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看美国》观后感
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一样,导演的这个镜头也是颇有寓意的,岩松看美国观后感。《杀手》一片的最后,纳塔莉·波特曼在孤儿院的后院儿亲手种起了一株花,这株花是跟莱昂一起的时候,手中时刻抱着的花,既象征着对莱昂的怀念,更是预示着小女孩会像这株花一样,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而《南京》最后的蒲公英,和小豆子被释放,特别是他看到角川自尽之后,那与当时环境不太适宜的过分绽放的笑容,也一样预示着希望。随风飘散的蒲公英,也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是的,小豆子就是代表着希望,他经历了守军的溃逃、经历了日军的枪决、经历了难民营的饥寒交迫,经历了几度生死的考验,最后依然“还活着”。
希望,是很多电影中的点睛之笔,就像肖申克当中拥有色泽鲜艳羽毛的鸟,就像贫民窟里对拉提卡执著的爱……
还有很多的镜头,比如唐小妹不同环境中的越剧吟唱,德国人拉贝最终离去时真心的下跪,唐先生的从容就义使得凶残的日本军官不敢正视,姜老师对角川最后的遗言“kill me”……都令人久久难忘。
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到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同时期的名作《格尔尼卡》。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遭到了德、意法西斯空军的狂轰滥炸,整个小镇被夷为平地,死伤无数。毕加索仅用几个星期便为巴黎世博会西班牙馆创作了这幅反映法西斯暴行的著名画作,也是用“黑白灰”三色突出了画面紧张与恐怖的气氛。看来,面对着战争,全人类的反应都是相似的。
战争的意义,到底要靠谁来回答?到底应该怎样回答?
看了这部片子,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女性的力量。陆川在南京首映礼中说:“南京,是一座英雄之城、抵抗之城。”但是这部片子反映的,却是女性的不屈以及女性特有的抗争。回到刚才的问题,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如果战争的意义靠女性来回答,留下的历史恐怕多数是惨痛的悲剧,观后感《岩松看美国观后感》。这部片子,恐怕也是再现历史的同时,警醒国人要奋发图强,大难当头时,还是大老爷们儿上。
中国处于上升期,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现在的国人,需要怎样的心态?是《中国不高兴》中宣扬的“中国别无选择,只能成为超级大国”还是延续已经进行了 30年的韬光养晦?前不久,高调举行了庆祝海军成立60周年的海上阅兵,今年又适逢建国60周年,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上升的同时,又需要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如何在“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当中找寻自己的路?如何在自信与傲慢、内敛与膨胀之间保持平衡?是不是我们强大了,就可以不屑法国抨击美国?是不是去年地震、奥运时的空前凝聚,就说明我们是一个摧不垮的绝对优秀民族?
前一阵,看《岩松看美国》,白岩松有一句说的很好:“我们现在与美国需要的是平视。既不是上世纪的仰视,也不是现在国内很多报刊文章中体现出的俯视意味。”一方面,中国的巨大发展已经是世界公认甚至艳羡的事实,不必仰视;另一方面,更不能因为经济危机了,就可以俯视哪一个国家。毕竟美国建国200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他的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能力是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匹敌的,每一次的危机都使这个国家不断的进步,我们依然要清晰的看到与人家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全球化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拆台就害人害己,所以为了共同的利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不是像上世纪那样依靠战争转嫁矛盾寻求解脱,而是整个人类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这已经是人类的进步。去年以来,大事不断,喜忧参半,每一名有心的中国人,从中吸取到了什么,总结了什么教训,下次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样来影响我们的后人,才是应该仔细考虑和梳理的,而不是一味叫嚣体现出的焦虑和浮躁。
我觉得,需要的是凤凰台一栏节目的名称——“风范大国民”的心态,控制住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情绪,继续务实踏实扎实的做事。各行各业做好自己的事,为官的两袖清风,为农的勤劳朴实,为商的诚信济世,为学的严谨博学,为师的传道授业,为兵的厉兵秣马、敢于亮-剑……
再次面对战争的意义,中国人、中国-军人,你们准备好了么。
【《岩松看美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岩松看日本》观后感04-26
岩松看日本读后感范文05-18
看松08-26
岩松现代诗04-13
秋雨中的松鸣岩高一作文02-21
马岩松在开讲励志的演讲稿01-07
白雪寄信给岩松现代诗歌05-10
阅读题:看松庵记04-21
说说岩松的六年级作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