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导语:朗读的庄严感赋予了这档朗读性节目独有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使它与时下某些油腔滑调、痞里痞气、没有正经、缺少底线的娱综节目区别开来。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朗读者》第八期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第八期《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篇1
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现在的人都很少坚持读书了,更何况朗读呢!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很正能量的节目。
我看的是最新一期,是以“选择”为主题的。
作家麦家老师面对他的极端叛逆的孩子时,他选择了包容和理解,并且陪伴。
当我们父母开始对我们小心翼翼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恐惧,其实那是一份爱,泪奔。
一群可爱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回农村,开展农村扶贫工作。就算拿着1050元的工资,但是他们甘之如饴。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的工资只有1050元的?重要的不是钱,不是外在物质,而是内心的追求,对社会的价值。
“少年强则国强”。
“逃过了老徐思念她奶奶的泪点,却被郭校长感动的一塌糊涂”,一网友如此评价。
郭校长放弃医院院长职务,创办全国唯一的红丝带中学。在山西临汾第三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艾滋病感染者的中学,这里有33名孩子。
婉拒上央视平台,邀请了3次才肯过来,只因为不放心学校里的学生;除夕夜不回家吃团圆饭,只为了陪学生在这万家灯火都亮的时候,给他们温暖;即使不知道学生的各个家长坟墓在哪里,也坚持每年带他们上坟。
看完之后真的是满满的感动,还有对他们深深的敬意。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思想高度是我目前无法企及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他们不追求名与利,追求的是内心的满足,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八期《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篇2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可谓是引发了现象级节目效应: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2,设在各地的朗读亭排起长队……在一片鼓掌叫好声之中,自然也会有针对节目的负面评价,诸如“掉书袋”“太煽情”,等等。
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十个人心中也有模样完全不同的朗读者。多元化本身并非坏事,争论本身也自有其意义。但近日一篇题为《中国不缺《朗读者》,最缺“赛先生”!》的文章,却着实让人有些看不懂了——非要将“朗读者”和“赛先生”作为两个对立方来加以比较评判。赛先生为何不能是朗读者,朗读者又为何不能是赛先生呢?
振兴传统文化一直是近年来各方关注的重点,“坚定文化自信”也被反复强调和提起。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还是最近的《朗读者》,传统文化借助电视媒体这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引发大众的兴趣和关注,如果是要批评其中的谬误或者形式漏洞,笔者认为并无不妥。但如果要将文化类节目的火爆来作为靶子批评科学精神的缺失,将文理对立起来,多少有点儿小肚鸡肠之感。
文化类节目缘何如此火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几年前真人秀横空出世的时候,演播室节目看起来马上就要被时代淘汰了一般;闹腾了几年、“反智”反够了之后,大家就又开始抱怨为什么净给我们看这些没营养的节目。此时如果抛出一个安静有内容的果子,众人纷抢并不奇怪。当然等文化节目看多了以后,《加油!向未来》《最强大脑》备受追捧也没什么奇怪。
就目前播出的几期《朗读者》来看,邀请嘉宾涵盖明星、名人、素人,各自的领域也是各有不同。就嘉宾比例来看,科学领域的嘉宾似乎偏少。但如果考虑到电视节目的大众属性,也难理解。就像《中国不缺〈朗读者〉,最缺“赛先生”!》的作者在文章中“科普”的“非欧空间”“潘罗斯阶梯”一样,每种内容都有最合适的载体,如果非要在电视节目上来呈现生涩概念的话,估计没有哪个平台敢在黄金时间段进行这样的冒险。甚至文章作者自己也看到了主打“科学”牌的《最强大脑》的短板。是的,电视的大众属性与理性精神的独立气质天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点。
我们当然需要“赛先生”,但也离不开《朗读者》。科学和文化二者着实没什么必要剥离对立,如果非要站队的话,那么请努力扛起自己的旗。
第八期《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篇3
在文化综艺节目泛滥,已引起许多人审美疲劳的今天,《朗读者》以其“重拾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渴望”为己任,精心烹饪文化盛宴奉献给观众,使观众得以找回内心最深处那份久违的`感动。它的成功,与其说是主持人、嘉宾默契配合、完美演绎,毋宁说,它顺应了观众需求,填补了文化消费的现实空白。
《朗读者》更多关注的是生命、是情感,朗读则是展现生命、情感的工具。然而,在我看来,《朗读者》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阅读,又不乏启示意义。
朱子曰,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纵观当下,在社会整体阅读状况尚难令人满意的情况下,许多人自走出校园,就与朗读渐行渐远,可能终身再未想过朗读一篇文章。而越是置身于阅读不甚兴旺的时代,声情并茂、生动悦耳的朗读越显珍贵。
欣赏《朗读者》节目,打动我们的固然是朗读的人、所涉的事,可谁又能说,不是朗读本身独具的魅力加深了我们的内心体验,令我们备受感动?我的一位朋友,自幼喜好朗读,他常感慨,朗读令其获益匪浅。从初中、高中、大学,到攻克博士学位,在求知路途上,朗读与其始终不离不弃。如今,“朗读”已经渗透到他的生活之中,诗歌、散文乃至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皆在他的朗读“利器”下被逐一击破。他说,条件许可之时,朗读一段文字,既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沉浸进去,又锻炼了口才,还能复苏心肺,朗读带来的享受,“妙不可言”。
当然,在朗读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需要有契合自己心性的文字作依托。这样的文字恰如生活中的挚友,总会冥冥中等待与自己牵手。这就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很难想象,一个对阅读根本不关注、提不起兴致的人,会痴迷文字,倾情于朗读。
《朗读者》嘉宾、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借此,我们可以说,“阅读并不是你读了多少文字,而在于你彻悟了多少文字。”如果朗读敲让你有所领悟,那么,珍视它,“毋相忘”。
【第八期《朗读者》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模板11-10
《再寄小读者 》全文11-16
读者杂志读后感01-21
小学语文《古朗月行》ppt04-23
古朗月行译文和注释11-09
大班语言古诗:古朗月行04-11
朗读者读后感范文12-23
做大自然的读者散文06-24
奶奶的星星全文(朗读者)11-15
读者伴我成长的优秀征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