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通用)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2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1
通过资方的争取游说,最终工会未能通过投票,福耀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工厂得以继续推进,但是接下来,开始大量的引进机器人生产,一部机器手就可以替换好几个工人,生产稳定/精确,更不会有劳资纠纷,不知道当时投了反对工会票,然后又因为机器人导致自己失业的人,内心是什么想法。
但是机器代替人工,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且不说工厂这种机械流水化的东西,连现在国内电话营销这种需要处理不同情况需要一定逻辑判断的工种都变成AI程序了,银行的人工柜台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需要在大学之前,就要想想自己的专业以后有没有可能被人工替代了。
以后中国的人力需求一定会两级分化,一方面是高智商工种,比如高级财务/法律等等,一方面高技能的'技工,比如某些高端焊接,还有一些就是暂时没法机器但是又很耗体力的,比如砌墙工(据说现在已经有了自动砌墙机),除了这些,几乎大部分现在可见的职位都会被机器代替,比如会计/各种办事窗口/甚至教育培训/更不要提流水线工人了。
现在国内各种直播这么发达,这不就是从一个侧面反应,目前国内的就业现状,一大批(常规职业)及三四线的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只能选择直播这种看似没有成本的工作,当然好歹,这一大部分人起码还有事情可做,如果连直播都没有,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想想就可怕。
中美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社会结构、历史背景、文化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不同,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中国所谓的体制还是美国的那种民主制度,都不是完美的东西,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两者之间,现在已经在逐步的融合。
中国的人力成本的增加,招工难度的加大,使得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员工的权益,而美国现在的日子也未必那么好过,同样也会思考工会在劳资关系中所处的强势位置是不是需要调整。只是,这个过程肯定不会那么顺利。
最后,强烈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纪录片,影片中每个人的处境和位置,看似与自己毫无关系,却并不是没有关系。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2
福耀美国员工后来涨了一次薪水,拿到了14美元的时薪,而且这可是8小时工作制!对比一下福耀国内工厂,工人们是12小时工作制,每个月休息一两天,过年过节也很少放假,具体薪水没说,但是市场行情大家也能大致猜到。你看,美国工人收入待遇下降了一半,依然比国内工人待遇高。
我不禁想起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996ICU事件,国内IT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依靠廉价劳动力,在制造业等领域,逐渐赶上并且超越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现在,咱们的人口出生率在下跌,人口红利很快就消失,老年化进程非常明显。我们还能继续保持这种优势么?
这个片子在结尾处暗示,机器人将会替代人工。这就带来了新的议题:因为自动化而失业的人咋办?
悲观的看法是,自动化会让大批人失业,尤其是那些纯体力、重复性、可替代程度较高的岗位。乐观的看法是,自动化会创造新的岗位,能带动新的就业。
我没有那么悲观,也不是非常乐观。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确实会带来新岗位,如外卖行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外卖送餐员群体。但是,中高端的岗位在数量上始终是比较少的,从全球范围来看,那些较低端岗位的群体,确实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而且不是人人都能自我升级,找到新岗位的。
如果从达尔文进化论角度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低端岗位人群被淘汰似乎没有啥奇怪的。问题是,我们是人类,不是纯粹的`动物。我们会有同理心,我们不忍看到普通人受苦,我们需要有一整套社会机制,来让面临失业困境的人能找到出路。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也一直在反思。作为一个已过30岁的中年人,我的危机感是越来越强了。可能在外人看来,我在某个知名大公司当产品经理,好像看起来挺风光的。但是,我深知公司给得起薪酬,主要是因为这个行业在风口上,还在继续增长,还能融资,和个人能力其实关系不大。我的能力主要是因为有平台才能得到发挥,要是离开平台呢?我还能有更好的选择么?好像很难。要继续去更大的公司,只有BAT这类了,不过估计他们更喜欢招聘应届学霸,而不是我这种需要养家糊口的中年人吧?万一行业发生衰退,我们这些人,和《美国工厂》里的那些原福特员工一样,也会随时面临失业,没有本质区别。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相关文章: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09-28
纪录片观后感11-26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2-21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2-03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11-08
纪录片王朝观后感11-07
纪录片地球观后感11-12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06-16
央视纪录片观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