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狗十三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狗十三观后感1
这部电影我看了很有感触,影中的主角被大人要求顺从他们的感受,不要发出自己的感受。
譬如爸爸替她报了不想要的学习班,然后买狗作为补偿。狗丢了之后,她着急去找,爷爷奶奶担心,爸爸教训了她一顿,因为她让爷爷奶奶担心了。
整个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她的感受没有被看见,大人们只想卸去自己的焦虑感,觉得她不懂事,还要让大人焦虑,根本没有去考虑她的感受,一路做的都是减少自己的焦虑感。
这个场景我很熟悉,我初中时住在阿姨家,阿姨对我非常严厉,把压力都释放在我头上,我不能坐任何事除了坐在书桌前。
高一住回爸妈身边,我和爸妈说这事,爸妈都拒绝沟通,不希望我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希望我和阿姨和睦相处。我带着委屈,附和。
十几年过去了,发现自己一直耿耿于怀,我心里的委屈没有释放,它一直在。像主人公李玩这么懂事,不再说自己的诉求,就是把委屈就在心底,然而它不会消失,它只是沉下来,时刻会想冒出来。
一个人的委屈没有出来,它就会找机会,在平时做选择时出来,用自己的生活作为代价,付很多学费。
譬如交易时,不完全理性,用情感做事,把心里的委屈表达出来,用自己的生活做代价。事到如今,我不想再以自己的生活做代价,那么“懂事”,其实,这都是把自己作为代价去生活。人生只有情感通畅,才能生活的顺利,我想目前成人的我,来照顾心里那个少年的我,让他把情绪释放出来。当想释放时,脑中会出现声音,释放出来对谁会不好,对父母不好,阿姨不好,那是父母曾留在我脑中的声音。我想照顾自己,不听这些声音了。
就像现在30几岁的我,已经有能力活在这世上,可以听见少年的我的声音,支持他,把情绪说出来,做出来,让它流动起来,不再自己耽搁自己,一个人承受,浪费这辈子。不然,这辈子这样下去,不是为自己活,是为父母阿姨而活。因为全委屈了自己。
没有活开来。我察觉到,理性生活的时候,我其实内心一直有一股声音,我有委屈,我不想规规矩矩,我想把委屈释放,我想能肆意一点,矫情一些,因为这些都没做过,好希望能这样。
这是内心底最想要的了。父母不可变,只有我自己容许自己,当年照顾父母感受,是希望他们可以这样对我吧,可惜做不到,别再委屈自己了。
30几岁的我照顾十几岁的我这样做吧。
狗十三观后感2
狗十三这部电影,不会像可乐那样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无味,实则让你内心汹涌。
影片的主题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13岁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离异,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妈妈生了个儿子,但不敢告诉李玩,而是弥补性的给住在爷爷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条狗,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影片通过她对这条狗态度的转变来反映她在成长过程中的改变,是周围人一次次的“教导”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终成为一个传统中国式的听话的孩子,顺利的长大,也不再开口说话。
“这是为了你好”“你也该长大了”“你怎么还不懂事啊”这些语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别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听过类似的话吧,这一句句的“为了你好”曾多少次让我们把委屈吞咽下肚,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教育的病:他们从来不会真正了解我们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们推向他们希望我们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渐接受了“爱因斯坦”这个家人,却在某个平淡的一天。爱因斯坦陪爷爷出去买菜走丢了,李玩发疯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为一条狗闹的家里鸡犬不宁,所以他采取了暴力这个最原始的方法来镇压李玩的“无理取闹”,而家里人也为了平息这场闹剧送了另一条“爱因斯坦”来敷衍她。李玩选择妥协,她开始接纳这个世界对她的打磨。
“总会有下一次的”,第一个爱因斯坦丢了,第二个爱因斯坦死了,最后一个爱因斯坦“长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后李玩面无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爱因斯坦没有相认却站在街角泣不成声,她嚼碎自我,咽下尊严,吞掉过往,这就是父母眼中的长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时候妥协的如此彻底,仿佛在那个深夜她声嘶力竭的喊着“爱因斯坦”以及满大街密密麻麻的寻狗启事都只是一个梦,成长过程中总有很多是我们不明白但又必须学会的事情,这种被迫懂事和妥协让人心疼。
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说的: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谁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观后感3
夜里回到家,弟弟发来信息说,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他说在电影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
于是我就在今夜看了这部电影。靠在床头看了这部电影,整个人沉浸在电影里。
很多人会把《狗十三》归结为教育的问题。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李玩叛逆,为了一只狗让家里鸡犬不宁。整个故事情节一点不狗血,很真实,一直到最后李玩爸爸开着车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才开始流泪。
生活里谁容易?生活里谁不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都有别人进不去的地方。生而为人,总要有责任要肩负,总要忙着应酬,总要心里流着泪脸上挂着笑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无法评判李玩和爸爸,还有戏份并不多的后妈。谁心里没有委屈?
我喜欢李玩,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分寸的女孩子。看过很多叛逆的女孩,离家出走喝酒,跳舞,伤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李玩自始至终很有分寸,在最后一次离家,喜欢李玩的男生陪着她,李玩痛哭的时候,喜欢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断拒绝并说:“我不需要这样的安慰。”那一刻,我特别想为李玩点赞,想为编剧点赞。我觉得这种信息的传递最好。少男少女的爱情(感情)就应该是简单的,纯洁的,干净的。电影就应该
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喜欢也好,爱也罢,守护比肢体接触更重要!无论如何孤独,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长大!
我同情李玩的爸爸。没有人想要离婚,走进婚姻之初的时候所有人奔的是白头偕老。生活里会有什么改变,会再遇到谁无法预料。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女儿的叛逆,老来的子的喜悦,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尝了。
有人说李玩并不够叛逆,其实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协。有吧,整部电影里有多处我们不想面对的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无聊,可是它太真实了,我们不是如此吗?酒桌上推杯换盏的阳奉阴违,有钱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众星拱月……谁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狗十三》,一部看过之后越发孤独的电影。
狗十三观后感4
《狗十三》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并且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被女主角的命运所感动,你看过这部电影有什么感动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狗十三观后感700字范文欣赏,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觉特别的压抑,同情李玩。感觉没有人关心她,大家合伙欺骗,有一个有心机的后妈,一个特别惹人厌的弟弟,以及面对一群死气沉沉的生意人组成的饭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觉这个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细想来,这些人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爷爷奶奶爱李玩,爸爸也爱她,堂堂是个好姑娘,后妈也没对她做恶。
何帆老师说,读小说要悬置道德判断。看电影也是。我们很容易说谁对谁错,可是带入到各个角色当中,我们也许并不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无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间要权衡,要面对焦头烂额的工作。对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个好成绩就是“骄傲”了。打过女儿扔过狗,也逼过喝酒。可是哪个父亲没有打过骂过或是伤害过孩子呢?为了不伤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场让他们见面。
姐姐应该就是李玩的成长版,男朋友喜欢李玩她没有闹,大家换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她选择息事宁人。大家对昭昭一拥而上,姐姐过来安慰。
奶奶几年没有出过门,为了李玩出了家门。是奶奶一拖再拖,没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说出去。
后妈的位置本身挺尴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欢李玩,李玩也不喜欢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欢就不喜欢,她是大人,就要给李玩送礼,给姐姐送礼。她是有怨气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让爸爸把狗送狗肉馆,虽然恶毒,却也情有可原,父母总是舐犊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墙壁上一样。
爷爷给孙子取名“昭昭”,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贤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让别人明白。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今天的人自己都没有明白却想让别人明白。也许大家的不和谐,都来自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视角去拍的,唤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忆。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就是从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妈妈再到爷爷奶奶的过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狗十三观后感5
以为是像忠犬八公那样的催泪感情电影,却不想看完电影后内心竟如此压抑。
看之前以为狗十三是电影里狗狗的名字,其实不是,狗13的13是女主角的年龄,也近似于英文的B,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原来标题就是一种讽刺了。
《狗十三》并不是弹幕里说的青春片,青春是一个幌子,我觉得其实整部片子想要表达的是我们躲不开的一整个的操蛋人生。
其实片中有许多地方就已经很讽刺了。父亲爱女儿,却逼着擅长物理的女儿报英语兴趣班;爷爷奶奶抚养李玩,却十几年都不知道她喝不了牛奶。这是生活中许多家庭的模样吧。
每个人都说爱,最后却把爱变成了伤人的匕首。其家人用所谓的畸形的懂事式教育扼杀了青春少女李玩。哦,对,李玩这个名字是其父亲随便给她取的名字,后来弟弟的名字,是爷爷取的,昭昭,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呵,讽刺的点太多了。
而后的一连串blabla,家人对弟弟的教育方式,我觉得都很真实,这正是当代中国的教育方式。而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为何如此伤人?
全片父亲致力于把女儿训诫成一个懂事的孩子,所有大事小情都以懂事为最高标准。要女儿收起伤心,开心迎接新狗;要女儿放下约定,让女儿陪伴其去饭局,并且敬酒,所以后来女儿喝酒被父亲看见,父亲质问其时,女儿说的你不也是叫我喝酒吗?的时候,赤裸裸的讽刺又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女主开始学会所谓的懂事之后,我认为也就是她死了的时候。她死在了在街上跟牵着爱因斯坦的女人说抱歉的时候,死在了得知新狗绝食死掉后冷静说谢谢的时候,死在了爸爸饭局上低头一口一口咽下狗肉的时候。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父女俩在车上哭了,父亲知道自己愧对女儿,我也流泪了。
她身边所谓的亲人只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将她打造成一个合适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形状。不可否认,那是爱,只不过爱得太迫切,太急于求成,毫无顾忌的将少女珍贵的自尊和细密的心思践踏和辜负。
到底是大人教育方式引发了孩子的叛逆,还是孩子的叛逆让大人不得不动用粗鲁的教育方式。其实我觉得理解很重要。
【狗十三观后感】相关文章:
《狗十三》观后感10-21
狗十三观后感09-20
《狗十三》观后感8篇11-04
《狗十三》观后感 3篇11-02
狗十三观后感6篇11-07
狗十三观后感范文(通用24篇)02-17
影片狗十三观后感范文(精选22篇)12-09
关于狗十三的观后感(通用23篇)06-21
《狗十三》读后感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