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通用12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情。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1
有幸很早就去看过这部片的样片,我以及与我一起去的同事都哭了。说实话,对于抗美援朝,我的了解非常有限,我对那场战争并不感兴趣,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是残酷的,都与死亡有关。我感动的是这一群老兵,他们经历过那么大的事,很多依然很乐观,还在唱歌。谈起自己年轻时候的选择,依然斗志昂扬,让我一个整天想着躺平的年轻人很惭愧。如果当年他们躺平了,我们会怎样?看片子的时候时常会脑子里面想这个问题。
有个老爷爷,想找他战友的遗体,他说电影上了以后,他希望更多人帮他找,一直到他过世,电影还没上映,朋友跟我说起的时候,我也想哭。那个战友救了他的命,自己牺牲了,当年的`环境,只能就地掩埋。但中国人,我们讲究叶落归根,这个老兵希望能把他战友的遗体找回来,埋在中国的土地上。
这些爷爷奶奶,他们在出镜的时候很多都戴了他们的军功章,这是他们的荣誉,也是祖国与人民给他们的感谢。
相比《金刚川》这一类的剧情电影,这部电影更为真实动人,看到这些乐观向上的老年人,我们作为年轻人,受到的激励还是不少的。
有孩子的家长,或者创业者、迷茫焦虑中的年轻人,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里的普通人,如何敢打敢拼,成为时代的英雄。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2
抗美援朝老兵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上线了。片中,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和平,感人至深。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把威胁挡在了国门之外。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这一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应该在新时代的中国人心中留下印记。
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历时4年拍摄制作,主创团队以“真实、珍贵、热血青春”的创作初心出发,走访了近50位志愿军战士,选取了26位收录在影片中,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26位志愿军老兵首登大银幕,与20多万抗美援朝牺牲战士一起谱写出无悔的`“青春”赞歌。
以前梳理中国近现代史,只知道中国在每一次关键历史节点上取得了胜利,只有了解到这些历史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倾听他们的记忆,才能体会到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多么惨烈的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人民筑成一道血肉长城,将强敌阻于国门之外,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报效国家。
作为一名年轻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应该承担自己的使命。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3
你要说什么是真实,那我说真实才不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大部分只重点刻画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遇到的困难的影视剧,真实就是像《1950他们正年轻》这样的历史纪录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我迫切着希望《1950他们正年轻》能在线上上映,让所有爱国青年都好好了解那段历史。我很感谢《1950他们正年轻》的创作团队能在当年为国征战沙场的老兵们一个个凋零的时候为后人“抢救”出这样一部纪录片。正如刘素谦奶奶在镜头前说的:“你们再不来我就没了啊”当我在电影最后的采访老兵名单里,看到刘奶奶和薛爷爷一样,名字都框了个方格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
“战争很残酷,但不要怕战争,你说呢?”熊朝瑞奶奶在影片结尾说的那句话,既是对我说,也是在对我们所有人说。不要怕战争,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1950年的他们,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他们如同在黑暗中怀揣着一颗向日葵种子的前行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会亮起来,但是他们相信天就快亮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倒在了黎明前,他们怀里的.向日葵从他们倒下的躯体迸发而出,迎着新生的太阳微笑,那株向日葵就是今日之富强和平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向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立国之战奉献自己一切乃至生命的先烈和老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4
九一八的晚上,终于带着孩子看了这部纪录片,影厅里一共九个人,大家都看完最后一帧才静静起身离开。
回家路上等红灯时,我听到了斜对面商场露天演出乐队的音乐,看着路上的车水马龙,才发现自己还沉浸在影片中,心酸又感动,泪水又要夺眶而出,想起这就是英雄们用命换来的盛世中国啊,他们的心愿实现了,真好。
到家了,小朋友嘴里哼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她说电影看得很感动,但是看到战争场面很害怕。我说战争就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要想不挨打,就要强大到别人不敢来打。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观影的时候我还是不断地共情落泪。纪录片里的回忆讲诉,看得出他们在尽量克制不在镜头前落泪,但有时还是情难自抑地痛哭。我看到了世间最动人的爱,那是以命相护的战友情,忘了往事也会记得战友。
很感慨也很心酸,这样值得铭记的爱国主义纪录片和其他纪录片一样票房惨淡。宋坤儒导演抱着亏钱也要做的使命感把片子搬上了大荧幕,这样的情怀让人敬佩。
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幕是,一位战斗在上甘岭某高地的老英雄,一起的战友都牺牲了,他一个人杀敌几百坚守住了阵地。现在,他静静地站在河边,眼前的流水缓缓向前。
瞬间一股巨大的悲伤从我的心底升腾而起,泪水汹涌而出,脑中想起了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似乎读懂了英雄那无法言说的痛,和平年代,祖国强大,可是这些话该怎么告诉牺牲的战友们?
我们从未忘记,也不能忘记,这些最可爱的人。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5
回望历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后又十年有余,这个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传说中的龙城飞将,都是普通的志愿军老兵,有炮手、侦察兵、军医、文艺兵、翻译等,入朝作战时才20岁不到。影片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拼接起来,呈现给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国,唤起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影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回望历史,在勇士们苍老却坚定地诉说中穿越时空,讲述战火中永恒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镜头呈现出浓烈的时间流逝之感。沧桑的画外音映衬着不息的川流、远飞的雁群、遒劲的老树,除了扑面而来的时间感,还有历史的宏阔与幽微。随后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车开过,车顶上一位孤独的乘客如同被历史裹挟的个体,沉默而执着,好似从雪漫漫、风策策的前景中驶向历史深处。这个段落一气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其次,通过声音降噪加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历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乐来烘托这种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种音乐抢镜的结果势必削弱画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传员熊朝瑞坐着轮椅观看战争展览,中远景镜头形成她与照片墙恰到好处的对照,青年的和老年的,过去的和现在的,这种画内画外的双重观看强化了影像的张力。当老人开动轮椅从右侧出画时,这静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显的隐喻含义。从画面中缓缓离开的她,似乎将那段历史也带离了。再次,适当的日常景观调动了影片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大部分还是访谈,个别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将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日常的表层下仍然可看到历史的印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之感。如独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兵,静止的画面里只有模糊的同期声,而影像的意义其实已经溢出画面。时过境迁的孤独感就在这画面中生长,直戳观者内心。所以,日常并不都是琐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时反而会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
《1950他们正年轻》选择了一种质朴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这种经由受访者道出的历史细节是珍贵的,让人动容的。影片中的青春颂歌是热血铸就的,对于和平年代的观众来说,震撼而沉重。通过老兵详尽的回忆,观者也会不同程度地形构出一种极限境遇下关于生命和人性的认知与想象,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捕捉到了战争中的人性细节。
厚重的主题意义和鲜明的影像风格对于一部纪录电影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影片在个别细节处理方面还有一些遗憾,这对影像的质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影片中有大量的影像资料,但几乎都未标明来源和出处,多次出现的照片墙,有合影、有特写,也未交代,这种符号化的方式会削弱影片本身的记录效果,如果加上来源与出处,真实的力量会更加震撼。采访者少有的几次提问,使得声音参与到文本的表述中,但并没有为这种表述助力。比如问您的这种经历是否和子女讲过?您平时还会想起抗美援朝吗?您会主动想吗?您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呀?这些问题只看文字是没有硬伤的,但是影片中的声音和语调却给人一种局外人的感觉,采访者并未完全融入受访者营造的历史语境中,这会连带着观众一并出离。所以,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影片中突然出现的声音。
历史叙述一直是中国电影书写家国记忆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影工业的升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加持下的影像表达,有了无限的拓展空间。然而,历史本身的厚重与丰富并不见得与技术成正比,人性在历史叙述中凸显,是极限境遇中的抉择,是本能的反应;生命的哲思在历史叙述中弥散,碰触到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相通情感。镜头中的老者毫无保留地将尘封的记忆掀开,诉说耄耋之年的祈愿和战火青春的遗憾,他们的叙述或激奋或哀伤,或细微或缥缈,联结起历史的往昔与今日。历史终究是关乎人的,对于历史的影像书写,围绕人的叙述最珍贵。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由于其与真实的天然关联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历史感,他们正年轻是对民族历史的当代书写,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反思。回望历史,霜重雪寒,金笳高吹,那年他们正青春,风凛冽,心灼热。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6
距离抗美援朝已经71载,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带着我们回顾了战争点滴。26位90多岁的志愿军老兵,追忆他们血气方刚的青春和永世难忘的战争岁月。
1950年,百万雄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维护祖国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的战士们,有的回来了,有的却永远留在了异域他乡。
听闻老兵们入伍皆是十七八岁的年龄,我不禁肃然起敬。任红举老人,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述了他作为文艺兵入伍,遭遇敌机空袭,被困后偷偷溜下山,在伪军眼皮下寻找粮食。那惊心动魄的情节就像电影中演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一切都是老人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当老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遇到敌人时的无比紧张,夜晚独自行动时的恐惧,执行任务时的果敢……带领着我一步步走入一名革命战士的内心,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保家卫国坚定的信念。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第九兵团的炮兵,老人参加过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抗的长津湖战役。老人说:“这场战斗是前所未有的惨烈啊!”老人讲述了战争中敌我两方战争装备的悬殊,敌军的`飞机和坦克是如何猛烈狂轰乱炸,我军是如何运用迂回穿插的战术和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在零下四十度酷寒鑪战20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靠着超乎想象的顽强意志,打赢了这场美军称之为“地狱之旅”的战役,击毙俘虏美军17000多人,令敌方强大的王牌部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
当然,我方也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采访过程中,有位老人长久默不作声,场外人员多次提醒老人休息,但老人一度沉浸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虽然战争胜利了,但留在老人记忆中的却是,战争中的苦寒伤痛,无数战友战死沙场尸骨未还。
纪录片的后半部分,很多老兵回忆起自己的战友,希望把战友们的遗骸带回故里。有人回忆起了和战友之间的小点滴,不禁老泪纵横;有人在各方帮助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欣喜若狂。
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像山一样挺拔,像大地一样忠厚。从筚路蓝缕到强盛富足,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源于父辈拼搏奋斗的昨天。我辈必将铭记历史,勇往直前,续写辉煌!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7
九月的第一场电影——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这是看的第二部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了,可惜还是拍片少的可怜,只能去看一个午夜场了。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一个人在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影片从一张张老照片入手,黑白照片逐渐变成彩色,我们逐渐看清上面的人物,他们一个个不过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充满着稚嫩与朝气。镜头一转,物是人非,他们都已满头白发,垂垂老矣。于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真实了解71年前的那场战争。
当年,他们在祖国的召唤下,便选择了参军入伍,然后奔赴朝鲜战场。在后勤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军队战斗,硬是用钢铁意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影片中有三处地方,让我哭得最难受。
一个是文艺兵任红举老人讲述他们过江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叫刘江的战友被炮弹击中,半个身子都被炸没了,战友背着她往前爬,她没有一句喊疼,而是依然在唱着歌,这是怎样的一种钢铁意志!
还有是一个军医,讲到自己救过一个二十几岁的战士,他的下巴被打掉了,每次护士给他喂饭都十分艰难,看到那一幕,他禁不住哭了起来,说“谁不是爹妈的孩子呢?”
是呀,如果他还在家的话,一定是父母的宠儿。他的`父母看到他受伤的一幕,心里又该是怎样的心痛呢?
最后是一位志愿军班长,讲述上甘岭战争的经历,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人却把整个战斗讲得绘声绘色,铿锵有力,加上四川方言,让人浑身都是热血沸腾的,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场。可是到最后结尾时,他说自己放眼望去,身边都是自己一个班战士的尸体,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禁不住哭了起来。
战争虽然胜利了,可是那些最为亲密的战友,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这怎么能不让心痛呢?
对于很多老兵来说,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他们却始终不敢去想那些战场上的事,不光是因为战争太过残酷,还有就是他们当初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至今遗骸还未找到。而自己却还活着,那份内心的煎熬始终伴随着他们。
找到曾经战友的遗骸,让他们能够安葬回祖国,这大概是那些活着的志愿军老兵最大的心愿了。可是他们个人却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们会拜托摄制组能够帮他们寻找烈士的遗骸,了却他们的心愿。
谁是最可爱的人?毫无疑问,志愿军战士便是那最可爱的人。71年前,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才有了我们今日安定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一群人!
老兵不死,只是会消亡。曾经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已老去,很多也都不在人世了。再过几年,目前剩下还活着的老战士们,恐怕也都将相继离开人世。后代的人们,还能再记得他们的故事吗?
我想,这部电影便给我们留下了他们最后的影像资料,让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便是它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了!
因此,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先辈们的故事!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8
三月的南部小城,雾气中还飘泼丝丝银雨,木棉花染上了浓烈的党旗红,团团锦簇傲枝吐焰,好似在讲述1950年的初春,但万家灯火点点,却又令人恍惚然然。走进纪录片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我又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武装前进,冲进抗美援朝,追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老兵们的故事,感触最美的血色浪漫。
唤一声最可爱的人,舍生忘死保卫祖国。七十二年前,新生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美帝列强虎视眈眈。为了免得百拳来,英雄的中华儿女奋勇而上,只为打得一拳开。孑然少年身誓师北上,他们扬起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抱着以生命捍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战场上,最美白毛女不惧生死福祸兮,巾帼之躯迎战而上,只留浪漫在人间;炮火中,河南兵身负重伤之际,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绝不流泪显军人本色;弹坑里,军乐提琴手血染沙场,战士精神激励同仁,保卫祖国永不悔朝鲜战场遍地是英雄,在长津湖、铁原、上甘岭,创造了无数震惊世界战争奇迹,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志愿军将士总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成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无人忘记,激励后人坚定理想信念、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应一句人民的儿女,青稚为战不负韶华。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每一个年轻一代,都生逢伟大建设时期,今天,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成为全国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英雄辈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质朴话语,激荡起无数国人的热泪。他们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人,更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英雄楷模。新时代呼唤英雄,更造就英雄,唯有青年强国家方能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之时,我们要化身热血儿郎,不负人民重托,担起时代重任,牢记使命必达。坚定信仰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干干净净,勤恳苦练基本功,在实践中善于作为,遇困难敢于斗争,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大胆地接烫手山芋、吃吃苦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不辜负党不负人民,将自己融入到国家建设事业中去,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定义青春的无悔与荣光,创造时代伟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复兴路近,我们正年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只有坚持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越是艰险越向前,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方能不断创造新的韶华成就,带领今日中国这艘巍巍巨轮,满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驶向不可逆转的壮丽航程。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9
我在国庆期间看的励志影片是《1950他们正年轻》,观看时,我的双眼在顷刻间不知不觉地湿润了——这许多鲜活的生命与灵魂,为什么会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奉献给异国的战乱?这种高尚又伟大的情怀,到底从何而来?
正如周继成老爷爷讲述抗美援朝的由来:唇亡齿寒——朝鲜没了,新中国能长久吗?
影片中周继成爷爷那时仅仅只有17岁哦,还是个未成年的小孩子,小小年纪竟然要为祖国而战斗、争光。眼睁睁的看着战友被炸弹炸飞,断壁残躯横飞的残酷场景下,支撑着十七岁的周爷爷和同样年纪大小的战友们奋勇杀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信念到底是什么呢?——是爱国。
这伟大却又十分平凡的字眼,在这些战士们的心中扎了根,发了芽,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保护了广大人民。如今无数的先辈长眠于绵延的长白山脚下,那号角之声已经消散在朝鲜半岛的.上空,但那声声号角声不该在我们心中消散,那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世界发出的声音。
通过这个影片,我了解到了祖国的那段峥嵘岁月,看见了党的艰难发展历程,见识到了无数先辈在那段岁月里英勇无畏、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种种壮举,让我热血沸腾,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学习他们爱国为国的精神,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祖国添麻烦,争取早日为国做贡献。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10
一张张年轻志愿军的黑白照片,一群意气风发学生样貌的年轻人率先映入观众的眼帘,镜头一晃,一位白发苍苍、胸前挂满勋章的志愿军老战士出现在镜头面前,《1950他们正年轻》71年的时间跨度犹如"一瞬"被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在老人旁白带领之下,我们得以回到那场真实而又残酷的战争之中。
"我的战友梦想是当小提琴家,可是那场战争,炸断了他的手,他的梦想没有了。"这样的`故事,《1950他们正年轻》不只一个。70多年前,百万青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把威胁挡在了国门之外,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回来的战士,如今他们怎样了?当年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在军力物力悬殊的那场战斗中,这些年轻人想的是什么?26位平均年龄88岁老人讲述着他们的经历,那个属于他们的1950。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首励志感人的青春赞歌。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11
你知道自己被爱着吗?曾经有一群人,没有见过你,也不知道你,却对你倾注了明媚浓烈的爱意,这不是电影,只是一场谈话,语气很平淡,甚至算不上连贯,多数时候没有背景音乐,也缺乏编排好的剧情起伏或是煽情桥段,隔着七十年的时光,就像是街边老人关于过去的絮絮低语,1950,那年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没有短兵相接的殊死格斗,整部电影都是由当年的志愿军老兵口述的,这些老英雄,基本不是干部,有文艺兵、侦察兵、军医、卫生员、宣传员等等,每一个都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但我想“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是对他们最恰当的描述吧。
看完《1950他们正年轻》后,我不禁开始在脑海中思索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忆,那是英勇志愿军千里奔袭,鏖战十七国联军,死守上甘岭打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是狙神张桃芳一人毙敌214名,是大破美军王牌骑兵1师……这些辉煌的战果随着回忆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正面而雄壮,威武又激情,让我们每个中国人热血沸腾,忍不住生出中国军队天下无敌的念头。
但当我们以现在的'视角回看历史时,才发现我们原来已经不知不觉间忘记了,当时的志愿军们并不知道中国真的能取得最终的胜利,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世界联军,如果说人人都有必胜的信心,那倒显得有些盲目了,我想,在大多数人心中,抗美援朝战争的结局是未知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美国人想不到朝鲜战争会输,卖国贼想不到抗战会胜利,而那些英雄,那些烈士,他们大约也是想不到的。
“我们一定会看到黎明的”不是必然结果,“战争一定会胜利”也不是必然结果。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当他们前仆后继无所畏惧地牺牲时,他们并不确定,他们的牺牲是否会带来他们想要的结果,这才是所谓的信仰的力量,是一种哪怕前路一片黑暗,也要奋不顾身一头闯进去的那种孤勇。那些平均年龄不足二十岁的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薄的冬装,瑟瑟发抖地趴伏在冰天雪地的朝鲜黑夜中期盼着黎明的到来,他们不知道黎明什么时候会到来,甚至都不确定黎明究竟会不会到来。
电影里最触动人心的一个片段,是87岁的老英雄任红举的口述:“我们文工团刚刚到朝鲜,就遭遇了美军飞机的轰炸,一个战士被炸倒在地上,我去扶他,发现扶不起来,再一看,下半身完全不见了,我把他背在身上朝山上爬,在我背上他还在唱歌,他唱的是什么呢?”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12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次抢救式的记录。距离抗美援朝已经过去71年,在《1950他们正年轻》中,采访的26位志愿军老兵,基本都是90挂零的岁数,最年轻的也有87岁了,这些弥足珍贵额影像,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次忆往昔岁月峥嵘的感怀,对于当代观众而言,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那场立国之战的点滴,更深刻的了解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不谈技术,这部纪录片本身的意义值得满分。
71多年前,百万雄狮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御敌于国门之外,保护了祖国的和平,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则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抗美援朝,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异国他乡,回来的战士,如今他们怎样了?当年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那场战斗中,我志愿军战士都在想的是什么?看到参加访谈的老兵们,往前退71年,他们入伍的时候,大多也是17、18岁的年纪,甚至还有更小的文艺兵,联想到这里,不由得肃然起敬。
这就是《1950他们正年轻》的特点,作为纪录片电影,该片打破了同类题材宏观角度的叙述模式,以老兵的叙述主题为主线,说白了,以战士为视角,具体到个体,以微观反衬宏观,以个体情感衬托家国情怀,前半部分以描述战场为主,后半部分以叙述战友情为核心,串起来一份波澜壮阔、让人热泪盈眶的口述史。
比如任红举老前辈,声色并茂的给我们讲述了他作为文艺兵入伍,遭遇敌机空袭,被困之后偷偷溜下山,在伪军鼻子底下找粮食,夜晚遇到受重伤的教导员等等事迹,就像电影中那些曲折的英雄故事一样,但不同的是这是老人的真实经历。尤其是老人说了表达了很多自己的内心活动,遇到敌人时的紧张,夜晚独自行动时的害怕,以及执行任务时的果敢,这就非常难得。因为我们真正深入到一名战场上的普通士兵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想法。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一位老人,隶属第九兵团某师,参加过与美陆战第一师的战斗,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会了解,老人参加的战斗,就是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这场被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我志愿军不仅在武器装备上与美军有着巨大的差距,各种物资都严重匮乏,但是通过机智勇敢的战术穿插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严寒中鏖战20天,毙伤俘美军17000多人,令这支王牌部队遭受了成立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我方为此也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伤亡。在采访中,老人长久默不作声,画外音多次提醒让老人稍微休息一下,但最终这段采访再也没有继续下去。正是这样不加修饰的直面,不由的让人联想到,在当时零下40多度的环境下,是什么让老人不敢回忆,甚至无法去面对当时的惨状,这场被美陆战第1师谈之色变,称为“地狱之旅”的战役,我志愿军战士是靠着怎样的毅力,打出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战斗精神,是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直面当时地表最强的美军武装力量,谱写了冰与血的.英雄赞歌!
尤其是当时的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一场战争,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对有些人来说是终止,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开启,而对于我们来说,则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岁月平安。
可见,这些老人身上流露出来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直延续的打不垮、拖不烂、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这也是年轻人在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所以这部电影不仅仅纪录那场战争,更是纪录一首“青春”的赞歌。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将于9月3日上映,而9月2日正是第八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电影后半部分,很多老兵回忆起了自己的战友,有人希望履行当时的承诺,要把牺牲战友的遗骸带回祖国;有人则回忆起战友生前与自己相处的点滴,甚至闹过的小别扭,从而老泪纵横;也有人在电影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战友,他们还像年轻时那样互诉衷肠,这些内容和画面,无不让我们热泪盈眶。
试想71年前,劣势装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严寒中与强敌鏖战,以坚强无畏的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这一战,给一直认为中国是一盘散沙的西方世界狠狠上了一课,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需要被当代年轻人了解和铭记。
对于观众来说,尤其是当代青年们,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去释放自己的青春,无论哪个年代,少年之气,永远新鲜。以当代视角见证历史,这是一种新奇又非常贴切的梦幻联动,画面中他们虽然是老人,但是故事讲述的主人公都是17、18岁的年轻人。有那么一瞬间,听老人们讲述那些年自己的青春故事,仿佛时空穿越,用独属于青年的方式、用真实的影像和口述,去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相关文章: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02-19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小学生02-15
花样正年轻09-15
醒着做梦作文1950字07-26
他们07-15
别理他们,他们很脏07-30
他与他们08-12
他们、等你09-19
他们说……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