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导语:清明,一个追思的时节。除了扫墓,还有什么表达哀思的方式?《朗读者》通过朗读讲述了人生故事。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第七期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
自从大学毕业到日本留学之后,就开始更加关注国内的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记得14年的时候跑男刚刚引进的时候,真人秀节目就陆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一个又一个。当观众对真人秀产生审美疲劳时,《奇葩说》一类的现象级网综应运而生。当真人秀做烂、网综快餐化之时,《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样主打情怀、文化的节目又慢慢地火了起来。
有人说中国人在跟风、抄袭、模(shan)仿(zhai)方面世界第一。我确实承认。但其实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其实都有类似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在“人”。一个社会如果所有人都在随地乱扔垃圾,那么会把饮料瓶扔到垃圾桶里的就是少数,而这个社会也自然会定为“随地乱扔垃圾的社会”。同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荧幕上被制作粗糙、低劣媚俗的娱乐产品霸屏的时候,是否也会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国民就是一个这种文化素养的人呢?我想说出来这句话会有很多愤青们来骂我。不过来吧,最近我很闲。撕撕更健康哈哈。
看到有些评论会说这个节目“看起来像朗读版的艺术人生”“动情不自然”之类的话。确实,每一个节目和作品都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的口味,也确实,这个节目可能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是在制作层面上,或者说是技术层面上的.事情,而这些永远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部分。让我感动的是,我终于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看到了一个努力在做关于“人”本身的节目。
第一期节目的整体观感确实并非完美。从嘉宾朗读的水平到节目的节奏,多少都有些差强人意。但我看到的是一个电视节目对普通人浓浓的诚意;是一个媒体对大众的责任;是对一个主持人初次转型制作人的尊重。整个节目能看到他想向大众传递“朗读”这样一个概念,更深层的看,也是对阅读,读书习惯养成的一个普及。而一个节目只能代表一群人的想法,但是当三两个这样的节目出现的时候,能否代表着我们大众的审美已经开始朝着更深一个层次发展了呢?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我看到了这样一群努力的人,做着最回归“人”本身的都东西。
不过真人秀、网综的昙花一现有如前车之鉴,不知道刚刚兴起的这些文化节目又是否能坚持住初心,谁都说不好。不过比起来这些没营养的快餐,我宁愿被安利这样所谓的“鸡汤”节目。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2】
每次看朗读者,都会被拉回到别人的故事里,去感知别人的人生,然后思考……大抵千年百年人们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看到这一期的朗读者的读者厅,有太多西安的元素在里面,在陕西省图书馆门口,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大雁塔北广场,西北工业大学,还有母校西安交通大学,这些太熟悉的地方,总是勾起人无限的怀念……
这期,大姚还是那么美,曾经西安人的媳妇,爱的轰轰烈烈。现在身为人母的她却显的平静和知性,可能这就是老天安排角色升级以后的馈赠吧!印象最深的还是王蒙先生追悼亡妻,他18岁开始给妻子写情书,而现在"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听到都觉得那时候的爱情怎么这么美好,一封情书,一个人,就坚定的走了一辈子。看着自己深爱的人离去,这样的生离死别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发言权吧!但是王蒙老师平静地说,他这个年龄见过太多亲人的离世,努力让自己抱着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我觉得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自己总喜欢和长者交流的原因,他们总是回首回去,却不带有一丝痛苦。在不经意间就教会你很多看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突然特别怀念王蒙老师年轻的那个时代,总是从各种途径看到,听到很多那个时代的故事,物质匮乏,人们的精神却如此的饱满和真诚。有时光机的话,我一定要穿梭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