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冯志远观后感

时间:2022-12-13 17:09:0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冯志远观后感12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冯志远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冯志远观后感12篇

冯志远观后感1

  《冯志远》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下教书育人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因此,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个性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这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正因我再没有潜质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

  “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愿天下所有的老师都学习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学习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呵护。但是,我期望天下所有的老师还是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将康,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做好“老师”!

冯志远观后感2

  公共事业局组织我们全区教师去滨海一中观看电影《冯志远》,心想就是一部普通电影。可是看完之后却被这部电影深深的打动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顿时涌上心头,心中的思绪随之飘动。

  1958年的冬天,28岁的冯志远听从祖国的召唤,他毅然放弃了大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到西北边陲宁夏支教。20xx年夏天,71岁的冯志远离开了宁夏。谁也没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满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的挚爱。

  上《海燕》一课,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课堂上激情飞扬,把自己融化到教学的情境中。冯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冯志远早年就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俗称“夜盲症”,据说这种病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万不能用眼过度。可冯志远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备课、批改作业,以至他双眼的视力每况愈下,最终导致双目彻底失明了。这没有影响到他进入学校,拄着一根细细的竹竿艰难的走上讲台。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真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好体现。见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漆黑的日子里,冯志远的内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冯志远依旧不忘教育事业不忘学生,说:“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冯志远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一个老师。

冯志远观后感3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好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冯志远观后感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信念支撑着你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冯志远,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叫响了整个中华大地。

  有人说你像海燕,如海燕一般的在苍茫的沙漠中展翅翱翔,不畏艰难。在宁夏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你奋斗的足迹,细数每一个你跟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你曾经说过: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

  也有人说,你像明灯,驱除了夜的黑暗,彰显了人性的光明。冯老师,你还记得你离开鸣沙中学的情景吗?你用心点亮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你前行的路。这一路走来就是四十多年,而你却走得如此坦荡、走得无怨无悔。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正是对你一生的最好总结吗?在三尺讲台上你用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铸就了生命的辉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华美的生命乐章。师爱无痕、大爱无言。你不是海燕,漫天的风沙却阻挡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你不是明灯,宁夏的枸杞却因你而更加火红。

  前方的路,依然在脚下延伸,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亦如这脚下的路,无止无尽。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三个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无奈,今天叫无畏,明天叫无悔。冯老师,此刻的你已年过花甲,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想起宁夏漫天的风沙,会不会记起风中悠扬的驼玲,记起你双目失明之后慷慨激昂背诵的<岳阳楼记>,记起那个名叫”张建华“的学生。平凡孕育了你的伟大,从教的人生你有泪无悔。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这是老黄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蜜蜂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蜡烛的精神。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教师的存在呢?不正是因为有了像你一样师德如海的精神吗?

  大爱无言,永照千秋!

冯志远观后感5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作为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虽然,我不是老师,但驾校也算是一片教育沃土,所以,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员,力争为自己招来的每一位学员做好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工作,拉近与学员的距离,实现与学员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好学员的良师益友。

冯志远观后感6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从遥远的江南飘落到这片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澎湃的黄河涛声激荡着我的情怀,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

  看完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大漠红烛冯志远的高大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每每看着班里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眼前总会浮现出他的身影。我钦佩他的博学多才、他的谈吐非凡、他的刚正不阿、他的卓越奉献……

  无独有偶,正值青春的他第一次走进鸣沙课堂的那一瞬间,我几乎分不清他是冯志远还是我前阵子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一位是教育学家李振村的启蒙老师。这三者都毅然放弃了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偏远落后的小村庄从教,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需要鼓足多大的勇气?这会承受怎样的压力?红烛的亮度可能不同,但是红烛的高度绝对相同。

  红烛,只燃烧在需要它的地方!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上海时冯志远说,上海不需要我这样的老师。上海真的不需要他这样的老师吗?不,任何地方都需要,但是宁夏更需要他的支援!他带给宁夏孩子的不仅仅是别开生面的语文、历史、地理、俄语知识,也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树人的学问,而是他无愧于心的高尚师魂!

  印象最深的是他给孩子们上高尔基的《海燕》,用简陋的风琴、蓝布、铁板就营造出了一个激昂万分、振奋人心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从未见过大海的孩子们身临其境地体会感受,更用自己顽强勇敢的意志亲身诠释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真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他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红烛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他的家人是幸福的,因为拥有一位如此伟大高尚的亲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因为在三尺讲台上,他挥洒的青春汗水浇灌出了桃李满天下……

冯志远观后感7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主人公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感动不已。

  9月19日下午,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冯志远观后感8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冯志远》。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受益匪浅。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丢下了一岁多的孩子,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宁夏鸣沙中学任教,四十年来,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生,而自己却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透过银幕上冯志远点点滴滴的育人事迹,一个爱岗区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动,催我沉思……

  他的行为十分让我感动。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贫困山区的学生,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了他的亲人,一去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内,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关心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缺乏物质条件的山区下健康地成长,尽可能地接受教育。为此,他的眼睛因时常劳累不能休息而双目失明。他为山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见他是一位如此负责任的教师啊!

  我们与冯志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对待工作是多么认真、仔细。而我们对待学习,却是马马虎虎,连冯志远老师的百分之一都不够。我们要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冯志远老师精心设计的《海燕》一课,让那些沙漠里的孩子们第一次体会到了大海,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使他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这个场面不就是教书育人的写照吗?

  冯志远未放弃追逐他的梦,虽然他已经退休,课室里的每一块粉笔,每张桌子都留下岁月的痕迹。我终于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冯志远观后感9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好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冯志远观后感10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我看了《冯志远》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慨!是啊,电影中的冯志远正是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真实写照,向我们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奉献!

  这部电影主要写冯老师放弃了繁华的上海,到东北一个落后的山村教书,在自己患病后还依然留在那儿,把知识传播给学生。最后,年届72的他身体越来越差,使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临走时,他说:“做为丈夫,我愧对妻子;做为父亲,我愧对儿子;做为老师,我愧对学生。”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冯老师是多么尽职啊!为了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他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恶劣的环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愧对学生呢?我想:是因为冯老师觉得他还没能把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吧!

  在这,想起身边的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我们的老师。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是园丁,辛勤耕耘,培育花朵。是的,老师为我们付出多少血汗,教我们知识。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全不顾老师的辛劳,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有时候在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甚至敲桌子,这是多么不好的行为呀!我想:老师这么辛劳地教育我们,无私地给了我们知识。我们一定要尊重我们敬爱的老师啊!

  做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回报啊!同学们,当你上课走神时,请你收回心思专心读书吧;同学们,当你看见地上有一片废纸时,请你把它捡起来吧;当你看见一位盲童无助地站在十字路口时,请你把他扶过马路吧……

  让我们永远记住:奉献就是生命的真谛!

冯志远观后感11

  电影《冯志远》讲述的是盲人教师冯志远40余载坚守讲台的感人故事。冯志远教师支教边疆,舍弃妻子与儿子,只身在外地教书。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

  冯老师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与黄沙为伴,与艰苦为伍,在一片浩瀚的黄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为自己学生的人生中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古人云: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冯老师把边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化成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了那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仲淹的内心呼唤,更是冯志远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与至高追求。当冯老师白发坐在桌前,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建华的孩子“我要上学呢”的渴求,是否记得调动工作前夜孩子们含泪捧着的煤油灯,是否记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挥同学们朗诵《海燕》……我想,在讲台上的冯志远老师是幸福的,和学生在一起的冯志远老师的是幸福的。

  但是,冯老师退休前也曾说到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庭方面,冯志远老师是极其不幸福的。可能会有人说,为了大爱,冯老师只能舍弃小爱;为了大家,冯老师只能舍弃小家。可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带给别人幸福,教会别人幸福。我们能要求所有的教师为了学生的人生幸福从而放弃自己全部的幸福与生活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只有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师呢?

  很多人将好教师定义为一心为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诚然这样的教师确实担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但他们在将自己完全为国家付出时,对自己的家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冯老师40余载没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温暖,直到退休之后仍旧不得妻儿理解,心中充满愧疚。让这样鞠躬尽瘁,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

冯志远观后感12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丢下了岁多的孩子,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宁夏鸣沙中学任教,四十年来,培养出万多名优秀学生,而自己却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透过银幕上冯志远点点滴滴的育人事迹,个爱岗区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动,催我沉思……

  他的行为十分让我感动。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贫困山区的学生,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了他的亲人,去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内,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关心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缺乏物质条件的山区下健康地成长,尽可能地接受教育。为此,他的眼睛因时常劳累不能休息而双目失明。他为山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见他是位如此负责任的教师啊!

  我们与冯志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对待工作是多么认真、仔细。而我们对待学习,却是马马虎虎,连冯志远老师的百分之都不够。我们要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冯志远老师精心设计的《海燕》课,让那些沙漠里的孩子们第次体会到了大海,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使他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这个场面不就是教书育人的写照吗?

  冯志远未放弃追逐他的梦,虽然他已经退休,课室里的每块粉笔,每张桌子都留下岁月的痕迹。我终于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冯志远观后感】相关文章:

《冯志远》观后感11-15

冯志远观后感09-02

《冯志远》观后感03-03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11-24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10-19

冯志远观后感(11篇)11-26

冯志远观后感8篇12-05

冯志远观后感7篇11-11

冯志远观后感14篇11-08

冯志远观后感11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