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时间:2021-04-03 10:40:4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范文

  导语:央视最新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邀请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范文

  朗读者第六期眼泪观后感【1】

  《朗读者》是央视2017年出品的一档阅读类节目,在满屏充满了当红小鲜肉、小花旦的电视荧幕中,它就是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节目的序幕就透着浓厚的文艺气息,舞台上的布景、灯光色调都透着文学独有的清冷和优雅。这档节目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定一个主题,打开一本书,节选一段文字,把它朗读出来。看似简单的形式,却包含无穷的故事。

  朗读的人,有名人,比如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世界小姐”张织琳,著名演员濮存晰……但也请来了不少普通人,他们有的曾远赴阿富汗,冒着战火做一名无国界医生;有的人为了一个爱的承诺,离开繁华的都市,隐居偏僻小镇开辟鲜花谷……

  朗读者,均是有过经历的,具有正真底蕴的,正真“有故事”的人。一个人,一段文,缓缓地、动情地朗读着属于自己的文字,讲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而我们遇见《朗读者》,便遇见了最美好的遇见。请我们用清醒的所有时间去充实自己,寻觅那段会影响我们生命的独有的文字,遇见更好的自己。

  朗读者第六期眼泪观后感【2】

  初次听说央视即将出台一档新的综艺节目《朗读者》,我暗自猜想,或许就是类似于美国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的节目,帮助大家重拾文艺,走进阅读的世界。

  初次看到董卿在屏幕上推介《朗读者》,她温润的声音婉婉响起:“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这段话瞬间唤起我的记忆,在江畔湖边看书读诗、听着磁带学念《简爱》、《奥赛罗》的台词……,这一幕幕曾经是我的最爱。

  我对《朗读者》留下了印象,得空的一天晚上,终于认真地看了两期“遇见”和“陪伴”。

  首先就看到很久没有出现在影视中的,我的偶像话剧之王濮存昕,更显沧桑的面容和始终淡定的神情,为我们讲起他幼时的遇见,借朗读老舍篇章感念改变自己命运的骨科医生。不由让我心生感叹,人生之中,所有的遇见都自有奇妙。

  最激动的是看翻译大家许渊冲回忆往事,96岁高龄的老人有的时候似乎不大听不清话,微微欠着身子认真地听着董卿说话,轮到他说话时顿时激情四溢,情难自禁时还哽咽落泪,真诚坦率一如孩童。或许,人若遇见钟爱的事业就会忘却光阴的流逝么?

  曾经在电影中听过无数次的乔榛也来了,腿脚不利索的他缓缓走来,一点不改雍容大度的大家风范。看乔榛淡然地说着他与死神的数次擦肩而过,说着妻子对他的陪伴照顾,当他与妻子共同朗读起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恍若眼前便是小河与鱼儿嬉戏、小鸟与大树依偎的画面,那样的美好感人。

  当杨乃斌和母亲说起他们的相伴岁月,更是令我几度潸然泪下。尽管比起我们他还是话语不清,但对于一个从8个月开始就失去听力的人,能达到这种水平,他的妈妈得花了多少时间陪伴。一两年的坚持不算什么,但能坚持16年陪伴着儿子上学,那是需要多少的勇气和爱。

  正如董卿说的“声音啊,虽然是用来听的,但是一旦注入了情感,就变得有分量,压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朗读者》就是这样,每一个朗读者都挑选了一段文章来读,这文章总是折射着朗读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因而格外的打动人心。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更难得的是,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让普通观众一味仰望追随。“明星+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使得普通人也出现在 《朗读者》的舞台上,而在这些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我们更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没有花哨的形式包装,没有耸动的节目效果,只有或铿锵或温润的嗓音,流淌出一个个带着温度的别样人生。而屏幕前的我们,就在这样的声音中,跟随着,一起读文、亦是读人、读世界。

  朗读者第六期眼泪观后感【3】

  我是在微博上看到的关于《朗读者》的宣传,可爱的许渊爷爷让我一眼就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好感。因为他代表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

  当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朗读者》时,我是全心全意地被吸引的。不跳片头,不跳片尾,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很难得的做法。

  我不是学艺术的,也不是学文学的,我对于这些形式的东西一窍不通,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有着一点小小的文字情节的小女子,是喜欢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在对于他的形式提出质疑,特别是有赚人眼泪的嫌疑之说。在我看来,如果一篇文章不能让读着在开心处拍手大笑,不能让读着在伤心处掩面叹息,那么读过,就会忘了,文字如果不能引起心灵的共振,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幸运的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总能有一个人能为之震颤。

  文字只是一种手段与方式,它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一个载体,它并不优美,甚至枯燥乏味,就如当初学着写字时的心情。但是,当它成为了文学,它承载着文化与记忆的时候,它就变得美好起来,它成为音符流淌在舌尖,它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时,它就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一种文字,如果要有力量,那么它的背后就一定藏着一个故事。

  同理,一个好的节目,没有强大的情感作为支撑的'话,是走不远的,我更愿意把这种情感称为文化底蕴。一个好的节目,也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制作,不是来自于舞台灯光效果和刻意的抒情,它是在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对话间就能打动你。回顾《朗读者》,它并没有刻意去歌颂什么,赞美什么,记忆中,第二集,那个在朗读间里读着冰心送给妈妈的女孩儿,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三句话,就已经让我泣不成声。

  《朗读者》是多么奇妙的一个节目,它把我最喜欢的所有形式都集合于一身,有情感,有文学,有温度,有力量。它最神奇的地方,是能跨越时间、空间与地点,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记忆,让人热泪满盈。

  眼泪不代表感动,当一个人快乐到极致,兴奋到极致或者悲伤到极致,都会流泪。为什么我就不能是喜极而泣呢?也许那些提出质疑的人,从来没有享受过文学的魅力吧,仅仅因为文学的力量就哭泣,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品质和经历。

  第一次写长评论,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说些什么,删删写写,最后呈现出的就是这些,能表达的也仅仅是我内心的三分之一的情感,能懂的人自然会懂,希望《朗读者》越来越好。

  陪伴,看似简单纯朴的一个词,陪伴孩子尚能做到,但若让子女陪伴老人,恐怕是一大堆的理由等着你。市场经济、工作压力、教育压力……唯独腾不出时间陪伴父母、老人。我家姐弟四人,关系相处的还算融洽,七十又五的父母生活上有退休工资做保障,生活上有养生保健来滋润,父母二老看看电视、会会老友、下盘跳棋,精神生活还算丰富。每到周末,父母就盼着我过去蹭饭,哪怕是我去吃现成的,也很高兴。我知道父母二老缺少家人的陪伴,在他们内心深处更向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大年初一,父亲哮喘病复发,憋的只能趴在椅子背上,可任我如何劝说,老爸就是不愿去住院,说是大过节的不愿看病,免得霉气。其实我知道父亲是担心他住院,家里便没了年气儿,老爸担心初三回来的小弟找不到过年的感觉,老爸更担心错失了家人团圆的机会。“今天你妗子从老家来了,说你四姥娘去世了。”“今天跟你三婶子通电话了,过完年她就跟大闺女住去了。”“明天我想跟你大弟回家看看你姑奶奶去,年老了,看一眼少一眼”……每次去爸妈家,就听他们没完没了的唠叨,老妈说的我依稀有些记忆,老公就像听天书一样,或者干脆钻到厨房做饭去了。远在天津的小妹时常在电话里说我辛苦了,其实她哪里知道,我这快奔五的人了,每周去父母家还都是蹭饭吃。“我想吃野菜饺子。”“明天咱们吃火锅吧。”“我挖了蒲公英,周日咱们蒸着吃”……每个周末的家庭聚餐,父母都是依着我的口味,有时还会包了包子、饺子,炸了丸子给我带回来,与其说是我陪伴父母,倒不如说我像未出阁的小姑娘,肆意地享受着父爱母爱……就这样,我打着陪伴的幌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蹭饭(陪伴)就成了一种习惯。

  “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七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乔榛以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感恩老伴的一路陪伴。荧屏上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让我潸然泪下,都说结婚久了,夫妻之间就像左手拉右手,只有义务和责任,再找不到浪漫与激情。老公性格内向,在很多事情上又表现的特别木纳,而我则是心直口快的直肠子,什么事都藏不住、掖不住,而且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整天像个炮筒子,年轻时没少跟老公置气。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性变了,再加上这几年老公对两家父母的关照、对孩子的养育让我有更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上,正可谓“你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早些年间,老公曾连续八年被评为总厂劳动模范,那时的我对他很不理解,常用“如果你把我们娘俩看做你岗位上的一台机泵也不至于这么冷落吧”来讥讽他。后来,老公看我实在撑不起家庭的重任,也就激流勇退,转至幕后,陪伴孩子,照顾老人。老公默默的付出也感化了我,这世间最珍贵的是家人、是亲情,尤其是那个一直陪我到老的爱人,如今的我也在试着改变自己,不再那么疯疯癫癫,也尝试着静静地陪在老公身边。

  在陪伴的日子里,让我感受到:家,给人心灵的给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助时的陪伴,绝望时的鼓励,受伤时的安慰、误会后的理解、跌倒时的扶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无论是短暂的陪伴,还是几年的陪伴,间或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陪伴,总能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它是一股欣慰的惬意芬芳。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2017央视《央视朗读者》观后感03-11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03-05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03-30

央视朗读者的观后感02-13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201704-05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作文精选04-05

观看央视《朗读者》观后感03-07

2017央视《朗读者》观后感03-18

央视节日朗读者观后感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