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合集15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反映灾难的影片,整部片子都表现出“爱”的主题。父母对子女的爱,丈夫对妻子的爱,解放军对人民的爱,人们对生命的爱。
影片开始的场景就是漫天飞舞的蜻蜓,这预示着灾难的来临。顷刻之间,大地在震动,房屋倒塌,山河颠覆,人们在彷徨中嘶声力竭地呐喊……家园被摧毁,千万条生命被毁灭。这一切都令人震撼。在那一刻,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它在灾难面前不堪一击;在那一刻,我也看到了生命的坚强,它竟然不曾屈服;在那一刻,我还看到了亲情的伟大,爱情的无私;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男人的奉献与责任,一个女人的坚强与勇敢。
由徐帆饰演的母亲在痛失丈夫之后,面对着“救姐姐还是救弟弟”的抉择,她痛苦、无助。这种痛苦,这种无助,不是谁都可以体会的。母亲的本能让她不愿放弃任何一个,所以她不停地重复“两个都救,两个都救……”。迫于情势,她最终做出了折磨了她32年的选择—— “救弟弟”。其实无论选择谁,她都是最痛苦的,无论救谁,她都会愧疚一生。
同时,这三个字也使水泥板另一头的姐姐流下了绝望的眼泪,让她失去了生还的希望,年幼的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甚至给她造成了一生的阴影。也许一个西红柿的偏袒她能接受,但这是生命的抉择。母亲的一个选择,在拯救一个生命的同时,也在摧毁了另一个小生命。后来,她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衣不蔽体的她在那片废墟里无助地张望,除了一对找寻希望的眼睛,过去的天真和幸福,在她眼里完全成了奢侈和虚华。这时,一个解放军救走了她。后来,她被陈道明和陈瑾饰演的解放军夫妇收养了,她的生命得到了重生,因为养父母对她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在重获新生之后,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他们都长大了,姐姐有出息了,弟弟发达了,但他们在这些流年里从来没有过交集。那个生活在心灵枷锁下的母亲日益老去,昔日的光采不再,逝去的是年华,也是她的青春。不变的是她的坚守。为了女儿、丈夫在“记得”回家的路,她始终坚守着那所破旧的房子;为了坚守爱情,她孤独终身;为了弥补对女儿的亏欠,每当给儿子买一份书就会给女儿买一份。
年轮辗转,32年过去,2008年在那场让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灾难里,姐弟俩相遇了。阔别32后的重逢,是悲喜交加的。这份失而复得的亲情,母女相见, 32年为了的惩罚终于到了尽头。白发苍苍的老母的一个跪,让女儿和儿子以及所有观众都非常震撼。这样她的心才可以解脱。
也许只有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洗礼,才明白生命的可贵;也许只有遇到过灾难的人,才知道灾难的可怕;也许只有失去过亲人的人,才体会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许只有无家可归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辛酸;也许有钱的人就不会懂得缺钱的悲哀;四肢健全的人感受不到残缺的无奈;青春蓬勃的生命想像不到年迈的孤独……
《唐山大地震》教会我们珍惜拥有,珍爱生命,感恩他人,心存善好。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
那场残酷的大地震曾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可怕的字眼,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虽然我并没有亲生经历,但仍然令我极为震撼。
李元妮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我总是自以为,是一个行将成年的人,其实在我生活过的短短19年光阴中,我可以说是毫无阅历,至少,我总是不懂得珍惜的含义,而这部电影却第一次让我懂得,珍惜拥有小盆里的蔬菜,鱼缸里的热带鱼,恩爱的夫妻,和睦而快乐的家庭,一切美好的事,都可以随着大地小小的抖动一次身体而成为过眼云烟,在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后,我们可以指责老天的不公,痛惜失去的一切,可是在这一切牢牢握在我们手中时,我们可曾如此地珍视他们?
李元妮在片头给过女儿一个承诺,“明天,妈再给你买西红柿。”明天,一个多么平凡的字眼,我们的口中不也是有很多明天吗?——“今天太忙了,明天再回家看父母。” “今天累了,明天再做这些题。” “孩子,明天我再陪你玩。”,有时,我们确实是因为太累了,太忙了,把事情暂搁到了明天,可有时,我们是否是在“明天”真正解决了这些事,我们也许在明天来临时,以另一个理由将事情推到了更遥远的明天,然而我们可曾想过,我们其实就像是那只“明天再垒窝”的小猴子,今日复明日,直到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浇个猝不及防。
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恰恰便是这个道理。人生就像一棵秋天的大树,看似枝繁叶茂,充实繁密,然而秋风一打,树上的叶子便随风飘零了,往往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看一看,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我们往往太过熟悉,熟悉到我们总是天真的以为,他们永远都会陪在我们身边,不会消失,然而在灾难面前,人类永远是卑微而猝不及防的,自然界一点小小的变动,上帝一个小小的玩笑,都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往往这时,我们才知道失去事物的珍贵,因为没了,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很多人总是恐惧着世界末日的到来,然而恐惧又有何益,我们既然无力对抗自然,还不如好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多学一些知识,多陪陪父母孩子。我们不是圣人神仙,不可能解决人生中每一个未了心愿,但我们至少可以,多珍惜一下身边的一切,不要等到一切都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当然,“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叔叔们,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这使我想到了一句宣传语:灾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团结必定使我们战胜灾难!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
从1976年至今,时隔34年,又一个盛夏。那一场历时23秒的浩劫给无数人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本以为时间是治疗伤口最好的良药,本以为人们遗忘了什么,但这个夏天一部名为《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再次触动了人们那尘封的记忆。
当2008年汶川地震袭来后,已经触动了中华民族敏感的心灵,人们便回想起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那短短的23秒把凤凰城唐山夷为平地。32年后的汶川特大地震又把山清水秀的汶川及周边变成废墟。于是冯小刚便筹拍了这部电影,将幸存的唐山人和汶川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悲痛一并释放出来。
电影讲述了唐山地震前到地震发生后至2008年这一段时间来,一个普通家庭的聚散故事。故事虽然平凡,但是它所蕴含的悲痛之情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读懂的。这不仅是家痛,更是国痛。要说影片中最感人的细节有哪些,我觉得实在是太多太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母亲元妮的一句话和影片中一段小小的细节。
唐山地震过去几十年,那位失去丈夫和以为女儿也死了的母亲,几十年来一直守着心头的那一堆废墟过着日子,新房子盖起来了,她却总是喃喃地说着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其实往深处来说,这句话越琢磨越能感觉到那场浩劫给她带来的打击,也越觉得自己的眼泪直往外流。那一种绝望,和惨痛后牢牢铭记的痛苦,都随着这一句话印刻在时间记忆中。这又怎能不使唐山人产生共鸣、观众为之落泪呢?我没有经历过灾难,所以不知道什么叫无助。我没有失去过,所以不知道什么叫珍惜。我更没有“没了”过,所以不知道什么叫“没了”。如今知道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生命。
地震前,镜头对准了一盆洗干净了放在水中的两个鲜红番茄。当时弟弟随手拿了一个吃了,后来姐姐要吃另一个,母亲说没有了,让她让给弟弟,她有点委屈说:“骗人。”于是母亲答应说:“妈没骗你,明天一定给你买。”……那个明天一直延续了32年,还是一盆洗净了放在水中的红番茄,只是有好几个。母亲颤颤巍巍地那一句:“妈没有骗你,妈给你买来了。”一只番茄,32前的记忆。这一段细节仿佛揪住了我的心,不知怎的,心里很酸,只觉得眼泪一涌而出。比看到在废墟上呼天抢地、嚎啕大哭的幸存者还要悲伤。因为我读懂了这一段镜头的含义,那几个番茄,包含了太多的记忆,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时隔32年再找到,这中间夹杂的复杂情感,使人一看到那红番茄就不禁压抑不住泛滥而出的悲伤。
我想现在长大了,也看懂了影片中的细节所要表达的意思。懂得,这也是常说的睹物思亲,小小的物品勾起无数的往事。我想这也许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看了这部影片不仅仅只是悲伤和落泪,更多的是要看到希望,珍惜生命。如今的唐山是个繁华的都市,伤痕也许无法一下子从人们心中抹去,但我们也要怀着希望,重新建起心灵的家园。
在这个时代,我们又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自然的灾害我们无法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强,民族需要用坚强来战胜困难。我们哭过,我们痛过,我们绝望过,但我们都站起来了。让我们以《唐山大地震》纪念罹难的同胞,同时我们正视痛苦,在未来的路上能走得更远。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4
观看《唐山大地震》泪水几乎没有间断地浸泡双眼,以至于走出影院时我的双眼红肿干涩,只能佩戴太阳眼镜遮挡。而影片引发内心的波涛,汹涌澎湃,却无法阻挡。我很冲动地想写点什么,谨此表达对坚守家园的人们由衷地敬仰!
元妮是整部影片的主线,贯穿整部影片,她对亲人的哀思和守候作为情节的轴心,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作为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和一个视子如命的母亲,大灾难后三十多年的艰苦岁月中,她在最平凡最普通的底层生活中用不倦不悔的爱去坚守一个破碎的家庭,用一颗“已经碎成渣儿”的心去对抗生活,对爱情顽强执着,对亲情倾心维护,对磨难举重若轻。她也有作为学生家长被老师训斥的狼狈,也经历过下岗失业,无处安身的恐慌,还有温情男人相约人生的美意,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她内心的坚持。她还是朝朝暮暮地守候在老房子里,还是年复一年的焚纸告灵,她疲惫淡定的眼神在无数个瞬间摧垮我的情感堤坝。
这部影片我一口气看了三遍,每次看到元妮被丈夫一把甩在身后,看着丈夫葬身于坍塌的大楼中,凄惨的呼喊丈夫的名字时,每次看到她望着远去的长途汽车上残疾的儿子对她挥手,而她几乎要趔趄瘫倒时,每次看到她与失散的女儿相见,双膝跪地时,我都会被她精湛的表演感动落泪。这部影片感人之处太多了,元妮的爱朴素平凡,但我却感到惊天动地!爱要多么深厚纯正才能经得起岁月的侵蚀;爱人要如何相知,才能穿越冥灵,成为最强势的支撑!无情的岁月一点一滴把她镌刻成了一座神女峰!我喜欢这样的手法,爱情在亲情的演绎中升华,亲情在爱情的辉映下唯美。我觉得这个人物塑造的很好,形象很饱满,有深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比于母亲的形象,我觉得一对儿女就显得有点单薄了。剧情对他们结局的安排都不错,一个是大老板,一个远嫁美洲,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生活。也许导演正是想借此来表达灾后人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主题,但是剧情的设计让我有媚俗的疑心。首先,剧情对他们的安排超越了时代。一个弃学打工,一个未婚先孕,我觉得在80年代都不具有典型性。我更希望看到两兄妹在如母亲一般平凡的生活中,精神层面得到提升,能够更平和安详地去对待人事,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幸福的含义。我觉得这是灾后儿女最大的成功和财富,而不是金钱和享受。其次,对两个孩子性格的成长缺少细节。我相信磨难是一种财富,这份财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但是我对此没有什么印象。女儿的表演有些生硬,让人厌烦。这两点降低了影片的艺术价值,或许也是我心中的一个遗憾。
当然,在这种历史的题材中注入现代的因素,通过儿女的成长来展现时代的变化是个非常好的想法。比如把他们的相见安排在汶川地震中就非常巧妙。如果儿女们的生活更能贴近生活,我想影片或许会更加精彩。总之,在商业片大当其道的年代,能拍出这样的影片已经很不错了,这个影片值得一看。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5
本来不愿去看的,我向来不喜欢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太残酷,太纠结。只是为了陪相公。
但是,看到一半,我突然很庆幸在上大学前看到了这部片子。
它让我对亲情与爱情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影片运用了对比,很强烈地表现了两代人对亲情和爱情的不同认识。
第一组对比,是大强和元妮的爱情与方登和杨志的爱情作对比。大强舍弃自己救下妻子的命,杨志导致方登怀孕然后不负责任,两个男人,两段爱情;元妮为大强终身寡居,方登放弃杨志也要生下孩子,两个女人,两种执着。与上一辈生死相许的爱情相比,方登与杨志的爱情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杨志一出场,可以说是非常华丽丽,我听见周围的女生爆发出一阵尖叫,可是帅有什么用,还是始乱终弃。我记得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对我相公说了一句话,“我真庆幸在上大学前看到了这部电影”。这场可笑的爱情冷却了我对大学里爱情的期待,不好意思,我直说了,我对大学里的爱情是有期待的。但是,方登的遭遇使我冷静了下来,恢复了理智。并不是说我对大学爱情失望了,只不过我会更谨慎,不要迷恋于表面的光华,免得到时候受伤的还是自己。
第二组对比,是小辈对长辈的亲情和长辈对小辈的亲情作对比。养父对方登有万分担心与牵挂,方登却不辞而别。虽然方登说自己没脸回家,可是,她也该想到,她的不辞而别会给爱她的养父带来多大的伤害。面对困难时,父母更希望孩子和他们站在一起,而不是独自逃避。亲人之间,信任必不可少。还有更重要的是元妮和方登之间的亲情。手心手背都是肉,元妮放弃女儿的那一刻,“心碎得像渣儿一样了”,可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在重男轻女思想长期的影响下,她只能保儿子,但凡有一点办法,她都不会放弃女儿。后来,元妮心中始终存有愧疚,每年都给方登买一套课本,像儿子一样待她。方登却始终心怀愤恨,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躺在废墟里的时候,毕竟是她妈妈亲手断送了她生的希望,但是后来她还是活了下来,她有32年时间去理解自己母亲,可是恨蒙蔽了她的双眼。32年,方登被仇恨锁住,元妮被愧疚锁住,她们都没有解脱。扫墓那一刻的拥抱,让两颗疲惫不堪的心,都得到了解脱。
记得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我的印象很深刻。都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可是等到我们真的明白失去的含义,却是真的失去,不可挽回了。现在我还年轻,不知道失去的含义,但从此以后,我会学会珍惜,珍惜身边的人。要上大学了,虽然嘴硬说不想家,但我知道这也仅仅是嘴硬而已,以后,我会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无论走到哪里,父母都是最关心你的人。记得爸爸说过,只有父母才是不计后果不计代价关心你的人。是的,我明白了,看完电影更明白了。
不知道是该骄傲还是羞愧,看《唐山大地震》,我一滴眼泪没流,最多也只是热泪盈眶。记得冯小刚说过,看《唐》不哭的人,都是没人性的人。我不知道是我没人性,还是我的眼眶宽广,抑或我的眼泪太倔强……
写了这么多,也不知写的是什么,胡言乱语,抒发下观后感而已。
最后说一句,《唐山大地震》,真的值得一看。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
看影片《唐山大地震》,留下文字,想了很多,想起张小娴《流浪的面包树》里的话:岁月流逝,坟墓只是一个关口……;我在你身边,离别纵然寂寥,但我的爱,不要为我流泪。
这是内心感受,地震是苦难,它又在岁月流逝之时,唤醒人性,唤醒我们迷离脆弱的情感,感动:“情就一个字。”所以我们不该仅仅感动流泪。
感叹地震的震撼之余,感动于人的内心情感。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很多人在谈论,很多人却什么也不说。我们常害怕岁月流逝,却总忘却活着是多么的可喜。很多时候,会认为生存已经没意思,其实,许多人却正在生死之间挣扎。我们确实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毕竟,有生命就有情感。
女儿方登三十二年的内心孤寂,因为地震时,妈妈说救弟弟,而放弃了自己。她以为被抛弃,以为情感可以丢失,以为永远都不会释然。其实,她用了三十二年解开了心中的结。被解放军救助,被养父母真心关怀,生命始终在延续,情感也始终每时每刻的撞击她的内心。直到她自己决然独自一人养育女儿,心结早就在岁月的磨砺里解开。
所以,很多人质疑母女见面后的场面过于仓促,并未渲染起真正的高潮,我们忽略了情感的宣泄不仅仅在咫尺之间,电影里的32年,一直在慢慢积蓄我们的情感,并且告诉我们,情就一个字,它无可匹敌。
生命每时每刻都在延续,无法阻挡,情感被生命承载,生命才如此有意义。
一个女人三十二年的孤独生活,儿子舍不得,李元妮却对儿子说:“我不是没人要,只是,哪个男人可以用命对我好,我这辈子就当你父亲的女人,我不亏!”感动于这个细节,相信很多人感同身受。男女的情感,用婚姻束之以责任,在金钱的面前,情感会荡然无存,责任会悄然消失,更何况于生命的.取舍。所以,“拿命对我好”,真的会震动人心,做得到吗?物质的现实生活里,缺失责任感的许多人,会在那时心头感动吗?相信会的。情就一个字,它却用生命在承载,
曾觉着李元妮很悲惨,她背负着两个人的生命——丈夫拿命换她,女儿的生命是她放弃。一个内心负载这么多的人,活得该多累。女儿方登一生都会是悲剧,她误以为被母亲放弃,不敢认真去爱,不敢相信爱。殊不知,她们的内心其实是最饱满,最真实。
李元妮说:“没了就是没了。”其实,有了就是有了。拥有过却又失去,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失去孩子,就像失去了自己生命的延续,生命可断,情却难了。追寻失去的,才弥足珍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不应在回忆里感叹,应该真诚触碰情感,彼此珍爱,认真的生活。
“23秒,32年”,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数字,很多人都在纠结于影片的定位,灾难片,温情篇?23秒能失去什么?32年能感悟到什么?其实地震只是载体,大事件引领着我们追忆过去,呼唤情感的回归。浮躁的社会,情感的复杂多变,心灵浮动,没有归属,社会的种种诟病,在观影时,你的心绪一定会被勾起,即使,情就一个字。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
昨晚看了《唐山大地震》,一夜没有睡好,眼前总是浮现电影里的场景!
《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地震发生时,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母亲元妮面对的却是只能救一个的痛苦选择(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被母亲放弃的小登,在奇迹般生还并被解放军收养的32年间,对母亲当初的选择一直不能释怀,而她的母亲同样在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巨大阴霾中,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
我哭了几次已经记不清了,里面的每一次哭,都有不一样的情绪酝酿,不是为哭而哭,而是细腻体味某种苦楚后,发自内心的真切痛感。比如方达要被奶奶带走,妈妈目送汽车渐远,流下了无助的泪水,儿子跑回来后抱着唯一的骨肉痛苦失声时;比如小登的养父大吼:“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小登与母亲重逢时的欲哭无泪以及后来在墓地的那次痛哭
几乎所有的哭戏都在精准把握人物命运的脉搏以及观众的泪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让人感同身受。
剧中妈妈元妮断然拒绝追求者,而坚守着自己的爱情观:谁能拿命来对我好?甚至放弃了搬进楼房的机会,一直住在小平房里,怕老公和女儿的魂儿回来找不到家。也许只有经历了那样的生死场景才会有刻骨铭心的爱,才会甘愿从一而终。震后的家园几年间就建好了,而且越来越好,而经历了地震的人们心灵的重建却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心灵的重创都难以愈合!
由于时间背景,影片中许多的道具看了都特别有感觉:冰棍是用纸包着的、冰棍箱子是当年我妈妈用过的那种、暖壶、茶缸子、电风扇、缝纫机、自行车、自行车把上挂着的篮子(是用包装条编的)~~~~~~把思绪带回到了童年!同事hh说:走出电影院马上给在老家的父母打了电话,突然之间特别想念他们。我想,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同感,亲人永远是亲人,家,永远是你疲惫时停泊的港湾!就像剧中母亲元妮常说的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没了!23秒可以改变一切,要珍惜现有的幸福,不要给自己留有遗憾!
在近几年里,自然灾害不断发生,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发生的青海玉树大地震,冯小刚此时拍摄《唐山大地震》具有时代意义,使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激励更多的同胞以各种方式去抗震救灾,不仅是剧中身在加拿大的小登,不仅是经历过地震而幸存的唐山救援队,更多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尽自己所能,奉献爱心、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一次,电影结束了,观众寂静的离开,面对最后一个镜头:20多万逝者名字的纪念碑,我相信大家都会陷入自己的沉思,——活着 真好!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8
昨日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与家人朋友有幸观看了此片,感觉震撼颇大,《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我是唐山人,经历过那场地震灾难(当时我八周岁,刚上小学二年级)。下面就以唐山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和张国强实验的父亲(以下省略简称母亲、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观后感《《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实真挚的爱。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应该说是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视如己出,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陈道明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谈点个人观点。这部电影属于大制作、大手笔,拍的非常震撼,陈道明、徐帆等演员表演非常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上这么一部电影,希望能让同胞们有些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对年轻人的观念有所改变。美中不足的是该部电影有植入广告的嫌疑,可能是剑南春酒厂和工商银行赞助的缘故吧!另外在历史背景细节上把握不太准确,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陈道明实验的养父佩戴上校军衔就不符合实际,我军是在1988年菜实行军衔制的。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美玉之瑕,总的来说电影很震撼、真实。
再者唐山大地震时当时交通不发达,只有军队能进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万人。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直升机飞进来了,挖掘机进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了。时代不同了!唐山的观众看完以后是感动,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恩人!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9
暑假里,妈妈带我去市桥文化中心看了许多场电影,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唐山大地震》这场电影。
这部影片使我获益匪浅。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诚可贵;在这部影片里,我感悟到了大爱人间;在这部影片里,我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时间飞逝,32年前的那场残酷的大地震曾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可怕的字眼,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虽然我并没有亲身经历,但令我极为震撼。
电影开始了,我的心中也与平日里看电影一样,平静而又好奇。1976年7月27日那天早上唐山非常闷热,许多蜻蜓满天飞。就在那个晚上,唐山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山崩地裂,整个唐山一瞬间变成废墟,这场地震夺去了二十四万条宝贵的生命,导致许多孩子失去了爸爸妈妈,成为了孤儿。
地震后,一位伤痕累累的妈妈,跌跌撞撞地到处去寻找她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当她发现儿女的时候,一块大石头正压在姐弟的身上,奄奄一息,她求助了许多人,但当时只可以救一个人,她难以选择。最终,选择了救弟弟方达,放弃了姐姐方登。大石头压着方达的左手,让方达永远失去左手。人们都以为方登死了,把她遗弃在尸体堆里。但幸运之神眷顾她,她活下来了。后来被解放军送去安置区,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了,并帮她起了个名字,叫“丫丫”。到了方登上学的时候,她还是一直不说话。后来去报名处报名,养母说名字就叫“王登”时她才说出了“方登”这名字来。
过了10年,方达和方登都长大了,方登选择了读医学,而方达因为不想看到他妈妈这么辛苦,处处为他着想,他选择了去杭州工作,后来经过一番努力,开办了一家旅游公司。而方登怀了一个宝宝,就退学了,后来在国外生活,她的养母临终前,叫她回唐山找亲人,但她还是恨她妈妈偏心没救她而没回去。
到了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这时,方达和方登听到消息后,都赶去汶川救灾,在救灾的过程中,方达和方登相遇并相认了,知道妈妈为了让她和爸爸的灵魂可以回家,一直住在那贫穷的地方。方达带方登去找妈妈,妈妈深深地留下了眼泪,并下跪撕心肺裂地说:“你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啊?32年了,你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折磨了我32年。”顿时,整个电影院都是抽泣声。方登非常的后悔,我也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她妈妈带他们到墓地拜爸爸,方达打开方登的墓在里面拿出书包、书、衣服,告诉方登这是妈妈买给你的,只要我有的你也会有一份。这时,方登才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从来没有放弃她!方登跪下大哭。
从这故事中我看见了唐山人的坚强,方登就算残疾也努力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值得我们学习。我也看到了爱,没有一个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千万不要因一些误会而伤害他们,要理解孝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子女的职责!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
上学的时候,发现有人在电脑上放了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没事,翻出来看看。看过之后,不得不承认,很好看的电影!
怎么说?看的时候有感觉,看完之后没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坐到电影院,或者我看的这部是截取的。
之前看过在中央电影频道演的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片子,很老了,但至今记忆深刻。我记得那父亲活下来,而妻子儿女都死去了,他常常看到他们牵着手来看他,电影中的画面有点恐怖,因为是在废弃的房子里,但却让我感动得一度落泪。还有一个片段,是关于地光的,地震过后,孩子们看到闪电,以为是地光,害怕的尖叫。不知为何,那以后,我也开始害怕闪电。这个片子的艺术效果一般,毕竟那个时代一切都是有限的,但感动和地震的恐惧,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一部对地震描写的片子,达到这种效果就很好。
所以对唐山大地震是抱着许多的期望的,但看过之后,只有失望。
首先场景确实是不错的,但不够震撼,或许是看过了后天、2012的震撼让我有了免疫力,对于这部片子中尤其是地震的场景有了免疫力。刚刚开始摇晃的时候,徐帆问,这怎么晃起来了呢?然后就是夫妻的对话,没有乱哄哄人人自危拼命奔跑的场景,觉得少了些什么。之后丈夫去救孩子,被压死,直至救孩子的时候,我才开始落泪。我真不觉得自己是铁石心肠,看2012的时候,我也哭了,心一直揪着,紧的厉害。但唐山大地震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或许因为片头飞着蜻蜓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地震,或许因为之前对于美好的描述太多,震撼来的不够猛烈,造成的视觉差值小,所以才那样吧?
其次地震的过程实在太快了,时间跨度太大,导致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和灾难并没有表示出来,大部分集中在几年内人物的发展上,而并非地震的问题上。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最终解决的喜剧,表达的是人生的悲剧,却并没有表达出自然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
最后,镜头太过集中了。镜头始终放在小人物的身上,地震中那对姐弟,母亲和最后出现在汶川地震的母亲,他们的故事太过冗长而且集中,导致人其实对于地震最终造成的巨大伤害并没有多大的感觉。再看看同是灾难片的2012和后天,这两部首先出现了主要人物,并且故事也相当集中,却不忘记大场面的拍摄,尤其是2012中总统留下来的那个飘雪的夜晚,众多人对上帝的祈祷,让人觉得可悲而无奈。这才是灾难片应该给予的。
同时,2012中父亲将女儿扔上船的瞬间,几个人的互救,总统最后选择的留下,都是用短时间,小片段给予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爱的启示,可以说,2012的时间分配是合理的,而唐山大地震显然有着剧本本身的时间分配和场景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太过偏重人情,而少了对灾难的描述,对比不够,震撼也不够。
最后的结语,仍然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的电影事业,仍然很落后。落后的不只是技术,也是情节,还是导演,除了确实演员方面能跟国际接轨,其他相比,从思想上就差了很多。
不是骂人,不是指责,我不专业,所以只能从观众的角度对比。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1
拥有过亿票房的《唐山大地震》在我的精心安排下慢慢扎进我的心里,心口很疼很疼,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无法想像一个母亲可以如此的伟大,我无法接受恶劣事件对小孩造成的阴影,我一直都不明白原来“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毁灭了所有人的梦,毁灭了所有人的希望。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一双双布满血渍的双手,一滩滩暗红暗红的血水和一座座名实存亡的废墟,每个画面都深深的刺痛着我的眼球,扎得我无法呼吸。
也许是电视剧看多的缘故,总以为所有的故事都会像肥皂剧那样长、枯燥而无聊。因此总感到《唐山大地震》的画面转换得有点快,故事叙述的太含蓄。当然,你可以认为它所表达的主题不是在故事情节,但我的潜意识里电影向人所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某一故事情节所表达出来的,有时甚至只是一个镜头或者故事主人公的某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这部剧中省略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有些东西的加入或许可以让它更完美,更有吸引力。冯导的这部电影是根据张翎的《余震》而改编的,有些东西自己修改了,有了自己的风格却没了原著的韵味。张翎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海外作家,写过很多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在写《余震》的时候她正准备飞往国外,途中看到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报导,被击中了,她感觉到了“痛”。“痛”往往是她写作的动力和灵感的源泉。
痛!我确实是感觉到了痛。很多人告诉我,她是怎样痛彻心扉,是怎样的泪流满面,而我的痛却是这样的零散。每当我想深深投入一种情感时,画面总是剪辑的太快,还来不及投入就已远离。有人跟我说她是哭着看完整部电影的,我觉得有点夸张,我只是间歇性的流过几次泪,间歇性的被感动过几次。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方登终于放下仇恨回家与元妮相见的那一幕,我彻底的被击中了,彻底被感染了,心不由自主的抽搐。徐帆大概是演员中的极品吧,不然怎可将一个母亲诠释的如此完美?把一个母亲的紧张与不安,迫切和兴奋,自责和罪恶感,一句“登,你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啊?”,一个下跪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到元妮就活在我们身边,活在我们心里。整个电影中最鲜明的就是元妮这个人物形象了,它如一把锋利的小刀,深深的在我们的心里划了一道,无法愈合。终于体会到一个好的演员是不需要很多表面花俏的,她的一颦一足都无不在无时无刻的表演的真谛了!我听说,影片在拍摄时,是没有后面的背景的,演员们都是在空白的背景下表现地震来临时的恐慌和撕心裂肺的哭喊的,这就非常考验演员们的实力了。然,他们都出色的完成了。虽然采用3D拍出来的效果有点假,但与整部戏比较起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毕竟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过七六年唐山大地震。
方登的“登”同“灯”的音相同,大概就是为回家的路上照上的一盏明灯吧!用我们的爱心,为那些受难的同胞们点亮回家的灯,生生世世,不离不弃!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2
电影《唐山大地震》每看一次,心灵被洗礼一次。虽然只有两个小时,但留给我的却是对生命珍爱、对生活热爱的无尽思考。
闭目深思,《唐山大地震》中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告诉我们,要坚守精神上的高地,要在事业上不懈奋斗,更要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
影片主人公元妮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女儿生死下落不明,只留下了失去左臂的儿子方达。地震后,当她的婆婆千里迢迢来唐山,含泪要把她们母子俩接到山东时,元妮没有答应,因为她放不下被地震夺去生命的丈夫和下落不明的女儿,她要坚守着这块承载着她精神之魂的地方,哪怕面临着灾后生活的重重困难和精神上的创伤折磨;当她的儿子当上公司老总,有车有房有家有子,接她到杭州安度晚年时,她谢绝了儿子的"孝心".就连儿子在唐山给她买套楼房,她也没有同意。她对儿子说他的"爸爸"和"姐姐"还在唐山,要给亲人永远"留着门";当邻居中年男人向她表达情感时,她拒绝了。伴着挂在墙上的丈夫和女儿的遗像,她坚韧地生活着,就是在这种岁月漫长的锥心思念中,让我们看到了元妮身上那种精神上的执著坚守和亲情的忠诚捍卫。
经历了这场天崩地裂的大灾难,活着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唐山新家园的恢复重建上,更体现在了人们对事业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奋斗上。失去左胳膊的方达起初对生活有些悲观,但每当他回想起地震那天他和同胞胎的姐姐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母亲无奈地选择救他而放弃姐姐时,他都暗下决心不让妈妈失望。于是,他选择了到外地打工经商。从艰难地蹬骑三轮车接送车站旅客开始,一步一步奋斗,最后成为了一家药材公司的老总,可谓事业成功。而他死里逃生的姐姐方登在经历大学退学的挫折后,仍然对事业执著追求,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后移居加拿大,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灾难余生的姐弟俩,虽然人生历程不同,但都昭示和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只有拼搏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大灾有大爱,大爱感天地。曾被地震严重创伤的人们不仅对生活无限热爱,而且更充盈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影片跨度到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后,弟弟方达第一时间组织公司员工成立医疗救助分队前往灾区救援,无偿提供急需药材。姐姐方登在加拿大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当即从国外飞回祖国,参加救灾行动。姐弟俩都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灾难,亲眼目睹了灾难带给人们生死离别的人间悲伤,奋战灾区挽救生命是她们姐弟俩人生最高的追求,是她们精神上的一次战役,更是她们书写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至美画卷。懂得感恩,学会回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朽之魂。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片,更是一部励志片、一部教育片。
《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是地震灾难的强烈震撼,留给我们的是对精神的执著,对事业的奋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德的弘扬。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3
今天我去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我期待已久的大片,今日目睹才真正尝到其中的滋味,酸中带甜,苦中有着微妙的快乐。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成平地,经济损失在100亿以上…这些数字,让人震撼,让人悲伤。
最令我感动的是影片中的主角——李元妮,23秒的地震让一个幸福的女人瞬间失去了丈夫,之后,她还要被迫作出一个艰难的选择:女儿和儿子,只能救一个。手心手背都是肉,她该怎么办?最终,她选择了儿子,让这位痛不欲生的母亲背负了32年的心灵枷锁。
当地震突然来袭,方登方达在摇晃的屋子里叫“妈妈,妈妈”的时候,元妮在一片慌乱中,尖叫道“来——啦——”那种喊像是撕心裂肺一般,然而方大强推开元妮,冲进房子的一刹那,房子顷刻倒下。当大地震过去,元妮奋力救大强时,不幸余震又一次来袭,方大强陷入更深层,元妮仰天大叫“老天爷,你王八蛋”,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无声地打湿了我的衣襟。
当元妮站在房子的废墟上,水泥板压着他的两个孩子,救援人员进行抢救时说只能救一个,让她选择,一开始元妮含着泪大叫着“两个都得救呀”“两个都得救呀”,元妮始终坚持着两个都救,在其他地方喊救人的时候,男人们准备去的地方救人,,元妮一把拉住男人的手轻声说“救弟弟”,当姐姐方登听到妈妈说救弟弟三个字,流下了悲伤的泪,那一刻,我想到了现在如此幸福的我。
辗转间,32年过去了,汶川地震来袭,方达和远在加拿大的方登不约而同地到汶川救援,方登在一个被压在楼板下的女孩身边举着吊瓶,女孩的母亲看着痛苦的女儿双腿被压在沉重的石板下,在得知情况很危险的时候,用颤抖而坚定的语气说“锯腿”。方登猛然抬头,救援人员劝说那位母亲,她说:“我知道,那是我的女儿,没腿是咋样,我也知道,但是,再搭上你们的命,我就对不起你们母亲了,以后,要恨,就让她恨我吧。”当救援人员给女孩节完肢后,那位母亲发疯似的尖叫着:“腿!我女儿的腿!”“我要我女儿的腿!我要我女儿的腿!”方登死死的抱住她,看到的是一个母亲的痛,同时也想起了在唐山大地震时母亲的抉择。终于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原谅了母亲。后来姐弟无意间重逢,一家人得以团聚!
虽然灾难无情,但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从不空虚。还有一点值得我们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中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三岁的时候得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要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到这话,我突然觉得亲情是多么伟大,亲情是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最后让我们珍惜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地活着,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活着真好!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4
“残酷23秒,情牵32年。”地震可以折断钢筋石板,却折不断藕断丝连的亲情;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却冲不淡血浓于水的亲情。今天,我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四个字:非常感动,感动于影片所传递给我们的浓浓亲情。我流泪了,这泪水不是绝望而是感动。
身为80后的我们,对于唐山大地震是没有印象的,了解的也只有“唐山大地震”那几个字,只知道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一代人的情愫也是我们这代人无法理解的。通过观看这部影片,让我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得到了一次洗礼,我似乎从中也看到了一些什么。
当残酷的23秒过后,整个唐山都变成了一片废墟。每个人好像都是从灰里钻出来的,身上的伤已经无所谓了,赤身裸体的站着也不觉得羞愧,面对家园的毁灭和亲人的离去,大家都显得那么茫然、那么不知所措。当李元妮大喊:“老天爷,你个王八蛋”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灾难的可怕与无情,才会去感叹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元妮蹲在废墟上,请求救援人员救救自己的两个孩子。然而造化弄人,救援人员说情况危急只能救一个,让她选择,听到这她快要疯掉了,大声哀求:“两个都得救啊,两个都得救啊”在大家的一再催促下,她艰难的做出了一个痛苦的抉择“救弟弟方达”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样一个决定比让她去死还难受,她还欠姐姐方登一个西红柿啊!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2008汶川地震时的一首诗:“孩子,你要记住妈妈和爸爸的模样,来生还要一起走。”
地震后,方登在她死去父亲的身边醒来,眼睛肿的已经看不清东西了。暴雨滂沱下,她慢慢的爬起,孤零零的站在遇难者遗体的中间。一个人随着人群在走,没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这一段让人看得心酸。后来,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方登,养父、养母待她很好,并供她上了大学。
岁月轮回,32年后,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又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参与了这场生死救援。这样一个际遇,让二人得以重逢。方达带方登回了家,方登在家门口思虑了许久才轻轻的推开门。元妮和儿媳在屋里,包着饺子,她并没有抬头只是说:“先进屋,进屋吧”方登看到供桌上摆着新鲜的西红柿,用手拿起了一个。此时,元妮进来了,元妮说:“西红柿都给你洗干净了,妈没骗你。”然后接着又说:“妈给你道个歉”说这话的同时就跪下了。看到这样的镜头,我想再坚强的人也会禁不住流下感动的泪水。
妈妈元妮在地震前,曾经给女儿方登这样一个承诺“明天,妈再给你买西红柿。”明天,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语,我们不也天天挂在嘴边吗——“今天太忙了,明天再回家看爸妈吧”“孩子,爸爸明天再给你买那个玩具”……我们总以为我们还有很多个“明天”然而我们可曾想过:我们就是那只“明天再垒巢”的寒号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直到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寒流冻死。这时我们恍然大悟:“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而远在异乡的我们是否也牵挂着老家的父母。记着:不论何时,无论何地,亲人永远是亲人。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5
“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
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李元妮在经历了那场浩劫后常说的一句话。一道蓝色闪电过后,天崩地裂的23秒间,整个唐山市化作一片废墟。丈夫和她在室外,她的龙凤胎姐弟俩方登和方达正在屋里熟睡。那一刻,救孩子的欲望让她不顾安危冲向楼里,他的丈夫一下把她推开而自己冲进去,楼房瞬时倒塌,丈夫救了她而自己被掩埋。
地震过后,姐弟俩被同一块水泥板压住,救援人员告诉她只能救一个,她哭喊着说两个都要,救援人员再三让她必须做出选择时,她选择了儿子……
倒塌的楼房可以重建,痛失丈夫和女儿,却是一辈子难以愈合的伤疤!
孩子的奶奶和姑姑从山东来唐山接孙子回家,李元妮哪舍得,儿子是她在地震后留下的唯一亲人。再三争执后,她作了妥协,送她们上车后,看着车慢慢远走,自己几乎要瘫坐在地。奶奶看到这些,理解了她,对女儿说:“我们把孩子带走,这是要了她的命啊!”
车停了,孩子的一声“妈”,母亲的一声“达”——撕心裂肺,母亲与儿子抱在一起,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生离死别,伟大的母爱作了最好的诠释!
丈夫用生命诠释了对她的爱,她说她要为丈夫当一辈子媳妇;舍弃女儿是她迫不得已的选择,是她一生都无法原谅的罪过。幸运的是,方登被一场雨水浇醒,后来被一对军人夫妇收养。她在废墟的掩埋下奄奄一息时,听到了那个对她来说就是“生”与“死”之间一念的选择。那一刻深深地烙在她的内心,长达32年。她的养父母多次让她回唐山寻找亲人,她都无法原谅过去。
2008年汶川地震时,方登从加拿大回到灾区参与救援,她亲眼目睹了一个母亲在救女儿时要求救援人员截肢时的那种痛苦,那一刻,她从内心深处开始理解母亲当年的选择。晚上休息时,她恰好遇见了也来参加救援的弟弟。她和弟弟一块儿回到了凤凰涅槃后的新唐山,母女重逢,32年内心的纠结与心痛在那一刻释然。
“我给你道个歉吧……”母亲见到自己在内心悔恨并掂记了32年的女儿活生生的回来时,“扑通”跪下,用这样一种沉重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愧疚,而方登也早已泪如雨下,跪在母亲面前,同母亲抱在一起……
——她本来是可以早点回来的,她记恨了母亲32年,她给母亲带去了32年的心痛……
最后全家去扫墓时,当方登看到自己的墓穴里整齐地放着她当年的书包和母亲每年给她买的课本时,早已泣不成声,她跪在母亲面前,连连说出“对不起”“对不起”……
——这是一部带着真情的温暖而催人泪下的电影。
地震时天崩地裂的巨大声响,恐怖而绝望!大自然对生命的催残,血腥而无情!生命的脆弱,常常让我们猝不及防!看完电影,懂得了拥有便是幸福,拥有就当珍惜!包括亲人、朋友、工作、生活……
泪水伴着心情释放,那是对至爱亲情的感动,是对自我心灵的拷问和反思。
如今,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常常在繁杂的生活压力下感到迷茫和困惑,内心日益浮躁,很少能够静心坐下来。当我们习惯于虚度光阴、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怨天尤人时,这部电影,如一剂强心针触痛我们的内心……
泪水中涤荡了我的心灵,像获得了重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相关文章: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07-15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04-02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08-11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03-31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04-21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07-30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11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2-23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29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