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花为媒》的观后感

时间:2022-03-31 08:39:4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花为媒》的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花为媒》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花为媒》的观后感

  《花为媒》的观后感 篇1

  古语,以花为媒,即为花下定情。花,被寄予了美好的象征,花前月下更是对男女甜蜜恩爱的完美诠释。《花为媒》是着名评剧代表作,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见了《闹洞房》的选段,那精妙绝伦的唱词,一下子便把我吸引住了。演员眉梢的一颤,嘴角的一提,无不充满着神韵,唱词对仗工整,合辙押韵,读来已是口齿生香。于是急着找《花为媒》的全剧,却意外的找到了1963年拍摄的电影版《花为媒》。这一新一古的两个时代,同一个故事,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跳出这口齿生香的唱词,我看到的一种时代的前进,思想的升华。

  古以旧花为媒,今则以新花为煤。

  以花为媒中的“花”可以理解为一种观念或是制度,是一种世人普遍对婚姻价值的理解。在原着中,故事的男主人公王俊卿同时喜欢上了李月娥和张五可,于是原着以一夫二妻的结局结束。在与作者同代的评述中认为这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而在1963年拍摄的电影中,导演与编剧加入了贾俊英这个角色,使原本的一夫二妻变成了两对佳偶。从新旧两剧的比较之中不难发现,这个“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旧花”对一夫二妻制的认可甚至是推崇,到“新花”对一夫一妻的赞许,对情感专一的崇尚,我们可以看见的中国整个社会的婚姻价值观的改革缩影。可以说是妇女的解放,也可以说是家庭的解放,或是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以“新花”为煤,是以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观念为媒。是不单单包括女性本身,而是一种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的对平等的推崇,对婚姻的尊重。

  古以他花为媒,今则以己花为媒。

  在人们所认为的古时的婚姻必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的门当户对,反而子女自己的意愿被放在了整场婚姻的最后。如果说,以花为媒中的“花”理解为对婚姻的意愿,那么在原着中更为注重的是父母,门户等“他人”的意愿,而在改编后的.电影中,由于贾俊英的加入,使子女本身的意愿对整个故事的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俊卿对李月娥心生爱慕,于是拒绝与张五可的亲事,这便顺理成章的有了贾俊英代替王俊卿与张五可相亲的情节。然而此时,“他花”却决定让王俊卿迎娶张五可。在着名选段《闹洞房》中,李月娥为了嫁与王俊卿,抢先将花轿抬入王家。这是对“他花”的强烈反抗,对自己心意的追求。而更有趣的是张、李二人在洞房中的见面,本是水火不容的两人,反像一见如故的友人,心中对彼此都是夸赞不断,偏有点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情愫。

  无论是李月娥的敢于反抗和敢于争取,还是两个女子对彼此的惺惺相惜,张五可对婚事自己做主的心气。是整个故事建于男子之上,而成为了对女子的歌颂与赞美。男子也不再统领女子的价值观,女子从思想上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判断与取舍。使“己花”不但显露于对婚姻的追求上,更有女子对整个人生的态度与理解。

  最后,我不得不提的是作为评剧电影,整部戏曲中令人赞许的唱词。简单亲切,带着市井味道的小幽默。我想《花为媒》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评剧所特有的诙谐与轻松,不是义正言辞,也不是严肃认真,而是从心里透出的那种风趣与贴近生活。

  以花为媒,以新花为媒,以己花为媒。寒来暑往,日月如梭,经典依旧有在传承,然而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典被披附了新的含义,被寄予了新的希望,从而拥有了全新的力量!

  《花为媒》的观后感 篇2

  一听《花为媒》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呆)这是啥”;我说是评剧,第二反应就是“(哭笑不得)不想看”。

  不黑不吹,只要你前十分钟看进去了,再开适度的脑洞,这部戏真的是非常有趣。新凤霞、赵丽蓉…各个艺术水平都不低,她们凑到一起,这出花为媒热闹有趣、情节曲折又柳暗花明。

  虽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编过的,甚至不一定是个真的佳话美谈,但是里面的三观可是相当正的。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的电视剧里都是这样的,为了赚钱不顾感情而说媒的媒婆,顽固不化的家长,一对被拆散的鸳鸯爱侣。男子和素未谋面的千金拜了天地,女子上了满脸横肉的富商巨贾的花轿。即使有一场私奔,也都是以香消玉损作为故事的结局。

  而在花为媒的故事里,他们反倒是逆其道而行,支持女儿先斩后奏的母亲,风风火火直闯洞房的张五可,毫不示弱的李月娥,灵机一动的阮妈……女子反倒是刻画的比男子要更为鲜明更有个性。

  而且在这个故事里,还会有人害相思病,还会有人为了爱人不顾一切地去对抗家长,还会有两个本应是情敌的人相互欣赏之后去唾弃脚踏两条船的男人。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说过有人因为思念自己的爱人思念成疾。也许是因为现在的通信太发达,我的思念之情通过微信、QQ、短信就可以传达给ta。

  但是我反而觉得主要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爱情是浮躁的,一生会遇到太多的人,会有太多次的心动,也会有太多的杂念,“一生一世一双人”也许只存在于热恋期吧,到了厌倦期恐怕是希望对方犯点错误好让自己光明正大的解脱。

  在高中的时候,我觉得爱情应该比父母重要,毕竟爱人是跟自己一辈子的人。于是见到为了自己的父母去放弃真爱的人,就会心生不解和鄙视。

  随着年龄增长爱情观会变化,到现在我只能说佩服有这种勇气的人,我不知这是赤子之心还是一种带着叛逆的抵抗封建礼教的行为,比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那次离家出走,这些我是佩服的。

  在全剧的高潮就是张五可闯洞房和李月娥对峙的一段。两个穿着嫁衣的女人见面,气势汹汹,谁也不肯示弱,相互一段对峙后,本应是情敌的二人反倒是互相欣赏起来——你是比嫦娥还要完美的女子,你是个一见就让人爱到心眼里的女子啊……讲真,至今没有见过情敌见面相互生出好感的场面,甚至让人嗅到了一股百合的芬芳。

【关于《花为媒》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以风花为题的散文03-03

《花千骨》观后感12-17

玫瑰花为题目的散文01-29

关于花的字谜10-21

关于花的好段01-06

关于花谜的谜语05-02

猜关于花的谜语04-02

关于花的最新谜语03-12

关于花的谜语集锦03-06

李强为自己工作观后感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