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时间:2021-03-22 17:37:1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整个电影说的事情很明确,就是讲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变化,时过境迁后的一声叹息。下面是小编整理了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一)

  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人不会太多,它本来就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那种电影。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学训练都源自章回体小说,永远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最多不过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允许平行讲述两个故事,但时间上依然是顺序。因此,像《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样打乱了时间线说故事,不断前后跳跃,许多人就会立即抱怨"看不懂",欣赏起来感到无比吃力。

  道理谁都懂,导演也不可能例外。可为什么总是有人试图挑战大众?为什么一定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美。

  《西游记》可以从石猴出世开始写起,一路写完九九八之一难,写到返回长安,修成正果,这是人们惯常的写作方式。但是,《西游记》也可以从通天河开始写,写唐僧师徒四人返回东土,来到通天河畔等待老鼋来接。写在等待的时间里,唐僧看着眼前水光接天,突然想起了许多年前的长安,想起他第一次见到李世民的情形。当时他跟着近侍走入大明宫,经过太液池的时候,眼前也是一样的水光---这不是人们习惯的讲述方式,但是读者这时候从俯察一切的上帝视角切换到了凡人视角,能够感受到唐僧内心的变化,这样的写法要更美一些。

  《罗曼蒂克消亡史》如果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捋一遍,那就是个《文史知识》上乏味的上海滩老故事:《上海教父风流史》,讲述一代旧上海黑帮大佬陆先生在1940年代里遇见的那些女人,以及那些事。看起来,他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事先精心安排,因此都能做到妥帖稳当,滴水不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真实,历史的真实,事情就是那么发生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来,每一桩每一件背后都有逻辑在支持:

  陆先生接手了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上海黑帮头号人物,也是自己的大老板半年前刚刚为了一个交际花离婚。但是,交际花是个闲不住的人,在江湖上招蜂惹蝶,让大老板颜面尽失,于是陆先生出马,负责摆平这件事。为了给大佬挽回面子,为了让交际花满意,他把交际花强塞进了大导演的电影《花好月圆》里做女主角。

  进了剧组不久,交际花就和男主角搞在了一起。陆先生再次出马,负责处理丑闻。交际花一句话石破天惊:我知道你喜欢我。顿时,陆先生下不去手,回去找大老板。看到陆先生回来,大老板心知肚明这是在求情。长叹一声,让陆先生把两人送到苏州,坐火车北上,永远逐出上海滩,遂了各自的心愿。

  陆先生派司机和妹夫押送两人开车去苏州,路上妹夫一枪打死男主角,一枪打死司机,强行占有了交际花。并且把交际花带回了上海,囚禁在自己的日料店地下室,日日调教,发泄s欲。

  三年后,上海工人罢工,陆先生在工人里的小兄弟被工会绑架。陆先生一顿早餐的时间就摆平了事情,责任人妻子被斩手,责任人自己被活埋。随后,日本人求见,要求一起合作开办银行。会谈中,陆先生坚决拒绝了日本人的合作要求,但是自家兄弟老二却流露出了合作的意向,等于是向日本人预定了对陆先生的谋杀。在妹夫家日料店的会谈破裂,枪战爆发,只有陆先生和车夫逃脱。等回到家时,发现已经被日本人灭门。日本人势力甚大,军威赫赫,陆先生只能出亡香港。

  日料店枪战其实是一场苦肉计,妹夫其实是日本间谍,打入中国多年只是为了皇国召唤。妹夫诈死,淞沪会战爆发,他恢复身份,参加日军前往南洋作战。临走前,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放过了交际花,未能灭口。

  战争结束,陆先生从重庆返回上海,在收容所里找到了交际花。知悉一切之后,陆先生和交际花南下吕宋岛美军战俘营,用两条黄金换出了妹夫,一枪了断所有恩仇。

  内战爆发,陆先生孑然一身出亡香港。

  但只需要仔细想一下就能知道,那并不是真的。我们每一分钟都在遇见事情,我们每一秒钟都有心念波动,推动我们做出决定,采取行动的,是一系列偶然的因素。我们努力找到因果关系,前后顺序,把事件和人物串接起来,不过是因为当初一切发生得太随机,有太多两可之间,我们自己需要为它们找到一个解释,解释当时何以发生。而真正接近真实的,是我们的回忆。回忆总是杂乱无章,从一处猛然跳到另外一处,那是因为当时真实的我们就是那么想的,就是在那么多纷乱里做出的决定,然后就像是给事情作了一个了结,立即扑到下一件事情上去了。

  真实的陆先只是一个相貌普通的居家男人,绝不张牙舞爪,杀人平事只是他的日常工作而已,就和他每天雷打不动的早点一样。需要有一碗粥,几个花卷,两三碟小菜。在饭桌的闲聊里,他们决定其他人的生死。即便是斩下别人太太手臂这样血腥残酷的事情,也不过是他放下粥碗,对手下淡淡吩咐一句"点心"就足够了。对于他来说,那不过是一件事情而已,处理完了,就可以接着吃早点。

  一切看起来都是有逻辑的:他是为了大老板而去找的电影导演,也是为了大老板而安排的车子和司机,由此引发了随后极为复杂的人和事。但真正影响他命运的,应该是火光电闪之间的一次动念。交际花一句"我知道你喜欢我"挑明了事实,也改变了他的决定。否则,杀人如麻的他对于抹去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女孩子来说,又有什么困难的呢?这个决定背后没有丝毫的逻辑,也没有任何的深思熟虑,但它就是发生了,和事件相比,情感才更为真实。

  如果把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结尾看做是开头的话,那么这部电影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在电影的结尾时,香港海关人员用粤语要求陆先生摘掉帽子,伸开双臂接受检查。此时,他身边没有任何人,只剩下他自己。在那一刻,他会想到什么?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那么,很自然地,陆先生的回忆一定会回到和工会头子吃早餐的那个早晨。事情是从那一天开始起的变化:他成功地解决工会头子,也是在那一天,日本人提出了会见的要求,而他自己竟然鬼使神差地想要在妹夫的日料店举行会谈。

  想完从这一天开始之后的种种遭遇,隐藏在他心底最深处的情感才会出现:那一天,他为了大老板的事情去找交际花,希望她不要再丢大老板的脸。为此,他都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交际花想当电影明星,那么就给她一个当明星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他选择了最为宠爱她的那一种。

  ……

  所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和打乱时间顺序按照别的顺序讲述,区别就在这里。人们喜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乃是因为听故事的偏好。导演喜欢破坏时间顺序,按照自己的顺序讲述,乃是因为他对讲故事的偏好。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故事并不重要,因为可以讲故事的人太多了,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方法,那是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故事不是自己的,但是表达方法是自己的。

  对于听故事的人来说,因为不同的表达方法,所带来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就我自己而言,我是这么理解《罗曼蒂克消亡史》的:

  它讲述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真实欲望的恐惧和愤怒。陆先生心底里喜欢交际花,但是不敢有任何动作,连调笑都不可能,需要随时克制这种欲望。但是,他的日本妹夫却如同他的欲望执行人一样,实现了他的欲望,而且是以最为狂野的方式实现。于是,他对妹夫产生了无可抑制的狂怒,万里追踪,牺牲自己的外甥也在所不惜。

  陆先生自然也喜欢钱,他清楚地知道日本人占领上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于他来说,有一万个理由应该和日本人合作。但是他不可以,他要面子,他的大老板不同意那么做,更不用说后面始终没有露面的"戴先生".所以,当老二选择和日本人合作的时候,他的愤怒并不单纯是因为感到了背叛。而是他看到了自己的欲望变成了现实,这种现实看起来丑陋狰狞极了。

  他都曾拥有过这样的可能性。

  那么,他的现实处境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他所选择的那条道路走下来,是满地的废墟。他所克制而未能走上去的那条道路,同样是残垣断壁。到头来,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无论他的理性,还是欲望,都指引他前往一条死路。所以,这不是他的选择问题,而是因为他身处那样一个时代,所以一切野心、一切营造、一切欲望,最后只会变成灰烬。在一切尚未开始之前,就已经蕴藏着无可避免的衰朽。而他自己,对此无能为力。

  在我看来,这就是电影英文名的由来:The Wasted Times.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二)

  为任性喝彩

  这是一部很难让人说不好的电影。

  《罗曼蒂克消亡史》原来的片名叫《旧社会》,其实整个电影说的事情很明确,就是讲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变化,时过境迁后的一声叹息。但程耳太任性了,他不单单是在挑战观众,他是在挑衅观众。

  罗曼蒂克的故事分为三个部分:1、抗战爆发前五年,2、抗战爆发前夕,3、抗战结束后。电影的故事线是2、1、3,先把矛盾最尖锐的抗战前夕展现出来,然后回溯这些人之前的状态,最后讲结果。这是一个包含心思的一个叙事策略,一方面从电影内容上避开了战争,一方面在却无限放大了战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部讲抗日的华语影片,主角是一个日本人。

  电影是群戏,十几个演员个个演技在线,杜江和关谷传奇第一次触摸到了真正的演技,葛优不用说,上海话好听,女人们都很美,袁泉灵气十足,霍思燕浪荡妩媚,钟欣桐脆弱精致,但最动人的依旧是章子怡,再次让人感叹,这是一张360无死角的脸,一张怎么拍都美的脸,一张集合了英气、性感、不羁、狠绝的脸。

  从时间成本上来说,影片的制作很奢华很精细,每一帧,每一秒,从画面调度到配乐都相当考究,透过银幕,你能感受到程耳的晚期强迫症,这是一个极其讲究仪式感的人,在美学和电影语言上都有极强的生命力,光辉,气盛。

  而与之恰恰相反的华语导演,是冯小刚,他的故事可能很有意思,他的内容也可能很有意思,但他在视觉表达上从来没有用一个电影导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即使是大制作的电影,也逃脱不出电视剧的运镜风格(我不是潘金莲除外),你根本想不起几个具有冯小刚特色的电影镜头,对不对?

  罗曼蒂克的缺点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故事总量和电影时间长度总量不匹配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遗憾,最突出的就是整个材质都变了, 明明可以是亚麻或者丝绸的,就变成了华达呢,密度太高呼吸不过来,很赶,所以复杂故事怎么讲透,大格局怎么注焦,很多时候是无解的,如果片子多留点气口,规整严谨的齿轮有一个豁口,密不透风的暗室透上一丝风,就会显得自然大气得多。但我喜欢程耳,他是严肃认真拍电影的人,他是懂得电影语言的人。

  上次给我有这种感觉的是《长江图》,无论如何,它在影像上它是极端优质的,对于美学,对于电影语言,它是有极强生命力的。我至今忘不了,一群菩萨群像背影旁边是女人飘动的头发,一艘小船在大风大雨的江上飘摇,恍恍惚惚,像是出现在梦中,遥远,但切近。

  没有多少导演能完全靠天分吃饭,不论名气大小,每当创作一部电影他们不得不考虑很多因素。但有人却愿意争取一次放飞自我的机会,不惜代价;也有人深谙如何在一部作品中放入作者理念,无论大小。无论是新导演,还是老司机,抛却过去的经验和习惯都需要勇气。导演是很难任性的,因为拍电影,太贵了,但是,就是有一些人挑战常规,甚至挑战观众,让你们跟着我变,而不是你要什么给你什么。而艺术从来不需要乖乖牌,艺术需要任性。

  现有的华语片导演,提到任性,怎能不提到姜文,宏观上来说,姜文的作品不具有任何时代的风格,他的每部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显然十分偏爱"马"这个姓,这些马姓的角色看似是不同的人,但他们的原型都是姜文自己。即使是拍具有敏感Gd的片子,例如《鬼子来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也总会绕开敏感话题,而只通过自我意识的表达和黑色幽默来呈现主题。我个人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是他最为任性的一部,整个片子充满了复杂的环形叙事和魔幻史诗的风格,不断的挑衅着主流观众,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看完都在问一个问题,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中国这十几年来,票房的确有几何式的增长,但导演的表现却整体归于平庸,不再有之前的革命性的发展。一个默默无闻的新导演,又怎么来的信心,敢去做这种任性的事情呢?在目前中国的观众还有票房的现状下,我们知道,即使是在美国一个如此民主和自由的国家,想要任性的拍一部电影都很难,因为好莱坞的制片制度是很刻板的,想要跳出框架以外自由的书写要靠运气。

  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是怎么通过华谊、英皇的绿灯系统,程耳又是怎么既能享受资本的便利,又能保证一定的艺术特性,拥有对这个电影绝对的指导权。华谊和英皇的老板都说,他们在请演员上,没有说过一句话,是程耳自己拿着剧本给明星们打电话。

  这是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战俘营里光着身子的日本士兵,转头看着画面。

  我觉得这就是历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三)

  昨天本来是想看《长城》的,但是听说副标题是《景甜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初恋》,再加上时间最近的一场刚开,我就选了葛优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看完之后,心中只剩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声:好!

  我尽量少点剧透,不过没事,反正剧透也透不明白。

  自古以来优秀的电影都伴随着难以磨灭的人性光辉的绽放而大放异彩,从《战舰波将金号》开始,电影诞生,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琢磨电影就成了观众和作者的一场长久撕逼。

  中国电影挖掘人性很直接,人性究竟是本恶还是本善?好莱坞则更商业更模式化,对环境与人的共存挖掘的更深些,更婉转,即使残酷也带着优美。从《阿甘正传》里就能看出美国人骨子里还是天性乐观的,他们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

  不过一味的说教终归让人觉得无聊,所以我们就找人性中的恶在哪里,这恶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它能不能吃人。《罗曼蒂克消亡史》(以下简称《罗》)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看到的人性之善,很可能就是恶给你留出来的小尾巴,而它就在暗处伺机而动。

  电影背景在1937年前后的上海,时局动荡,人人自危,黑白通吃的陆先生在某天接触了两个想合伙开银行的日本人,故事从这儿展开。这件事牵扯到的每个人都声嘶力竭的挣扎,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更渴望掌握他人的命运,一张张美丽精致的面孔在上一秒还说着婉转缠腻的上海话,吃着精致的点心和餐食,下一秒或许就倒在血污里归于历史。

  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是个狠辣的文人,尽管狠辣,但还是个文人。文人做事可以不成,但必须要体面,可以杀人如麻,但心里得留着诗和爱情。从他把亲妹妹嫁给日本人,并且一直相信他就能看出来,他对力量的渴望仅限于保护自己和家人,但人生太莫测了,在大势面前,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

  片中的女人们都与陆先生有过不少的接触,都敬重或倾慕陆先生,但互相之间的爱意就如生活中的旁枝末节一样,被战争或时局打碎,如果能够昙花一现,就是最好的结局了。程耳电影里的女人属于典型的中国女人:忠贞不渝,为爱赴汤蹈火,始终带着体面和优雅,带着东方女人骨子里的使命感。

  这种女人,实在让人不得不爱。

  浅野忠信饰演了陆先生的妹夫,他的死而复生,奠定了这部悬疑电影的成功基础,我本来还是想把这部电影归类到文艺剧情片,但是浅野忠信这条线索,立刻让电影有了丑陋,有了肮脏,有了欲望,立刻跳出不知所云和轻声呢喃的文艺片雾霾,像一束强光照进心里。

  浅野忠信(饰演渡部)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开启了电影,故事讲一个穷小子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习惯了上海的生活节奏,学会了上海话,连生活习惯都装的很像,并且刻意讨好老板的千金,千金也喜欢上了他,但老板不肯,认为小伙计穷,千金就去求老板夫人,老板只好问小伙计:你喜欢什么样的姑娘?

  小伙计心里想的是:就是你女儿这样的。但嘴上却说:只要人好,丑点没钱我也喜欢。他以为他很聪明,但老板是老江湖,立刻觉得他不是个好玩意,就把下人的女人许配给他了。

  这个故事是渡部讲给别人听的,却带有森森寒意和凌厉的笑,因为他的一生,其实就和小伙计一样。影片后半部分他在日军战场上,日军已节节失利,他躺在壕沟里喃喃自语:从来不希望战争结束,也从来不希望自己能活着。但是突然很怕死。

  这就是战士的姿态,虽然粗暴且丑陋,但我们都不能刻意回避一个问题,人类生来好战,如果可以随意使用武器,人类终将灭亡,最后一个人类将会把枪口指向自己。你的社交圈和朋友圈其实就是战场,不管你在里面种花还是种草,终有一天你会无聊的发疯然后恶狠狠的掀开草皮,践踏花朵,然后享受施暴带来的快感。

  但这种快感短暂而稀少,自我认同感又会跳出来和你争夺理性的控制权。陆先生的两个打手,就是被欲望驱使的年轻人,他们起初会被金钱诱惑,而后被权力诱惑,最后被肉y诱惑,接下里的诱惑也必定是无法抵挡的,于是一个死在乱枪里,一个消失不见,泯然众人。

  这两个年轻人的另一个映射是两个孩子。别懵逼,这俩孩子是渡部和陆先生的妹妹所生的。在权力的争夺中,孩子就是上帝都要谨慎使用的砝码,因为孩子在我们心目中是天使,再冷血的观众都不希望无辜的孩子无辜的死。陆先生也不想,再说这两个孩子还是他妹妹的亲骨肉。于是他把一封认罪书放到渡部面前,希望他承认错误,让自己也能找出理由不杀两个孩子。

  但是渡部朝认罪书上啐了一口。他说出了我们心目中的话:你不会杀他们俩的,谁也不会杀他们俩,我太了解你们了。

  陆先生支撑了数十年的大厦,终于在此刻崩塌了。他示意手下,一枪打死了哥哥。渡部慌了,他看着自己的儿子倒在血泊里一动不动,心如刀绞,却无可奈何。我想起了《看见恶魔》里走火入魔的警察残忍的折磨杀死自己爱人的罪犯时的样子,有的时候,以暴制暴胜过一切惩罚。

  这一枪,让我的愤怒与怨气有了宣泄口,也让观众有了喘口气的时间,但看着无辜的孩子倒在地上,内心又像是结了蜘蛛网一样挤压滞涩。

  同样这一枪,代表了陆先生从一个狠辣的,藏着诗和爱情的,体面的文人,变成了一个自我保护欲重,活在自己小世界里的自私的人。

  罗曼蒂克,从此消亡。

  一点题内话。

  因为很多人可能还没看过,我就忍住了没和你们分享剧情的脑洞,剧情故事线很丰富,串联的也很精彩,很多前期埋下的伏笔在之后的场景跳出来帮你解释剧情,非常刺激,有一种消消乐的快感哟(虽然我不玩消消乐)~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做The Wasted Times,我解读为流逝的时光。其他中文译名为"浮生如梦","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名字其实更像导演的一点小趣味,看你怎么理解了。

  片中有一段程耳自嘲的对白,很有意思,你要是看的话可以找找。

  这部电影的配乐非常棒,每首曲子和每段音乐都能让你听进去还忘不了,两段长长的歌曲会把你拉进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的。

  这部电影和喜剧无关,完全无关,抱着看葛优逗乐的目的就别看了。

  如果你带女朋友一起去看最近的电影,请谨慎选择这部电影,剧情还是比较复杂的,太多揣摩和暗示,如果你一直跟他解释,可能要多买两瓶可乐,这就要给万恶的电影院小卖部增加更多收入了。最可怕的是,她问你这段是啥意思的时候你也懵逼着呢。

  最后,如果你要看《长城》的话,少喝点饮料。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四)

  很遗憾,在看罗曼蒂克消亡史之前我并没有看过导演的边境风云,因此对这位导演并不熟悉。然而在度过罗曼蒂克消亡史两小时后,对这位导演的才华十分敬佩。敬佩的不仅仅是导演将昆汀风格熟练作用,更是其将很多传统电影元素的灵活组合应用。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对称构图和光线使用。从小的封闭式场景到外围环境,导演都使用了对称构图,让电影变得十分漂亮。比如几场吃饭的戏(吃饭戏也是我感兴趣的部分,会在后面提到。),车内大哥和“童子鸡”的对话部分等,几乎都以对称构图进行。其次在人物对话时,光线使用也十分考究,将某一人物至于暗处或亮出,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印象最深的是妹夫和章子怡饰演的小六在车内的戏。对面车辆转弯时候的灯光照在小六脸上配合小六转头,再将妹夫至于阴暗处。简单的半分钟就将一个男人被女人迷住并心生歹念的信号情绪传达给了观众。

  现在说说吃饭。之所以说吃饭,是因为作为一部群像戏,必不可少会出现人物线索交织的场景出现。暗线暂且不说,毕竟电影尚未下映。摆在明处的大场面几乎都发生在吃饭的时候。比如开头葛优和妹夫还有一位先生吃东西这场戏,再比如后面十几个人的吃饭戏,演员怎么表演的呢?章子怡饰演的小六在说台词时,其他角色的表现十分有意思,男性角色表现得有些许不耐烦,女性角色虽然口上答应着,手里也没停下自己的事情。比如王妈走进场景后,谈到了杀人,一位太太示意让孩子离开。章子怡饰演的小六在吃饭时也先给老大夹菜后再自己吃。这些都代表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导演通过这样一场吃饭的群戏把很多人物线索都埋藏在内,其余还希望观众能走进电影院细细欣赏。其余我认为精彩的吃饭戏还有那场谈判戏,妹夫两次走入厨房做饭的对比戏,尤其有他在喂小六吃饭的几场戏,对故事发展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程耳很喜欢吃饭的戏。细想起来,进食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人在饥饿进食时的情感表达最为纯粹。大佬怎样吃饭,小姐怎样吃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可以通过吃饭进行侧面描写。这也是我很喜欢这些吃饭戏的原因之一。

  叙事风格。不仅仅是打乱故事的发展线,时间线也被程耳打乱了。告诉你人物的结局,再详细叙述他死前的经历。如此,导演想讲述的便不仅仅是这个故事了,更想的是破译一段故事。那么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段故事里面有什么呢?有爱恨,有国难,有民族大义。不过这也是程耳这部电影不足的地方,主题太过于深刻的同时,故事载体被叙述风格打乱,削弱了故事性,会为一部分观众对于理解电影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意味着电影院的观众在2个小时内必须全神贯注,否则就会觉得云里雾里。

  因此这部电影有强烈的作者电影印记。这是一部商业片吗?是。那这是一部文艺片吗?当然也是。有浪漫主义,有暴力元素,有程耳强烈的个人风格。

  比如那样类似于小津安二郎的固定机位。不过小津的情况特殊,因为日本屋内是榻榻米,为了拍摄方便,所以使用固定中低机位,却没想到发展为个人特色。那么程耳呢?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有大量的固定机位,尤其是人物对话时。大量的固定机位必然是导演偏好了,但不得不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机位使用。因为我本身是一位小津迷。

  那么说说罗曼蒂克吧。电影里面有罗曼蒂克,在葛优和章子怡之间,在大佬和小六之间,在演员和她丈夫之间,在几位丈夫和妻子之间… 那么真正代表罗曼蒂克的是谁呢?导演在点映交流会上给了答案,那么他们的结局呢?真的消亡了吗?伴着全片的冷色调,章子怡饰演的小六在酒席中途的一席话值得深思。

  错综复杂的明线与暗线。整部电影最难的应该是剪辑了。如何能够不浪费镜头,如何能够让人物串联且不乱是程耳最大的难题。细节决定成败,这片子就是冲着让人反复观看仔细推敲去的,这对观影群众的观影素质考量极高,比如小六递给妹夫手帕等细节。

  再说人物。罗曼蒂克的中心人物是谁呢?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妹夫还是看起来很有故事的杀手王妈呢?这里我愿意写一下小六这个人物。用葛优一句台词“这里最花痴的只有你”便可形容小六的性格特征,容易花痴。导演说所有人都爱她,那么小六代表了什么呢?电影里面的人物代表的是符号,那么小六代表的是哪一类符号?真的只是美色? 结合电影背景和小六这个人物的故事发展,观众会思考到更多。小六隐忍不发,终于在最后留下一滴泪水。

  最后说一下演员。程耳应该好好表彰一下这些演员,没有一位演员在表演上拖了后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大家都完成了高质量表演。在这样的电影里看演员表演如何,主要看细节。细节决定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王妈带着杀手在走廊上的一次回眸,比如章子怡最后的泪水,比如童子鸡和大哥比脚的戏…诸如此类,当然还是希望大家去电影院观赏。

  之前没看过程耳导演的戏,完全是冲着主演章子怡去的。虽然罗曼蒂克消亡史仍然有问题,比如载体相对于主题略小。但对于程耳导演,我是更加期待了。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03-23

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观后感03-24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经典对白03-25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经典台词03-24

罗曼蒂克消亡史电影台词10-28

罗曼蒂克消亡史章子怡台词大全03-25

罗曼蒂克消亡史章子怡经典台词03-24

消亡的近义词04-06

消亡的同义词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