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精选1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1
对中国而言,在《大国崛起》中的其他大国的兴衰起伏,整个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这些大国都至关重要,他们对中国而言,更多的是不堪回首的痛苦回亿,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是没有意义的,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整个世界。
和其他九个大国不同的是,咱伟大的中国有着五千年深厚历史和包容其他文化的深厚根底,可在《纽约时报》评论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这虽然是对美国的`警醒,但业给我们以警醒,强国之路,必需保持软硬的综合平衡,哪一个要素都不能偏废。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级,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芝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1876年,美国为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当时清政府业派出展出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英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发电机,而中国展出的是银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这是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把他杀而是自杀,他们早已失去创新活力,他们早已被历史淘汰出局,这就是时代差距。
那么,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会有资格谈论还会是第一。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用油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中国将创造人类历史发展上的重大奇迹,而这以过程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
近代以来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中国的声音,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出了一个圈,咱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就是这位老人给咱中国作出的贡献,这几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从容自信地立足于世界,探究杂技地强国之路。
正如结束了对日本,韩国访问的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伯格转往北京与中国长杨洁篪举行的会晤,对于国际社会关系的中方会在朝鲜政策方面做出重大改编的猜测,杨洁篪向媒体回应称,“我们反对朝的政策是一惯的,包括对朝鲜半岛的核心问题,我们的政策也是一贯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参观朝鲜半岛无核化朝鲜半岛与中国合作不懈努力。”
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在我心中,祖国是我的脊梁,我们的复兴之路还未结束,作为一位中学生,可想而知,我们的肩上负担的胆子还很重,为了中华民族的梦,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同学们,大家共勉吧!中国,加油!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2
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农民的起义,转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被别国认同的一个领土大,力量小的国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国家让农民无偿地供给粮食,所以农民非常不满。列宁不得不改变了国家的政策,让农民自由贸易,农民自然是非常支持。
在列宁的举措下,让苏联的经济恢复了不少。列宁把自由市场经济开放后,在“社会主义”上面,再加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苏联的国家经济完全搞上去了。这个国家也渐渐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同。
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首先在苏联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建立了汽车工厂,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T型车”。在一战后不久,这种车的产量就上了万。
在苏联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而苏联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二战,也不可避免的来到了这个国土上。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万的兵力。但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不可小看的,苏联每天制造的武器、飞机,都比德军的日产量多一倍!苏联在这些压倒性的因素上,德军不得不投降了。
二战成就了苏联,让这个国土面积为世界之最的国家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倭寇”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3
读书使人明智,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人类五百年的历史是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这里仅仅从另一个角度,稍作窥探。
葡萄牙、西班牙,都是依靠民族独立的强大国家力量和海洋优势,通过香料贸易和殖民掠夺,而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荷兰,是在四百多年前,依靠海洋贸易和商业制度上的创新而夺得世界霸权。它们的大国之路,对中国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了。而以英美法德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之路,以及苏俄的强大之路,对正处在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中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由荷兰首先开创的一些现代商业制度,比如股票交易所、银行,在英国的手里发扬光大。英国通过海战夺取了海上霸权,但真正使其获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却是由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及其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美国,则在二十世纪早期,代替英国,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早期由英国开创的自由经济模式,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带来了重重矛盾,而美国,受苏联模式的启发,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新确保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法国则大多是借鉴英美的经济体制,没什么特别可言。苏俄的大国之路,则充满了跌宕起伏。沙皇时期的'农庄经济模式,决定了它决不可能在与已经实现工业化了的欧洲大国之间的较量中胜出。但伴随着十月革命而来的苏联,采取了高度集中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而且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理论支持,使其经过一个五年计划即迈入了工业化大门,工业生产能力巨增。尽管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却使其拥有了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造就了苏俄的大国之位。与上面两种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和日本,它们都采用的是英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但是,却是由国家来推动、引导经济的发展,从而克服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都搭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考虑到苏联经济体制的最终垮台,总的来说,在国家指导下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制度,是相对较好的经济体制。而美国在大萧条期采取的经济恢复措施,包括增加国家支出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4
那天晚上,第一次看了《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篇,感触甚多。《大国崛起》说了些什么呢?
总的来说就是这些,《大国崛起》讲述九国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霸权的欣赏。《大国崛起》不厌其烦地向观众展示:大国“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和“丰富多彩”的称霸故事。《大国崛起》饱含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推崇。《大国崛起》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褒扬,可以说达到了迷恋程度。(《大国崛起》给了《国富论》特别高的地位,着墨极为厚重,不仅大量引用亚当?斯密的原话,而且排出强大的专家阵容叠加赞赏。)《大国崛起》浸透着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赞扬。《大国崛起》充斥着美化殖民主义的言辞,对殖民人物往往赞赏有加。
让我们看一看尊重史实的学者们是怎样写的。“西部的开拓是在剥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的。对特库姆塞领导的泛印第安人运动的`镇压,结束了东部印第安人联合抵抗白人侵犯的历史。在1830年代,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中西部农业商品生产和南部棉花种植园经济的扩大使白人扩张主义者急切地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国会通过了《迁移法》(RemovalAct)。这是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法律依据。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长黑鹰领导下进行了反抗斗争,于1832年试图返回伊诺斯西北部的家园,遭到伊利诺斯州长派出的民兵的杀戮。住在佐治亚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罗来纳西部和田纳西东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乔克托人(Chocktaws)和切罗基人进行了抵抗。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也一直顽强抵抗,但都遭遇到失败。1844年,美国东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迁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苏必利尔湖的偏远地区。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5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它讲述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衰落与崛起。一个曾经多次遭受分裂的国家,一个曾经给全世界带来最大的灾难的国家,一个摆脱了全部历史的不幸重新进入欧洲,融入世界,并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国家,很让人敬佩和尊敬。
经历了多次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德国,以其无限的魅力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以及全世界。相信许多看过大国崛起的人都会对德国这个充满传奇的国家印象深刻,不仅仅是感叹它的强大,更是因为它对待以前过错的态度。联系到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刻,更是发人深省!
在12集的大国崛起中,德国的主题是“帝国春秋”,作为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它饱受古典音乐的滋润,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统一和强大一直是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跌宕坎坷的命运不断考验着德意志人。勃兰登堡国门上的和平女神是德意志神圣的象征,200年前,当法国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时,和平女神被当作战利品运到了法国,屈辱降临。又因其地理位置被称为欧洲走廊的主战场,饱受周围列国的侵犯,德意志人更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1648年,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分裂状态。席勒曾感叹道: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土地了;他的朋友歌德也曾叹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土地使我们相信地指出,
这就是德意志。在19世纪,统一和自由这一主题一直贯穿着整个德国,1814年,随着拿破仑的战败,法国交回和平女神,可它却要再次面对着一个分裂的德意志。可值得庆幸的是,法国大革命统一、自由的思想使人们从禁锢了百年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光明的曙光迎面扑来。从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先进行经济上的联盟再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到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工业总产量已经位居欧洲第三。经济实力的增长,给德意志带来了飞速的发展。1871年,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上台,不断增加的军队力量使德意志成为“和平时期的兵营”,俾斯麦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为德国争取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他认为:没有任何国家不结盟,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德意志在法国的王宫中宣布了它的'诞生,一个全新的德国正在走来。俾斯麦当政期间,还重视国民教育的培养,建立教育和科研并存的现代大学,大学教授中就有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智力成为了德国发展的重要资源。也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展开,1913年,德国经济跃居世纪第二,经济的发展刺激它要在世界上谋求更大的利益,于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争摧毁了世界,同时也摧毁了德国,德国再次一分为二,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 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那天,勃兰特做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动作,他面对死者墓碑,跪倒在地,诚心忏悔。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不仅没有回避,而是勇敢的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经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10月3日,德国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德国凭借自身不断的发展,成为了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强国,作为欧盟主要的成员国,它更是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
作为后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很久,战争恍惚离我们很远,可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更多的是我们对世界和平的态度,我们不能去纠结历史的对错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一段历史的大悲大喜总是发人深省,面对过往,我们不断感慨。在振兴祖国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的我未来还很长,中国要强大,要自强,要靠我们不断奋斗。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不是空谈,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将在不断的发展中屹立于世界强国。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6
近段时间,我看完了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名字叫做《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历史,原来是这么充满趣味!这么深奥奇妙!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分别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日本、俄罗斯(前苏联)、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故事。它们的强盛都离不开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人物和领导人。从哥伦布、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瓦特、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卢梭到伊沙贝尔女王、拿破仑、戴高乐、郫斯麦、彼得大帝、华盛顿。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真正的治国之道从是这里产生的。
每一个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国,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西班牙与葡萄牙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别人不会拥有的东西;荷兰告诉我们,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格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崛起还得需要科学与文化思想的支持;法兰西告诉我们: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长时间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则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更加深刻地证实了法兰西的教训;德意志还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苏联的兴衰告诉我们: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美利坚合众国告诉我们: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国》,这里面谈到了中国唐宋的强盛时期,它是这样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国城市就已经有很多的福利设施;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未开发、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正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而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钢铁业年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
一千年前的中国农业、商业、制造业、手工业、娱乐业都是世界最发达的……
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不是几倍而是十几倍。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国令中国人无比自豪,但晚清时,清朝政府的却让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得挨打,人民就会陷入痛苦与愤怒之中。
现在的中国终于像巨人一样从世界舞台的底端再次站了起来,但我们却没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国人的那份骄傲与自信,因为,我们还没有站在最顶端。
怎样才能使中国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再现雄风?
看完《大国崛起》以后,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点,全国的人民要万众一心地为国家努力,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出力,要记住:“国家兴亡,我的责任。”大家团结协作,才能让我们的祖国走向胜利。第二点,国家领导人应该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应该多多建设免费的小学与中学,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国家才能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第三点,英明的领导人与有智慧的.百姓一样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优秀的领导人才能制定正确的制度和战略。第五点,即使拥有了以上四点,没有历史机遇,那么崛起的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重要的历史机遇可以使一个国家迅速崛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另外,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影响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历史,它的优点是可以让人们从前人做过的事情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它的缺点是容易在向别的国家学习并改善自己的时候与自己本身的传统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国家兴亡,我的责任”。让我们大家都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才,将来为祖国创造光明的未来,让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二十一世纪腾飞,再次遥遥领先于世界!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7
因为不常看电视,《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在央视2套播出结束当日,我才知道有这么个系列片。在网络几个褒义词的鼓励下,我到央视网站上去看这个片子。当天就看了两集——西班牙葡萄牙强国史、荷兰强国史。而后几天,陆续在央视重播中看了德国、日本强国史。
对这一系列片子:感触颇深。作为一个曾经强大过的封建帝国,在150年前还轻视西方列强并将其称为“蛮夷”的“大国”,作为一个常常将5000年历史、地大物博挂在嘴边的“自恋者”,这次终于没有将自己放在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而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称为“九个世界性大国”,摈弃了自大的心理,实在难能可贵,值得称道。
倾3年之力、集百余位专家智慧的这部纪录片,将大国崛起之路,在这个时候展现在我们所有中国人面前,不能不引起这个国家的公民的思考。我们国家的这个时刻,正是中国走在崛起之路初级阶段的关键时刻,正是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时刻,正是中国在其越来越强大的路上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刻,正是中国在其强大之路上寻找属于自己方向而又找不到坐标的时刻——————我想,凡是看过这个系列片子的人大抵都会地头思索:中国的强国路在何方,中国的强国梦是否能实现。思索中,满怀激情,然而,不能怀疑的是,我们仍然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
显然,这个片子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展示9个强国的历史,而在于反思这9世界大国如何崛起并且衰败,在于指导中国将如何走向持续的强大而立于不败之地,在于引导更多的人思考面对机遇中国该如何探索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现在,传统媒体、网络、各种公众场合都不约而同地在谈论这件事情,这个片子引起这样的关注,说明它已经成功。它的眼光、气魄、密集而又精华的'知识、即使而又尖锐的问题的确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
然而,除了讨论国家,讨论崛起之外,我也会想到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世界国家的崛起和它的国民的幸福程度是成正比的么?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级的大国时,它的国民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可能它内心存在强国的自豪,但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着眼于实事。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也同样出现了混乱,大久保利通政府将很多国家财产几乎零价送给财阀,导致了社会的巨大的不公平,并造成国家裂痕的产生,大久保利通最终死于非命。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德国,当德意志帝国不断强大的时候,他们将更多的财产使用在军事上;二战之时,——可以说是为了德国的更加强大,但是他带给德国的灾难同样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而当一个国家并不是世界级大国的时候,也许也并不追求世界大国的时候,它的国民也许是最为幸福的。英格兰莱斯特大学心理学家怀特根据178个国家的数据和100项研究成果,撰写了一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报告说,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感最强的国家,排在丹麦之后的是瑞士、奥地利和冰岛。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幸福指数排在其后面。报告还说,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医疗卫生条件、财富和受教育程度;而在这几个方面,小国比大国更有幸福感。
在目前的中国,毫无疑问,大家都在为中国的崛起而欢呼,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自豪,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更加强大,更加富有。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在富强的道路上,并不是完全按照国民的幸福来衡量财富的,而是仅仅以GDP的增速来衡量的,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污染,也导致了国民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与此同时,腐败、寻租、制度性的偏颇、收入差距的扩大等等都在使国民的幸福指数在下降。如房价一事,几乎让所有中低收入者为之哀叹,而因为收入差距扩大而不断出现的仇富现象,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更多的社会问题,更让国民让一体会到幸福。
在《大国崛起》中,我们看到科学、技术、探索精神在其中的伟大作用,但是我们却在大国的方向上没有看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为了世界性的大国而大国,还是为了国民的幸福而大国?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8
央视二台正在播放的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我个人认为这是今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二。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黄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黄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沙皇亲自到欧洲留学。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让自己成为欧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三。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
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三百年的中国,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是临渊羡鱼,还是退而结网?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国崛起》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9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本来西方大国还应当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该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以往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以往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以往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以往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纪录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礼貌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首先,我们理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
能够说九个大国的崛起充满了血腥,多建立在对别国掠夺侵略的基础之上,而今日我们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决定的。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不会再去伤害别的世族;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大国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为我们供给了深刻的教训。从时候的需要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仅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有可能经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该如何认识中国该如何看待世界也许仅仅片段不可能给出完整的答案,至少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大国的兴衰风云变换,也让人感慨万千。但真正感动我的却是一些细节。荷兰载物船出海,遇大风暴被困,在生命垂危之际也坚决不动用客户的商品,拼死把客户的商品安全送到了指定地点,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铸就了荷兰大国的崛起,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人无信不立”。还有那德国总理的一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风范,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大国的职责感,从那一跪开始,德国得到了全世界的谅解,也开始再一次踏上了统一和强国之路。德国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仅有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强大自己,赢得对手的尊重。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10
第三遍看大国崛起的德国篇,再一次为这个民族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历史所震撼、感染。它是欧洲的后起之星,却是给世界历史添加最多浓重笔墨的国家。从分裂走到统一,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走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它所经历的风霜雪雨,最终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挺拔个性,也为世界上所有正在崛起的国家做着警醒。
分裂之痛一直困扰着德意志,处在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个个欧洲强国都不愿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种阻挠困扰接踵而来,拿破仑的那次袭击,更是加重了这种分裂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分裂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找强国之路。这条路最终经历近70年的时间被德国人走出来了,李斯得、俾斯曼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统一之路的功臣,在俾斯曼的率领下,新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经济发展迅速超过法国,而德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前提正是统一的领土,动力则来自教育。就连在德国最穷的时期,也从未放弃过教育,政府愿意把宫殿改造成大学学堂,这也就不奇怪,大学教授中就有2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就有尽人皆知的爱因斯坦。
科技的腾飞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希望,政府为研究人员无私的投入,也使科学家们无私的为德国服务,他们以“德意志的科学家”身份勤劳的工作,为德国不断创造着无尽的财富,这样的德国是凝聚的团结的。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把这一切的毁灭了,空前的强大使德国失去了理智,两次发动了世界大战,伤害了世界,更伤害了自己,也写下历史最为黑暗的一页。二战结束后,德意志又分裂为两部分,这种结果又把德国人心中最大痛楚揭开,到底哪里才是德国?历史又回到了这个问题。而德国怎样面对二战又是世界对德国的拷问。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纪念为二战付出惨痛代价的.犹太人。
那天,勃兰特作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动作,他面对死者墓碑,跪倒在地。德国面对二战的态度与日本大不相同,他们没有回避,而是勇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这让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国,甚者对德国更加尊敬,这样的态度,也让德国复兴容易了许多。 1990年10月3日,德国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国重新统一了。统一后的德国又在经济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经历这许多年的风霜磨练,德意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他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敢于面对,坚韧的个性。德国是我除了祖国外第二个喜欢的国家,为了他的历史,他的品格,他的智慧,他的力量。
片中,1990年统一的场景很让我感动,甚至有点想哭,我看着画面上一个个兴奋的脸庞,再想到德国重新走向统一的艰难及德意志历史的全过程,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民再次看到国家统一的欣喜,国家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在异国他乡时,家乡就是自己的寄托,在夜深人静时,在孤独寂寞时最想的也是自己国家的人、事。
所以,我们可以想见那时的人们感受到的是怎样的幸福,和来之不易的心酸,不过是喜悦的心酸,在这种情绪下,看到人们举着德国的国旗欢呼时,就能感到那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就如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夜晚一样欢腾,不过后者还是没有前者的分量中。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11
对于之前几百年的历史,我们永远是旁观者,既是旁观者,那当然“清”,于是乎,有了央视浓缩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的12集电视记录片。用电视画面展现曾经的大国兴衰,显然没有浩瀚的历史典籍来得深刻。但是,电视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转变形象地将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荣誉、血战前行和繁华散尽形象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将历史反思从精英的书斋挪移到草根大众思考的有益尝试。央视将9个大国的500年兴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浓缩,绝非大众娱乐的电视剧快餐,而是品读历史的镜鉴和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
《大国崛起》讲述九国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霸权的欣赏。例如,第1集谈到葡西远航探险时讲道:“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纪录片称颂: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第12集)第7集不无赞赏地强调:日本“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毕竟亚洲出了一个有能力建立殖民地的国家!第12集讲道:“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请看,霸权国家的功劳多么大!
《大国崛起》不厌其烦地向观众展示:大国“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和“丰富多彩”的称霸故事。
葡西的崛起,确有其偶然性,偏偏是他们开创了地理大发现的纪元,因此他们的强盛是理所当然的;而荷兰的崛起,则是通过进一步将地理大发现的潜力进一步发掘,正如该集标题“小国大业”。但是,我想说的是,荷兰尽管曾经盛极一时,但是其兴盛必然是一种畸形的现象,因为以荷兰之国土与人口数量,它是绝对支撑不起“大国”这一名号的,因为其客观上的局限性,决定其在军事力量上是无法与后发国家抗衡的。而标题所谓之“小国”甚贴切,“大业”则令人叹为观止!英国,这个给予牛顿以莫大的.荣耀、对斯密致以最深厚的师长敬意的岛国,即使在专制的王权之下,仍然存在着一部《大》;即使戏剧家对女性的轻蔑被搬上舞台,也没有阻止女王在台下就座;必须感叹,一种宽容与积极的人权观念是那么不可攻破地扎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一种对科学精神致以最崇高膜拜的仪式在这个国家被那么隆重而持久地演绎着。法国的先贤祠,希拉克总统对大促马的贡献所作的评价,相对于那种单调的生平简历、并贯以诸多“伟大的”、“卓越的”、“优秀的”、“永垂不朽”等等一类格式化的八股文而言,希拉克总统以及他的国家,对于先贤的敬仰,只怕国人要汗颜于自己的盲目崇拜了。德国总理在波兰下跪,他是一位反纳粹的积极斗士,在二战中被杀的波兰的两百五十多万犹太人中,没有一位是他杀的,但是他下跪了——什么是大国?敢于负责任的,能给国内人民带来幸福,也给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带来福祉的国家,堪称大国!在日本这一集的最后,这一句带有浓重色彩的白话,确也是个实在话。
当然大国崛起的原因很复杂,值得中国学习的还有很多,我仅从一个侧面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12
现在最热播要属纪录片《大国崛起》,为什么国人如此追捧呢?倒退30年这可是崇洋之嫌啊!实际上这是好事,这是我中华儿女的第二次觉醒与崛起,第一次当然是战争年代。现在我们看问题越来越理性拉,通过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关键来解决问题,这是父辈们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所不具备的,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他们当年的意志和信念,啃老族和啃夫族的增多就是明证。还有现在这代人有些事太过于商业化,重拍个红楼梦也搞的跟超女来个选美,简直是玷污这部名著,现在越南也在搞什么超女,真是害人害己,可怜的孩子们啊!踏实点吧!所以当代的我们最主要的是取长补短,才能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为何央视要花费如此大的人力财力不惜辗转那10几个国家本土去拍摄,同时他们还咨询了百余国内外历史专家学者,而实际上画面完全可以合成和通过特技完成,况且国外也有现成的片子,但是拍这样一个片子主要是为了用中国人视角去看待这些历史,是让国人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美国学欧洲,现在是老大,日本学欧美,两次后来居上,德国的三次崛起,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看看现在在纳斯达克的上市中国网络股中,无一例外他们都有美国留学背景,张朝阳、丁磊、李彦宏、江南春等等,因为美国已经有了那样的商业模式,所以结合国情应用到我国就一举成功。但就是人家还是先我们一步。同志们,誓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会错,而且永远都不过时,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必须这样。还有光学互联网产业模式还不足以强国,还得是第二产业啊,发展才是硬道理,任重道远!
当结束语播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自己的思维还停留在那些"大国"崛起的思考之中。无论是是葡萄牙,还是荷兰,还是英国,美国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真正大国都直接受资本利益驱动而取得了最终的崛起。实践决定认识。是资本促进了崛起的发生发展和完成。 奥斯曼帝国,使地中海贸易受到根本影响。航海家开始探索新大陆,有意思的是后来在地图上“瓜分世界”,用笔在当时还不是很完整的地图上划上界限,然后和别人签字,在他们眼中谁发现的,就是属于谁的`后来殖民者都是这么瓜分殖民地的。而且航海的时候国王亲自参加投资,并且分红 。后来的某国的崛起也挺有意思的,本来已经归顺另一个国家了,可是当要交纳一些税用,而影响到资本家利益的时候,却联合起来进行独立战争的反抗 。……还有某国的崛起是一直向别人学习的,不过效果不错呢,我觉得主要是君主开明。还有李鸿章千里迢迢拜访德国皇帝,(在这个片子里第一次看到他的身影)我猜想后来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向德国学习的吧?不过无奈的是当时清庭的制度是谁也改革不了的,否则的话我们早就富强了,现在的国情早就是另一个样子了,也许!
当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把资本看做第一的时候,就也许有崛起的迹象了吧?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来,只有把资本看作一回事了,才能是找到了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尤其是大国。而且可以看出来的是: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战争是绝对的战争。没有一个大国是用相对的和平而换得资本的雪球的。没有一个大国可以通过放弃武力手段而得到真正的崛起。从历史的第一天开始,武力就是广义经济发展的一种保障体系,甚至是直接的财富源泉。
认识的直接目的是找到真理,并最终付诸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13
当我们对现在和将来感到困惑的时候,历史往往会告诉我们答案。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复兴之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国崛起—工业先声》向我们讲述了英国在近代迅速崛起的过程,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无论哪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曾历经过学习与创新这个积淀的过程。大国的崛起,也同时证明了学习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永动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一直讲了几千年,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近代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必须要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否则,难免会入邯郸学步的误区。“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老夫子早已给出的理论指导和总结。是什么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究其原因,不外乎四点:
第一,国内政局稳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并且“光荣革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普通国民感觉有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政府。由于对政府持有好感,国民愿意纳税来支持政府。他们更愿意承担必要的赋税支持国家对外作战,特别是在18世纪初期与法国和西班牙作战。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这使得英国不断的走向成功,并为工业革命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第二,经济发展促进需求增大。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日渐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刺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英国开始一步步接近“工业革命”的起跑线。
第三,对知识产权和科学研究的重视。工业革命前期,为了发展工业,英国制订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以此来对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同时,英国官方认为科学研究的地位高于一切,在国内营造了非常好的科研氛围。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自此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眼光认识世界,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蒸汽机为一系列机械加工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更高的工艺保证各种机器包括蒸汽机本身的性能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从此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瓦特、牛顿的贡献对推动英国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第四,自由市场经济使英国迅速变得国富民强。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注定是个伟大的理论,它不光对英国,甚至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都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有了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后,英国用强制或非强制的手段打开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大门,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来和整个世界进行贸易,迅速使英国变得国富民强起来。
通过观看英国的崛起和相对的衰落,使得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经济、科技、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影片让我感触最大的一句话便是“整个社会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中国需要提高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就迫切需要改变我们对于科学的态度,需要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需要改善我们的文化环境,改善我们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日不落帝国虽已远去,但他的影响仍在我们中间发生作用,并且至今仍未褪去。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14
我是四年之前去的葡萄牙,并且只去了两个城市,首都里斯本和盛产葡萄酒的波尔图。看央视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开启欧洲现代文明的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萨格里什,罗卡角,恩里克,迪亚士,达伽玛,卡蒙斯…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人名,不断在脑海中浮现,那一回,我也正是沿着他们的足迹,在葡萄牙寻找历史的记忆…
葡萄牙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罗卡角就是欧洲大陆每天最后看到日落的地方。在茫茫的大西洋边上,竖立着一座十字架碑,上面刻有一行字“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当年,迪亚士,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正是从这里出发,开辟海上新航线,发现新大陆…
为什么会是葡萄牙?仅仅是因为他临近海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翻开历史,这里面有太多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葡萄牙是欧洲大陆第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强大的王权为大航海事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条件。事实上,葡萄牙的航海事业的兴起,与葡萄牙王室的恩里克王子密切相关,这样一位终身未婚,在萨格里什苦修了四十五年的圣徒,正是在他的组织与感召力下,集结来自欧洲,来自阿拉伯的专家学者,改进指南针,改进帆船,开设航海学校,为远洋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恩里克王子自己一生都从未出过海,但是,欧洲早期的每一次航海创举,都和他密切相关。而也正因为是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葡萄牙人从罗卡角出发,绕过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达到了印度,而麦哲伦,更是环游了世界…
里斯本的热罗尼姆斯大教堂是葡萄牙的精神圣地,这里长眠着两位对葡萄牙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巨人,大航海家达伽玛和大诗人卡蒙斯。从教堂的正面,进门就是两幅精美的石棺,左边是达伽玛,右边是卡蒙斯。达伽玛到达印度,从那里源源不断运回了黄金,香料,这是欧洲人最早实现东方的财富梦,而卡蒙斯的长诗,《葡萄牙人之歌》,其灵感也是来自于海上,他吟诵出的是葡萄牙人的精神与灵魂。
其实相比于作为政治中心的里斯本,我更喜欢波尔图,我觉得这里是更能反映葡萄牙当年靠率先开启海洋文明,有过昙花一现的繁荣的地方。杜罗河穿城而过,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而两岸,遍布的教堂,那种典雅与奢华,你能够想象当年,葡萄牙人从亚洲,从非洲,从美洲,掠夺来的财富,用黄金,象牙,堆积起来的信仰…葡萄牙人凭着一股冒险的精神,凭着对财富的渴望,还有对宗教的无限热情,突破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开辟新航线,积累财富,但是最后却并没有像后来的荷兰,英国一样,转化为生产力,而是将之用于享受,用于维护已有的精神统治,当新的国家在海上开展与他们的竞争,他很快就走向了没落~
走在里斯本和波尔图的街头,阳光很明媚,空气都是暖暖的,缓慢的节奏,低廉的物价,精致的建筑,我能感受到一种没落的贵族气息。有一种气质,是没有深厚的积淀和漫长的`时间沉淀养成不了的,里斯本和波尔图的这种氛围,也正如卡蒙斯的诗,一边是象征着葡萄牙的精神与灵魂,那是图腾一般的存在,一边,却也有着真实如路人一般对生活,对爱情的吟诵~
《当我离开的时候》:当我离开的时候,那双明亮的眼睛,脉脉含情,泪水莹莹。有谁能告诉我,他们现在的情景?对我可有思念之情?你可曾记得,惜别时我的忧伤,你可曾想到,他日相见时,我的心情?你在推算着日月星辰,哀叹度日如生,还是在托心事于飞鸟,轻风?啊,幸福的相思啊,为什么要在这离愁别苦之中,用甜蜜的幻觉来欺骗我悲伤的心灵…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 15
昨日看了大国崛起之英国篇,才明白为什么说中国只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封建中轮回、循环而已。
像中国这样君主高度集权制的大国,因为并不缺乏利益,自从秦一统中国以后。所以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对内的、都是为巩固君主权力在服务,偶有对外战争,或是为了消除威胁(汉武帝中前期战争)、或为炫耀武力(汉武帝后期战争)、又或为了巩固、完善统治,成就千古霸业(康熙对内战争)。我们对外使周边国家臣服的方式最主要还是为消除潜在威胁、炫耀力量。我们也乐意把自己的文化、财富、不多的科学、技术等与周边、世界友好国家分享,这也是当时君主宣扬天威、稳定、友好周边局势的一个方法(最著名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
炫耀武力式的战争是极少,如同中国重文轻武的国家理念。而友好、臣服周边国家的主要方式是软实力作用。
由于有这样的环境,“压力”几乎都是来自内部的的情景下,每一代君主、每一个新生的朝代都会想办法更进一步的巩固自身权力,研究的重心全在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上。所以中国社会也就越是轮回、循环越是专制,离现代礼貌越远,思想越封闭,奴性越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后,中国还产生过什么重要的文化吗中国最灿烂的文化,全是产生于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往后的岁月无一不是在吃老本。之后又产生了如董仲舒、朱熹之流后,其它声音越来越微弱,外力(压力)越来越少的情景下,高度集权的统治+高度集权的文化阶层迅猛发展(儒家)。自此,中国正式宣布进入“万劫不复”的历史轮回当中。
分权制的强化,权力平衡,法制与民权的萌芽。
而工业化发源地英国。在中国最终一个封建王朝初期,英国也发生了君主为巩固权力而爆发的和贵族之间的内战。不一样的是,贵族取得了胜利。可是英国贵族并没有像中国发生的那样,杀掉国王,然后“逐鹿中原”。而是和国王谈判,用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规定国王的权力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是为早期法制、民权的萌芽。
完善法制、君主立宪、民权觉醒。
在以后的循环中,英国又发生了两次国王与贵族之间因权力而爆发的内战(第二次内战另立国王)。结果都是贵族获胜,贵族为了进一步强化限制国王权力,而产生了议会,之后议会又规定国王必须任命首相,让首相代国王行使权力,而首相必须从议会多数党中选择。于是君主立宪制诞生,君主慢慢也就成了无实权的国家象征。而这些贵族为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制衡措施都进一步觉醒了人民的权力意识。
激发、保护民智,尊重民权。
之所以英国贵族没有“逐鹿中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从外面的世界获得财富比对内能够获取更多、更惊人的财富,付出的代价也更小。这一时期英国的法制、民权、议会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人民的利益慢慢得到尊重、鼓励。于是英国人在凭借一支由海盗、商人等普通人组成的舰队打败昔日海上强国葡、西、荷兰以后,开始了对全世界的`的殖民。由于很多的财富涌入英国,英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已经捉襟见肘。就在这时期,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借着万有引力的东风,精明的商人联手富有知识的工匠(科学家)打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替代人力。如果说前者是硬件的话,那么随后的《国富论》则是英国工业化的软件。伴随这些发明、创造诞生的是英国人对知识、科学的崇拜(最著名的事件是皇室贵族等为牛顿举行的国葬,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后英国第一部《专利法》的诞生,更使得发明创造成为个人、社会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开启了英国近代工业化之路。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中国,崛起之大国作文07-15
大国崛起解说词04-10
大国崛起解说词范文07-27
大国崛起的观后感08-16
《大国崛起》观后感09-09
大国崛起观后感07-14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彩10-31
大国崛起观后感通用11-15
大国崛起解说词[共11篇]01-26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19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