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宝藏》观后感 1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沉积后,清冽却又醉人。
若你仔细观察《国家宝藏》的每一季海报,便会发现“藏”字别有新意,它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藏于腹中,这件青花炉见证了故宫600年的`风风雨雨,此青花炉观其名,就能知其貌。明永乐是它的烧造年代,青花是它的艺术品种,海水江崖纹是其纹饰,三足指其器型,炉说明用途,连起来便构成了“明永乐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其内施白釉,外围通体绘有海水江崖纹,体型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而海水江崖纹更有着独特的含义,纹饰由翻转的海浪山组成,象征着山水相依,守望相护。
现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又被赋予了山河安定,守望相助的全新的时代内涵。
《国家宝藏》观后感 2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 3
在《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里看到科技和历史的结合,高精尖的技术和舞美(舞台美感)应用在文物和历史上感觉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请明星来演绎前世故事,去守护文物是一种既吸引流量又与时俱进的做法。公众人物的影响就是应该往这些方面去引导。 这个节目需要沉下心,需要感慨和自豪。
如今的观众已经慢慢地不在意流量,开始在意实力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见字如面》《今日影评·表演者言》包括《明星大侦探》。现在能看到一档档用了心的节目,说实话,我愿意等,只要你值得等。
以前对一些专业的东西(比如:演技)没有认知,当你见过真正的好东西,你的“品味”自动就会上去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 4
《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既了解了历史,又了解了文化。结合明星守护人推荐和影视表演还原了当时文物诞生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诞生的不易和难得。
在几千年前生产力并不发达,但我们的'祖先们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制造出这一件件举世无双的精美物品。每一件物品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国家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学习他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为民族富强而努力学习,为中国重新走向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拼搏!
《国家宝藏》观后感 5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追求,从第一期节目即可窥见一斑。首期展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这一切,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如此格局开阔、气势磅礴的节目,值得我们继续期待。
《国家宝藏》观后感 6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
它为什么这么火?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国家宝藏》观后感 7
在《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的第三天,同学跟我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非常好看!于是我也去看了《国家宝藏》,看完之后有了很多感想。
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依然风姿绰约,烁烁生辉。在这些国宝的身上,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缘起和漫长岁月的'积淀,镌刻着不屈的民主精神与不灭的人文之光。
我会努力学习历史文化,为我们的珍贵文物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家宝藏》观后感 8
《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首先,《国家宝藏》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
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这样一个文博体裁的节目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央视节目的年轻化,《国家宝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用年轻人关注的点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第二,《国家宝藏》用话题性引发热度
节目播出后,热门话题也没有断过。第一期结束,#乾隆农家乐审美#又被玩坏了。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对于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调侃更是直接被演绎到了真人秀中,这可算是正宗的官方“吐槽”,直接戳中广大年轻受众的点,在网上又掀起了一波热度。而《国家宝藏》也通过这个引发网友共鸣的点,告诉了大家乾隆迷之审美背后的原因,现场科普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而且它的烧制技艺可以说世间仅此一个。
第三,《国家宝藏》用历史和文化引发共鸣
在《国家宝藏》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和电影就已经引发了不小的热度,而此次《国家宝藏》更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达到了另一个顶峰。其实,现在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一定也不比老一辈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增加了年轻人对国家的自信心。
《国家宝藏》正是想借此机会来引发年轻人对于国家自豪感的共鸣,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通过看《国家宝藏》切切实实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匠人精神,不是套话!真的看着看着就跪了!真正的磅礴大气!《国家宝藏》真的做到了,让我们觉得自己和自己身上流淌的古老血液一起沸腾,涣然新生。我才发现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除了说很好看,太好看了,竟然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其他的言语来形容。慢慢安静下来,细细品味。感觉到用演绎前世故事的形式真的让国宝活起来了,尤其是看那个千里江山图…太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了!
没有娱乐圈的乌烟瘴气,没有当红小生小花的辣眼刷屏,通过《国家宝藏》,我们仿佛置身于多年前的净土,仿佛在与先人对话,一切都是鲜活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正如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张国立说的,我们是一个年轻的民族!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观后感 9
春节假期,我看了《国家宝藏》第一季里面的湖南、湖北、河南、上海、故宫博物院各推荐的三件古代文物。
我对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印象最深刻。《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徽宗时期王希孟十八岁时耗时数月完成的,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之作。画中表现了宋朝江山的壮丽美景。王希孟采用了复杂的青绿法,而作画所用的颜料则是一些非常珍贵稀有的宝石、矿石,比如孔雀石、赭石、蓝铜矿。
还有河南博物院里的商鞅方升和莲塘乳鸭图。商鞅方升是战国商鞅变法时用来称麦子的计量容器。如果里面装满麦子的话,就是那时的一升。方升里面刻满了铭文,一段铭文讲述的是秦始皇那段时期的,另一段讲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莲塘乳鸭图是明朝朱刚用氪丝织出来的一幅图。图上的鸭子栩栩如生,而且鸭子旁边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石头上是外深里浅的渐变色。还有一些鸟是单只的,所以有人猜想也许现存的这幅图只是整幅图的`一部分。这幅图最奇妙之处在于,无论正看或是反看,都能看见一模一样的图案,即正反一样。
这些国宝虽然看似冷冰冰的,其实它们含着古代工匠的心血。我还能从国宝中的精细看出工匠们的坚持和主人的爱惜。还有很多的国宝等待我们去探究。
《国家宝藏》观后感 10
悠悠中华文化,漫漫历史长河,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精神。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先生担任001讲解员。第三季的国家宝藏携手了九座文明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期是——2200年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具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作。在这期节目中,节目组请到了一位特别的人物——赵震。他是给兵马俑做“身份证”的人,特别为我们带来了他的故事。
他讲述到,每次一进一号坑,他都会沐浴更衣,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敬畏,在2200年前,我们的祖先创下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文物,他们何能不让我们心中怀有敬佩之心。大屏幕上闪现了他在一号坑中拍摄的.照片,当余晖透过厚重的玻璃洒在兵马俑上,冰冷的他们仿佛被赐予了温度,一排排站立端正的士兵,气势磅礴,穿越历史的长河浮现在我们眼前。
“拍着拍着我一抬头,我......我发现了兵马俑的脸上有指纹,那是2200年前制作兵马俑工匠的指纹。”那是多么的惊奇,放大的图片上,在嘴角的方向,有一个清晰无比的指纹,在这一刻我早已红了眼眶,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就像是2200年前的景象仿佛在眼前。
“在太阳的余晖下,那就是那个帝国的影子。”那是文化伫立的五千年。那是跨越千年的轮回。那是只属于中国的——宝藏。
《国家宝藏》观后感 11
《国家宝藏》第三季开播以来,观众深深震撼于各类国之重器的精湛、大气,感慨于历史回眸中,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的美好和价值。其中,故宫博物院选送的清代金嵌珍珠天球仪让我印象颇深,它是用黄金做成的“天球”模型,有基座、支架、天球三部分,上面用珍珠镶嵌了二十八星宿、三百多个星座和两千两百多颗星。节目中称,它是一件回眸之器、认知之器、激励之器。
“回眸之器”,告诉我们无古不成今,要以古为鉴。说到天文学,我们经常会错误地以为它是一门现代科学,事实上,我们的祖先一直在试图探索黑暗星空的奥秘,我国也是记录在册的最早研究天文的国家之一。金嵌珍珠天球仪浓缩了我国古代历届天文学家孜孜以求的身影,透过它,我们仿佛能看到在无数个本该“日落而息”的夜晚,他们去研究“天官、天福、紫微斗数”,记录“五星、七政与三垣二十八宿”。从“太史令”到“钦天监”到“天文台”,一路演变发展而来,我们以古为鉴、一脉相传,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认知之器”,告诉我们书不可尽信,要敢问星河。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用它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以及运动规律。节目中演员扮演了清朝女科学家王贞仪,在那个女子唯唯诺诺的年代里,她的征途却是星辰大海。在其他古人还在和孩子们讲着“天狗吃日”的`故事的时候,20岁的她已经写了《月食解》来解释月食的原理了;在古人还在相信“天圆地方”的时候,她却在《地圆论》中通过浑天仪证明地球是圆的。她不仅在学术上颇有成就,还写下了“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这样豪迈的诗句,可见,不迷信权威、迷信世俗,才能走实、走好自己的路,才能促进文化的更新迭代。
“激励之器”,告诉我们惜往日荣光,要合作共赢。节目组挑选的这件文物,不得不说用心良苦。天球仪最大的特点在于上面的星象引进了西方的学术,代表星星的珍珠有大有小,从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印记。中国清朝,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他们对西方知识的兴趣从未减弱,体现出清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精美的金嵌珍珠天球仪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大同世界”。
《国家宝藏》观后感 12
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宝刻渊薮,汉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壮志谐风雅,咫尺筑天堂,一千年苏州古典园林;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八表同风,开启中华大一统,两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为了更符合人们的口味,它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剧,生动的将一个个宝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宝物的价值。
节目中一件为“金嵌珍珠天球仪”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这是我国流传至今唯一一件由黄金制成的天球仪,上有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百三十颗星以及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四节气。
这样一件令人惊艳的物品,但却诞生在了我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年代。天文学当时不受皇帝的重视,但却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件宝物让我们知道了当时中国天文学的伟大成人成就,也让观众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头顶这片已经被看厌了的天空,蕴含着的奥秘。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所以无论什么年代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
随着节目的进展,一件件宝物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故事在眼前上演,我们因这些而自豪。有许多人在观看节目前,对文物的来历、背景、故事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过。走进博物馆,看到文物也只是看个新奇,不会再回想。
这个节目,让很多人对我国宝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学习中国文化,来传承中国文化,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观后感 13
最近,我迷上了一个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国家宝藏》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通过讲解古代文物,让我们既学习历史,又了解古代文化。还有帅气、漂亮的明星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我这个小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特别喜欢张国立老师的开场白: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到底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看,霸气而不失活泼。
这个节目共有九大博物馆参与,参展文物27件,件件都是稀世珍宝,我最最喜欢的是以下几件。
《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我们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所处时代为春秋时期。文物修复师王琛与父亲王长青老先生历时3年将其修复完成,是我们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亦是首批严禁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认为我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我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不仅如此,现代航天飞机涡轮发动机就是采用失蜡法技术。
《千里江山图》是宋朝徽宗时期的王希孟所作,我觉得这幅画颜色特别的艳丽,明亮,历经千年仍保持如新。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当时王希孟绘制这副画卷所用颜料均来自纯天然石头研成作画的粉末调配,可用原料寥寥可数,粉末研磨工序繁杂,再加上王希孟的.精湛画艺,才成就了这幅传世名画。更让我佩服的是王希孟当年仅有19岁,对比之下真是自愧不如啊!
《国家宝藏》展出的文物件件都是稀世珍宝,动辄数千年的历史。但对我感触最深,让我一直处于哽咽中的展品是聂耳曾经用过的一把小提琴,聂耳就是用这把小提琴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节目还邀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指挥家于海,他是指挥中国国歌次数最多的人,并且坚持十年为国歌立法。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节目中讲到1990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建立中山站时,在升旗仪式上听到国歌奏响的瞬间,所有人哭成一片。2011年利比亚时局动荡,丢失护照的海外游子,唱国歌自证身份,他们乘坐专机回到祖国后跪地亲吻祖国土地的一瞬,我的眼中蓄满泪花,喉头发紧,哽咽不已,扭头看去,妈妈早已红了眼睛,泪流满面,爸爸的神情也变得十分庄重。剧中的“聂耳”红着眼眶说出“此生不悔入华夏”的那一刻,我的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想必所有的中国人都和我一样吧!节目看似展出的是来自德国的小提琴,但是我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魂。当全场观众在于海等守护人的带领下起立高唱国歌并宣读守护誓言的时候,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这也成为整期节目最催泪的环节。我在电视机前也跟着一起念出:“我是中国人,我们志愿守护聂耳小提琴,守护历史,守护赤子国魂!”节目结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全身充满力量,作为一个中国小学生,我应该承载什么?应该怎么做?此时此刻,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通过观看这个节目,我了解了很多文物,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激起了我学习历史的兴趣,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华夏儿女的骄傲!
《国家宝藏》观后感 14
兵马俑唇上的指纹——跨越千年的工匠之魂
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中,摄影师赵震分享的经历让人动容。在拍摄兵马俑的过程中,他偶然间抬头,竟在兵马俑的嘴唇上发现了一个清晰的指纹。这一刻,仿佛是一次跨越了2200余年的对话,而这指纹恍若是大秦工匠在陶俑上留存了两千年的工匠之魂。
工匠精神,是个老话常提的词汇,从日常家用的瓷碗陶盆,到切磋琢磨的珠宝玉器;从车床生产的螺丝螺帽,到电路板上一个个精密排列的二极管,处处需要工匠精神的细致入微和毫厘不差,都需要匠心、匠意和匠力。
工匠精神,需要秉持着赤诚的匠心。匠心,是心无旁骛之心,也是凝神止水之心,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需要在细微之处下好苦功夫。大国工匠李峰正是在上万次的加工中,找准了自己对事业的定位,那就是聚神专注、精益求精。27年来,经李峰加工后验收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标准、精确无误。工艺生产上细微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巨大变化。也正因如此,拥有一颗专注工艺本身,追求精益求精,不为外物所干扰的匠心,才能真正练就炉火纯青的本领,成为一名行业良匠。
工匠精神,需要有一股认真钻研的匠意。匠意,是钻研琢磨之意,也是沉思反省之意。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埋头苦干,努力错了方向,也只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匠意,就是要多反思,多注重细节,要抓住工作中的失误,找出问题的根源。同是大国工匠的张新停,在面对炮管膛线内部出现“划痕”的维修难题时,他认真分析炮管的结构和尺寸,仔细观察出现划痕的地方,利用力学原理,推算修磨膛线的角度,精选修磨材质,巧妙设计出了细长杆式的维修长炮管工装。沉思反省,仔细钻研问题的匠意,正是他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
工匠精神,需要有源源不竭的匠力。匠力,是无后顾之忧之力,也是全力以赴之力。有恒产者方有恒心,只有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工程师和一线工人们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工艺的钻研和技艺的琢磨中去。而这,正需要各级政府关注和政策上的持续扶持,要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土壤”。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昔日辉煌的秦帝国早已不见,而残存在一个个古朴的陶俑上的工匠之魂,却会一直流传下去,后之视今,如今之视昔,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物勒工名”的传统工匠精神,培育出真正的中国制造!
《国家宝藏》观后感 15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犹如初见,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一眼千年,缄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你是否倾听过那英这一首蕴涵着历史的,饱含着深情的,饱含着沧桑的歌曲?你是否观看过《国家宝藏》这个充斥着国家文物,满载着国家宝藏,满溢着国家文明的节目?假如你有听过,有看过,那你心中是否感受到了无上的荣耀,无比的自傲和无限的感慨呢?你是否有了想要爱护文物,想要传承历史,想要弘扬文化的冲动和想法呢?中华历史贯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亘古今。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也早已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在这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一代代的文化传承者,一个个的宝藏缔造者,一辈辈的文化守护者,让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相识,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起先参加到探讨国宝宝藏,观赏国家宝藏,爱护国家宝藏的行列中来了。而这也就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念以及骄傲感都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另一个层面。总之,《国家宝藏》这一档节目之所以能够博得大众认可,主要的缘由除了他极其关注中华文化,极其重视民族文化,极其酷爱传统文化之外,他还以民族文化为傲慢,以民族文化为骄傲,以守护绚烂宝藏为己任,以弘扬为担当。 《国家宝藏》这一档高大尚的'节目,是立足在中华文化宝库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它通过展示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通过邀请一些专家人士对一件件珍贵文物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演绎文物背后潜在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从而来引导更多的观众去爱上国宝,去爱上文物,去爱护传统,去弘扬历史。
【《国家宝藏》观后感】相关文章:
国家宝藏观后感12-05
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11-08
国家宝藏观后感优秀11-12
[合集]《国家宝藏》观后感09-27
《国家宝藏》观后感15篇11-08
《国家宝藏》观后感14篇11-13
看国家宝藏观后感14篇08-15
《国家宝藏》观后感集锦15篇07-14
国家宝藏节目观后感(精选15篇)09-03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35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