还是很值得去读的,我何尝不是也在心里构筑一个理想世界,偏安一隅。可是这个世界尽管冷酷也世俗,它也给你爱和勇气的支撑。一个人到底应该面对现实世界,也不对自身的限制屈服。

  “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无选择”。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面对同样的信息,我们其实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不存在“早知现在,何必当初”的悖论,因为历史无法回归,未来也不能预知,信息归根结底是无法逆向流动的。“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无选择”,我便等于我所选择的一切,我所选择的一切同时界定了我。

  所以正视自己内心的困境也是一切的出口,过去和未来都无从逃避。我喜欢这个不无绝望色彩的温暖人心的故事。当我站在现实抉择的当口,仿佛看见远方有美丽的独角兽在青草上,在岁月寂然中等待它的季节更迭,你不是孤独的,你有勇气也有能力走好自己的路。

  (Diary part,昨天跟陈院士面谈,原本紧张到嗓子眼了,可是她真的好温柔地跟我讨论课题,也肯定我的工作。一个好导师,给你足够的肯定和自由,所以重要的还是对自身的管理。最近在空闲时间多看看书,生活更舒展了,也慢慢积攒信心,相信自己有变得更好的能力。所以很喜欢村上这本书中写的“世界尽头”,自己内心的世界足够丰盈,才不会在现实中无所依傍。)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6

  这是一部末日的片子,其实说来,这末日,也是青春的。

  这无疑是我最喜欢的致青春,在末世的背景下,他随意完成他的旅程,执意喝到世界尽头。从那日以后,他的每一日,都是回忆那一日。

  而事情真假,是幻想还是现实,早就无所谓了。

  当成年以后,一切都显得身不由己,抛弃幻想直面现实,抛弃过去忧虑未来。或许在现世,King会被看作是失败者,被时代抛弃,但其实,在末日时,他才是最让我羡慕的'。他从来少年,心境未变,翩翩少年,不受岁月磨练。

  而他就不可悲吗,他需要直面现实,他的自由,只是无谓的自由。或许那日后,他就被所在现实的牢笼中挣脱不开。思想或在某一日同化。

  外星人,是真是假,对于King来说都一样了。他想找到自己的放纵和年少,那所有人的眼光与他说,又是一场末日,真正意义上的。倒不如,用荒诞的笔调给自己最美好的结局。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7

  如果说“冷酷仙境”是部有关现代都市的黑白默片,“世界尽头”则仿佛是次没有头尾、不知去往何处的度假。村上春树将这两个世界融合在一本书中,一静一动,前者是真实的东京大都市,后者是非现实性的虚无之地。有趣的是,村上笔下的东京处处透着诡异的格格不入感,而产生自他脑海的“世界尽头”却像是真实存在的。

  林少华先生在为《世》作的译序中提到,当时的日本编辑曾要求将书名简化为“世界尽头”,而美国编辑则要求其简化为“冷酷仙境”。但村上坚持采用这个看起来些许“荒谬”的书名,用两个不同的世界,讲述了作为“人”所拥有的两部分、或是说,“虚实两面”。很多人都说,《世》如果不是诞生于村上笔下,将很难畅销。因为它采用的是独特的.双线并行结构,且书中文字诞生于作者天马行空的假象世界,没有大篇幅的情爱纠葛,也缺少“踩在地面上的”日常生活描写,它就像是凭空出现的、漂浮在半空的奇特建筑。也许那些文字意有所指,也许这只是村上抛离现实主义的一次大胆构建,无论如何,给读者带来的都是少有的超现实趣味和自由的发散联想。

  就算是抛开对书的各种思考,抛开对书深层次精神的挖掘,村上春树的文字也是值得回味的。在描写老人时,他说:“吃三明治的老人,看起来很有点像一只彬彬有礼的蟋蟀。”描写女人的胖时,他说:“大腿绵软得如同干爽的棉絮。”、“身体胖墩墩的全是肉,仿佛夜里落了一层无声的厚雪。”他不写老人有多老,胖子有多肥,而是通过极富个人魅力的比喻技巧,将人物形象投影般地投在了读者的眼前。这样的文字是难得的,就比如文中的“胖女郎”,身着粉色,“下半身委实胖得超乎常规”,一般人想要写出她是可爱的,也许是直接指出:“她虽然胖,但可爱。”也许会使用侧面描写:“她虽然胖,但大家都觉得她可爱。”可村上不说她如何可爱,而是说她的肉像一层厚雪。女人,粉色,雪。这下读者便和“我”一样觉得胖女郎是可爱的了。

  “冷酷仙境”是脑,“世界尽头”是心,是否会有人心甘情愿用影子换来永生,还是直截了当的死亡。与其说这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现实的残酷——那就是没有选择。“我”在文末这样说到:“我的框架内几乎一无所剩……纵令我人生之光在百分之九十三已在前半生三十五年间全部耗尽也无所谓,我只是希望依依怀抱着剩下的百分之七看个究竟——看这世界到底变成什么模样……否则,我势必将失去对我自身的公正性,我不能这样置自己的人生于不顾。”即便困于冰冷的城市,即便二十四小时后将失去自我永恒的以一具行尸走肉的身份活下去,再来一次,“我”依旧还是不会放弃成为“我”。这不只是主人公的思想,更是作为人的本性。

  世界以矛盾为规则,以命运为借口,世界的尽头不通往任何地方,“世界在这里终止”,“世界尽头”便是“我”本身。《世》作为一部披着荒诞外衣的作品,也许传递着严肃的内涵。冷酷的现实与死水般的尽头,正如我们自身与这世界产生的联系,待探索,待思考。

  世界尽头的观后感 8

  相比村上春树的书的意义,我喜欢他所有书里人物给人的淡的很漂亮的氛围。

  村上的书的感觉很小资,各种唱片名称,书名,还有各种各样的酒,以及主要人物的生活方式,很日系,颜色和气味都很淡,没有很浓烈的情绪。

  日本文学代表作之一,我觉得雪国是可以名列其中的。雪国有一段描写是驹子身穿和服奔跑在雪地与晴朗夜空之间。这一段场景,我最喜欢,很干净。我觉得日本主流文学中是有这种干净的,而且这种干净是从中国古代文学而来,中国的诗歌皆脱俗。

  村上春树的作品就带着这种干净。对性的描写也干净透亮。尤其对女孩子的描写,描写的大多不是形,更多是气质。

  我很不喜欢大篇幅描写人物的外貌以突出人物个性。这样经常让我感觉人物形象很无力。就好像美人与美人是不一样的美,相比触目精致亮眼,我喜欢那种带有一点特点的`,令人过目不忘的,虽不符合世俗之美,却刚好合适的好看。这本书里中的女孩子就带着这种刚刚好。

  刚刚好的,恰到好处的肥胖,这是不断描写的一点。还有图书馆的她,更多是从举止中透露的气质,围绕书的生活环境,独特的吃饭方式,家里的旧沙发。

  我不想去思考这本书所蕴含的意义。我觉得这种书写方式以及给读者的趣味更有意思些。

  虽然这本书有隐约对现实世界的某种不满,但我觉得,它仍然是更多对自身心境的一种探求。

  两条线的推进有时让人觉得这应当是两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