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800字
导语: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有人很平凡,有人生活在万众瞩目之下,有人经历众多坎坷,但他们,从没有轻言放弃,都在努力地向着美好奔跑,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第十期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1】
前段时间,朋友圈总被《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刷屏,人们不约而同的夸赞董卿美貌与才华兼具,在主持节目时散发由内而外的气质,的确,这位董美女活成了女人最美丽的样子。随之,董卿又首做制作人,推出来《朗读者》现象级的节目,又一次刷屏了朋友圈。
怀旧依然是刷屏朋友圈的主要推动因素,很庆幸地是仍有许多的怀旧者。在如此浮躁、快速的年代,人们依赖新闻客户端、朋友圈、微博、订阅号获取知识,鲜有人静下心来拿起书本阅读,不管这股文化风能刮多久,怀旧古诗词,倡导阅读这种现象是值得推崇的,也让人对美貌与才华兼具的董卿肃然起敬,至少,需要有一群号召力的人来掀起这股文化风。
诚然,我认真地看了第一期《朗读者》,令我热泪盈眶的便是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西厢记》、《牡丹亭》等中国文学名篇翻译成英语和法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文学翻译奖”。
中英互译、中法互译,这种难度可想而知,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对国与国之间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语法、韵律的运用自如。像诗歌这种翻译难度,对我而言,理解诗歌都是极不简单的过程,可以想象把诗歌翻译成英语、法语,不能着眼于简单的字译,要理解诗歌,要保持诗歌的韵律美,还要保持符合英法诗歌的韵律美,这是一项多么令人钦佩的工作啊,文化差异、锱铢必较,而许老先生,搭建起了一条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先不管许渊冲先生曾获得的殊荣,鲐背之年的他活的像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回忆起20世纪三十年代的翻译生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他眼神中依旧闪烁着囧囧有神的目光。96的他讲起话来依旧铿锵有力,回忆起翻译的第一首诗林微因的《别丢掉》,这是一首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诗,用来缅怀因飞机出了意外事故的徐志摩,林徽因走到徐志摩的故乡,触景生情,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地挂起。一讲到此,许老先生顿时眼泪盈眶,情绪伤感不能自已。当时他翻译这首诗是为了献给他喜欢的一位女同学,只不过,当他把信寄出去的时候,这位女同学已经有喜欢的人了,50年后,他才收到回信。
他自己评价到:“所以有时候生活,失败有失败的美,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你想这个事情,我并没有成功,回忆起来,仍是很美丽,而我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所以我为什么说我翻译的同样一句话,我译的比人家好,甚至比自己的更好,这就是乐趣,这个乐趣很大,别人是夺不走的。
谁能想到96岁的他依旧不能停止翻译工作,每天要翻译到凌晨3、4点钟才入睡,他从英国一位诗人的诗中得到灵感:“一切办法中的最好的办法,延长我们的白天,延长白天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从夜晚偷几点钟。”虽然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熬夜的方式不受推崇,但这种生活态度,年轻人尚不能及其的万分之一。
董卿对他是这样评价的:“我今天在这样,跟他面对面交流之后,我很喜爱他,我就觉得,他怎么还能有,这么充沛的情感,不仅仅是精力,是情感,在说到某个动情处的时候,立刻就热泪盈眶,你知道热泪盈眶是年轻人,或者说心还年轻的一种标志,这就说明他的心,还是那么年轻,而且一说到翻译,他真的是乐在其中,你跟他说什么,他都给你绕回去,饶到他想说的那件事上。
他在2004年的时候被诊断出有直肠癌,医生说他只有7年的生命,2017年的他96岁,突破了医生的预言,并且身体状态良好。且在2014年,医生预言的大限之年获得了他翻译的最高成就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所以说人的生命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因而需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我活着的一天,就翻译一天,翻译一件作品,便是一件。他目前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仍有30多本需要翻译,他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译完。这种心态,是不惧怕死亡的,这样的活着,才算是活着。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2】
今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的走红,又一次激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很多年轻人放下手机游戏,捧起唐诗宋词,走近古典名著,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多阅读传统文化,将让我们更有民族认同,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将更有根基。与此同时,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才有更高质量的交流互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当今世界,和而不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这些蕴含在中国经典中的理念,正在得到创新性的继承,也在促进国际关系良性互动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我们有理由更加深入其中,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发掘更多智慧养料。
回首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当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欧洲思想家们拿到来华传教士们翻译的《论语》《老子》等中国经典的时候,如同发现了智慧的新天地。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经典一直吸引着世界范围内追求智慧的人士。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红楼梦》《牡丹亭》等中国古典名著,以及介绍中国哲学、历史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书籍等正日益引发外国人的阅读兴趣。
放眼全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犹太人在书籍上涂上蜂蜜,让孩子从小养成对读书的喜爱,传为教育佳话。欧洲人对古希腊文化的尊崇,德国人对歌德、海涅等作家作品的喜爱,显示的也是他们对自己精神家园的真诚守护。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些阅读大国相比,我们在阅读热情和阅读量等方面还存有不小的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犹太人更是高达64本。而在我国,由多个机构统计出的该项数据没有一个超过年人均5本,对传统文化的阅读量就更少了。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转身觅来处,更加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期待更多的中国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3】
看完了央视综艺《朗读者》的第四期,每一期都会收获不同的感动。
看第一期“遇见”,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无国界医生”这一概念,我知道有人为了信仰,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而选择到武装冲突频发地区。看到风趣幽默、始终保持纯朴之心的许渊冲老先生,看他谈到林徽因而动情、哽咽时,我的心也停了一下,我是那么羡慕这位老先生啊,他一直保持着年轻和热血。而这个社会上的许多人,包括我,在年华尚好时就高声叫嚷着“我心已死”,说这个世界太无聊,仔细想想,才不是世界无聊,是我们失去了热血和青春之心。还看到周小林和殷洁的爱情,听他们读朱生豪先生的情书,那真真是一种享受啊!谁说爱情都是假的,我看这世上也有很多最美好的爱情啊!
第二期中蒋雯丽帮助艾滋病病人十余年,她读林清玄先生的《百合花开》时,我看到的蒋雯丽不是演员蒋雯丽,而是爱心大使蒋雯丽;杨乃斌读《不为什么》时,我从头哭到尾,我觉得自己是个懦夫,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一多我就会抱怨就忍不住地想放弃,可是看一看杨乃斌,他多么坚强啊!是,对,他读的不好,他读的差,他吐字不清,可是,他能大胆地读出来,他能说出来,那就是最大的胜利啊!
第三期中,看到秦玥飞哥哥时,我是真的感到羞愧。他们来自名校,他们本可以接受我这样的普通人看来是高福利、享清福的工作,可他们选择的是将青春奉献给土地,奉献给贫穷落后的农村,他们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第四期中,当主持人董卿和倪萍拥抱时,当董卿说出自己对倪萍前辈的记忆时,当倪萍给董卿一束花时,我情不自禁地鼓掌,我觉得这才是高手之间的对待方式啊――谦逊有礼,各自散发最美的光芒,不用坏心眼阻挡对方。
而不是一上来就各种抢镜头,当着媒体观众说“我们关系很好,我很尊重/喜欢她”,然而背后却是互相掐架,买热搜,搏出位,各种三岁小孩的把戏。胡玮炜也是节目给我的一个惊喜,作为共享单车使用者的我,看到胡玮炜时由衷的佩服,长相美丽、年轻有为又富有创新思维,她真的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一期最后的赵家和教授是赚我眼泪最多的嘉宾了。尤其是看到那些上场朗读的孩子中,有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有考上北京大学的,我十分钦佩赵家和教授,感恩赵家和教授――即使我没有受到过赵家和教授的帮助,我也依旧感恩他,感恩他改变了那么多孩子的命运,感恩他让这个社会多了些希望。
“他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但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我想,这是《朗读者》目前为止带给我最大的感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有人很平凡,有人生活在万众瞩目之下,有人经历众多坎坷,但他们,从没有轻言放弃,都在努力地向着美好奔跑,都在努力地燃烧自己去温暖这个世界。也以此,激励我更加努力。
但是,不得不提出来的是,这个节目在我眼中还是有些不足,比如两个演播室,董卿得走来走去;比如剪辑有时候剪的太突兀,我作为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答非所问,这就有些尴尬了……等等
“瑕不掩瑜”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众人心浮的时代,有这样一个文化节目,安安静静的,也是一件值得很多人开心的事情。
自我剖析:社会经验很少、泪点低到看到有贼拉恶狠狠的小哥哥给了路边小猫一楼吃的我就会有些泪目的程度、纯种中国脑残粉(说这些的原因就是,我和大家不是完完全全相同的人,有些感受你有我没有,或者我有你没有,这都是正常的。)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朗读者第十期的观后感12-02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04-29
张艾嘉《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05-01
关于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05-01
观看第十期朗读者观后感04-29
第十期朗读者观后感范文04-29
关于第十期朗读者观后感04-29
第十期朗读者观后感作文04-27
央视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04-27
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6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