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精选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1
波登兄弟为了魔术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两个人共同拥有同一个生活,他们认为自我牺牲才是魔术精彩的代价。为了保持平衡,他们轮流上台,轮流享受掌声。或者对他们来说,这其中也没有平衡一说,因为他们最享受的并不是掌声。但毕竟,两个人就是两个人,生活没有完美,同一个人的生活在兄弟两爱上了不同的女人之后变得有些力不从心。萨拉能看出爱着奥利维亚的波登在萨拉面前的我爱你不是真心的,在一次大吵之后,萨拉问do you love me?波登回答not today.no.萨拉再也承受不了,成功之后丈夫的改变,还有丈夫为了魔术放弃他们的生活,她选择了自杀,死在了波登的魔术道具室里。波登跟奥利维亚吃饭,奥利维亚问你为什么一点都不伤心?你妻子死了。波登说i always love you,only you.这是爱奥利维亚的波登,这时候他对她的话其实暗示了兄弟俩的秘密。而不知道内情的奥利维亚认为波登冷血又假意,她选择了离开了波登。兄弟两个都失了最爱的女人。
安杰尔嫉妒波登的成功,那个偷天换日的魔术,他始终不相信波登是用了替身,他抓狂,于是他派奥利维亚做卧底窃取波登的秘密,奥利维亚爱安杰尔,因而不甘被他利用。她见到波登,一是由于波登的魅力,二是不满安杰尔对她的利用,她爱上了波登,并且告诉了波登安杰尔的秘密。波登成功地反间谍,奥利维亚帮他又一次打败了安杰尔,把他骗到美国。然而在另一个国度,安杰尔并不是一无所获,他从泰斯拉爵士那里得到了一个机器,尽管泰斯拉建议他毁掉这个机器,他还是完全忽略这个警告。安杰尔回到英国,他的表演比波登的更为成功,但是他在站上那个机器时,他脸上的表情,不是自信,也不是开心,而是害怕。超越波登不是他一直想要的吗?为什么他现在做到了脸上却没有一丝应有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的喜悦或者说对波登的蔑视呢?后来当我们看到,安杰尔启动这个机器之后出现的另一个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克隆安杰尔,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我觉得这部戏最成功的不是它思想内涵的深刻,而是整部电影的结构。非常非常的严谨,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都有它的深意,没有哪里是多余的。比如一次波登和法隆见面。波登跟叫法隆带女儿游乐场,还叫法隆跟萨拉说他爱她,让法隆务必说服萨拉相信。又说或者自己明天自己跟她说。然后波登见奥利维亚,很明显他不在状态,他躲开了奥利维亚的亲吻,也不让她叫自己的名字。因为这是爱萨拉的波登。奥利维亚说看见法隆在附近晃悠,说不相信他。而波登问你相信我吗?那就相信法隆。不晓得内情之前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让法隆帮他说,法隆是他的道具师,难道连生活上的事情也帮他处理吗?为什么一个应该是父亲做的事情又让法隆做呢?为什么告诉萨拉他爱她又要法隆帮他呢?为什么自己说的话要等到第二天呢?这些台词背后的隐台词都是,法隆就是我。又比如第一次成功水箱逃离魔术之后,波登和安杰尔在后台的对话,这里就表现出了他们对魔术的不同理解。波登认为真正的魔术在于创新,模仿别人魔术的行为在他看来是盗窃,显然,安杰尔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模仿无可厚非,这里还没有明确的表达安杰尔对魔术的理解,到最后,他临死前对波登说的一段话,他说现实残酷又悲惨,没有奇迹,没有魔法,但你能骗到他们,哪怕一秒钟,他们也会惊叹。安杰尔认为魔术最大的魅力是让观众短暂地脱离残酷的现实生活,观众脸上的表情才是魔术师最大的安慰。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2
扑朔迷离的剧情、复杂多维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几乎成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影片的重要特征。他的几部有限的作品几乎都是需要观众苦苦思索的,然而这种在“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基础上标新立异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很多观影者而言却能带来额外的愉悦感。当然前提是你务必看懂或者至少对影片建立了自己的理解方式,否则观影过程将是迷惘和痛苦的,《致命魔术》无疑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在电影的叙述形态中,所谓的“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主宰了大部分电影,这一叙事过程普遍呈线性发展方向,再辅以异彩纷呈的视觉特效,除了情节对人的心理影响之外,观影过程都是愉悦的。然而,诺兰的电影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他的作品是颇令观者“劳心劳神”的,即便是像《黑暗骑士》这样反映美式孤胆英雄的影片也增加了诸多变量和反传统的剧情模式,使得简单的故事有了不简单的结局。《致命魔术》其实本质上并没有跳出传统电影叙事模式,但它的过程和结局却是那样的非同寻常,除了原著小说的贡献之外,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编导潜力居功至伟。
影片开场是由迈克尔.凯恩扮演的魔术道具师库特成为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者,这是典型的故事中的主角讲述故事的模式,并且影片也是以库特的旁白为结尾的。“你并不是真的想要明白,你想要被骗”这一道出魔术吸引人本质的话语,首尾呼应地完成了影片在结构上的闭合。这个开场十分精彩,采用并行蒙太奇的方式,在库特为波登(克里斯蒂安.贝尔)女儿变魔术时,讲述了安杰(休.杰克曼)之死,在倒叙中还有倒叙,环环相扣,但是这一过程不但没有引起我们理解上的偏差,反而在清晰地引出故事的同时还制造了一个悬念。这完全贴合好莱坞电影“开场前四分之一就就应抓住观众”的铺叙要求。影片结尾在讲明安杰之死的来龙去脉时,依然回到库特和波登女儿的场景中,在这一结构闭合的电影形式下,讲述的却是一个过程和结局都无限开放的故事。“复仇”可谓是影片的主要题旨,但影片所要讲述的资料却不仅仅仅是“复仇”这么简单,它更是关乎追求和自我牺牲,欲望和自我克制的人性探讨。
“性格决定命运”完全贴合安杰和波登的人生之路,二人原本也算师出同门的魔术高手,但是迥异的个性导致了他们最终走上了敌对的道路。安杰具有舞台表演才能,他更崇尚华丽的表演以迷惑观众,这就是他不断失败但是却总想采用“歪门邪道”的方式打败波登的诱因,而波登显然是魔术研发的高手,他更具专研精神,正是后者的这种优势,使得他在之后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上风,而也正是他的这种“穷究”精神才导致了两人的决裂。安杰妻子的死就跟他的这一性格特征有直接关系,能够肯定的是波登(无论是兄弟中的哪一个)并非故意谋杀安杰之妻,显然在他参与魔术的过程中,他依然在琢磨哪种捆绑方式更有利于魔术,他(个人倾向于参与此事的始终是兄弟中的一个)是在精神不集中的状况下导致了安杰之妻的意外死亡,所以应对安杰的质问,他也感到迷惘,但是这个结果足以导致二人反目成仇。此后,安杰一向不择手段地期望在魔术上战胜波登,然而每次都是自取其辱,直到他得到了“复制生命”的技术,到了这一步影片已经带有了科幻色彩。在这个复仇为主题的故事中,更令人震撼的是剧中人的牺牲精神,孪生的波登兄弟为了掩人耳目不惜自断手指,甚至妻子莎拉的自杀也没能改变这一切,而安杰则是不停地杀死另外一个自己。伴随着
这种惨烈的牺牲和自戕的是两个人的争强好胜,以及对魔术事业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已经被欲望压制变形,成为一种畸形的追求。畸形的追求必然导致残酷的结果,这一点在前面那个表演戏法的中国人身上已经埋下了伏笔。真相大白之后,安杰才明白当初他质疑的波登之所以天衣无缝果真如库特所言一样但是是个替身而已,只但是这个替身是安杰的孪生兄弟。这对于他费尽心机历尽艰辛换回来的结果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但是在关乎生存和尊严的问题上,谁又能轻易妥协呢?所以这两个人没有胜利者,无论是站立的还是倒下的,都输给了痴妄和贪念。
关于《致命魔术》比较大的争议是最后安杰是否死亡?个人倾向于安杰没死,无论是复制的还是真身,“安杰”至少还存在着一个。首先,剧情上看,波登的失误导致了安杰之妻的死亡,而安杰为了复仇构陷了波登兄弟之一,这种结果虽然是残酷的,但是对于双方而言却是公平的,一命偿一命,除此之外,安杰并无大恶,没有必死的理由;其次,道具师库特显然是一个正面主角,从最后他和波登兄弟之一的会面的情形来看,他们已近达成了谅解。而片中有一个场景是库特从安杰的剧场中走出时和前来复仇的波登兄弟之一擦肩而过,这一镜头就应是有意为之的,它似乎在暗示库特有意解决两者之间的纷争;而影片最后伴随着“你想要被骗”的旁白的那个安杰在水中的镜头也意味深长,它显然预示着安杰的“复制”并没有结束。
在电影诞生之前,魔术恐怕是人类社会中最具魔幻色彩的娱乐方式了,而电影的产生则意味着人类视觉走向了更加魔幻的时代,从这个角度看电影无疑是另一种魔术。《致命魔术》将“魔术”这一传统娱乐方式有机地融入到了电影之中,并且让魔术表演不停地推动故事发展,电影之中有魔术,魔术之外是电影。孪生兄弟、复制人等颇具奇幻色彩的元素也揉入其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陷入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意味深长的结局中。魔术是骗人的,电影何尝不是在制造假象,但是在这变幻莫测的假象中,我们却能感受到无限的真实。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3
20xx年很快就要结束了。回望近一年来,放眼全球,似乎还没什么一部概念创意、主题表达及观赏性相得益彰的电影问世。也许是作为影迷的我要求有点苛刻,但事实上,能看到这样的一部新作真的是难得的享受。当今能创作这种水平的电影的导演中,翘楚当属里斯托弗·诺兰。可惜他还在酝酿着预计明年上映的《信条》。
如果你也是诺兰的影迷,等待他的新作的时间又很漫长,那么在等待期间,可以回顾一下他的一些经典的前作,其中特别值得回味的就是《致命魔术》。
《致命魔术》和《蝙蝠侠》系列一样,也并不是诺兰的纯原创作品,它改编自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1995年的同名小说。原著作为一部以19世纪中后期为时代背景的科幻故事,有着铺陈精细的多视角叙事结构,通过娓娓道来展现魔术师斗争的传奇色彩。这样的创作特色让诺兰对这部小说产生了兴趣,而在改编的过程中,诺兰除了加入自己的叙事风格,还在主题上作了更深刻的探讨。
在《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主角在魔术探索的过程中你争我斗,甚至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表层情节上看,无意杀妻似乎是两人争斗的绝对动机,而实际上,杀妻之仇只是导火索。魔术带来的成就感注定二人志不同道不合——对于波顿(法隆)来说,魔术的不断求新是他的成就感所在;而对于安吉尔来说,观众回馈的发自真心的愉悦就是一种满足。安吉尔和波顿(法隆)本是搭档,前者只想通过魔术与观众同乐,而后者的野心影响了他的愿景,为了声誉与生存,两人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仇恨”只是恶化了两人之间的竞争关系。
为了竞争,安吉尔不惜用上了当时较为罕见的科学技术。如此“科幻”的情节设定是《致命魔术》为数不多的槽点。其实“科学戏法”并非诺兰个人的怪力乱神,在原著中这可是主要设定,而电影版已经尽可能地将其淡化为不算喧宾夺主的叙事元素。而且和“科学戏法”相关的还有片中提及的特斯拉和爱迪生之间的“电力之战”。这个发生于真实历史中的物理学竞争和影片中的.“魔术之战”形成互文,稍微了解这段历史,《致命魔术》的表意就会显得格外清晰。
爱迪生和特斯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自为直流电和交流电代言,争夺着西方用电能源巨头,然而在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的19世纪,舆论、坊间并不关心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原理,也不关心其中的长远价值,人们只关心哪个更能让灯泡亮起来、机器转起来,直到生产技术日益发展成型。《致命魔术》中,安吉尔和波顿(法隆)终其一生为了魔术的所谓最高境界“化腐朽为神奇”相互争斗,前者活成了副本,后者损失了自我,付出了不少代价,到头来彼此都没搞明白,他们要的终究只是观众看到奇观后的愉悦而已。
换句话说,《致命魔术》就是通过情节反转和叙事交错,将电影内外的观众愚弄了一把,同时讽刺了歌舞升平的社会——为了从娱乐至死的受众身上获得成就感,总会有人不择手段制造奇观,而受众看不到也不想明白奇观之后的残酷现实,他们只想消费幻象,享受感官上的快感。就像影片最后的旁白:“现在你想找出秘诀,但是绝对找不到,因为你没真正在看,你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只想被骗。”因为一旦你真的知道了,愉悦又从何而来?
在新媒体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当下,《致命魔术》的表意显得更应景。如果不是有人披露,有谁会在意一个网红、一个节目大火的背后,是多少从业者的牺牲和矛盾纠纷?这其中还不只是辛酸与泪水,还可能有看不清的人血馒头。但大多数民众并不会主动在意这一切,毕竟当下真真假假连从业者自己也讲不清楚,“奶头乐”是幻象,反“奶头乐”的所谓“真相”又有谁能保证不是幻象呢?
在消费主义倾向愈加强烈的当下,重温《致命魔术》,多少会感到细思极恐。消费主义影响下的“韭菜”和“收割者”,你我究竟是哪一个?我们正在消费的究竟是真材实料,还是从我们自己身上压榨出来的娱乐泡影?台下的你我在看魔术,而台上表演的究竟是精心设计的一出好戏,还是血淋淋的假戏真做?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4
《致命魔术》是一部让小加君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拿出来重温的电影。作为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经典大作,除了“金刚狼”休·杰克曼和“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两大银幕英雄的加盟,这部电影本身无论是剧情还是制作都可圈可点,而诺兰导演切来换去的拍摄手法,也无比契合电影的主题——魔术。
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安吉尔和波登是两个一起长大的魔术师,但两人性格完全不同,以至于友谊渐渐分裂,开始势不两立。他们都想证明自己才是这个时代最强的魔术师,甚至使用了各种当时已有的辅助手段来让自己的演出变得更加精彩。可是一起谋杀案,终结了所有争斗和悲剧。
电影前期多为两位主角的争斗,虽然小意外不断,但是多数都是平铺直叙,直到魔术手法浮出水面,才让电影的意外性达到了高潮。也许你在最开始时会以为主角之间的争斗只是争强好胜,要定个输赢,但这一刻,你却会发现,或许正是对魔术爱得深沉,才会愿意付出如此大的牺牲。
电影虽然是在讲述两个魔术师的战斗,但最伟大的魔术师,其实是导演诺兰。在《致命魔术》中,他再次展示了自己对于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操作。
影片的开始采用类比蒙太奇,将老道具师为少女讲解鸟笼魔术,和时间轴上更为推前的安吉尔的最后一场演出联系到一起,以倒叙开场,将观众引入了电影中的时代和氛围里。
电影的时间轴严谨,多种叙述方式运用自如,虽然剧情复杂,却不会让人觉得杂乱无章,只需跟随导演的节奏循序渐进,却又在即将知道谜底的时候,被给予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在重复回忆之前所有剧情的同时,不得不对电影的严谨和细腻叹服。
《致命魔术》处处是细节和伏笔。由于是倒叙开头,所以不少观众刚开始会觉得一头雾水,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悬念开始揭露,而观众的思路也开始逐渐开阔,主线开始明朗化。
然而事实上,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魔术,在细枝末节之间,台词的遣词造句之间,都能隐约让人窥见最终悬念的谜底,却又让人难以注意到。以至于最后一刻,观众才会恍然大悟,顿觉一切不明了都豁然开朗,再回首看那些细节,才知道是真正可谓步步惊心。
这部电影中运用了许多现实社会中存在过的人物,比如电学天才特斯拉。而电影中出现的那座特斯拉实验室,也是曾存在于世的建筑。特斯拉在该实验室长期研究的一个问题即是电力输送,这也是《致命魔术》中那台神秘机器的技术背景。
当时的特斯拉正处于事业高峰,但灾难却突然降临,在1895年3月13日凌晨,这座著名的实验室被一场大火烧毁,包括所有的实验设备。幸好那天他没有如平常那样彻夜工作,否则可能也命丧火海。所以与历史对应的,电影中安吉尔去找特斯拉时,发现实验室成了一片废墟。
此外,历史上特斯拉早年是爱迪生的同事,曾在爱迪生公司负责研发直流电发电机,但他之后发明了交流电,并引发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这导致了特斯拉和爱迪生决裂。这一段隐藏在剧情后的历史事件与剧情又有几分神似,可见在《致命魔术》的剧本撰写过程中,是包含一番苦功的。
《致命魔术》并不是一部容易理解的电影,也有不少观众在看了倒叙的开头后觉得无法理解,而放弃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但是事实上,这部作品只有看到了最后才能知道它的精彩之处,电影用循序渐进的叙述和时不时的穿插记忆,佐以细枝末节的线索,让观众宛如置身迷局,亲身体验这场“魔术”的发酵、壮大和最后的灰飞烟灭。
在此我们又要谈起时间轴。比如波登因在水箱旁看着对手安吉尔溺毙而被捕,有重大杀人嫌疑。在狱中波登得到了安吉尔生前的日记,由日记引出时间轴的推移,插入安吉尔生前的剧情,结构再次进入倒叙,在此之后,开始了整个故事的正叙。
因此,若想要完整地看懂这部作品,仔细研究它魔术一般的时间轴,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相信诺兰这个金字招牌已经可以吸引不少人的注意,更不要说“金刚狼”和“蝙蝠侠”的同台对决,这两点无疑增加了《致命魔术》的人气。而剧情中处心积虑设置的悬念,令人颇感意外的答案,在谜底揭晓的一刻最让人叹为观止。导演用独特的手法,愚弄了所有观众,得来的却是观众止不住的叫好和震撼。
《致命魔术》是一部包含了很多东西的电影。在表面上的斗争里,隐藏的是魔术师对于自己梦想的执着和坚持。然而命运让他们走火入魔,反反复复开着玩笑,无数人和电影中的两个魔术师一样,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追寻到自己想要的,却发现原来什么都没有得到,或者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致命魔术》用一种绚丽又震撼的手法,造就了一个极端的结局,让人为止唏嘘不已。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5
这部影片是诺兰大导演早期的一部作品,集结了休叔和卡特两位日后闪耀的巨星,两位在影片中以对手的身份进行了一场高智商较量,手段就是魔术,让人们在探究魔术奥秘的同时目睹两位“重量级”选手的演技派表演,两人之间越陷越深的矛盾冲撞着彼此。孰能笑到最后成为赢家让人好奇,同时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能够说是用生命来表演魔术,而魔术竟然成为了他们报复彼此的手段。看似对魔术的至高追求,却在两人的执念中变得不堪,用魔术来实现野心的二位有点让人不齿,却足够精彩,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部片子。
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两部片子让人们惊叹,这位对科幻片有极强的掌控力和想象力的导演也是《蝙蝠侠》系列的导演,蝙蝠侠的扮演者卡特也是该影片的主演之一。这部以魔术为题材的电影在影史上并不多见,之前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惊天魔盗团》,两部片子的不同之处是《惊天魔盗团》中魔术更为新潮酷炫,利用魔术来行侠仗义,是很正面的一部片子。而《致命魔术》却是以魔术之名明争暗斗,魔术变成了他们手中的棋子,重点放在了俩人较劲的内心戏和对于魔术的探秘。
其实想把魔术题材电影拍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电影的拍摄过程让人很难感受到这是真实发生的魔术,看起来很像故意编排难以打动观众。而观众却对魔术本身充满好奇,只有在魔术表演与揭秘共施的状况下才会吸引观众,观众的好奇心被调动再加上强有力的内斗戏,看着还是很过瘾的。两位主演的较量也是片中的重点,本是好友的两位因为一次表演的失误而成为了死对头,休叔饰演的罗伯特是个富有表现力的魔术师,他懂得如何迎合观众,让魔术的效果最大化。而伯登的天赋在于他对魔术与生俱来的掌控力,他的聪明很适合研究魔术,但是在表现力上欠于罗伯特,各有特色的两位魔术师,却在反目成仇后绞尽脑汁要搞垮对方。其实是罗伯特先不放手,才导致伯登的还击与抗争,俩人的斗争愈演愈烈,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却在罗伯特的一次巧妙设计下步入了尾声,而真正的赢家并不是人们所预想的那样,俩人的实力让人惊叹,对于魔术的执着和运用也让人神往。看似环环相扣,一步步精心设计的局,却是俩人各自为营,局中局才是影片最大的看点。自以为看透了对方的算计,实则一步步迈入对方设计的陷阱之中,直到最后的两败俱伤才让这场执念画上了残缺的句点。俩人自称是对魔术最高境界的追求,但是却用魔术作为自己报复的手段,
玷污了当初对待魔术的那份炽热之心,也让人看到了人们盲目复仇下的悲惨结局。
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一向在思考到底谁的错才铸就了这样的一种不堪挽回的局面?自作聪明也许就是他们俩个人共同的问题,当初伯登没有听劝在正式舞台上运用了平时没有使用过的方法,这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而罗伯特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才能胜于伯登,为了复仇处处与伯登过不去,而伯登也丝毫没有退让,从而让这场复仇的闹剧愈演愈烈,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复仇之路中罗伯特也失去了很多东西,看似他一步一步在迈向成功,却失去了最初对魔术的那般简单热爱,从最初的不忍杀生到最后的心狠手辣,让人感受到对仇恨的执念让一个人走向深渊。伯登当初的一次无心的做法酿成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而他在魔术上的造诣也让人敬佩,对于魔术的掌控和创新是罗伯特尚未到达的,这也是让罗伯特妒忌的地方。他对罗伯特的态度更多的是防卫,直到防卫也难自保才得以反击,一来一回就永无休止了。伯登对于魔术的执着和沉迷让他忽视了身边的人,如果说罗伯特是诱因的话,他则是这场灾难的导火线,自身原因也不少。孰是孰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影片开篇情节与片尾交相呼应,谜中谜的讲述一点也不嫌凌乱,对于剧本的编排令人佩服,让观众把一场复杂的戏看的顺畅自如又不失它的繁琐,是部很好的剧情片。在编剧上的用心让人们看到了导演对于这类难以掌控的故事信手拈来的造诣,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才能和用心。很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6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好电影。它云集艺术、科幻、惊悚等各种元素。影片还有一个中文名,叫巅峰对决。对,这是真正的高手对决。
电影的一开始,或许任何观影者都把波登那个移行遁影术想得高深莫测,我还以为使用了管道。可结果居然就像老机关师想的那么简单,就是替身。到了结局我们才明白,波登和法隆就是双胞胎。对,就如影片开始时那次意外一样:“一半的我打了普通结,一半的我打了蓝氏结。”从来没有双重人格,波登也没有精神分裂,他们就是两个人。一个爱自己的老婆,一个爱美女助手。一个从台上掉到台下,另一个再从台下走到台上。一个被枪打断了手指,另一个为了不让人看出,也割断了手指。这也很好的解释了挖出法隆时波登为何这么高兴。这就是波登的手法,没有泰斯拉的机器,完全靠兄弟两人。即使到最后的死,也不解开谜底。“带我们两,好好活下去。”波登最后的这句话其实已经说穿。
那杰克曼饰演的丹通呢?他靠的是纯科学和不负职责牺牲。影片中盘,丹通的好胜心已经到了极限,这也导致了他之后设计逮住法隆,叫助手去当间谍,偷波登的日记等一系列疯狂事件的发生。同时,他的脑子也陷入了不清醒,直到看到波登日记的结尾才明白上了大当。但是波登搞错了,丹通在离开时获得了最重要的东西,那件泰斯拉制作的放电的奇怪机器。这机器的确蹊跷,他在丹通的面前试验了无数次,帽子,黑猫,都用上了,但一阵电过后,留下的只是一个烧焦的玩意。可真的是这样吗?当丹通走入后院,他看见了无数的高礼帽和黑猫。“我只要我的帽子,但是那一个是我的?”丹通看呆了。“都是你的!”泰斯拉一语道出了天机。
我相信在影片一开始大部分人便明白波登是无罪的,卡德罗爵士才是幕后人。可谁又会猜得到,卡德罗就是丹通!这还不够,还记得每次表演完都要运走一个大水箱吗?那里面是什么?为何不让老机关师站在台后?因为那个放电的奇怪机器就是克隆机器,放水箱不是意外,是原定计划!波登的到来,可能被预料,也可能就是意外。为何要找个瞎子当监督,因为他看不到一切。丹通要做的事,就是每一天杀死自己一次!
这是违背伦理道德之事,丹通当然不会有一个好结局。“消失的人不重要!”伴随法隆(波登)的一声枪响,丹通缓缓倒地,周围放着,全是装尸体的水箱。
It"s carzy! It"s the carziest thing in the world!
为了艺术和竞争,他们还有什么做不到?舞台,在这一刻就是战场。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7
中世纪以及再早前的魔术是这样的啊,魔术师简直等同暗黑巫师,用残忍的血腥的方式表演魔术,用残酷的方式隐藏魔术的秘密,观众去看魔术,也只是希望看到刺激的场面,甚至期待魔术师致命的失误。真是恐怖!
幸好,现代的魔术早不是这样的了。跟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因为刘谦老师才开始关注魔术的。毫不夸张地说,他改变了中国人对魔术的看法。在此之前,魔术在我眼中就是穿着古董燕尾服变鸽子,或者切人,再不然算上变脸吧。总之是很古老很偏门很无趣的一个东东。
可是2022年刘谦老师将我们从中世纪带回到了现代,他告诉我们魔术还有很多分类,他告诉我们什么叫近景魔术,他告诉我们魔术不是骗术是一种表演艺术,他告诉我们魔术是要让观众重新找回失去的童心,他告诉我们魔术师应该尊重同道,应该自觉保守魔术的秘密,应该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魔术师不应该虐待动物……
回来影片本身,应该说,这是一部披着“魔术”外衣的惊悚片,影片融合了神秘的魔术以及科幻的桥段,充满了想象力,故事的叙述和情节的铺陈都相当成功。影片讲述了两个控制欲极强的'男人,因为地位上的对立所引发的激烈争执,这种斗争不仅在魔术方面,还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个,为了魔术事业,可以磨灭自己存在,牺牲自己的人生,以致爱情,与双胞胎兄弟共享一个生活。
“你看,自我牺牲,才是精彩魔术的代价。”
另一个,为了赢过对手,偏执地探求更神奇的魔术,残酷地杀死一个又一个“自己”,忍受一次次内心的痛苦。
“观众知道,没有奇迹,没有魔法,如果能骗到他们,哪怕一秒钟,就能让他们惊叹,然后,你就能看到,特别的事情——观众脸上的惊奇。”
真是恐怖的事情,不过幸好,这只是电影,而我们眼前看到的,现实的现代的魔术,还是那些令人开心的魔术,魔术背后也没有残酷的真相,即使也许沉闷。我并不知道魔术的秘密,也不好奇,只是享受,享受魔术师们带给我的惊喜瞬间,如此而已。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8
这部电影的时间确实很长,有些地方还有点看不懂,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原来同为一个魔术师工作的两个人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反目成仇,其中安杰尔的妻子死亡,安杰尔一直认为是伯登的过错。两个人分道扬镳之后都想努力战胜对方成为最伟大的魔术师,他们为了不让对方的表演顺利还时不时搞点破坏,在安杰尔发现伯登的分身术后,找来一个长相一致的人,但表演却并不让他满意,无奈之中他像科学家求助并获得了复制人的机器。此时安杰尔也认为报复伯登的时期已到,就估计诱使伯登上钩,是他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绞刑。原以为故事到此就真相大白了,但意外出现,死去的那个人并不是伯登而是他的兄弟,伯登最后前来杀死了安杰尔。
除了电影中包含的带有科幻色彩的复制人外,影片中的情节构造还是相当不错,先抛出一个结果,然后交代原因,最后再交代下文。剧中用到了很多双关的台词,例如伯登对妻子说只有一半是属于他自己的,另一半爱的是另一个人,还有安杰尔的机械师在面对伯登的小女儿表演魔术时说的那些让一个兄弟消失,另一个兄弟出现等等。如果不看后面剧情很难想到原来伯登的机械师和他一模一样。可惜最终他还是牺牲了一个兄弟,而安杰尔则杀死了无数个自己,他的命运注定如此。
魔术是很神奇的一件事,这部电影尽管讲述的是魔术,但其中包含着人性中的爱与恨,善与恶,实在让人真假难辨。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一个生命就可能消失,有时候成功的欢呼和惊讶的恐慌的差别就在那么一瞬间。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 篇9
魔术的最终目的是带给大众娱乐,吸引注意力、变换为技巧、让人惊诧不已(影片所述的魔术三种特质),而这样的娱乐模式背后被称为技巧的强大技术支持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是兴趣所在。用魔术师之间的竞争演绎一段关于人性主题的对抗让影片充满神秘色彩。两名魔术师之间对抗的核心不是关于技能,抑或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源于私欲横生的心理斗争。这场斗争在强大的魔术手段的支撑下,变本加厉,逐一升级,从荣辱,到伤害,直至死亡。两者之间没有政治,没有体制,没有大环境的牵制,只在人性之间。从某种角度看来,说这个故事烟ビ诎旃室暗也许更为容易理解。
在没有任何历史也时代背景中,两名同行业的年轻业务尖子为战胜对方而暗战。起初是为了摆脱贫穷和寻求被掌声包围的成就感。而后,在高低相当的过招中开始中伤对方,开始长期的阴暗的心理较量,利用各种资源恶意攻击也被反对手攻击。起初,伤害的仅仅是对手的技能和名气而已,被私欲充斥的两者开始从情感、家庭、社会地位等方面残害对方。这很象在办公室里面为了同一职位的变迁而导致双方的心理变异。职场斗争的本质不是什么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良性运转,有很多却是人性私欲的总爆发。魔术师的近距离对垒的触目惊心虽然在魔术这种娱乐方式的包装下,看上去虽然神秘惊悚,而种种谋划实现的目标却更让人震慑。
在这场登峰造极直至你死我亡的终极对抗中,两者过招并不是刀光剑影,而是建立在高智商基础上的技能升级。然而,被可怕的心魔指使的破坏行为则印证了创造不易毁灭容易的真理。举手之劳不仅仅摧毁了智力创造出来的财富,而且能够瞬间到达地狱到达那种能够被诅咒的境界去。尊重科学的工程师秘密建造的电房子就是这种恶性竞争的产物,试验失败离去前的话更是深入人心值得深思。而两位前途无量的才俊究竟为何如此势不两立呢?还不是那些久存于深心以前被穷困窘迫长期压制但是又向往获得尊重的自尊心呢!是不是,起码那个年代魔术师这个职业还是属于出生卑微之人的职业。
诺兰作品决不是能够按照大众思维出手的电影。可惜,《致命魔术》的结尾是在糟糕。如果,在一个被绞死而同时将死之人买凶射杀另一人的处理,实在是对应了两者之间肆无忌惮的凶残举动。然而,这个遭天遣的报应理结局没有出此刻影片中。诺兰更为残酷的要验证适者生存的天性法则,选取了一死一亡的结局,只是为了突出影片首尾一向强调的人生的不确定性。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处理的桥段却遵循了魔术的原理,实在让人费解和不可理喻。孪生VS孪生,甚至还有替身,着实让惊悚的剧情变得画蛇添足牵强附会。我以为,与绞刑同步的买凶谋杀就就应是影片最佳的结局处理。而之后强调的“你自己期望被骗”的虚无人生观则因为方法不当而归于失败。结尾魔术面残害对方。这很象在办公室里面为了同一职位的变迁而导致的
影片强调再三的“吸引注意力、变换为技巧、让人惊诧不已”的魔术特性,确实代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微妙心理。引人注意让别人被吸引,让看似普通的自己变得特殊,利用技巧实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无比震惊。这样追寻成功的心态,源于人性的简单心理。而这种魔术生活背后我们被蒙蔽的真相却不是我们简简单单就能够看到的。而诺兰透过影片要告诉观众的人性理念我想就应就是如此。很喜欢他的作品,很喜欢这个在主流和小众之间能够畅行的新生导演,也喜欢两位男主角在影片中的高超对手戏。与故弄玄虚的《魔术师》相比,这部写实的《致命魔术》在近期魔术风行的众多影片中已经属于相当成功的。
【电影《致命魔术》观后感】相关文章:
致命id解析观后感11-30
魔术表演观后感01-15
魔术表演观后感01-15
致命id观后感800字12-03
观后感:魔术师04-01
毒液致命守护者观后感01-22
春晚魔术《幻镜》观后感03-31
《大魔术师》的观后感04-01
电影观后感精选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