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华诗词大会观后感

时间:2021-04-28 11:21: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中华诗词大会观后感范文

  导语:《中国诗词大会》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中华诗词大会观后感范文

  中华诗词大会观后感

  对于诗词的热爱,我已经到了痴迷的境界,一门心思的去整理诗词,看到尔雅上推出的关于诗词方面的视频,我自会"以它为伍".

  讲这门课程是来自于南开大学的教授叶嘉莹先生,想来她对诗词的了解已炉火纯青,她在讲课时,也会对自己的以往进行讲解,把她的经历融入到诗词中,便越对特定的诗记得真切。她一生命途多舛,一生飘零,前半生一直脱离祖国,先后在台湾、加拿大任职,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回到祖国,从事于教育事业,是中国诗词上的泰斗。

  从前总认为诗和词没有多大的区别,可是聪叶先生的口中,我才知诗与词是差别蛮大的;"诗言志",是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怀。"士当以天下为己任"为士人认同,而词则是被认为"登不上大雅之堂",是来表达情爱的,是为士人之不屑也,我国的第一部诗集《花间集》也被誉为"诗客曲子词",里面收集了300多首词,18位作者,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

  想来对叶先生的讲课较为有印象的是《菩萨蛮》,这诗是温庭筠写的,叶先生几乎每节课都要列举的,以前以为"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的是真的山,实则不然;看似优美的曲子,则表达了作者"感士之不遇也"的悲情;也对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颇有感触。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叶先生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对于诗词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对于中国的诗词,要是翻译成英文,则韵味而变,有时一字之差则美感程度会有较大改变,如贾岛的"僧推夜下门"与"僧敲夜下门","敲"字读来更为上口,也使文词提高了境界。叶先生取的诗词大都透着悲凉的气息,想来和她那多舛的命途有关,她口中的美人有着"一双愁黛远山眉",有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娇皮;也有着"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的懒倦。她口中的诗人大都没有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却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更是"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的忧愁,也是"世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的愤恨。

  叶先生解读的诗,也许表示对其一生的写照,听她读诗词也是透着一股悲凉之意,但细细听来却有着一份属于她自己的洒脱。

  中华诗词大会观后感

  似乎从刚掌握语言开始,我们就在读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启蒙诗词。那个时候的我们,也许并不明白自己所念诵之诗的意味,只觉得朗朗上口。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们为什么要品读古诗文呢?在我看来,学诗固然重要,但它们最后不应该只成为我们年少时试卷上的分数。

  “生命太短暂了,以至于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生活在一起”。列奥〃施特劳斯如此感叹,好的诗句常被人形容如画一般引人入胜,寥寥数字,既可表现“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雨中美景,又可抒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忧,既可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又可流露“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释然。从诗中,我们不仅仅为了获得知识,更为了一种感动。那些打动无数先人的墨迹,今天依然令人动容,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积聚的力量吧!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这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

  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古人的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认真观看节目之后,有如下一些领会感悟。

  首先,地位高。《中国诗词大会》是在新春佳节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如此高调推出这一节目,充分体现了央视对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节目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主持,著名学者担任点评嘉宾。央视此举,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诗词知识无疑是一件大好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舞台尝试。

  其次,形式新。《中国诗词大会》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匠心独运,参赛选手下至7岁小女孩,上到花甲老翁,涵盖了大学生、中学生、警察、教师、外国人等,各类诗词达人集聚一堂,场面十分震撼,体现了一全民参与的宗旨。每位上台选手与“百人团”同时听题答题,最后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这场形式上颇有创新意味的诗词“比赛”活动,带给了我们一场难得的诗词视听盛宴和国学享受。

  再次,手段妙。《中国诗词大会》做到了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它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最后,选手强。参赛选手身份不尽相同,但依然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最让人吃惊的当属第一位出场选手、

  刚满七岁的女孩李尚荣,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敢来面对百人团的挑战!但李尚荣真的没有让人失望,她一路过关斩将,沉稳答题,落落大方、出口成章的气势一下就震住了所有人,就连康震老师都对她的诗词储备量赞叹有加,面对这个小才女,我们这些碌碌无为的老观众如坐针毡,汗颜自愧。还有最让人叹服的,要数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无臂小伙彭超了,首次亮相答题夺得擂主,被称为“古诗词学霸”。就是他,幼年失去双臂,连续两次参加高考,去年以603分的成绩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节目主持人董卿在听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脚参加高考取得高分后,给出了一个大大的赞:“你很棒,你站在这里,用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你的人生,给了很多人鼓励”。我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在形容他们这样的气质吧。

  这样的一档节目,也许不能助我立马成为诗人,但它可以带我体会最经典的中华诗词风范。闲暇之余,若能陶冶心灵,岂不妙哉?

  最后奉上电影《死亡诗社》里对诗的诠释:“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工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啊。”

  愿我的生活,常有诗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