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球成金为题的观后感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脑子里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颠覆,令人出乎意料拍案叫绝的颠覆。
首先是影片情节主题的颠覆。如果你仅仅通过片名《点球成金》就简单判断这是一部体育励志片,那就会错过一部更有艺术内涵和观赏价值的精彩电影,实际上影片是以棒球比赛之名,用生动有趣的情节线索细致入微地探讨了球队经营管理、个人自我实现,以及迷失与找回自我的问题,整个就是一个棒球版的经营管理案例,当然是一个毫无枯燥感相当精彩的案例。
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紧张而富有挑战性的场面:身价4000万的奥克兰运动家队以微弱分数败给身价1.3亿的洋基队,紧接着,洋基队还釜底抽薪,凭借其财大气粗,挖走了运动家队的三名主力球员。
然后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对于奥克兰运动家队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以惯常思维来思考问题的球探们来说,似乎是立刻想方设法补齐三名关键球员,扭转颓势。但此时男主角奥克兰运动家队经理人比利的视角却在另外的地方,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补充三个球员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跟实力相差巨大的洋基队竞争,然后还能取胜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以弱胜强的问题。
如果仅从片名《点球成金》看应该是一部典型的体育题材的电影,具体说是一部关于棒球的电影,实际上只要坚持看下,五分钟以后就会发现,影片对以往体育题材的颠覆。随着影片男二号,一位胖胖的,耶鲁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球员分析员彼得的出场,影片恰如其分地将叙述主题从体育转换到了经营管理。
好球员的标准是什么?比赛的胜利意味着什么?这些貌似只和球员有关的问题,到了男二号彼得那里都成了一堆数据,一堆可以真实反映球员以往业绩的数据。或者说,由体育比赛的问题变成了经济管理问题。也就是如何以更小的经济成本取得更大收益的问题。
以往球探们衡量优秀球员约定俗成的标准是年龄、外表、个性、奔跑的速度等,换到了彼得引发的经济学角度就变成了如何进行最优选择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从众多二流甚至不入流从而身价偏低的运动员中挖掘出他们被忽视的潜在价值?从而通过每个不完美球员的完美默契的团队配合产生1+12的效应。
顺着这个全新的思路,比利和他的特殊助理,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彼得的选择范围就从几十个人变成了两万人,他们开始从众多球员中选择到了那些以球探的惯常标准来说由于动作怪异、年龄偏大或有某处伤残而被低估了身价甚至遭很多棒球队弃用的球员,组成一支25人的棒球球队。于是按照此标准,他们用24万的价格雇佣到了实际身价达300万的球员。以这样的阵容参加比赛,貌似是一场赌博,但绝对是一场深思熟虑胸有成竹的赌博,因为这些球员在以往比赛中积累的相关数据证明了他们被遮蔽了的价值。
显然,比利对球队的'这种全新的经营思路也颠覆了棒球队多年来最惯常的经营模式,那就一定会遭遇阻力,在影片里最着力刻划的改革对立面就是棒球队的教练亚特,还有那些多少年来都是跟着感觉挑选队员的球探,于是影片用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刻划了比利和彼得与阻力强大的对立面的艰难而勇敢的抗争。其中一个经典的场景就是在影片开始的情节里,是比利和一群球探在讨论补充球员的问题,显然,这种讨论的结果永远都难免落入窠臼,后来的讨论中增加了有耶鲁经济学专业背景的总经理助理彼得,也给讨论增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学视角。当然角逐到最后,比利和彼得凭借经验和经济学规律实现了漂亮的逆转。
其次是男主角比利人身经历的颠覆。比利年轻时是一位业余棒球运动员,同时也是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本来已经获得了斯担福的奖学金,可以成为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但由于球探们对他球技不负责任的高估,让他以实际上并不算高的运动天赋在懵懵懂懂之中成了职业棒球手,随后的运动生涯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就像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所说的“很多人被棒球召唤,但能留下的却很少”,显然比利并没有成为那为数很少的幸运者,而是成了传统球探模式的牺牲品,以至于人到中年后,做了一个三流棒球队的经理人,惨淡地经营着球队。事业不顺,个人生活也是坎坷不断。随后他遇到了影片的男二号彼得,一位球员分析员。当很多球探都沉浸在自己的感觉中不能自拔时,彼得却另辟蹊径,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球员的价值,他的独特引起了同样独特的比利的关注,于是,一对棒球史上最独特的合作搭档也就此形成。最终以三流的身价打败了一流的球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的同时,男主角比利也华丽转身,蜕变为一名金牌经理人。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影片就只能算是浅薄的励志片了,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影片的是比利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对自己人生的不断思索与感悟,以及对自己既往工作模式的颠覆,最终他领悟到了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于是,当他由于颠覆性的经营思维和技巧而成为金牌经理人时,却拒绝了自己曾经向往的一流球队红袜队的高额聘用合约而坚持经营自己一手打造的奥克兰运动家队,因为他觉得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与他的球员及同事亲密合作的温暖亲情、友情。
最后,就是布拉德.皮特对自己演技的颠覆。看过皮特的多部电影,他以往扮演的角色不是桀骜不羁的英雄,就是魅力超凡的情圣,真是帅得祸国殃民,是个很有性格魅力的演员,很难想象让他来扮演一位落寞的失败者会是怎样的。在这部电影里,皮特没有让粉丝失望,他一改过的风流倜傥,出神入化地演绎了一位外表平凡但内心不甘平庸,充满梦想的棒球队经理人,这部影片证明,皮特不仅仅是英俊的偶像明星,不仅仅会耍酷耍帅,还是一位有追求有实力,敢于颠覆自己的一流演员。最近还看了他演的另一部电影叫《生命之树》,里面的角色和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反差很大,但他同样驾驭得很好,个人认为,凭借这两个光彩照人的角色,足以使他在今年奥斯卡影帝的角逐中胜出,期待他得影帝已经好久了,呵呵。我常常觉得奥斯卡的评委们会有一些偏见,比如对喜剧演员的偏见,还有就是对长得帅气的演员的偏见。
这一系列的颠覆在不知不觉中为观众营造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气场,同时也造就了一部极具观赏性和艺术内涵的优秀电影。
这部充满颠覆感的影片,让我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颠覆”这个词,对于电影来说,需要不断进行摧毁性的颠覆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观赏价值,从而强烈地撞击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对于经营管理以及人生来说,颠覆也同样应该是一种常态,从某种程度上说,颠覆是升华到另一种境界的途径之一。
【以点球成金为题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点球成金》观后感05-23
点球成金观后感03-16
电影点球成金的观后感03-31
度点球成金结局的观后感03-31
经典励志文章:点球成金03-31
《点球成金》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02-09
以化茧成蝶为题的散文04-11
以破茧成蝶为题的哲理散文04-11
以傻瓜为题的观后感想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