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朗读者观后感
导语:朗读是一种重新讲述故事的温情方法。在这样一款主打朗读的综艺节目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名人、长者偏爱的诗篇和文章类型,还可以通过他们走心的分享来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第十二期《朗读者》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1】
《朗读者》是一档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来自各行各业、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用深情朗读这一极具中国风的方式,来分享一段诗篇或者一个段落对他人生的积极影响。这档节目既有接地气的人情味表达,也有引发人们共鸣的故事分享,而最让人无法忘怀的,是“朗读者”们在故事分享前所经历的真实人生经历。每一个朗读者都在行走中感悟人生,聆听和观察他人带给自己的感动,继而将这份感动通过朗诵这一方式分享给更多人。
朗读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方式,学生时代中,每一个人都在校园朗读中感悟文字表达的力量和魅力。但是限于当时人生阅历尚浅,朗读显得较为功利,年轻的学生们更习惯用背诵一词,来替换“朗读”这一概念。其实,朗读是一种和文字的互动,更是一种读书人和作者的内心交流,朗读若到情深处,时时刻刻会牵引情感,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在朗读过程中放缓速度,甚至干脆停下来,用心品味作者在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而背诵更像是一种走马观花的体验,即便耗费了时间,却无法让人产生足够共鸣。因此,当有了一定阅历的人们邂逅牵引回忆的综艺节目《朗读者》时,对诗篇和文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随着朗读者的表达产生更多思考和共鸣。
朗读是一种重新讲述故事的温情方法。在这样一款主打朗读的综艺节目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名人、长者偏爱的诗篇和文章类型,还可以通过他们走心的分享来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曾经面对的抉择和挣扎。这些都是读者们期盼多时的宝贵的人生财富,不同年龄的人看待人生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但是却可以在和他人互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提前为自己可能会面对的人和事打好铺垫。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处理起来也会更加从容。每一个人的人生,或者说每一个人的成功,其实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但是在这些长者的故事分享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真实人生故事的魅力。我们通过这些长者的故事去发现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爱情,告别稚嫩和执拗,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感情,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体验。它通过朗读被传达,通过故事分享而影响更多人。
《朗读者》看上去像一个静态表达的节目,但是当人们通过朗读这种形式进入到讲述者的人生意境中后,能够发现不同的讲述者呈现的是不同的人生见解和人生表达,他们为我们的全新思考提供了多种可能。我们能够借助他们的故事扩大视野,随他们的故事去感受发现的力量、行走的力量,而这些正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真正要赋予我们的内心滋养。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2】
“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两部分都是我感兴趣的。所以,未来节目一定不仅仅是朗读,你首先看到的还是人,人生命之中发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迹。所以,《朗读者》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和一段文字间的关系。
这些东西不哗众取宠,被遗忘在角落,我们今天就是要把它们打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们有多好。我觉得好坏大家都有自己的审美。为什么“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平时忘了,央视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大家就觉得特别满足,因为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如果大家能安安静静地看完这期节目,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我就特别满足。如果在节目中这段没听够,再重新翻一翻,回去再看一看,就更好了。其实,这本书可能就在你的书架上,只是你很久没翻它了。
电视节目的关键,常在人的魅力。第一期播出后,《朗读者》的豆瓣评分达到了9.4。节目抓人的秘诀在于,它不是就文字论文字,而是借着朗读,把朗读者背后的生命故事带到人前,引发共鸣和一点思考。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节目还体现出了层次感和丰富的细节,因此简单的节目模式看着并不单调。朗读者的出场顺序是有讲究的,前后的故事与文本有联结与呼应。“遇见”的既有大爱,无国界医疗互助之爱、文化艺术永恒追求之爱,也有小爱,亲情与爱情。节目以李云迪的钢琴曲开场,以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匆匆》收尾,气氛圆融、统一。涉及到需要专家解读的`文本,康震教授也只在必要时出来点评一二,没有给节目添染太多学究气。
总之,这是一档有着人文精神追求而又不那么曲高和寡的电视节目。重新做回一个朗读者,重新来关注文字和生命的故事。
然而,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电视节目在把自己从曲高和寡处拉下来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追捧和热情,节目播毕后并不能多少化为对知识渴求的内在动力。这是人文类节目的最大局限性。以各种维度而言,《朗读者》等高分节目的热播都只是一股清流,而不能预兆着文化春天的彻底到来。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3】
如果有人招手说来呀,我当然还会去央视这个豪华大包间朗读,而不是在悄寂的书桌上静读。
书斋与豪宅——偶看《朗读者》有感
人总是会凑个热闹,对不对?
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司马迁,张岱,托翁和妥斯托耶夫斯基,茨威格,狄金森,张爱玲和张晓风,包括金庸和古文观止,包括尼采和北岛…… ,都在无人打扰的地方。
八零年代在阿克塞,老跑到学校外山沟里读《十字军骑士》《斯巴达克思》。兰州黄河边,找没人听见的水洼子,听青蛙们求偶如鸡鸣,我兀自高吟《孟子》,或死啃《左传》。暑期人走光光,正是裸肉一身、轻松上阵猛攻《庄子》之时。有分教: 一头雾水,蝶人不分,又自以为是。
九十年代带班,四平米冷冰冰的教师休息室是读丰子恺先生的疗伤去处:班均分上不去,整日枯守苦守,同情孩子们被试卷关押,喜欢着他们作文里一点点灵秀真纯,又抱怨着没带上六十五个北大清华的苗子…… 。看完班级排名榜,开完“严防死守”主题大会,再回到小房间冰凉板凳上,会晤温醇仁善的丰子恺,临摹几张报纸的《自叙帖》,就再次喘息过来,嘴脸又是个完整的人了,就又想反思上过的《雷雨》,谋划《庖丁解牛》上出点新意,写一篇永远不发表的杂文。
现在?星期天上午懒觉,可以把伸缩床头灯跟狄更斯一起抱在怀里漫读。
马桶也是好地方。
小树林,嘿,那还用说?
一圈子台灯最本质,你把那一小坨明亮放在漆黑夜的戈壁滩上,也足够隔开荒凉与丰美。
偶然看一段央视,人人都说的《朗读者》气派成这样,还是没想到。
阅览室色彩光华流金泻玉,一切珠光宝气,像港台武侠片神怪洞府,像富豪土豪或CEO宅第,像KTV包间,亦或就是个明星秀场,有些明星如斯琴高娃,来一段也来彩且飞泪。只是,这不太像个读书人聚会之地,也绝非我为抵抗寂寞满足好奇而不觉捧卷痴迷的那些去处。
书斋与豪宅——偶看《朗读者》有感
盛世读书,就这么高大上吗?
或者,一掷千金的气派,也适合今天起群诵经的人们?
我肯定偏狭了。
而朗读者,肯定牛。
【第十二期朗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05-08
央视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05-10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范文05-08
朗读者第十二期青春观后感05-09
第十二期朗读者青春观后感05-08
央视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05-09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400字05-10
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500字05-10
董卿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