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榜样》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榜样》观后感1
于家务回族乡的百姓,提起于家务中学这七年取得的成果,没有一个人不点头称道。家长们认可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中考成绩的连年攀升,由一个“中考严重失利,师生大量流失”的薄弱校,成为连续三年受到通州区教委表彰的“毕业班工作优秀校”,更是因为这里的教师爱生乐教,学生仁孝善学。传统文化在这里继承发扬,圣贤思想在这里得到实践。这一切,都源于通州区骨干校长孟繁信,他三十九年扎根在农村教育的沃土,修身正己用心为师,引传统文化源泉润泽师生心灵,追寻家规家训家风,提升地区文明,使中华文化精髓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
修身正己39年奉献在农村教育的沃土。
1976年1月,孟繁信高中毕业后被当时的通县小务中学留校任教,担任高中、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没有经过教育学心理学培训,更缺乏系统专业知识的他,与学生相约共同成长,晚上自学,白天讲授,在实践中探索,且教且学,且行且思,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物理教学之路。他所带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总是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
1995年,孟繁信调入柴厂屯中学,开始从事行政工作,他深入课堂听课,走进家庭了解师生情况,双休日心系学校安宁,寒暑假筹划校园建设、教师培训,成功地担当起学校教育方略的规划者、教学教研的引领者、文化文明的实践者,力为教育教学所用,情为师生员工所系。他曾经说:“我一天不进校园,感觉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无论在柴厂屯还是于家务中学,几乎每天早晨,人们都能见到孟繁信披一身阳光,站在门口迎接师生的到来。
1996年10月的一个早晨,孟繁信骑着摩托车去柴厂屯中学上班,迎面开过来一辆机动车,速度很快,为了躲避,他尽力右拐车头,整个人都飞进沟里。他忍着钻心的疼痛,爬出河沟,迷迷糊糊试试摩托车还能打着火,骑上摩托车又向学校驶去。他骑了一会儿,忽然发现是奔小甸屯方向去了,再调转车头奔回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当教师们看着下嘴唇流着鲜血,头已摔破的孟主任,都围过来嗔怪地说:“都这样了,为什么不去医院?快去吧!”他却拿起听课笔记,走向了教室。
孟繁信这次受伤着实不轻,两根肋骨骨折,头盔变形扎破了太阳穴,下颌划伤。第二天,他的肋部疼痛难忍,足足用了十几分钟才挪到床沿,由家人搀扶着骑上了摩托车,坚持上班。
在他受伤的前一天,学校刚开会制定了员工出勤制度,身为柴厂屯中学的主任,他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月底,孟繁信坚持按照制度扣考勤费2元。也许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很傻,但孟繁信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39年如一日,践行着“勤勉奉献”的座佑铭,将自己的一言一行化作了一种无声的影响、无言的力量,感染、带动着每一名师生。一位教师说:“孟校长用勤勉的作风和赤诚的精神,带动了我们的工作热情。”
以文化人办当地百姓满意的学校
教学质量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决定当地百姓是否满意的焦点。在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孟繁信始终守住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推行目标管理,紧扣“两点一练”,针对学情,制订教育教学计划,相机渗透美德教育,启迪学生智慧。岁月不居,天道酬勤。于家务中学连续三年成为通州区“毕业班工作优秀校”,喜获“北京市第二批学校文化示范校”和“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殊荣。
在柴厂屯中学工作的时候,孟繁信就在考虑教育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为此,他特意做了一个社区调研,结果是他发现现在的中国人不缺钱,而是缺少民族精神。缺少民族精神就是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是缺少道德,教育必须承载起振兴民族精神的责任。
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学,孟繁信见惯了学生的缺失信仰,缺少规矩,缺乏进取之意,以自我为中心,冷漠消极,厌学厌世,他深知“立德树人”责任的重大与艰辛,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怎样“办当地百姓满意的教育”?这是他始终深思的问题。细细想来,他觉得孩子们道德失范现象背后其实是传统文化缺失。
孟繁信校长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充满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大智慧。身为中华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孟繁信校长征求听取师生建议后,在市区乡政府和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用七年时间打造了“一场(孔子文化广场)两廊(孝道长廊和民族团结廊)三亭(行健、明德、势坤亭)十厅(仁、义、礼、智、信、善、节、勤、正、和十个儒学展厅)”校园文化体系,让学生时时闻圣训,处处见箴言。这是环境育人,外化于形。
在他的倡议下,于家务中学创编了《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做人教育》等十本校本教材,开设每周一节的“崇德悟道做人”校本课程,举办了每年一届的“传美德、诵经典、润心灵”校园艺术节,语文课上读、诵、讲《论语》,音乐课上学民族乐器,学唱《孝亲敬老歌》,国旗下讲话后添加“我对圣人说”传统文化学习……于家务中学的学生在日日浸染中,成为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这是文化浸润,内化于心。
儒家最基本的'文化核心是孝道,首要爱与自己血缘相通的人,爱父母、爱家人,然后才是爱集体。为父母讲一个孝道故事、为父母端一杯茶、为父母做一次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孝心不分大小,行孝贵在坚持,孟校长常常这样教导学生。
垡村一个家长曾写信给孟校长表示感谢,她说,自己的孩子过去连扫帚倒了都不扶一下,现在竟然抢着洗碗;以前孩子总嫌弃爷爷奶奶罗嗦,现在不但笑着听从他们的教导,还给爷爷讲孝亲故事,为奶奶洗头、梳头。在学校倡导“四个一”行孝活动后,她第一次为爸爸洗脚,从不落泪的孩子父亲一直眼含泪花。
以文弘道追寻家规家训家风
“走啊,上学去!”“哎,等一等我!”从09年开始,每学年总有那么两天,很多中年人笑逐颜开地走进于家务中学,走进传统文化大讲堂。最小的国是家,最大的家是国。中国道德的缺失主要在家庭,因此一定要从家这个最小的社会细胞来修正调整。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进家庭。孟繁信说:“教育的极致是无声的影响,是生命对生命的呼唤与点燃。而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是首任教师,大人无意间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可能是关乎一生的影响。”
2010年10月,孟校长创立了由23个自然村村支书和部分区乡人大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校外教育理事会,家校联手,倡导“亲子共学,文明同行”。于家务中学不仅在校内开展“崇德悟道做人”教育,还成立了由团员组成的“天使助老服务队”,定期到于家务福泰敬老院和各村孤寡老人家中服务。
2013年底,于家务中学与仇庄村合作,拉开了“追寻家规家训,呼唤良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的序幕,在开设了“家训家风”微型讲堂后,现已整理并初步确定教师家规家训51份、学生家规60份。孟校长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了于家务百姓的心中,文化与文明正在于家务地区生根开花。
潜移默化间,师生们的言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将万元捐款送给病重的付慧琳同学,屡屡爱心献给地震灾区的伙伴,颗颗孝心呈给敬老院的孤寡人……北辛店村一位83岁的老人,亲自将感谢信送到学校,对初三4班的9名学生赞许有加。去年3月5日,福泰敬老院的三位老人将一面绣有“传承敬老美德,授教育人有方”的锦旗送到学校。孟繁信校长撰写的论文《以德润身以文化人》发表在《北京初中教育》,《以文化人?漫谈学校文化与文明》收录在《小学校大教育》一书,9月,孟繁信被评为通州区第一批骨干校长,被聘为江苏师范大学孟子学院教学基地主任。
三十九年来,孟繁信在钟爱教育的事业中,耕耘着,付出着,收获着……而今,岁月让孟繁信已鬓染微霜,但他的追求始终没变?以文化人,成己达人,让每一名学生骨子里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让每名教师体味教育的价值与幸福,孟繁信深信: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
还有二百多天,孟繁信校长就该退休了,他说:“以后我会继续发挥余热,在家里建造一个教子堂,让孟母的五大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孟繁信1997年3月、1999年9月两次被通县教育局评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2008年9月被北京市教育工会评为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优秀书记、校长;2009年10月被通州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初中建设工程先进个人;2013年7月被评为全国“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优秀校长;9月被通州区政府授予“通州区优秀校长”荣誉称号。
《榜样》观后感2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强大的力量靠实实在在的言传身教,将抽象的标准化作了具象的“活教材”,激起了身边人见贤思齐的自觉。日前,专题片《榜样》在央视播出,通过典型访谈、老党员现场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忠诚担当的精神风采。可以说,他们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是最直接、最直观的言行楷模,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深学、细照、笃行的榜样。
古语有云:“以贤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确立什么样的典型,就明确什么样的标准;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就体现什么样的导向。无论是扎根五峰牛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罗官章,还是“技能报国”是为终生夙愿的李万君,《榜样》里的榜样,亮如明烛,灿若星斗,不仅画出了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的标准像,也为“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照镜子、正衣冠”的参照。
效仿榜样,就要思想上真触动、行动上真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榜样的忠实“粉丝”,以榜样为标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丈量”自身思想境界、素质能力和作风形象等方面与榜样的距离,让思想和行动时刻向榜样看齐,将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敢于向“病态”叫板,摒弃跑官、要官、弄权贪腐等不良行为的侵蚀,警惕错误思想观念和松弛纪律意识的腐蚀,让榜样的感召力量引领党员干部恪尽职守,促进社会风气激浊扬清。
“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榜样的精神是需要学习的,更是需要超越的。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没有忧国忧民、视民如伤的情愫不行,没有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不灵,没有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不成。让榜样的形象“活”起来,才能形成人人学先进、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氛围;让榜样的精神“立”起来,才能达到学习有方向、看齐有标杆、赶超有目标的效果。榜样的感召力量宛如点点星光,指引我们前行;榜样的形象更似一座灯塔,为千万党员领航。
榜样是看得见的真理。向榜样看齐,就要做坚守初心,拥有坚定信念的党员。还记得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这就是战火纷飞年代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个不惜生命的代价也要实现的目标。如今,他的女儿方梅则用自己的行动承继信念,续写了“可爱的中国”,告慰父亲心底那个梦想——“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这个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这就是信念,一个穿越历史隧道而常新的名词。争做一名合格党员,就要牢记入党誓言,走得再远也谨记为什么出发,以金子般的初心,为行动引航。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向榜样看齐,就要做勇于担当,拥有奉献精神的党员。《榜样》栏目中,一位名叫罗官章的嘉宾想必您还记得吧,他以“壮志未酬誓不休”的精神,书写了“辛勤耕耘终不悔”的圆梦画卷,他就像一个烧不尽的“火种”,用寻找天麻的毅力打开了贫困的缺口,点燃了乡亲们“挖穷根”的激情。扶贫的19年,是他肩挑重担的19年,更是无私奉献的19年。这就是担当与奉献,在实打实的行动中成为镌刻在群众心碑中的永恒。争做一名合格党员,就要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眼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魄力,苦干、实干、巧干,成为百姓奔向幸福的领路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榜样看齐,就要做以百姓之心为心,属于精神力量,作用非常大。有榜样就有了力量。
《榜样》专题节目播出的10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的故事,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他们虽然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信仰,有着共同的名字:共产党人。这些先进典型,用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为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提供了看得见、值得学,也能够学的榜样。他们事迹,是我们学习的生动教材。他们的精神,焕发出磅礴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值得我们见贤思齐,躬身践行。
汲取榜样力量,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吴孟超是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也是中科院院士,他在入党时,曾有过19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通过7年等待才正式加入党组织的经历;方梅氏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女儿,她一遍一遍精读《可爱的中国》,走遍了方志敏烈士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烈士精神。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选择了执著,选择了坚守?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信仰信念,让他们选择了坚定跟党走,坚定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学习榜样,汲取榜样的力量,就是要学习他们永不褪色的党性,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树立起崇高的党性,永怀赤子之心,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凝聚成强大的信仰之力,推动党和国家的建设不断前进。
汲取榜样力量,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榜样》中,有这样一位退休老人叫罗官章,他19年前退休后,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穷山乡。帮助和带领群众产业扶贫,指导群众种植天麻,并决心继续发挥余热,奋斗终身;另外一位共产党员,她的事迹同样令人动容。她就是坚守在大山深处36年的教师支月英,她用一个女人一生最好的年华撑起了整整两代人求知的天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普通基层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赤子之情,看到了共产党人时刻不忘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赤诚。做合格共产党员,就应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牢记和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依靠群众作为工作的有效途径,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用实际行动和成效,取得群众信任,赢得群众满意。
汲取榜样力量,发扬务实奋进精神。《榜样》中介绍的大国工匠李万君,他从最平凡的焊工干起,并发誓:“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样子来。” 他用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但用精湛技能打造了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还获得许许多多的专利。他始终如一日,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成为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人典范。李万君说,“我的技能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热爱才能敬业,才能豁出去,让技术在手中升华”。这位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写满了务实奋进的宝贵精神,标注了传承创新的时代符号,写满了敬业担当的可贵品质。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榜样中,就应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忠于职守,勤勉工作,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笃行不倦,任劳任怨,为实现中国梦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学习榜样,更要践行榜样。让我们向榜样学习,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恪守初心,坚定信念,务实进取,不负使命,在继续前行的路上,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成绩。
《榜样》观后感3
20xx年6月28日早上,张亚清送丈夫张桂营去上班,像往常一样叮嘱他:“路上车多,慢慢骑,千万注意安全。”张桂营笑着说:“没事儿。”推着摩托车出了家门。
大约过了10多分钟,家里的电话响了,听筒里传来张桂营微弱的声音:“亚清,我出事儿了,我让车撞了……快救救我!”“你在哪儿?”张亚清焦急地询问。“我在南堤路口……”电话突然断了。张亚清瘫软在地上,半天没缓过神来。她硬撑着站了起来,让街坊开着车把她送到了车祸现场。只见张桂营躺在马路上,满脸是血,陷入了昏迷。张亚清拉着他的手,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桂营,桂营,你睁开眼看看我,看看我,我是亚清,我救你来了!”可是他什么也听不见了。救护车来了,张亚清把丈夫送到医院抢救,张桂营被一群人从抢救室推进了手术室,术后他被送进了ICU重症监护室。张亚清看着这一幕幕,噩梦一般。
医生找到张亚清,说张桂营伤得很重,脾破裂摘除,肾脏摔伤,7根肋骨断裂,扎伤了肺,呼吸衰竭,多处器官受损,高位截瘫,高烧,血压特别低,生命体征不平稳,随时有生命危险。张亚清满脸是泪,神情恍惚,她记不清在病危通知书上怎么签的字,就像世界末日突然降临了一样。
医生多次找张亚清,让她放弃对张桂营的治疗,医生说:“即使他的命保住了,将来也是您的累赘。”张亚清哭成个泪人:“医生,我求求您,您一定得救他。只要他活着,我就心满意足了。”
张亚清与丈夫结婚30年,相依为命,感情特别好,一直没离开过。有一段时间,张桂营在北京丰台上班,一星期回家一趟,张桂营和妻子约好,每天晚饭后通电话,他将家里电话的彩铃设置成:老婆老婆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张桂营自己的手机彩铃是:老公老公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一想到可能与丈夫生离死别,张亚清悲痛欲绝,近乎快崩溃了,她不知一旦失去丈夫自己该怎么活。
张桂营躺在ICU病房里,张亚清不能进去看他。为了能在精神上给丈夫鼓励,唤起他强大的生命力,她每天都会写一封信,请护士读给他听,内容是回忆两人相识、相恋、相伴的幸福过往,用爱的声音呼唤他回到自己身边。一个护士笑着对张亚清说:“阿姨,您对您爱人感情真好啊!”张亚清说:“你还真说对了,我告诉你,出了院我还会伺候他一辈子的!”
张桂营一阵清醒,一阵昏迷,张亚清生怕再也不能见他一面,她天天含泪求医生、护士,让自己去看丈夫一眼,哪怕一两分钟也行。终于有一天,医生允许她走进ICU病房。张亚清穿上防护服,带上帽子、口罩、脚套,跟随护士走到靠墙的一张病床前。床上躺着的人全身肿胀,脑袋硕大,身上插着好几根管子。张亚清不敢确定这人是不是自己英俊潇洒的丈夫,她撩开被子看那人的左手。张桂营的左手食指少一截,那是他干活时不小心割掉的。张亚清再次看到那只短了一截手指的'大手时,不由得全身发抖,那就是她朝思夜想的丈夫!张亚清进ICU前,医生叮嘱她,见到患者不许哭,任何情绪波动都可能导致他丈夫的病情恶化。张亚清摸着丈夫的手,眼泪只能往肚子里流。
医生叮嘱张亚清手机一定要24小时开机,一旦张桂营的病情有什么不测就要及时通知她。张亚清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里,守候在ICU门外,偶尔回一次家,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医生打电话时她在公交车上,不能及时赶到医院看丈夫最后一眼。
悉心照料:有我在就有你在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张桂营出院了。他的命终于保住了,但再也站不起来了,颈椎以下毫无知觉,整天木头人一样躺在床上,吃喝拉撒,洗洗涮涮,都要张亚清来帮忙。张亚清还要每天给他翻身,按摩身体,活动肢体,以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张桂营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了,但病情还是很重,每天需要吸痰。张亚清就到一个医疗器械商店买了一台吸痰机和一些吸痰管,随时准备着,一有痰就马上给他吸出来,防止因痰堵塞呼吸。这样吸了一个多月后,张桂营的痰渐渐少了,没了。
半年后的一天,张亚清发现丈夫的胳膊可以在床上缓慢地挪动一点了,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抱头痛哭,他们都好像看到了希望,只要继续康复,张桂营终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
张桂营一会也离不开人,即便是眼前放着一杯水,若是没人把吸管送到他嘴里,他也喝不着。张亚清从早到晚围着丈夫转,但她不嫌烦、不喊累、不抱怨。在她心里,丈夫还和原来一样健康、阳光、帅气,是她的精神支柱。
张桂营遭遇车祸,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亲戚几万块钱。他每个月的医药费也不是个小数目,再加上夫妻俩的日常开支,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但是夫妻俩能够享受低保,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张亚清对丈夫说:“家里的一切你都不要操心,你是病人就要静心养病,即使发生天大的事儿,有我在就有你在。你什么都不要担忧,好好活着,等我把你伺候走了,我就无所谓了。”
坚贞不渝:离婚也永远不离不弃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亚清开始觉得自己特别疲惫,腰酸背痛。20xx年的一天早上,张亚清腰疼的老毛病陡然加重,怎么也起不来床了。她心里特别着急,想着无论如何也得站起来,丈夫该吃饭、吃药了。张亚清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站起来了,还好,不太妨碍做家务。
可是,从那天起,张亚清发现丈夫经常发呆,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张亚清感觉他心里好像装着什么事儿?“你有事儿吗?”她问。“嗯,没事儿。”张桂营移开目光,小心地躲避着什么。
20xx年6月的一天晚上,张亚清和丈夫躺在床上聊天。他突然对妻子说:“亚清,咱们离婚吧!”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妻子太辛苦了,他想让她得到解脱,希望她有好的生活。张亚清以为他在开玩笑,说:“你傻呀!离了婚,谁来管你?”他认真地回答:“我不想再拖累你,我想亲眼看见你找个好男人。”张亚清哽咽了:“即使离了婚,我也不会离开这个家、离开你。如果有一个男人在咱们家转悠,你看着不别扭吗?”他说:“别扭。”“别扭,你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想法呢?”“我没办法,再难受我也得忍着。”四目相对,泪眼滂沱。爱是自私的,张亚清说:“桂营躺在病床上,还在为我考虑,他太善良了,我怎么舍得离开他?在我心里,他就是一个健全人,和从前没什么不同,我也没觉得他是我的累赘。”
后来张桂营又多次提出离婚,张亚清被他的真情打动了。为了了却丈夫的心愿,张亚清虽提出:“离婚可以,离婚不离家,我还要继续照顾你,永远不离不弃。”张桂营笑了。
由于张桂营行动不便,12年的6月28日,法官上门为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张桂营在法官的帮助下按了手印,张亚清签了字,法官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二位正式解除婚姻关系了。”又对着张亚清说:“您没有义务再照顾张桂营了。”听了这句话,张亚清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就像从此失去了心爱的人,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坐在轮椅上的张桂营泪眼汪汪地看着张亚清,一只手动了动,想搂住她给她一个安慰,可是他做不到。
离婚后,张亚清一如既往照顾张桂营,甚至比以前照顾得更精心、更体贴,她更加倍感珍惜两人相伴的分分秒秒。
张亚清和张桂营的动人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好几个单身男士找上门来求婚,张亚清都婉言拒绝了。在情感上,张桂营永远是她放不下的爱人,坚如磐石的爱情不需要一纸婚约来见证。
去年,张亚清的小外孙出生了,张桂营乐得合不上嘴。他对张亚清说:“感谢你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悉心照顾,不然我就看不见外孙子了。”张亚清一笑,说:“我得感谢你,是你救了我一命。那时候,你要是撒手人寰,我也就随着你去了。”
风雨前,是晴空;风雨后,是彩虹。坚贞不渝的爱化作希望与力量,支撑着这一家人穿越凄风苦雨,相濡以沫,一路走来。
《榜样》观后感4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普通的组工干部,看后感触颇深。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主题贯穿在《榜样》的始终。节目中邀请了11位今年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到场,通过老党员现场讲述、典型访谈、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节目中有个特别的环节,在现场准备了心形的印模,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下在场每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手印,"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围绕这些手掌背后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无私奉献、执着坚守、有所作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和承担责任的高尚品格,向我们传递了"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的时代感召。
握住"老茧"的手,感悟信念--罗官章。基层老党员,退休后做了普通的农民,回乡扎根深山老林19年,发扬"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带领和帮助乡亲们发家致富。他决定在牛庄大山里进行天麻有性繁殖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在付出鲜血和伤痛代价后,终于换来了沉甸甸的成果。罗官章收获了人工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之后他将这粒天麻种子播在密环菌材上,通过密环菌提供营养,生长出42颗栽培种。后来罗官章将试验田扩大到46平方米,收获的天麻卖了5万多元。第一批跟着他种天麻的10多个贫困户,每户增收超过10万元,成为轰动土家山寨的特大新闻。他说"对党的事业我负了责任,没有辜负党对我的信任"。罗老的手布满了"老茧",但是正是这双长满老茧的手,帮助乡亲们发家致富,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
握住"粉笔"的手,感悟奉献--支月英。山村教师,在偏远山村一呆就是36年。有人说她是傻子,她说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学生说"老师对我们来说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女儿说"你是一个好老师,但你不是我的好妈妈。"在现场采访她时,主持人问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了36年仍然坚守在这个岗位,她说"我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了才有希望",多么朴实却又富有哲理的话。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看到山里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学有所成。"36年里面我做到了一个人民教师、一个党员应该做好的事,姑娘的抱怨是对的,因为对他们我实在亏欠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女儿在行动上还是支持了我。这36年的坚守离不开我女儿和家人的支持。我决定不退休了,一直一直教下去,教到自己教不动的时候为止"。支老师的手是握粉笔的手,也是因为这双手,撑起了山里人整整两代人求知的天空,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
握住"焊枪"的手,感悟坚守--李万君。一位焊接师,创造奇迹的大国工匠。他说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焊接工作又苦又累,20多年间,用焊枪证明了自己。看到高铁,他说不出的自豪,最想做的就是把这种光荣和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人。隔着20多米就能知道电流的大小。他希望徒弟技能不断提高,在生产中不断创新,都能成为大工匠。有一次一位新加坡的老板开出了比现在高10倍的价钱挖他去那边工作,被他拒绝了,他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执着坚守。
握住"党旗"的手,感悟作为--苗振水。河北省驻京党工委书记,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代表。给流动党员过生日,强化党的意识,了解流动党员的情况,给特困党员捐款。在农民工中建立党组织,在各个党支部增经济信息委员和法律咨询委员,得到了北京各级党委的赞扬。使流动的党旗撑起一面旗帜,给他们撑起精神的家园。这些党支部书记都不要报酬,是他们让流动党员有家了,让流动红旗分外的红了。这就是充满爱的基层党组织,展示了基层党组织的有所作为。
握住"拿枪"的手,感悟担当--李贝。一位女警察,她的简历很简单,9个字:"救过人、卧过底、毙过匪",她是一位妻子、一位妈妈,而她的爸爸也是一位优秀警察。她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苦也好、乐也好都会是一种享受,这是李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身材娇小的她遭受过各种压力,但她从不惧怕,说自己身上要有那么一股子正气。对毒贩以心换心、交代遗言的是被她抓回来的死刑犯。她荣获一等功1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4次。面对生死和压力,对亲人亏欠很多,这份职业异常忙碌,但她说要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李贝的这双手不仅仅是一双拿枪的手,是一双帮助别人的手,更是一双为我们撑起了平安的手,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敢于担当。握住"键盘"的手,感悟创新--王恩东。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随着是时代的发展,从打电话、发微信到个人银行存款,再到国防卫星安全,无疑不涉及到计算机服务器。原来中国没有自主生产的能力,如果服务器出现故障,服务器的数据往往会被维修单位就会被掌握,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中国要研发自己的高端服务器,20xx年王恩东承接了自主研发计算机的任务。"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来实现",王恩东团队的研发是从零开始的,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在研发过程中申请专利1147多项,获得授权100多项。这双手是敲打着键盘的手,但这更是一双开拓创新的手,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勇于创新。
握住"掌舵"的手,感悟责任--"琼沙3号"党支部。有一条船,一直被人们称为"生命之船",因为它连接着海南和西沙的一条脐带,每个月散沙市的居民都在掐着指头算着它什么时候来,这就是"琼沙3号"船。船上共有船员36人、党员8人,承担着给岛上军民补给淡水和生活物资以及人员上下岛的重任。为贯彻落实国家"经略南海"的战略部署,确保"琼沙3号"轮的正确航向,轮党支部紧扣三沙市维权、维稳等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带头作用。长年行驶在大海中的"琼沙3号"党员们,风里来浪里行,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技术,更需要过硬的思想作风。在三沙,出海就是出征,安家就是卫国,工作和生活就是奉献。老政委说"我们的岗位是责任、担当、热爱"。这些是掌舵的人,这都是握着方向的手,展现了基层党组织的责任之心。
"我始终认识到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是一位104岁的老战士、老党员秦华礼在节目一开始说的话,同时也印证了他这么多年来一直恪守初心、不负使命的原因所在。毫无疑问,优秀党员是一面旗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是,一提起"优秀党员",不少人又觉得渴望而不可及。实际上,优秀共产党员之所以能称之为"优秀",就在于他们处理问题、面临选择时,自觉超脱个人情感,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落实到他们平常的工作和点滴的生活中。
通过观看《榜样》,给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学习的标杆,既让我们受榜样的激励而努力向他们看齐,同时只要我们借鉴他们的做法,传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样也可以成为优秀共产党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榜样的精神永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