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的观后感(精选14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话剧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话剧的观后感 1
《地质师》是我今年看的第二部由学生主演的话剧,八月份的时候在胜利剧院看了由黄岳杰老师指导的《雷雨》,黄老师把《雷雨》中“左翼”的部分都抹去了,以感情戏为主,所以那部话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剧情改的特别好,情节紧凑,一气呵成。《雷雨》是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对故事情节我们都略知一二,可《地质师》我只知道是部正剧,对情节一无所知,看了宣传册的故事简介之后,感觉这种故事应该对我们这种年轻人没什么吸引力吧,时代也比较久远。抱着欣赏浙江传媒学院表演系学生演技的目的去看了这部话剧,看完之后,我发觉吸引我的还是剧情。有趣的剧本在某种程度上,让生涩的演技显得不那么尴尬。
演出结束后,桂迎老师回应学生们的几个笑点,她说她能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演员的对白感觉好笑,因为他们肯定不相信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之后,她又特别强调,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在那个年代真的有一大群愿意为祖国石油事业付出青春的年轻人。桂迎老师的语气很感慨,在台下的我听的也有些激动,我觉得那个年代未曾远离。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是热血澎湃,都有情怀,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或许时代会变化,但是“美好”——作为人类社会推崇的主流价值观会一直存在,八零九零的我们也依旧有属于我们的“骆驼”牵引着,走向阳光。
《地质师》讲述了六十年代北京一群石油地质专业毕业生的人生故事。女一号卢敬,成绩优异,心地善良,性格温婉,一心想和昔日的同学一起奔赴一线工作,但却被安排做了一名地质专业的老师。她深受两个男主角的喜爱,洛明和罗大生,很明显她更爱的是洛明,可洛明更爱的是石油事业。在命运的安排下,罗大生利用了洛明的学术成果调回了北京,如愿抱得美人归,但二十多年来却深受这件事折磨。回京后的工作也做的不是很开心,终日如陀螺般忙碌,却毫无建树。洛明历经千辛万苦,爱石油事业甚至爱过他的生命,最后成了国内有名的石油地质专家,可婚姻生活却相对平淡,用他自己的话说:结婚嘛,不就找个人过日子。同学刘仁命运颇为坎坷甚至是凄惨,不幸因伤残疾,但幸运的是妻子曲丹对他不离不弃,俩人相依为命,谱写真挚的爱情。
除了这些主要演员以外,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位邮递员,她是个勤恳踏实的好工人,工作态度热情饱满,退休时依然对这份工作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我觉得她才是最能代表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她反映了某种阶层的固化,她是接了妈妈的班成了邮递员,她的孩子又接了她的班,在这个岗位上重复着生活。我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她们习惯于体制内的生活,习惯于付出,她们真诚又热情。处在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浪潮之下,那一代工人身上更多的都是“集体”的痕迹。
既然当初是想看他们表演的,我就说下我对演员表演的感受吧。
总体来说,我觉得人物特点表现的都有,但是不够精彩,台词功底没看出来是专业的,男生演的.比女生好。在老年人物的扮演上,除了罗大生和洛明,我觉得只有他俩演出了老年人的气质和人物该有的内心戏,其余诸位感觉变化不大。比如,铁英的年龄跨度是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可我在那个姑娘笑靥如花的脸庞上,没看出太多的差异。
人物特点鲜明的刘仁,他是很爱耍宝的人,但是演员似乎耍的不够贫,台词讲的也不顺溜,没有把刘仁的特点表现出来。刘仁的性格是属于比较倔强的,又面临了人生的巨变,从一个活泼好动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终日与轮椅为伴的人,他老年时的状态其实是该有些落魄和无奈的,但是我只看到演员抖动的“帕金森”手,在眼神里未捕捉到那种该有的情绪。还有洛明,中老年时期的演绎比青年时期更出彩一些,可能是宽大的军大衣把男主角有些发胖的体型遮掩了。
舞台布置,基本还是还原了那个时代。道具、音乐和灯光,我觉得都还不错,毕竟是毕业大戏,四年的学习就在这一出戏展示,学生们都很用心。军绿色的球鞋、肥硕的棉裤、水瓶茶缸,满满的八十年代风貌。贯穿整个话剧的音乐也很流畅,为幕后人员点赞。悠扬的长笛恰当的舒缓了剧情的节奏。灯光的调度我也没看出什么缺点。毕竟,我看的话剧也不多,懂得也不多。
《地质师》,我感受最深的是命运的无常。在变化多端的命运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渺小的如同蜉蝣一般,时间也总是毫不留情的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剧目开始前那个扎着两个麻花辫子青春俏丽的姑娘,恍惚间,岁月就给了她满头白发,容颜不再。三十年的人生故事浓缩在短短的一部剧中,让人心底不禁生出一丝苍凉。同样的学习生涯,有人安安稳稳当了一辈子教师,生活无忧无虑,但还是留下了遗憾;有人成了残疾,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有人看似得到了爱情和事业,但内心却饱受折磨;有的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么多故事交错在一起,才有意思,才值得人去回忆。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更没有什么所谓的人生赢家,因为,你始终赢不了命运。
话剧的观后感 2
天空下着雷阵雨,脚下趟着水,但这丝毫没有冲淡我们激动和憧憬的心情。话剧,我很少欣赏,这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明星话剧。黄渤和袁泉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不过现场观看演员的临场发挥,还是很刺激、很期待的。
进入剧场,不得不说现在我国的演出市场真是红红火火,不仅很多消费者都有很高的需求,而且演艺市场的品牌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也很值得赞叹,仅从娱乐衍生产品的销售可见一斑。
《活着》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也广受导演们的青睐。光是我就看过两个改变的版本。与电影不同,话剧的舞台形式对小说的展现存在局限,但是对这种局限的解释和处理恰恰成为话剧的可看之点。观众甚至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判断导演的意图、布景的用意、演员动作的内涵,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话剧广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看过电影《活着》之后,我曾经感触良多。因此话剧《活着》并没有让我太过激动和感伤。可以说,导演和编剧的改变让这部戏苦中有乐、苦中作乐。正像明信片上所写:“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所感触。而未经历过战争、革命和运动的我们这一代,只有靠艺术家的诠释来感受。
我从《活着》中看到了珍惜:当人们富贵时不会在意钱财的增多,因为这对于富人来说,边际效用已经递减,钱财不会给富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因为快乐也开始边际效用递减。而当富人成为穷人,巨大落差带来的挫折历练了原本不能理解穷人的富人,这时一分一厘的钱财也会带来快乐,甚至精神的满足、亲人的团聚等非物质的财富会带来更多富人以前不屑一顾的快乐,这份快乐叫做“珍惜”。
我从《活着》中看到了坚持:剧中主人公福贵借用战友的话说,“如果你不想死,你就死不了”。是啊,很多的事情,坚持坚持再坚持,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她会让你忘掉忧伤、度过恐慌,所以一定要坚持,因为只有坚持的活着,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我从《活着》中看到了人生命之常态,那就是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生命中波峰和波谷是交替存在的,每个生命都会经历各样的快乐与痛苦,快乐不会一直乐,痛苦也不会一直苦,它们就像过山车一样交替上升和下降,交替主宰生命中某段时光,所以当快乐来临时你不要乐极生悲,当痛苦将至时要想到否极泰来,人生经历的越多,你就越坚强越成熟越淡然越潇洒,你的人生也就越丰富越饱满。
即使这是我事先看过的剧情,但我还是流下了眼泪。毕竟人的一生世事难料,太多痛苦和挫折集中于主角身上,让人从中体味生命之不易、生活之艰难、命运之多舛、幸福之难得。所以什么是幸福?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但幸福一定与奋斗之后的分享、患难之后的珍惜相关。
让我们好好活着吧!不仅要好好活着,还要活得充实和无悔!
话剧的观后感 3
“同学们: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我等你们。”在大型原创话剧《桂梅老师》演出开始和结尾,这句黑板上的话都道出了桂梅老师几十年来对学生们最真挚的守候。
11月17日,由云南省话剧院出品的大型原创话剧《桂梅老师》在丽江开展专场演出。整场演出生动展现了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不时让观众动容落泪。
话剧《桂梅老师》邀请国家一级编剧王宝社编写剧本,经过长时间打磨,推出的精品力作。该剧用近2个小时的表演时间,提炼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展示她多方位的性格色彩,使英模人物可信、可爱、可敬、可学。剧中张桂梅由云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演员李红梅扮演。她的生动演绎,在舞台上重现了张桂梅无私无我为山区女孩奉献的担当、大爱和情怀。
演出没有在舞台上简单重现张桂梅的事迹,而是从她的心路历程切入。演出现场,12位演员分别扮演张桂梅的同事、学生,在舞台上运用宣讲歌队的形式完成场与场的空间切换,在讲述桂梅老师故事的时候则有往事重演、时光穿越式的展示,在时间上切进切出,生动讲述了张桂梅一路走来所遇到的爱的感悟、关于爱的传递的故事,演员的表演极具张力。
在创作中,张桂梅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李红梅和主创团队,多次前往华坪女高,与张桂梅老师一起交流、一起工作和生活,呈现了一个接地气的.、活生生的、真实的张桂梅老师。
“我们与张桂梅老师同吃同住,在创作期间我和张老师也有多次电话往来。通过一个月和她形影不离,从外形上我尽量去靠近她。从性格上,我们的编剧也很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张桂梅老师。”国家一级演员李红梅说,我每次演出真的忘了我是谁。当我开始读剧本,我就忘了我,我觉得我就在生活着她的生活,痛着她的痛,苦着她的苦,乐着她的乐,悲着她的悲。
“被感动的不止我一个。话剧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再次学习了张桂梅老师的精神。”共青团丽江市委网上共青团综合服务办公室主任张沙蚌深有感触地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在广大的青少年中掀起学习张桂梅精神的宣讲,继续学习张桂梅精神,让广大的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话剧的观后感 4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人世走一遭,或一出生嘴里就含着金钥匙,或一见世在贫苦的环境中,不知道走着几十年活成了什么模样。
你羡慕他拥有家财万贯,挥金如土;你感叹他娇妻陪伴,儿女双全;你青睐他身体康健,精神抖擞;可是你不知道阳光背后的他也有烦恼与忧愁,叹息与痛苦。
每个人都愿意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殊不知笑容背后又隐藏了多少心酸与无奈。
人到而立之年总会看这山高,那水清,比较于亲密的好友,往日的同学,无可厚非。学会用别人的奋斗来激励自己的前行,学会放下世俗嫉妒的眼光,放下鄙薄着别人运气好一些的冷言。
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一直住在罗马,而你只是费些时间和汗水,终有一天也能踏进这方期盼已久的土地。
生活啊,都是如此公平地对待我们每一个凡人,多点努力,少点抱怨,多点真诚,少点套路,多点自信,少点萎靡,多点阳光,那就少点风雨吧!最美的`风景都是你沿途掠过的一点一滴!
话剧的观后感 5
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暗恋桃花源》中有一名女子,苦苦寻找刘子骥,逢人便问,如同生活在与众不同的世界般,与整个社会脱节,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既不属于《暗恋》剧团,也不属于《桃花源》剧团,她,单个的她,或许就是一出寻找刘子骥的戏。疯疯癫癫,痴痴狂狂,口出呓语,让人不解,让人怜惜。谁是刘子骥?那个陶渊明笔下的南阳刘子骥?难道那神秘女子真的携带着远古的记忆碎片,来到这个全新的世界,寻找一个远古的人?还是,一切只是巧合。这样的疑惑,希望能在《暗恋》与《桃花源》里找到解答。
何谓戏?戏,是虚假,是不真实,是演给别人看的一出剧目,表现一种灯光下、万众的目光里,夸大的言行举止、选择性的场景、紧凑的情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这样谈论戏剧,道具、布景、演员都可以全套地更换,不变的是什么?是那台上的神魂飘荡,是那台下的心流交汇,是那幕前幕后的梦寐以求。可是那种神魂飘荡,那种心灵交汇,那种梦寐以求,是台上的演员可以完全表达的吗?是台下的观众可以真正接受的吗?似乎不然。
《暗恋》的导演甫一出场,对云之凡和江滨柳的表演者提出了质疑。上海公园里的一别,江滨柳应该是如何的深情款款,应该是如何的恋恋不舍,应该是如何的踌躇不定。爱恋的迷离里掺杂着对前程的惴惴不安,甜蜜的恋情中又有着怎样的苦涩。而那个云之凡应该是像一朵白色的山茶花,美丽而芬芳,纯洁而高贵。即使在血色的年代,也给人以温暖与关怀。即使在无法相见的岁月里,也永远保持着那份纯粹的美好与馨香。但是,演员并不是真正的江滨柳,也不是真的云之凡,他们只是在演这个角色,而不是那个角色。整个剧团也就导演一人看到过抗战之后的上海,也就导演一人经历过抗战的岁月,也就导演一人明白那种大局势下人的渺小,命运的无常,与沉痛的无奈。其他人无法深味那般苦楚与凄婉。所以,正如女主角说的,她是她,云之凡是云之凡,两个人是不同的。可戏外的我,像导演一样看着台上的云之凡,梳着两只长辫子,穿着白色连衣裙,扑闪的大眼睛,乌黑的秀发,年轻的云之凡有着小女子的娇羞,也有经历战火的沧桑。她试图劝说江滨柳忘记战争、死亡、疾病等不好的东西,她希望恋人对未来的东北充满希望。而我也在戏外看着导演,对于演员的表演不甚满意,看着他不断强调白色的山茶花。不由自主地,我认定这个故事一定曾经发生在导演身上。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刻骨铭心,才会百般挑剔,才会说出白色山茶花这样的意象。白色山茶花,是一个象征,是一种感觉,是四十多年萦绕在江滨柳心头久久不散的形象,是导演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过去是记忆,而舞台上的戏,曾经是导演的生活。但是,导演与话剧演员的戏又构成了银幕前的我所看的戏。那么,谁在看我主演的这出戏呢?世界大舞台,谁不是唱戏的人呢?那谁又是观众呢?还是,究竟有没有观众呢?
时间在流走,场景在更迭,同一个舞台上两个话剧团的连番上演,就好像现实生活中的戏,一出接着一出,有时甚至一起上演,来一个联袂出演。而两个剧团抢戏台的事充满戏剧性,但被整部戏的导演安排得合理到位,每一个情节的发生都合情合理,首先是后来者的搅局,前者去找剧院管理员拿租约,接着是前者拿着租约来说事,而后者意外少了道具需要去取,最后两者一起出演,闹出层层笑话,不得已有人让步,才使得两出戏最后都能够完成排演。场景的转换在妥帖的安排之下,顺利进行,不留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说到另外一部戏,《桃花源》,就不得不看到这两出戏的差别与联系。就好像戏中的导演们自己说的,一个是悲剧却看着好笑,一个是喜剧却看得诡异。其实,一悲,一喜,一边是煽情的对白,凄美的'音乐,一边是搞笑的情节,夸张的动作,可本质上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共通之处。戏中的人都在寻找,都在追求,包括那个神秘的女子,也包括戏外的人。只是追求的东西,却各异。
《暗恋》里的江滨柳一直在寻找那个四十多年前在上海的恋人,那朵白色山茶花,拼却半生性命,就算成家立业,也忘不了的那个人。“有些事不是说忘就能忘的”,“有些人不是说忘就能忘的”。这些话,江滨柳对云之凡说过,对护士小姐也说过,相信他在心里对自己也说过无数次。在弥留之际,他终于下定决心在报纸的封面上刊登大大的寻人启事。结果或许他已然预料到,命运对他开的玩笑他想必也了解了七八分。错过就是错过,无缘就是无缘。但真要是无缘又为何在那么大的上海遇到了彼此,若要是有缘,那么小的台北又为何无法重逢?或许,病入膏肓的老年江滨柳内心深处已然明白这无可奈何的错过,可他依旧毅然决然地要寻找云之凡,即使那时面对自己的可能是一个年老色衰的不再美丽的云之凡,即使那时面对自己的可能是一个改头换面了的云之凡,即使那个人早已魂归他乡永远不会出现。他还是要找,他的执念,他的迷执,他的固执,生命的尽头,他想给自己一个交代,一个四十年的心心念念会是怎样的结果,就算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所以,就算世界荒谬,他——江滨柳依然活得认真努力,依然向往着记忆里的幸福——那个秋千,那个微雨过后的夜晚,那个山茶花般的纯白的女子。追寻成了他一生的目的。那么《桃花源》呢,一出古代喜剧,它对于荒谬的生活,荒诞的世界,将给出什么样的答卷呢?生活在武陵的渔夫老陶,因为老婆跟人偷腥,一气之下就去上游打渔,误入桃花林,见到了一个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地方,犹如人间天堂。那里的人平和而不知外界,鸡犬相闻,阡陌交通。置身其中的老陶生活幸福美满,平安快乐,但他放心不下自己的老婆,所以出桃花林想带春花一起过来安居乐业。可惜,当他彻底对现实世界绝望的时候,却再也回不到桃花林里去了。既然所做的标记已经消失,那么前往桃花林的道路已然被绝。识破了现实的残酷可悲,老陶心甘情愿地离开武陵,前往桃花源,可惜,此时已是有心栽花花不开。那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误入,成了永远的误入。不难发现,和春花勾搭的袁老板其实有一个追求,或者按照他的话说是伟大的抱负。恰好那就是桃花源里人他们祖先们的抱负。但可惜的是在现实世界里,袁老板与春花为眼前的利益而蝇营狗苟,自甘堕落在俗世里,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即使有抱负,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是清醒时的幻想。世界的荒谬不就在此吗?袁老板有这样的抱负——让子孙绵延不绝,生活无忧,但他没有找到,也没有创造出这样的一个桃花源,相反,赌气出门的老陶竟误入了这样的地方。可当老陶向袁老板描述那么一个理想之地时,袁老板根本就不相信这个世界会真实存在这样一处美好之地。最后当老陶对现实世界彻底失望,想要回到桃花林时,他却再也回不去了。命运的捉弄,让这出所谓的喜剧变成了悲剧,就是以乐写哀吧。而此时此刻,那名神秘女子的出场,则显得顺理成章。她也是在寻找,执著地寻找南阳刘子骥。而刘子骥呢,他是在寻找桃花源。因此,她似乎成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延续,她似乎还是整出戏的延续。
结尾处,她向舞台上空抛洒纸钱,纷纷扬扬,落下来,仿佛是悼念,又好像是祭奠。祭奠这份长达千年的追寻,还是悼念这出戏的悲剧,又或者是提醒人们什么。这是戏,而她活在戏里。戏外的人,却为此而深思。究竟是何深意?或许没有意义,而意义只是人对生活的赋义。
话剧的观后感 6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讲述黄大年教授事迹的话剧――《少年黄大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黄教授是一名杰出的海归科学家,也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爱国者,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天24小时,黄大年教授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吃饭、睡觉是平常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两件事,而它们对于黄教授来说,是最奢侈的。就算吃饭,黄教授也只吃烧玉米。因为吃别的食物在他看来是浪费时间,他只想一心一意地工作,绝不能有半点马虎。2017年1月8日,黄教授因病逝世。而生前在病床上的他仍不放过一分一秒,抓紧时间工作,面对学生的.请教,他也都一一耐心解答。
黄教授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黄教授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考虑出发。黄教授时常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看到一批又一批像黄教授这样的科技精英从国外回到祖国,参与国家的发展建设,凸显出他们的爱国之情。爱国贵在行动,报国就要实干,只有在火热的实践中彰显爱国之情,诠释报国之志,才能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我爱你,中国》是黄教授最喜欢的一首歌曲。古往今来,爱国始终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我们要向黄教授学习,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爱国之心。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贡献力量!
话剧的观后感 7
“今天,我看到观众席有不少朋友在悄悄擦泪。让我想到了桂梅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她说‘爱要良性循环’。我明天就给我亲爱的老姐姐桂梅老师打电话,我要告诉她今晚的情形。”昨晚,由云南省话剧院根据“中国十大女杰”“全国最美乡村女教师”“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创作的话剧《桂梅老师》,在首都剧场落下帷幕。谢幕时,在观众们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中,该剧编剧、导演王宝社登台和观众们一起谢幕,并激动地为大家讲起了自己创作这部感人作品的源起。
把张桂梅还原为“普通人”
2009年,王宝社受云南省电视台之约,在一台晚会上创作了一个描写张桂梅老师的短剧《感恩的心》,从那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那个时候有一件事‘扎’了我一下,让我从那时起就决定,以后一定要为桂梅老师写个大型话剧。”王宝社说,因为短剧中有个环节需要原型人物和观众互动,所以电视台就把桂梅老师从华坪请到了昆明。桂梅老师到的那天,她得知剧组下午没事,就到昆明火车站募捐去了。那时候桂梅老师的女子高中刚刚成立,就是戏里表现的“没墙没厕所没水”的时期。她募捐的时候,围了很多人,警察来维持秩序。桂梅老师跟警察解释自己是云岭楷模,是来参加云岭楷模颁奖晚会的,警察不信。桂梅老师让警察给电视台打电话,电视台的人不仅证明了桂梅老师的身份,还跟警察介绍了女子高中。警察听完感动了,朝着桂梅老师敬了礼,还捐了钱。“我当时听到这个事儿,心里很难受。后来我问到桂梅老师昆明火车站的事儿,她说没事儿,她这种不当回事的态度反而让我掉泪了。她的没事儿,让我心里总有个事儿。”
“后来云南省话剧院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写个桂梅老师的话剧,我一秒钟都没有犹豫,立刻就写了这个戏。我们这12年多的交往,我经常听到桂梅老师说一句话:你感动了就好,你哭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做。”
正是因为对桂梅老师的深刻了解和深厚感情,因此,王宝社编剧、导演的这部话剧,在讲述桂梅老师一生感人故事的时候,褪去了她身上的光环,而是把她还原为“普通人”来写。演出一开始,就是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接受上级任务,组织一支宣讲队,到全国各地宣讲桂梅老师的事迹。但桂梅老师不许大家赞美她,不许把她“捧”成高大上,不许用“仁爱之心”“大爱无疆”来形容她,更不能在赞扬声中忘记了来时的.路……这些要求,一时把宣讲队弄得不会宣讲了。在回顾“来时路”的过程中,宣讲队渐渐找到了桂梅老师超于常人的地方,深层次认识了桂梅老师。
主演与桂梅老师交往12年
“同学们: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我等你们。”在演出开始和结尾,这几句写在黑板上的质朴言语,道出了桂梅老师几十年来对学生们最真挚的守候。12位演员分别扮演张桂梅的同事、学生,在舞台上运用宣讲歌队的形式完成场与场的空间切换,在讲述桂梅老师故事的时候则有往事重演、时光穿越式的展示。她免费担任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成为百余名孤儿的“妈妈”;她顶着重重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创办了免费女子高中;她在昆明街头为创办学校募资,风餐露宿四处奔波;为了把钱留给孩子们,她穿着破洞裤子参加党代会引起记者关注;她身上几十种病痛,甚至曾鬼门关走一遭,也挡不住她拯救山里孩子的决心,她对孩子们的爱,温柔且坚定,只为守候心中那片热土。演出中,不少观众沉浸在桂梅老师的动人事迹中,潸然泪下。
在剧中饰演张桂梅的李红梅是云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当年在王宝社给电视台的短剧中,她就扮演了桂梅老师。在话剧中,她更是用真诚朴实、丰富饱满的表演,将这个很难塑造的人物表现得真实可信,让人感动。据说就连桂梅老师本人见到她,都不叫她“红梅”,而改叫她“桂梅老师”了,可见桂梅老师对这部戏很认同。与桂梅老师十二年的接触,给了李红梅很大启发,她说:“给予、被需要是最大的幸福。正如剧中台词所言,所有人的爱加起来,爱才会是无疆的边界。”
话剧的观后感 8
黄大年,一个平凡的科学家、只是万千党员中的普通一员,但为什么他就做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八个字呢?我认为,他的身上体现出了我们缺乏的也是正在丧失的一种精神,执着的信念和时不我怠的使命感。改革开放使我们变得强大。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中,各种娱乐的发展的确丰富了国人的业余生活,可是这些是不重要的。
如果说一九七八年以前的中国是被浓云笼罩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就是一根穿云而出的`金线,不仅为黑暗的时代带来了光明,也为迷茫的社会带来了奋斗的目标与希望。改革开放,由地方推至全国,由经济推至政治,由城市推至农村,使国家变得强大富强。改革,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由空谈到实践,由个人到集体,实现了质的飞跃。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改革开放正是那场知时节的好雨,给久旱的中国大地带来甘霖。
至诚报国可以融入到任何岗位。黄大年教授用他自己的行为,向价值观、世界观模糊不清,缺乏人生信仰的部分年轻人,回答了什么是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不计得失的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这是生动的一课、更是震撼的一课,纵使生命有限,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无限的,我们大学生,或许不是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不是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但只要我们立足岗位、恪守本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在我们的团结和坚持下,一定能为实现强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改革开放,让我们守望相助,让我们朝着既定目标共同努力吧。
话剧的观后感 9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可是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简单地通过对比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爱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淀了几十年的爱情,积攒了几十年的话,情怎能续?话如何说?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话剧的观后感 10
俗话说:“并不是世界缺少美,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看完话剧《翠花》,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究竟它里面表现的是美呢?还是刻意地去揭示人性的丑恶?下面我就把我对此话剧的看法略谈些许,当然仅个人看法,不足为凭。
首先,当然要说说它里面好的东西。虽然我不是特别喜欢它的舞台效果,但它的舞台设计对于这个情节来说却是无可挑剔,这是它的第一个亮点。人物形象的的.刻画是它的第二个亮点,对于不同性格的人,编剧配以不同相貌的人,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合,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加确切的表达了编剧想象中的效果。
第三个亮点也是最有特色的,那就是它的语言设计。本话剧的语言,基本上以搞笑、幽默诙谐的主题贯穿全剧,这样一来,使得观众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阅完此剧,可谓大快人心。
其次,我们应该说它的缺点,当然不是缺点,而是个人不喜欢的部分。第一点是情节设计。感觉很乱。然而,人们在阅读后并不知道它的主题?如果人们看了一部电影或一部戏剧后不知道它的主题,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当然,最悲哀的不是观众,而是作家本人。
第二,就是它的语言,虽说句句都堪称是搞笑调侃之词,但给人没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更多地则是浮躁之感。
最后,来说说对此话剧的升华。其实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没有那个人可以逃避掉这个讨厌的现实。人的虚伪和社会风气的浮躁,使我们生活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里。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能无奈地让武威屈服。
巧言令色,奉承成为社会主流,让我们看不到什么美,那么到底呢?所以,不管他人如何,社会怎么样,我们都要出淤泥而不染,穷览圣贤,让自己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的智慧,唯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是干净的,才能尘不可染。
我相信我有一双寻找美的眼睛。不管世界多么丑陋,我总会找到属于美的东西,因为我的心是干净的。
世界本来是美丽的,但它有那些东西或有那些不良倾向的人的存在,掩盖了他的真实面目。让我们携手去寻找属于我们的美!
话剧的观后感 11
前段时间,老师给我们看了话剧《少年黄大年》,它讲述的是黄大年和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以及他追求地质梦的故事。看完这部话剧,我感触很深。
话剧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黄大年和几个同学在深夜里偷偷进入实验室,拿起实验器材做实验,可是实验多次还是没有结果,大家都十分沮丧。突然,老师来了,他们慌了神,一不小心把实验用品摔碎了。老师得知同学们是为了学习,才想方设法地溜进实验室做实验,便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拿出来用以赔偿这些摔碎的实验品。看到这里,我既被黄大年和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所震撼,也被老师爱护学生的行为所感动。
黄大年深知他们这一代肩上的责任重大。话剧中,黄大年的`老师对同学们有这样一番谆谆教诲:“你们这一代要尽你们这一代的责任,如今新中国刚刚成立,你们要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不要让美国、日本侵占中国疆土。少年强则国强,你们可要让中国强大起来呀。”这番话让黄大年深受震撼,他暗暗下决心,要拼尽自己的力量让新中国强大起来。正是因为有了像黄大年那样为振兴中华夜以继日工作的科学家们,我们这一代人才能生活在这繁荣盛世,看到腾飞的“东方巨龙”。但我们不能止步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有更好的基础、更高的起点、更广的视野,更应该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看完整部话剧,我才终于明白:黄大年这么优秀,是因为他勤奋努力。黄大年从小就奋发图强,有着坚强不屈的精神,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他在大学里废寝忘食学习知识,最后披荆斩棘成就了一番事业,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要做像黄大年一样的人,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
话剧的观后感 12
上周末下午,妈妈带着我和妹妹怀着兴奋的心情去人民大会堂观看《洛克王国童话剧》。
来到人民大会堂门口,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我们三个人好不容易挤了进去。我想:这么多人过来,这个童话剧一定非常有意思。
在焦急的等待中,童话剧终于拉开了帷幕。原来,暗黑魔法师恩佐竟然怂恿封印已久的冰翼邪神联合各大强宠物组成由宠物统治的邪神帝国。在阴森的废墟中,洛克和他的宠物迪莫走上了拯救王国之路。最后,洛克和他的朋友们用爱的力量和坚持使王国恢复了祥和、安宁。
故事中猫老大原来跟洛克是敌人,后来他被洛克的行动和精神所感染,竟然主动和洛克做了好朋友。除了猫老大,洛克还有许多的好朋友,它们一条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是它们给了洛克拯救王国的信心。
最后,冰翼邪神也意识到自己被恩佐利用了,也跟大家成了好朋友。后来,冰翼邪神、雪影娃娃和洛克,它们三个人共同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消灭了暗黑魔法师恩佐。
是啊,生活中有许多的事光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如果能有许多的朋友,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我以前在班上总是跟同学搞不好关系,而我也总把责任推给同学,认为它们对我不好。现在想想,是我没有把心向同学敞开,没有去发现同学的.优点,没有一颗愿意帮助别人的心。今后我要像猫老大一样,主动去和同学交往,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那样我一定也能向猫老大一样收获到有朋友的开心。
话剧的观后感 13
我认真观看了话剧《少年黄大年》,话剧讲述了黄大年学生时期和在地质队工作时发生的事,表现出黄大年忠于祖国、为祖国付出一切的决心。
从小,黄大年就热爱学习。他和同学们偷偷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不小心打碎了实验器材,但是朱老师不仅没有批评同学们,而且还替他们赔偿了弄坏的实验器材,并鼓励同学们热爱学习是对的。之后,黄大年在搬煤时与班长起了冲突,退役老兵莫大爷用他那“没有的两根手指”的故事缓和了他们俩的关系,使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后来,黄大年与朋友们谈论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梦想,坚定了他进入地质队的决心……
少年黄大年从小就树立了坚定、伟大的理想,让少年的我深受感悟,让我体悟到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我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祖国付出,不仅是嘴巴上说说而已,更关键的是要付出行动。为祖国付出,不仅是个人的职责,更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需要一起为之努力奋斗。
后来,我自己去搜索、学习黄大年的其他先进事迹,了解到黄大年是如何舍己为国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亿万个家构成了国家。我们青少年报效祖国的行动可以体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看望养老院的爷爷奶奶,甚至捡起别人丢掉的垃圾等。
在今天这个和平、繁荣、幸福的时代,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黄大年一样,在学习上要积极努力,在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在不远的未来,用努力和汗水,用学习到的知识为祖国做贡献。
黄大年那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的努力,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不仅激励了整个社会,更深深地鼓舞着我,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决心要和黄大年一样,用坚持,用信心去解决一个个困难,用汗水和信念努力实现梦想。
话剧的观后感 14
前几个月,我看了一部红色经典话剧《红领巾》。这部话剧讲了一群少先队员穿越回七十年前的故事。
一群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去郊游,却对红领巾没有正确的理解。他们不知道红领巾是用来做什么的,所以在自己想要游泳的时候就用红领巾当泳裤。可是,就在他们穿上红色“泳裤”的时候,当穿上的时候,他们奇迹般地回到了70年前的战场上,遇到了四个年龄差不多的儿童团团员,两代少年从互相隔膜到最后的理解和信任,最后儿童团团员牺牲了生命,保护了少先队员,回到了现代。
看完了这部话剧,我明白了,红领巾,是老一辈革命者们用自己的鲜血染成的。可是,我们中的有些人却不知道尊重红领巾。这部分不尊重红领巾的.人,有的用红领巾当抹布去擦桌子,有的用红领巾去擦汗。他们完全不明白红领巾需要我们的尊重,如果没有红领巾,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红领巾,我们就不能平平安安地在家看电视、看电脑。红领巾更是国旗的一角啊!如果我们不尊重红领巾,就是不尊重我们的国旗,在战争时期,有不少的革命英雄,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都牺牲了。我们的国旗,我们的红领巾,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要尊重国旗、尊重红领巾,我们更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和平的日子。
【话剧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话剧《雷雨》个人观后感精品例文 话剧《雷雨》观后感12-06
[精选]童话剧剧本07-20
童话剧剧本07-04
话剧《雷雨》观后感02-21
话剧社活动总结03-04
话剧社方案的总结05-11
校园话剧活动策划04-28
话剧表演作文04-12
话剧《金色的鱼钩》观后感07-17
话剧社团工作计划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