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的姐姐观后感

时间:2022-12-15 18:10: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我的姐姐观后感(9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姐姐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姐姐观后感(9篇)

我的姐姐观后感1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可能是缘由我也是一个姐姐的身份,因此只要看到影片中姐弟两相互嫌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相偎、相互成长、相互治愈的场面,我就会莫名觉得心酸和感动。不过这大概就是好电影的妙处,它总是能用最贴近现实的情节来感动和吸引最平凡、最普通、最敏感的我们,所以越来越多人会被这部电影所折服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的姐姐》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安然的独立女孩,她因为父母突然去世而不得不抚养自己的弟弟,这无措的窘境让她觉得无比绝望、委屈、茫然和无助。尤其是在面对前程、未来、家庭的问题上,安然的弟弟无非成为了安然的负担和累赘,这让安然觉得很是苦恼和犹豫,因此为了让弟弟可以尽快被收养,安然不得不选择好好引导弟弟生活和生存。

  而安然的弟弟也是一个可爱、懂事、坚强、仁义的小小男子汉,为了不让心爱的姐姐抛弃自己,他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会自理、自立、自强的大人,这让人不得不觉得唏嘘和怜悯。可正也是因为这种磕磕绊绊、别别扭扭、相依为命、温情脉脉的细节演绎,所以我的眼泪像是失控的水龙头一样止也止不住。

  正所谓长姐如母,就因为占了一个长辈的身份,所以姐姐就要承担起一切压力和责任,这种规矩和传统不得不让人觉得亚历山大,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懵懂、梦想初始、前途无量的小姑娘来说,要努力去照顾一个从未见谋面、幼小无知的小孩子,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我的姐姐》这部电影就是这样一部感人的影片,它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中式家庭的传统和伦理,而这种独一无二的血缘情亲是中华儿女绝对无法割舍和丢弃的,因此保护家人、爱护家人应该成为我们最想要追求的品质。

  《我的姐姐》是一部良心之作,无论是它的制作、导演、编制,还是它的情节、情结和情感,这都让我们感到惊喜和感慨,因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为这部电影加持。

我的姐姐观后感2

  在家休息时,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带着他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姐姐》。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压抑,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太深了。

  影片是围绕一个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的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姐姐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甚至给姐姐改报高考专业。在父母突然离世后,姐姐又一次要选择,一边是攻读研究生一边是六岁的弟弟,还有来自亲戚的各种指责压力,最终她选择了弟弟。影片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这个女孩作为姐姐的纠结。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个姐姐,我该怎么做呢?是顺应宿命的轮回接替照顾弟弟的责任,还是坚持去为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很多网上的影评,大家尖锐的说着姐姐的选择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而我想说我们为何不能理解,姐姐抚养弟弟是亲情的表现呢?我也是有姐姐和弟弟的,姐姐最大,母亲身体不太好,姐姐承担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早上姐姐会早早的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上学的学习用品,不住校的我们每次放学后回到家中总是能闻见香味,那是姐姐每次在放学后早早赶回家为我们准备的午饭。慢慢我们对姐姐越来越依赖,每次她的喜怒哀乐,我和弟弟总会紧张着。条件不太好的那时,姐姐是我们三个中学习最好的,因为年代的传统思想,父母想让姐姐放弃学习。我和弟弟依然和父母对着干,说自己要放弃上学的机会,让姐姐继续读书,抵抗的最终结果是父母让我们三个同时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种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喜欢黏着姐姐。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节时会争相赶往姐姐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尽可能的去陪陪她,报答她当时为我们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时的情景,姐姐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我们是最亲的人,是留着一样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永远是最亲的一家人。此时的我和弟弟总会在眼含泪水中去抱一抱姐姐,所以骨肉之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更是永远要珍惜的一种特殊的情。

  愿未来的姐姐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因为我们还有无数个未来要一起度过。

我的姐姐观后感3

  看完《我的姐姐》了。看完了沉默了两天,很少有看过一部喜欢的电影之后不知道怎么发表什么感想的,究其原因还是这部电影真的比较沉重,感想太多了,却不知从何说起,但又必须要说。

  以下可能有轻微剧透。

  总体来说:子枫演得很好很好,塑造的“姐姐”形象可以说是完美了。

  但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有一千个“姐姐”。

  电影本身并不是完美的,电影要讲的问题本来就过于复杂,又或者说这样一部讲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的`电影,要在电影中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现实。现实解决不了的,在这部电影中也不可能找得到答案。

  但电影做到了让这个问题直接浮出水面,把它真真切切地暴露在了人们的眼前。

  这部电影我看得极其认真,至少80%的细节我可以说都看懂了。

  结局是开放式的,结尾看到的并非就是命运的终点。反而是从在姑妈家里吃西瓜那段看出来:其实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

  也有人觉得电影的最后只是给了一种选择,观众的眼里姐姐会怎么做,那么她就会怎么做,是决定自己养着弟弟,还是扔下他去北京,亦或是其他种种,都是取决于观众的想象。

  客观地说:亲情是纽带,同时也是枷锁,既连接了彼此的心,也把其中一方牢牢锁住。

  可是很现实的是,绝大多数的姐姐都没有电影中的安然有那么多的选择,至少她还可以选择。

  人的情感也不是只有单纯的喜怒哀乐。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非黑即白。

  最喜欢的也最震撼、感触良多的几句台词:

  一个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女孩子,当她被欺负的时候,她打的赢要打,她打不赢也要打。

  这世上怎么会有你这么无私的人?

  好心就一定能办好事吗?

  因为他想一直吃麻辣烫,但我想去大海里冲个浪。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

  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我有时候觉得你更像一个陌生人,我也不知道如果早一点认识你的话,会不会爱你多一点,爱自己少一点。

  正如子枫《举镜子的女孩》中唱到:

  谁会在挣扎中体谅,谁会在灿烂时回望,黑暗中的那个她仍独自抵抗,不能放下疲惫的肩膀,也没有人站在身旁。

我的姐姐观后感4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十八岁的姐弟两个由于爸爸妈妈发业务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我们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一个人一生都会面临如此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假如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样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青年,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伴随快速进步的社会一块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期望达成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首要条件去收获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伴随情节非常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生,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敌不过众的海量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容易,不期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样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期望姐姐回话他“姐姐不会离开你,大家永远在一块”。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大概存在的期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爸爸妈妈为了要个女生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得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每天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两个的父亲牺牲了我们的学业、事业,而且感觉这所有是理所应当的,由于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大家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一个人都能真切的感觉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假如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很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大家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我的姐姐观后感5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由于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非常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同意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合适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伴随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不少文章:鼓吹杀死“中国式姐姐”,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爸爸妈妈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姐姐”维权的互联网革命。

  非常幸运,我没成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哪个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不少。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将来的她。

  目前90后,00后,有不少的高档常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商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20xx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生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任何事的思维模式是:如此做,我将会得到什么?永远不会想:如此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觉得: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大家生命的起点,也是大家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大家的思维层次提升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健全自我的过程。你不可以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期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这样的。更何况,无论如何努力,终极一生,大家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些人缺点比较大,正是由于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假如每一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商品,那生活岂不是太无趣了!

我的姐姐观后感6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

  你喜欢我,姐姐。

  《我的姐姐》是由张子枫主演的一部讲述了一位姐姐在父母遭遇车祸后在亲情与理想之间的选择的电影。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我相信不乏以下几个原因:演员的选择与二次创作;电影题材的选择;以及与观众的审美欣赏。观众作为审美的对象,当审美欣赏得到升华、产生共鸣时,那么这部作品就是部优秀的作品。

  那么观众是在哪获得的共鸣,我相信也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当下的社会二胎问题、扶弟魔等等一直是大家都持续关注的。生二胎需要征求老大的意见;大孩子有工作能力后要承担对弟弟妹妹的责任;为了生一个儿子要连续个二胎三胎,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荧幕前的你我也许也就是另一个安然。

  图片

  在女主角儿童时期,父母为了生养二胎甚至不惜撒谎女儿是一个瘸子,甚至把女儿交给了姑母收留。导致在安然的心中一直存在着对父母的一丝怨恨,我和他不熟,凭什么要让我承担对他抚养的责任,和自己的亲弟弟并没有多少交集却要在意外之后挑起整个家。

  恰恰又是姑母这个角色映射出了选择之后可能得到的结局,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但套娃却从来不必装在一个套子里。

  剧情随着对弟弟的收养问题不断升温,姐弟的感情也在不断的摩擦之中;成长经历的对比之下不断得到升华,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一个人,我和你也不是一个人。

  你等等我不行吗,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啊,我只有你了。

  弟弟每个发自内心的却又傻傻的举动都在感动着姐姐,彼此之间纽带的不断加深,也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空旷的房间对视的夫妻,协议和钢笔依然冷静的躺在桌上;滚动的足球在姐弟两人脚下来回滚动,姐弟之间情感的纽带也随着愈滚愈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个角色,不仅仅是女儿,是学生,有时也是老师,是朋友,有时甚至可以不做生活的体验者,以上帝的视角作壁上观。

  我们从不必把自己禁锢在视野之内,我们也可以奋力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的姐姐观后感7

  《我的姐姐》是一个好电影,概括起来就是一对年龄跨度18岁的姐弟俩因为父母发生意外从陌生、相互嫌弃到彼此接纳的故事。而姐姐到底应该服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个人梦想还是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这样的价值观抉择:到底以个人价值为核心还是以家庭价值为核心。套在电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价值为核心,那么抚养弟弟就责无旁贷。但姐姐却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一起成长着,她有明确的梦想,她迫切希望实现个人价值,不愿以牺牲个人价值为前提去成就家庭责任。

  作为观众,我也随着情节很纠结。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女孩子,我能与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敌众的众多亲戚的围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协,支持她说不。但看到那么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说“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时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应他“姐姐不会离开你,我们永远在一起”。幸好,电影是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的不是任何一种“残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还想讨论一种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重男轻女”文化。片中的父母为了要个男孩让姐姐假装残疾获取二胎指标,偷偷改填女儿的志愿想让女儿早日赚钱养家。无独有偶,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俩的爸爸牺牲了自己的学业、事业,而且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自己生来就是姐姐。但幸运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装在一个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妈。姐姐的变化,姐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我们现代社会变化的缩影,是当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每个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这部电影,可能你也会为它流上许多泪。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这个世界正在越变越好。

我的姐姐观后感8

  上个月看的这部电影。在看电影时,忽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话: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看完后,走在地下车库里时,和家人说着这部电影,各人有各自认为印象深刻的点,这使我感到有趣。他们记得的,如“姐姐”洗头时回想起小时候的情况,“姐姐”和她男友的关系等。

  我想到的是三句台词。一是“姐姐”说的一句话。在面对突然到来的变故时,“姐姐”对亲戚说,她不愿意照顾弟弟,让弟弟自己生活,“不仅为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了弟弟更好的成长”。这使我想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在本片中,成长也是姐弟两甚至更多人都会遇到的主题。成长就是本片的一个线索或悬念所在。

  二是“舅舅”说的一句话。他曾有过家庭,但最终离婚,女儿跟了母亲。提到这段人生经历时,他说,家人父子之间就是欠债的关系,“不是我欠了你的债,就是你欠了我的债”。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在这种领悟中,既有琐屑现实的无奈,也有看透人生的洒脱,还有浓郁亲情的浸润。亲子关系,是谁也逃不了、谁也甩不开的东西,也是唯一我们甘心沉溺其中的东西。

  三是“姑妈”说的一句话。她曾去过俄罗斯,想做生意,但因为某些原因最终还是没做成,带了一些套娃回来,她说,“套娃也不一定非要装到套子中去的”。这话有点像是自嘲,因为她的一生就为了弟弟而牺牲很多;又像是对侄女的期望,期望她不再重蹈覆辙,能够走出自己崭新的人生。“姑妈”这一人物形象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在某个角度她就是“姐姐”人生的投影与对照。她说了两句俄语,提醒着我们,不要小看身边的平凡人,他们可能有着我们不知道的不平凡的一面,那潜藏着的、偶然浮现的理想性的种子与灯火。

  这部片子在看的时候颇使人感动。它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贴近现实人生,容易使观众发生同感。片中的“姐姐”自然是主角,其实从整个故事角度看,其他人物也都可能是主角,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间世。同时,它的人物设计、故事展开,以及叙事节奏、演员表演等,都很用心,展现了可圈可点的艺术功底。

我的姐姐观后感9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姐姐》。因为身边刚好有两个姐姐,奉献型的“姑妈辈”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接受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适合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随着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很多文章:鼓吹杀死“中国式姐姐”,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姐姐”维权的网络革命。

  很幸运,我没有生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姐姐的呵护。姐姐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谁来顾我呢?”记忆中姐姐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很多。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以后的她。

  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产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年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孩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的思维模式是:这样做,我将会得到什么?从来不会想:这样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个人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我们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你不能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希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如此的。更何况,无论怎么努力,终极一生,我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有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如果每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产品,那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

【我的姐姐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的姐姐》观后感12-12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04-14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05-09

我的姐姐观后感11-14

我的姐姐观后感04-23

《我的姐姐》观后感04-23

关于《我的姐姐》观后感05-10

《我的姐姐》的观后感范文05-10

看完《我的姐姐》的观后感05-10

《我的姐姐》观后感范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