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2024-06-21 08:55:4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绿皮书》观后感【通用15篇】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绿皮书》观后感【通用15篇】

《绿皮书》观后感1

  刚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奥利维那卡什和艾力克托兰达联合执导《触不可及》,因为肤色和阶级带来的冲突与交融,让尖锐的人性泛起柔光。黑白肤色加司机的主仆情,更像是摩根弗里曼与杰西卡坦迪主演喜剧《为戴西小姐开车》,用一道黑色的纯善,去打开骄傲的白色壁垒。

  然而在我看来,《绿皮书》就是它自己。它有《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交互与融通,但两部前作更多是个体命运的柔软,而《绿皮书》不仅有肤色、阶级、文化修养的冲突,还有对上层白人伪善的触碰,以及各种穿越时空的种族和社会问题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进,必然是要吃片名的亏,然而绿皮书三字,却是这个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黑人邮政职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为黑人出行编写了一个类如旅行指南的小册子,注明哪些旅馆与餐厅可供黑人入驻和用餐,这就是史上被称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背景与小册子问世同年,同样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讲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开车护航的故事。一个是白人江湖里善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底层老炮,一个是黑人世界高处不胜寒的天才演奏家,两个不兼容的异世界人类组成黑白无常组合,以公路电影和巡演模式从纽约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两月时长的跨越种族、跨阶级的战斗情谊。

  之所以强调战斗情谊,而非《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友谊,是因为1962年的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的大气候,就我们华北平原冬季的雾霾,同一片天空下难有幸免者。两人按照绿皮书指南出行,已经够小心翼翼了,但各种危机和壁垒依旧如雨后的沼泽。

  事实证明,不按照绿皮书手册出行,是寸步难行的。唐两次出离绿皮书指南轨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闷酒,一次去浴室寻欢,结果都挨了揍,险些不得脱身并断送巡演。托尼一次开车走错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这一次是托尼对警察出手惹祸,唐为了脱身动用了总统弟弟的'关系。

  就算是在巡演规划的路径上,歧视也是无处不在。有钱人给他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却不让唐用他家客用卫生间,而让他去外面的简易窝棚;伯明翰的接待经理表面友善礼节,唐的休息室却是个逼仄的杂物间,且不让他在演出的餐厅用餐。唐已经是多次在白宫演奏的大家了,却曾因为演奏白人曲目当场被打。

  影片采取双男主的叙事,其实是个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视角。借着托尼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南部世界,歧视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着唐之眼,我们还看到了以托尼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阶级社会的落差。唐尼不仅因为是白人世界的异类高处不胜寒,还因为与黑人世界的阶层落差而孤独。托尼其实歧视也是有色眼镜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诱因,他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黑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并接受他们的才华。而通过与唐的接触,托尼的内心世界渐次打开,精神世界更上层楼。

  按照唐三重奏搭档的说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轻松赚三倍的报酬。唐执意南巡的意图影片没有明说,但不明而喻。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权运动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上。作为黑人精英艺术家的唐,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值维克多雨果格林的绿皮书指南问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驾护航的托尼。

  《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同声反对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联系历史,我们再回看唐一路的隐忍,便可见他内心那团看不见的火种。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向歧视并拒绝他用餐的餐厅说不,并用拒绝演出的方式给了伪善的白人一击。

  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之所以让我们看得如此鲜活,是因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种族歧视依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刻深陷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镜像,种族融合的使命尚任重道远。

《绿皮书》观后感2

  自从尝鲜到百度网盘下载好的片子可以实现免费快速播放,我就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看电影,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忍不住想快速播放,觉得看懂剧情就行了,而且这样更“高效”(当然是节省时间呀)。

  你可能猜到了,会有但是。是的,绿皮书是越看越有味道,快速播放会影响观感和体验。所以,我就破天荒地以正常速度观看完了1个半小时多的电影,而且毫无枯燥之感。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主要故事,那就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暂时下岗的意大利白人从互相排斥到成为好友的故事。

  电影所处的大背景是美国种族隔离时期。小背景是黑人音乐家因为要去南下巡演,需要招聘一名司机。意大利白人Lip因为超高的人脉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路南下的`旅程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变好,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不公。电影中的黑人只有在表演时才能受到尊重,一下台就会受到不公。他只能按照绿皮书GreenBook上的指示,去指定的餐馆、酒吧。

  两个人的人格魅力也随之展现。黑人音乐家的修养与自尊心赢得了Lip的青睐。Lip的处事能力非同一般,这样的能力

《绿皮书》观后感3

  一本书,一部车,两个人,在路上。

  这是一条充满了矛盾冲突、观念冲突、生活冲突的路,也是一条相互理解、相互妥协、相互影响的路。这条路的起始,是一个黑人老板和一个白人司机,这条路的终点,是一对好友的拥抱。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条争取平等摆脱种族歧视的艰难的路。

  从任何角度来看,唐·谢利都是一个天才,一个绝对的神童。他9岁时在华盛顿特区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全日制学习钢琴,18岁首次亮相,19岁,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他的第一部原创作品。他出入白宫演出,被誉为美国著名的钢琴家。然而这位雪利博士,却离开了卡内基音乐厅楼上他“金碧辉煌”的住处和万众拥戴,同他的三重奏乐团前往了充满歧视的美国南部,开始了自己的巡回演出,也开始争取平等之路,去证明黑人也可以在舞台上演奏,也可以赢得白人的尊重。

  这一路上,唐受尽了来自白人的侮辱。这些白人在对艺术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不是他——这个黑人。他们欣赏艺术,却不能接受为他们奉献艺术的肤色。在邀请他演奏的会所,唐没办法上公用的厕所;路过高级西装店,店员见唐要试穿,表示无法借给他试衣间;负责准备钢琴的工人,觉得黑人就配弹个垃圾钢琴;唐走进一所酒吧喝酒,却被一群白人暴揍威胁;甚至,在本该最尊重法律的警局,唐的权利照样受到伤害。

  而最为突出表现出种歧视的就是那本《绿皮书》。在巡演过程中,他们一直使用一本“绿皮书”作为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封面很美,内容却不那么美丽。这是一本专为黑人准备的旅行指南,上面详细标注了黑人能去的餐厅、酒店、甚至出没的时间。表面上为了黑人的便利,实则上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这是一条艰难的争取平等、尊严的路。这条路看似以托尼与唐的相互理解、和解以及最后在圣诞夜的拥抱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黑人俱乐部里唐开心灿烂的笑容是因为有那么一个白人在欣赏吗?

  我们都只看到了美好的开始,但之后的路途会一如电影中那般美丽么?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理解与爱之路。

  托尼是生活在纽约的白人。他个性直、不拘小节、脾气火爆,脏话随口就来还自以为是满口跑火车,小偷小摸还自以为聪明。虽然耍了个小聪明,借机认识了上流社会的一个大佬。但也因为事情闹太大,失去了夜总会保镖的工作,不得不以与别人比赛来赚得房租。

  黑人古典钢琴家唐,在舞台上,受到人们崇敬。但在生活中,唐每天都穿着华丽,用高昂的艺术品装点家里,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着来应聘的托尼。他不听黑人的'音乐,不吃“黑人食物——炸鸡”,甚至和亲人疏远,断了联系。他把自己与自己的种族隔离开来。(其实,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出于自卑。越是自卑越需要外在的强大来掩饰。)他在舞台上报以微笑,矜持而有涵养。他严格而自律,甚至认为动用了司法部长的特权释放了自己而感到羞耻。然而,唐脱离了种族,却也融不进白种人的世界里。电影中有个经典的镜头,唐靠在车边,远望着田地里工作的黑人,那些黑人也一个个停止劳作,远望着唐。他们彼此的眼里,都充满了困惑,也充满了隔膜。他与他们一样的肤色,却是不一样的世界。他拥有身份、地位,但也得不到白人的尊重。他只能孤独地活着、演出、喝着酒,品味着自己的孤独与痛苦。

  一个粗俗直率,活在尘埃里,却活得真实;一个文雅高贵,坐在宝座上,却内心孤独。

  相看两厌的人一路上纠缠不休,孤傲高冷的唐终于多了一丝烟火味,有了些许生活气息。变得不再高高在上,用手吃炸鸡,开心地聊天,在黑人俱乐部他开心地为大家演奏,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笑声和舞蹈。

  而托尼何尝不也在改变着?他慢慢地感受到了唐的孤独与痛苦,去了解他,影响他,他也开始在唐的影响下变得温情而浪漫。在最后一站巡回演出,唐让托尼来决定他是否演出,最终在金钱和尊严面前,托尼放弃了金钱,选择了尊严。

  这一切,就是因为托尼所说“理解和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拥有了理解与爱,这条路就会芳香四溢、四季如春。

  电影中印象深的细节也很多,不一一例举。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马赫沙拉﹒阿里拿到的是最佳配角奖?他不应该是主角吗?看来,电影还是站在了白人的视角讲故事。

《绿皮书》观后感4

  托尼所在的酒吧歇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托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他不得不在小餐馆里与人打赌吃热狗,来赢取50美金家用。

  电影开头便谨慎描绘了男主托尼嫌弃地丢掉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水杯的镜头。没错,他是种族蔑视者。

  即便这样,在应聘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的私人司机面试中,托尼说我不介意给黑人工作,我前两天才在家里宴请了几位黑人挚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蔑视的苦痛。但影片中的许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那种蔑视的无知与可怕。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亲因为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而低声呜咽的午夜,中年男人的无奈与苦楚在那一刻、在电影里让我泪流满面。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在现实面前,我们曾经觉得无奈的事好像都成了出路。

  变更须要志气

  钢琴家谢利博士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有地位,但是因为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羞辱和欺凌。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应当是雨中谢利咆哮的一段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知我,我是谁?

  托尼动手打了羞辱谢利的警察,两人被关进了看管所,谢利博士告知托尼:靠暴力恒久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在那个无奈的社会,他没有用暴力去抵抗,而是用行动保卫自己的尊严。

  谢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种族蔑视很紧要,他仍旧选择去南部巡演,去经验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群众。圣诞演出,谢利在不让黑人入内的餐厅那段。遵照剧情的铺垫,我想许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他会妥协,完成演出。然而我终究是庸俗了。谢利博士不假思索地说:要不然让我进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这也许是整部剧最给人志气的变更。

  故事的最终,平安夜,托尼主动拥抱谢利博士的那一瞬间将变更演绎到极致。

  生活须要温情

  看了许多影评都在讲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妇女的应当是托尼与妻子之间的温情。影片中许多温情的镜头,让人觉得温馨而感动。托尼启程前,将预支的工资交给妻子,妻子一再强调要写信回来,可是都是被拒绝的。即便如此,托尼在南下巡演的路上还是很专心地给妻子写了信。

  整个故事除了南下巡演的路途,就是托尼写给妻子的四封信。信件真是一个高超的处理方式,不仅从客观角度描述了谢利博士,也不着痕迹的描述着托尼在谢利博士影响下的改变。

  在谢利博士指导下,信件内容很感人:没有你的时间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与你相爱是我所做过的最轻松的事。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遇见你的那天我已经爱上你,今日我爱你,余生我也一样爱你。我想这是内心深处对妻子和家庭厚重的爱,才情愿承受这种变更吧。

  托尼睡前亲吻妻子小照片的镜头,故事最终托尼妻子与谢利博士拥抱时说感谢你帮他修改信件的镜头,都让我心头一暖,不得不说中年妇女感动的镜头真的不一样。影片所传递的关于家庭、关于夫妻、关于亲情的相处之道,是我们这代人须要思索的。

《绿皮书》观后感5

  这部电影的名字说来非常有趣,在美国,许多酒店对黑人的态度十分不友好,所以有人出了一本书,封面上写着《TheGreenBook》,书中列出了黑人能去的酒店。

  这个故事开展于1962年的美国,在那个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年代,一个粗俗暴力的白人小混混托尼阴差阳错的成了才华横溢的黑人钢琴家雪利博士的司机。两个不同世界的男人,两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却因此要一起度过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托尼一开始对雪利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甚至唾弃帮雪利提行李箱,但后来慢慢的被他的才华与上流的气质所折服。高贵古板的雪利也逐渐被不羁、幽默风趣的托尼所影响。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慢慢的,两个差异很大的人成了知心的朋友,他们相互依靠,友谊持续了几十年,彼此接触到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电影中有一个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镜头,烘托了电影的主题。在南下的路上,两人因发动机过热不得不停下来,路边是一片农场,一群黑人在烈日下大汗淋漓的工作,他们用奇怪的目光看着身着西装的雪利下车透气,站在马路的那一边。一边是衣着褴褛的黑人农民,一边是精致优雅的黑人钢琴家,相同的肤色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命运。马路边的栏杆,如同一条巨大的分割线,将两个世界分隔开来,如此的反差。在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使人们开始思考——平等。

  在白人的眼中,雪利是一个连在洗手间如厕的资格都没有的“黑鬼”。在黑人眼中,他是高高在上的“白人”。他不被白人世界认同,不被黑人群体接纳。他孤身一人站在两个社会的交界处,感受着来自大千世界的孤独。“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我是谁?你是谁?这不是普通的发问,而是来自黑与白之间的呐喊。黑与白,不仅仅指的是肤色,更指的是人格。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50多年,但这种不平等的事却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平等,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行动的风帆,关心所有人,平等对待所有人,愿世上再无《TheGreenBook》,愿所有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绿皮书》观后感6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男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借这部影片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两年前,他凭《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厉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几段钢琴演奏场景,每一个场景,钢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每到一个州,每到一个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这些遭遇会影响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为一个黑人,面对各种歧视,他一贯选择的是隐忍和接受,但从长期来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最后一次,他终于爆发了……

  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

  好剧本,好演员。

  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好电影,再一次倾情推荐。

《绿皮书》观后感7

  托尼所在的酒吧歇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托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他不得不在小餐馆里与人打赌吃热狗,来赢取50美金家用。

  电影开头便认真描绘了男主托尼嫌弃地丢掉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水杯的镜头。没错,他是种族歧视者。

  即便这样,在应聘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的私人司机面试中,托尼说我不介意给黑人工作,我前两天才在家里宴请了几位黑人朋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亲因为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而低声啜泣的午夜,中年男人的无奈与苦楚在那一刻、在电影里让我泪流满面。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在现实面前,我们曾经觉得无奈的事似乎都成了出路。

  改变需要勇气

  钢琴家谢利博士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有地位,但是因为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侮辱和欺凌。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应该是雨中谢利咆哮的一段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

  托尼动手打了侮辱谢利的警察,两人被关进了看守所,谢利博士告诉托尼:靠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在那个无奈的社会,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而是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

  谢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种族歧视很严重,他依然选择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大众。圣诞演出,谢利在不让黑人入内的餐厅那段。按照剧情的铺垫,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他会妥协,完成演出。然而我终究是庸俗了。谢利博士毫不犹豫地说:要不然让我进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这大概是整部剧最给人勇气的改变。

  故事的最后,平安夜,托尼主动拥抱谢利博士的那一瞬间将改变演绎到极致。

  生活需要温情

  看了很多影评都在讲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妇女的应该是托尼与妻子之间的温情。影片中很多温情的镜头,让人觉得温馨而感动。托尼出发前,将预支的工资交给妻子,妻子再三强调要写信回来,可是都是被拒绝的。即便如此,托尼在南下巡演的路上还是很用心地给妻子写了信。

  整个故事除了南下巡演的路线,就是托尼写给妻子的四封信。信件真是一个高明的处理方式,不仅从客观角度描述了谢利博士,也不着痕迹的描述着托尼在谢利博士影响下的变化。

  在谢利博士指导下,信件内容很感人: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与你相爱是我所做过的最轻松的事。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遇见你的那天我已经爱上你,今天我爱你,余生我也一样爱你。我想这是内心深处对妻子和家庭厚重的爱,才愿意接受这种改变吧。

  托尼睡前亲吻妻子小照片的镜头,故事最后托尼妻子与谢利博士拥抱时说谢谢你帮他修改信件的镜头,都让我心头一暖,不得不说中年妇女感动的镜头真的不一样。影片所传递的关于家庭、关于夫妻、关于亲情的相处之道,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考的。

《绿皮书》观后感8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就是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的《绿皮书》,剧情使我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白人托尼因为酒吧封停失业了,无奈之下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一路上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

  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唐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开车一直南下,从城市至农村随地点的不断转移,而歧视黑人的氛围也越来越浓重,这时绿皮书就越来越重要。与其说它是一本黑人生存指南,不如说是社会歧视黑人的一种表现。

  里面的内容让人无奈,但又充满着善意。上面标注着黑人可以去的旅馆,可以进食的餐厅,可以购物的超市。即使如此,也依然体现了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这本书俨然像部严肃的法律。黑人就是不能往进高档的旅馆,只配住进脏乱差的旅店。对白人而言,黑人唐谢利只是一个可以消遣娱乐的工具。从他离开琴凳那刻开始,一切的掌声与赞美与他无关,他只不过是个“低贱的老黑”。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是个悲惨的故事?其实不尽然,其中也充满着温馨与快乐。

  在南下的旅途中,托尼渐渐被唐的才华所吸引,更了解了唐的不同,喜欢思考,追求平等。

  发光的灵魂不会因为皮肤的颜色而失去光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托尼对唐来说是带给他温馨,那唐带给他的则是思想的一次洗礼。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起《唐人街探案一》中思诺问秦风的一句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一折便立了起来,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

  有的'人生来位高权重,有的人生来便是白人,可外表真的这么重要吗?更重要的应是精神与内在。

  再华丽的外表也有衰落的一天,再富有的财产也败落的一天,只有内在与精神可以永存。

  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生而平等的国家,没有种族歧视,没有阶级压迫,一切梦想都可以靠自身努力去实现!

《绿皮书》观后感9

  《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黑人与白人友谊的故事,即使在今天这个时代,种族歧视仍然是有的,只是不如以前深,这对黑人们来说太不公平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在早春初现的一个下午,观看了一部奥斯卡得奖的影片“绿皮书”。故事的背景是发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一个主人公是刚刚失业还承担养家责任的白人托尼,他有一个漂亮、温柔、大体和知性的一个妻子,还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子。此时的他,不得不为了50美金的报酬而参加了一个吃热狗的对赌比赛,26个热狗的成绩赢了这50美金,也给了妻子做丈夫的一份责任—下个月的房租有着着落。另一个主人公是音乐博士正准备找一个司机去南方巡演的黑人雪利。

  一个应聘一个找工作,一拍即合,周薪酬125美金,时期2个月。巡演开始,影片的正文也随着巡演的开始开始了。一辆开往南方的绿皮车载着2个人,车上有一本绿皮车,上面有此次巡演的城市,去时正是10月的金秋,约定的归来时间是圣诞前夜。

  此时的美国,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各个州对黑人的歧视程度也不一样,除各别州外,有些州的酒店不允许黑人酒店入住,有些州的餐厅不允许黑人酒店进餐,故事围绕着种族歧视,围绕着2个主人公观念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而展开。

  黑人艺术家博士雪利,初使温文尔雅,衣服西装革履,吃饭只用刀叉,从来没有食用过肯德基的鸡翅。随着影片的.进程,托尼处处扮演着雪利拯救者的着色,从酒吧处解救雪利2次,一次是酒吧老板要把雪利扣留下来刷盘子,一次是雪利在酒吧点酒时露富,险些遭到抢劫,托尼救了他,托尼有一把枪随身携带。

  托尼要经常往家里寄信,因为打电话太贵,写信便宜,但初使托尼写信时只是流水账,雪利教会了托尼写信,从流水账到诗情画意到真情流露,托尼的妻子很是享用,在亲戚朋友面前读丈夫的来信,成了可以引以自豪的事情。就这样一路走来,两人从陌生到熟悉,各自教给了对方做人的道理,共同面对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雪利学会了徒手吃鸡,而托尼学会了生活中的细节,不乱扔垃圾,注意小节。

  在大雪肆虐的圣诞前夜的晚上,他们开着绿皮车载着绿皮书终于回到了纽约。此时,雪利在开车,托尼在车上睡觉。为了能让托尼在约定时间回到妻儿身边,没有答应托尼住汽车旅馆的要求而是替下开车疲惫到已睁不开双眼的托尼,风雪兼程中回到纽约托尼的家中。

  雪利巡演是为了钱吗?不是,在纽约,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拿着是巡演三倍的收入,出入高级场所,受人敬仰。而在巡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事情,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影片结束了,2个小时的时间,诉说了一段历史往事,一段真情,一段美国历史上与种族歧视斗争的革命史,虽然只是冰山一角。

《绿皮书》观后感10

  生活中有令你十分反感的人吗?这往往源于你的偏见和歧视。

  影片《绿皮书》就是一个与社会歧视和固有思维抗争的故事。影片所指绿皮书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罗列了能够为黑人提供服务的餐饮旅馆名录,以此为片名,影片的主旨显现无疑。

  托尼,一位对黑人抱有偏见的白人,身强力壮,喜欢用拳头说话,喜欢说大话,但骨子里具有人性的正直,拒绝黑恶势力的诱惑,愿意凭借规规矩矩的付出谋求幸福生活。

  托尼临时受雇于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作为司机陪同博士前往种族隔离严重的美国南部地区巡演。博士为人较为正统,且内心孤独,而托尼的处事方式常常突破教条,直接又善于变通,一黑一白,影片开始观众就可以感觉到他们反差是如些巨大,两个人相处中的冲突与合作,对彼此的世界观带来强烈冲击,演绎出啼笑皆非又合情合理的情节,这是一个在当时某些人看来奇怪的组合。

  托尼一直遵守诺言给自己妻子写信,通过前后写信细节的变化,从一个角度显示了这段相处中雪利博士带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影片开头托尼扔掉黑人使用过的水杯,到结尾邀请雪利博士到家中参加圣诞聚会。可以说,他们都发生了某些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托尼对黑人的态度,相信这一点每个观众都会有所感触。

  或者是出于我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病,雪利博士更是令我敬佩,尽管他自己是这样脆弱和孤独,为了改变对黑人群体种族歧视的现实,他放弃安逸且高收入的演出,以一种使命感毅然赴南部地区进行两个月的巡演,很有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如托尼所说,人是复杂的',雪利是没有神圣光环的普通人,但又显现出普通人的心怀高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打破歧视的坚冰,而不是靠乞求或其他方式来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信念是无谓的吗?

  不可否认,今天依然有形形色色的歧视不时显露出它的狰狞,伤害处于弱势的兄弟姐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改变始于对他人的了解,始于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问题。前几日翻出以前写的《男女变错身》观影感,男女两位冤家被神奇地置换了身体,两部影片从互相理解的角度来说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勇者改变的不仅是个体,同时也在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尽管这一切可能缓慢和不易察觉。影片中他们两次深夜在公路遇到警车的对比,说明怀有偏见的不是所有人,同样的机构,对待人的态度和方法可能截然不同。现在社会主流摈弃种族歧视已经成为事实,黑人甚至成为了美国总统,这些都是无数勇者努力的结果。

  看了上述我的一点感想,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部正统死板的电影,只是我选取的角度略显沉重,如果只将《绿皮书》的视角置于反歧视,显然太过于偏狭。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影片,在喜剧效果中让我们思考持守和变通的关系,也许观众们被迫循规蹈矩的时间太久了。生活是复杂和多彩的,人更是复杂的,影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爱情、友谊等等。

  这两个差别巨大的人物,其实有着共同特点,那就是既强大又都那么弱小,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都是生活中鲜活的人,这部影片也确实改编于真实的故事。我想最终打动观众的是影片展现出的人性光芒。

  现今某些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未知性杞人忧天,对未来人类数字化和思维机械理性化感到忧虑,但不论未来社会怎样发展变化,人性,它具有的力量必然会是无法抗拒的,我们依然渴望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愿意用本性的良知来善待他人,共享平等美好,我们期待永远抛弃形形色色类似的《绿皮书》。

《绿皮书》观后感11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位是暴躁易怒,爱用拳头解决事物的白人老哥,却有着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过人,富有天分的音乐家,坐拥金钱与名气,却一个人独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绅士小哥。两位看似不相关的人,一同前往那个白人至上的美国的南方。这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这便是美国著名电影《绿皮书》所展现的故事。

  《绿皮书》看似是一部喜剧,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其间所描写关于种族歧视的片段更是数不胜。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绿皮书是当时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为当时南方许多地方都不欢迎并不对黑人开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阐述了种族歧视,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间侍者去用友好的虚伪与气象,他指了指门外林地中的临时厕所,用餐时无人愿坐在他身边而且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鸡,(当时白人认为黑人只能吃炸鸡),在他在一大群虚伪的上流人中的吃着低下的食物,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种歧视,将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观的向观众展现出来。

  《绿皮书》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一点儿也没有暴力情节,不像曾经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绿皮书》是利用人性的虚伪将种族歧视完美的展出,这样却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绿皮书》中有一句台词让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独的,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是啊,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勇敢的第一步,因为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你就会感受到欢乐与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从一开始对黑人生来的厌恶,甚至将黑人用过的杯子直接扔进垃圾桶到开始主动的帮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让黑人小哥帮他写信再到与黑人小哥成为好友并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谊冲破了阶级、冲破了种族、冲破了一切。

  其实,上帝造出这么多肤色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让种族之内相互攻击欺凌,所以请勇于走出第一步,拒绝种族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以前听过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自己的女王”,可即使如此,也总会有那么多女孩在对比中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孤独。没有一个人是天生高贵,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卑贱;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合群,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孤独。孤独,其实只是自卑的一个最高的境界罢了。绿皮书里有一个人,似乎是认定了自己是孤独的人,一个天生应该孤独的人“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将自己划为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明明是男人,却又不配是男人。一个人,是要自卑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将自己困在如此窄小的一个孤独圈子里生存,更何况是一个天才。

  唐·雪利,一个近乎音乐天才的存在。近日也在看《傅雷家书》,本已感叹于傅聪的令人惊叹的音乐天赋,接近夸张的领悟力,对音乐的极度敏感使傅聪可以在短于常人的时间里完成超出常人的成就。而唐·雪利,据电影里对他的介绍,从3岁便开始演出,14个月内到白宫表演2次,双博士……同样是学艺术,虽然不是一个领域,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个人是一个在音乐方面的天才。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至少在1962年的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的致命问题——他是黑人。

  在谈这部电影之前,一个必要的功课便是了解背景。在南北战争结束的近100年内,黑白两色人种在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是现代的黄种人,在没有种族歧视的中国,不明白当时由肤色而引起的'冲突,但大概和中国古时候的元朝时的分化无异。似乎是在这些社会,总是要有一种人天生被别人踩在脚底,而还有一些人这天生高高在上。电影里头有一个片段,男主人公托尼,一个白人,再向南行的路上因为车子坏了,而只好将车子停在路边修理。而他的老板雪利也下了车,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尽是他的黑人同胞。他望着他们,他们也望着他。一个带着探究,为何一名黑人可以让白人为其服务;一个带着心酸,明明是同类,为何命运殊途。其实那些黑人只不过代表了当时美国的绝大部分的黑人罢了,也许若不是独特的天赋,他也许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我莫名想起一句和这部电影无关的话: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稍稍改了一下,当你凝视别人的心时,别人也在凝视你的心。

《绿皮书》观后感12

  今天看完了美国电影《绿皮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乐家雪利的故事,这位黑人音乐家不仅是音乐天才,他还取得了心理学和乐理学等博士学位,是一位兼具音乐天才和修养、学识的黑人,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还是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朋友。就是这么一位出色的美国黑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他受公司的委托,要到全美巡回演出,需要一位司机兼保镖,公司为他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真是煞费苦心,在面试了很多位之后,还是没有让他称心如意。这时,一个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名字叫托尼,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让人联系了托尼,并且对托尼进行了面试,当托尼走进雪利的办公室时,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间办公室堪比国王的宫殿,里面宝物应有尽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异宝,如果说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长,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当托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时,顿时改变了主意,因为白人从来就瞧不起黑人,更别说为黑人开车了。但是,雪利得知托尼可以为他摆平很多事情,因其在业界小有名气,所以雪利极力挽留托尼留下为他开车,并且答应了托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于是,托尼在合同上签了字,雪利的管家给了托尼一本绿皮书,上面都是雪利巡回演出的一些路线图和所住的旅馆名称和地点。他们巡回演出的路线是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在北方他们无需担心什么,但是,他们一路向南却是令人十分担心的事情。

  因为当时,黑人解放时间并不长,他们别说在社会上有地位,能够不受白人打骂已经很不错了,而托尼在处理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这就是雪利非坚持要托尼担任他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一路向南,当走到印第安那州汉诺威市演出时,工作人员居然用一架破旧的钢琴让雪利演奏,钢琴里面全是垃圾,当托尼看到这种情形,让工作人员换一架钢琴时,工作人员居然说一个黑人哪有那么挑剔,被托尼打了之后工作人员才换成了一架指定钢琴。

  他们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尔市时,雪利只能住在专门为黑人准备的旅馆,而托尼却可以住在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的旅馆里。雪利为了解闷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群白人殴打,托尼赶到才解了围;当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雪利演出大获成功,并得到很高的赞扬,但当其去厕所解手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因为他们在外面一棵大树下用木板给雪利专门搭建了一个厕所,其实就是平时民工用的那种简易厕所,雪利看到后拒绝使用,最后他们宁愿推迟半个小时演出,也不肯让雪利用他们的厕所解手。无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馆上厕所,这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在佐治亚州的梅肯市,托尼让雪利买件西装,雪利走进西装店时,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坚决不让雪利试穿衣服,非要雪利先买下来,如果不合适他们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却可以先试穿再决定买不买;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无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长通电话后,才得以脱身。

  雪利在台上倍受尊重,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但是,他到了台下,人们并没有把他当成艺术家,而还是把他当成普通黑人对待。他本可以在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拿着几倍于巡演的工资,还不受白人歧视,过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艺术天才来让人们改变观念。

  托尼曾经问过同事,雪利为什么非要受着屈辱,还要坚持演出。同事告诉他,天赋固然重要,但是,观念的改变更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总统肯尼迪一同来改变美国对黑人的歧视,而虽然他很有钱,但是人们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艺,和高尚的人格来感化这个世界,并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绿皮书》观后感13

  在周六,妈妈带我看了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名叫《绿皮书》。看完它让我感受很深。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及时处理麻烦的员工:托尼·利普之间。他们要去美国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还有两位提琴家。他们一行四人在这个演出之旅里面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欢就是唐·雪利和两位提琴家的演奏,他们的三重奏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音乐了,简直可以形容是我听过的最顶级的音乐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看噢!在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钢琴家唐·雪利面对事情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无论当时白人怎么拒绝和歧视他,他都会隐忍下来,不会用粗暴的方法对待人。后来,他们的演出顺利完成了,因为托尼·利普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共度圣诞节,由于长途驾驶,他非常疲劳但他又着急。钢琴家为了这位好朋友,亲自驾车让托尼在车里好好休息。钢琴家雪利是独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欢度圣诞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槟来到托尼的家,这时我忍不住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人与人之 间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欢度圣诞节!太棒了!

  下面我来讲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钢琴家出门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经常给她写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发前,托尼都会边吃早餐边写信,饼干碎和饮料常掉到信纸上,人物特点与性格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直到一个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问他:“What are you writing?” “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写的.信看了一下,一读就说:“你写的是流水账啊!Dear写成鹿的意思啦,来!让我教你写一些有诗情画意的信吧!”当托尼妻子收到了这些信的时候,她开心得与家人分享她的快乐。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样写信,唐·雪利拿过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也是我的习惯,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区住的小东,他买了好多东西,看他提着重重的东西,我马上跟他说:“我帮你一起拿吧。”他开心地笑了。

  这真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它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平等,这样大家都会有和谐的生活。

《绿皮书》观后感14

  以黑人为主角、反映种族问题的喜剧,是好莱坞喜剧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类型。如果能够拍出让人捧腹、又兼具温馨的效果,最后还能点题到族裔问题,便是这类电影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境界。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类型里,能够给我带来上面所说的这种优质观感的电影,最后那一次,可能还要追溯到20xx年的《隐藏人物》。

  所幸,就在前不久刚结束的20xx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有部名为《绿皮书》的电影,以黑马的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线中,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The Hollywood Reporter更是将它列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种子选手。

  整部电影以公路片的姿态,一气呵成地带观众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但兼具了喜感和感人这双重效果,还把故事讲得饱满扎实,把细节填充得恰到好处,人物也塑造得立体可信。可谓是一部全方位达标的作品。

  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整个故事从1962年的纽约开始,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时期。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在屡屡受挫无处工作赚钱养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为人当司机的工作机会,而他要开车服务的对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钢琴家Dr. Don Shirley。 这对于死板、蛮横、还对黑人有些抵触的Tony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各方的劝说之下,Tony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载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回钢琴演奏会的途中,两个性格迥异、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展开了这段全方位的“较量”。二人从最初的相互排斥,渐渐到后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影片《绿皮书》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公路片,两位主人公从纽约一路开车南下,途径美国诸多南部的'自制州-这无疑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要知道,在60年代的美国,非洲裔黑人的民权运动正值火热,美国南部的城市正是这场运动的腹地。地理位置越向南部,人们对于黑人越加排斥,因此黑人受到的待遇也愈加不公。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一路向南,见证着所有的这一切:Dr. Shirley从一开始可以住在高档酒店,到肯塔基州不被允许用“白人厕所”,乔治亚州不允许试西装,再到阿拉巴马不允许与白人一同用餐…

  看完《绿皮书》,不难让人想到两部影片:一部是奥斯卡得奖的经典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另一部是20xx年的法国喜剧《触不可及》。 这两部影片的故事,都讲述了黑人为白人服务,从而建立起超越族裔和阶级的深厚友谊。而今天的这部《绿皮书》,不但把人们见惯了的两个主人公的位置调了个,还把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新意的、反映族裔问题的电影了。

《绿皮书》观后感15

  听朋友推荐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绿皮书》,就拖家带口的去影院看了一场,回来大人小孩都众口一词的说好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演员表现自然真实,感情表达细腻温暖,连路上的风景都秀美迷人,确实值得一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彼时的美国还处在白人至上、黑人备受歧视的时代,当时专门出版了一种小册子“绿皮书”,指明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名《绿皮书》就来源于此。男主一唐雪利是一位著名的.黑人钢琴家,为了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回演出,要雇佣一名白人当司机兼保镖。男主二托尼是一位来自底层社会的白人,脾气暴躁,举止粗鲁,为了挣50美元生活费,一口气吃掉了26个汉堡。一个是工作所需,一个被生活所迫,两人搭档开始了一段为期数月的南下之旅。

  唐雪利很有修养,待人做事优雅有礼,希望通过音乐改变人们对黑人的不公正看法。托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习惯于靠拳头解决问题,并且对黑人也存在歧视心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同乘一辆车旅行,闹出了许多时而让人心酸、时而让人捧腹的桥段。

  两人经过路边小店,托尼去买东西,顺手牵羊拿走了一块摆在门外、供游客自行付钱购买的精美石头。唐非常生气,严词要求托尼返回归还。托尼虽然理亏,却嫌唐小题大做,一边答应一边悄悄地把石头藏了起来。

  两人经过炸鸡店,托尼兴奋地买了很多炸鸡,边开车边大快朵颐,还热情地邀请唐一起享用。习惯于在餐桌前规规矩矩就餐的唐,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直接用手抓着油乎乎的炸鸡吃。但托尼执意相劝,一只手握着方向盘,一只手举着炸鸡递到唐的面前。唐扭扭捏捏翘着手指吃起了炸鸡,惊喜的发现味道还不错。

  两人南下到达一所豪华的庄园。庄园主人热情地接待了唐的乐队,宾客们也都很有礼貌地欣赏了音乐家们的精彩表演。表演结束后,唐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却拒绝他使用客用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为了维护尊严,唐宁愿长途折返回宾馆如厕。

  巡演的最后一站是伯明翰。演出规格很高,宾馆富丽堂皇。然而,作为演出主角的唐,却被安排在一间狭小的储藏室休息,并且因为是黑人不能进入餐厅用餐。读后感·唐忍不住想中断演出拂袖而去。但是,完不成巡演任务,按照合同,他们将拿不到尾款,托尼也会遭受损失。唐对托尼说,“我听你的,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托尼已经被唐的高尚品格和勇气所折服,此时的托尼,不再计较拿不拿得到钱,他带唐愤然离去。

  圣诞夜,两人风雪兼程赶回纽约。唐遣散了管家,独自呆在家里,看着托尼“捡”回的石头若有所思。托尼和家人欢聚一堂,想起孤单一人的唐,怅然若失。影片的最后,唐鼓起勇气来到了托尼家,受到了托尼一家的热烈欢迎,托尼的妻子悄悄地在唐的耳边感谢他替托尼润色代笔家书。这一刻,白人、黑人,穷人、富人,精英、草根,彼此达成了和解,同时,他们每个人也和自己达成了和解,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绿皮书》观后感】相关文章:

绿皮书观后感08-20

《绿皮书》观后感08-30

《绿皮书》观后感09-05

绿皮书观后感11-17

绿皮书观后感(经典)05-27

【精】《绿皮书》观后感11-27

【推荐】绿皮书观后感12-02

【荐】绿皮书观后感12-04

《绿皮书》观后感【精】11-23

《绿皮书》观后感【推荐】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