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10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在与亲生妹妹杜思珩分别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年知识分子杜思瀚(陈宝国 饰),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开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为这部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像它的这个开头一样,平实、质朴,或者像陈宝国的表演一样,内敛、节制,但120分钟之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意外,意外的尽头是大爱与感动。
一段离散
做旧的光影里,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3000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也就此开启。
原以为,电影会是群像式的,像是徐徐展开的图卷,满满当当挤下大时代里的老老少少,毕竟三千个孩子背后是三千个家庭,是三千个故事。但,《海的尽头是草原》只讲述其中的一段离散,只讲述这样一个充满遗憾和疼痛的故事。可以说,擅长现实题材创作的导演尔冬升,这一次把他的镜头透过宏大的背景,对准了这卷史册中的平凡家庭和个体,细心勾勒出一幅感动人心的温情画卷。导演自己说,在影片创作期间,他和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手边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当年真实的“国家孩子”。但他也说,无论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是博纳影业,出品方一直都说只想要一个能令人感动的戏,“那我知道了,我尽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来。我也不敢用‘大爱’这种词,我觉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现出来,就好。就用很简单的方法去做,没有想太多。”
一个心结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收获了来自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呵护,原以为哪怕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朴素而深沉的善心会成为他们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会很快适应草原,爱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爱上草原额吉、阿爸和兄长。但没想到,从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拉拉杂杂花了近一个小时,现实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一句问答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但她失败了,她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半段平稳铺垫之后,电影的最后20分钟可以说充满了意外。但因为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最后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时代。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这一刻,叫人泪涌。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曾经有过,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曾经有过,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特别动人的一个。”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2
中秋节的时候,总是刷到《海的尽头是草原》的相关物料,大概是从小生活在内蒙古的缘故,因此那段和内蒙古有关的历史,便多看了一眼。
不看不要紧,一看便走了心。第一时间去搜索有没有排片,很可惜我家所在的小镇暂时还没有,便想着等收假回单位上班后就去万达看。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收到公司群里发的文化团建活动链接,刚好便是组织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影片,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很多影评里都说,情节有点虐,比较好哭,出发的时候我很识相地给自己带了一包纸巾,但终归是因为身边都是同事,强忍住眼泪一张都没有用到。可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走出电影院后的直观感受,依旧是:眼泪不值钱,但影片值得。
01
前有《隐入尘烟》“逆袭”成功留下的后劲儿还没过去,《海的尽头是草原》就选择在9月9日上映,恰逢中秋时节,光听影片名字就不难猜出走的是慢节奏的温情路线,看样子又要给2022年的岁末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时间上来看,作品是具备戳中观众心理防线的天时条件的,特别是疫情下的团圆,亲情与守望或许会变得更加清晰而刻骨,这让人在观看影片之时,会对作品传递出来的世界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实在没进入到电影院之前,我和很多没看过影片的人有相似的顾虑,关于导演是尔冬升这件事,不免会生出一些感慨:一个长期以悬疑刑侦等题材而闻名的香港导演,在以偏远地区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中,能恰如其分地阐述出那段厚重历史背后的人间百态吗?会不会高开低走?
事实证明,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温情而不刻意煽情,追忆而不热衷诉苦,当真实的历史通过影视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即便时间已过一甲子之久,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人,还是能穿越时间的更迭get到那些主人公们的悲喜哀愁。
电影的背景取材于新中国历史上真实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1959-1961年的饥荒威胁,致使江浙等地孤儿院不堪重负,大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不得不向全国其他受灾稍轻的地方求援。
此时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乌兰夫牵头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
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南方孤儿们而言,虽然背井离乡一辈子都难以见到亲人必将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记忆,但相比于饿死的亲人的怀里,能在异地他乡长出新的生命却也显得格外幸运。
虽然学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但接纳新的家人,是爱跨越山海,链接草原和沿海的双向奔赴。
留在孩童记忆中那些伤痛与不安,或许会衍生出新的情绪和矛盾,但终将被人间大爱一一治愈。
02
没看影片之前我就在想,这个片名虽然诗意,但总觉得逻辑上讲不通,海的尽头怎么可能是草原呢?看完以后懂了,因为爱的尽头是奉献......
草原是那三千孤儿最终的归宿,是他们生命的托底。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具有浓重现实色彩的电影,影片从一对分离几十年的孪生兄妹杜思瀚与杜思珩的命运出发,凝视那个动荡年代下,掩藏在物质匮乏背后的精神困境。特别是有关血缘亲情的艰难抉择,将一个时代的丑陋与悲哀,无奈与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孤儿院中女孩儿占据大多数时,其实就是对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呐喊。所以影片最后当杜思瀚泪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问她有没有恨过时,其实无论是杜思珩还是观众都明白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真相是多么伤人。
当初杜思瀚无意间听到母亲和别人的对话可能要送走他们兄妹俩其中一个,虽然影片台词给出的答案是留下身体较弱的那个,所以偷听到的杜思瀚毫不犹豫冲进雨里把自己淋到生病才幸免流落到孤儿院,可即便没有这一茬,我们也能窥探到那些不言自明的时代烙印。
归根结底,这不是灾荒之年为了活命母亲选择留下了谁,而是时代背景逼着她要送走谁。
所以,杜思珩这个名字是母亲的心病,也是哥哥杜思瀚的愧疚;所以,即便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母亲临终之际依旧心心念念着被自己亲手送走的女儿;所以,即便因为绝症只剩几个月生命的杜思瀚跋涉千里只为找到妹妹。或许,时隔多年他们心中所求早已不是能否团圆,而是能见最后一面的心安。
可能在观众眼里,这一家三口都挺自私的,其实这种理解也无可厚非,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如果母亲和哥哥身体都很好,没有老年痴呆,也没有绝症,家庭美满,儿孙满堂,或许他们就不会那般迫切地要寻亲。
如果妈妈没有亲手把杜思珩送到孤儿院门口,最后和她承诺了一句“妈妈一定会接你走”的谎言,还被小伙伴无情戳穿,或许杜思珩的心里就不会种下偏执和仇恨的种子。所以,最后她和马正元携粮出逃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作为影片催泪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为了救这两个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没,那一刻反而让人特别气愤,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却死了,像杜思珩这种就是典型的喂不熟的白眼狼!
可是吐槽归吐槽,回头想想那木汗这个说不了清晰话的角色,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诀别和嘱托,寥寥几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一个内心没有光的女孩。
似乎也能理解了,一个背井离乡充满仇恨和执拗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呢?一个从小丢了伞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么去给别人撑伞呢?
03
说到底,每个人都生而平凡,内心都有自己的私欲,只是有些人的私心在人间大爱的渲染里,显得渺小而隐晦。
不同于杜思珩张扬而毫不掩饰的自私,额吉萨仁娜的私心是儿子到了适婚年纪却因为嗓子坏掉而找不到媳妇而产生。因此,她收养杜思珩后也有“童养媳”的想法,这样的念头在她和伊德尔躺在蒙古包希望他留下来一起照顾孩子时有所表露,在她将首饰交给杜思珩时第一次被放大。
而那木汗一直以来对杜思珩的照顾也并非完全是单纯哥哥对妹妹的喜爱,面对长大后马正元和杜思珩第一次相见时眼神中的意味,他吃醋了。
可是这一对草原母子的私心,和他们对杜思珩发自内心的爱相比起来,微不足道。所以才能说出,如果妹妹执意要回上海,那便由她去吧。
因此,面对流沙,那木汗才舍身相救;在他死后,萨仁娜依然爱着杜思珩,为爱“和解”,诚然如主演马苏受访时说的那样,这个作品告诉人的哲思,是学会与世界和解,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
这大概就是相认那一刻,当亲生哥哥杜思瀚泪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时,他内心千帆过尽,而她却已经毫无波澜。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于杜思珩来说,从不愿相见到最终得见,杜思珩于她而言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如她所言,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这种要回归原生家庭的执念就没有了。
或许当她决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她也终于和曾经的家庭告别,与至亲和解,不见,不念。
当百岁的萨仁娜和儿孙满堂的杜思珩面对夕阳,当她隔着时空和女儿的亲生母亲对话: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给了我当她额吉的机会。
影片最后的结局看上去似乎是大团圆,却也不是强行的he,因为每个人最终都因为爱而与自己和解了。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3
故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说起,由于新中国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南方孤儿聚多且营养不足,内蒙古政府主动承担责任,将三千多孤儿接去大草原。
以小见大的手法,将时代大背景缩影为两个小家庭的岁月碰撞,无论是杜思珩,还是那木汗,选择任何一个平行空间的身份,都会留下刻骨的遗憾。她是母亲的牵挂,那木汗又是她的牵挂,当你留在哪个世界,都会发生属于这个世界的磁场效应,或许上天早有安排,或许世界本就是自己创造的。
杜思珩是时代的幸运儿,她有两个母亲的爱护、父亲的关爱和哥哥们的疼爱。在鬓发斑白之时,见到自己的亲生哥哥,岁月蹉跎,心怀坦荡,既然选择代替别人活下去,也不曾退缩,只是多了份平行世界的痛苦与思念。
三千个像她一样的孤儿,都是这样的幸运吗,答案肯定是不。但我们祈祷,他们世世幸福,平平安安。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4
看完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后,我觉得尔冬升导演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观众的情感,影片情感方面的处理非常细腻,以至于恍惚间让我觉得不像中国电影。而镜头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和内蒙熟悉的场景和年代感,把中国当时的经济情况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体现的淋漓尽致,大环境下小人物的艰辛让当下的我们也同样感同身受。不管过了多少年,早已年迈的母亲临终时话不多,却句句离不开对失联多年的女儿的思念,以及对抛弃女儿的愧疚。
“思念”这个词没有从任何一个人口中说出来,“杜思珩”这个名字却无时不在,“愧疚”这个词也同样没有从任何一个人的口中说出,但是每个人低头沉默时,眼眸中闪过的情绪都含有一丝愧疚。陈宝国饰演的杜思瀚童年时为了留在母亲身边,故意淋雨生病,成年后也以工作忙为借口逃避和母亲一起寻找妹妹,却在母亲暮年、得知自己患有绝症时才敢踏出寻找妹妹的脚步,让自己有生之年不留遗憾,而一段过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也即将慢慢展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内蒙草原和南方城市上海完全不是一个画风,虽然人们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相比嘈杂拥挤的上海,中国的内蒙草原让人豁然开朗,来到这里的小杜思珩执拗的带着母亲给的小毛巾不放手,可是我觉得其实她早已对这里的额吉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虽然执念很深,杜思珩依然带着观众领略到了草原人的热情豪爽、宽容,对大自然的敬仰以及顺应自然和命运的乐观精神。来到了辽阔的内蒙草原,尔冬升导演的镜头里即使没有万马奔腾,跟着那几个草原汉子在草原上骑着骏马奔跑追逐,身姿挺拔,狂野又潇洒。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一段不长的历史,人类却经历了一生,风云变换,时代和人的心境都发生了改变,新的牵挂不断出现,旧的事情就不得不一个接一个的放下,与大小无关,与血缘无关,或许这只是“命运的指引”。影片结尾那句“我们共同的女儿”让我热泪盈眶。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5
首先,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这个事情,有点惊讶。可能因为生活在北方,从小到大,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这让我对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苦阶段更加了解了。苦难时期民风淳朴,全国人民互帮互助,无论什么时候,都很让老百姓感动。也不愧是优秀的尔冬升导演。整部电影几乎都是蒙古族素人出演,可谓是原汁原味的蒙古味道了。
大草原上的美食,娱乐,居住,等等,都蕴含了马背上民族的各种情感。我还是第一次一次性听这么多蒙语,感觉像到了另一个国度。尤其是马苏,不光演的好,我以为她的台词都是对嘴型后期配音的,没想到是原声啊。还有王锵饰演的那木汗也太可爱了,骑着马奔驰在大草原上,活脱脱的一个白马王子。此起彼伏的绿色地毯,一直延伸到远处看不见,慢慢的与蓝天白云相接。草原人民眼界开阔,心胸自然能够包容天地。这不是他们的善良,而是他们的大爱。尔冬升导演镜头下的大草原,美丽辽阔,活力热情,又让我对草原的向往,多增添了几分。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6
八千孤儿入蒙的往事,感情调动到位,泪点甚多。剧作工整,很多前面出现的小细节,到后面发现都被用到,原本随口带过的东西其实都是铺垫。草原风土人情的展现融入叙事之中,并不刻奇但又处处点到。接纳一个孩子,对领养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有很多艰难,一个倔强的女孩如何一步步接受养父母,如何放不下对过去的追问,又如何最后埋葬过去以新身份新生,影片主线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情感的复杂、爱的深沉。
老年寻亲路上的胶片相机最后意外曝光并没有留下记录,胶片本身就是旧物(又跟胶片电影时代有所暗指),连着旧事本身都已消散,不留痕迹,跟埋葬往事把自己抹去的女主、相认又分离发生过又没有记录的现实,都相互映衬,体现了影片的作者性一面。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7
昨天有幸去看了尔导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新片的首映,观影中被故事的温柔打动了,感动的模糊了双眼。不管是当初历史上的民族大爱,还是故事里额吉一家,对于妹妹的温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电影从一个双胞胎哥哥寻找妹妹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全国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后,将三千名孤儿送入草原,由淳朴的牧民来收养的孤儿的真实故事…
虽好整体剧情很平淡,但就是这种平淡的剧情才能更打动观众的心!所有演员们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陈宝国老师不愧是老戏骨,每个细节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处,堪称惊喜之作,有笑点,泪点也多,演员演技都不错,尤其是马苏,把牧民伟大母亲演的活灵活现,没想到电影中出现的蒙语都是她通过背诵记忆发音来完成的。第一次演电影的阿云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云嘎用温柔与帅兼备的`那种成熟的且负责任的演绎很值得肯定!小演员罗意淳尤其最最让人惊喜的,她的倔强及机灵的感觉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欢了!看了这部电影非常想去看看辽阔的草原,他的壮美,还有内蒙人的善良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如同画卷一般呈现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着的,也时刻浸润着人心的。影片整体是真实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实而感人,有爱能跨越一切山海!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8
影片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蓝本,用细腻的镜头感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往事,感受到那种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大爱。尔冬升导演这次还是以平常人的视角,用现代和回忆双条线交叉进行,为我们娓娓道来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影片除了让我们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的壮阔美丽之外,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民那种善良淳朴,这次最大惊喜就是马苏。
没想到这次她会灰头土脸真实演绎了一个付出全部爱和真心的内蒙额吉。而且全程用蒙语。原来不明白片名的意义,看完之后才略晓其中含义——海洋有时波涛汹涌,让人容易产生不安恐慌,就好比入蒙之前发生的状况。只有无私的大爱和胸怀才能驱散这种阴霾。就像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样。真的是56个民族永远团结如一家。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9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感谢尔冬升导演,将一段关于爱的尘封历史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方式展现给2022年的观众,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挚动人。打动我的,不仅是片中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景色,无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闹的那达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陈宝国老师扮演的双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线索人物,他对同胞亲生妹妹的寻找和追忆,一路带领着观众回顾那段动人往事。我们今天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漫天风沙、豺狼出没、物资匮乏,对于当年草原牧民们来说,他们还是尽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粮食和爱哺育了这些新中国的孤儿们,让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栋梁之才。
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蒙语,有很多蒙古族演员出演,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汉族演员马苏扮演的萨仁娜额吉,全程几乎都说蒙语,无论造型、神态还是动作都非常贴近蒙古族妇女,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柔无私奉献的母亲,特别令人惊艳。扮演她儿子那木汗的王锵,则将一个寡言沉默却勇敢有担当的哥哥演得非常动人,他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节非常催泪。再次感谢尔冬升导演,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比感人的历史往事,只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0
很久没有去过草原了,对草原连绵无尽一直是心心念念。今晚看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满足我心里对草原的无限憧憬!原汁原味的视觉享受。此部电影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描述了一段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将上世纪五十年代情景展现在电影中,电影色调有浓厚的历史感,镜头通过不同视角进行拍摄。令人惊讶的是剧中的恶狼也是真的!在电影中有很多素人(当地居民),还有蒙古当地的演员,贴近实际。电影中草原是那样和谐美好,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远处牛羊成群结对,小孩子们在嘻戏,少年们赶马放羊。治愈观众的心灵。影片情绪饱满,在这里最要称赞的就是马苏的演技。
汉族人马苏为了拍摄此部电影学习蒙古语数月,树立出良好的草原人民形象。马苏饰演的萨仁娜,从眼神中就透露出浓浓的牧民热情与淳朴。最后的哭戏,也哭在我的心坎里,崩溃就在那一瞬间我也不禁落泪。演员陈宝国,老戏骨,演技无可挑剔,真实动人,每一滴眼泪都是发自内心的悲伤。人性之美,都蕴含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娓娓道来。饰演草原阿爸(阿云嘎)演出草原人民宽广胸怀与善良的心灵,用无私的爱接纳了来自遥远南方的孩子。哥哥那木汗(王锵)演出草原人民有种骨子里的热情,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一个素不相识识的南方孩子。是那么的真诚。电影从民族精神上、情怀上还原了当时那一代人。丁程鑫饰演少年马正元,首次登上大银幕便展现出不俗演技。一个实力与魅力兼具的演员,为观众奉上一个充满诚意又无比动人的故事。这是一部讴歌民族团结、传递人间真情与人间大爱的动人之作。展现出草原人民质朴善良的心灵如海般孕育出辽阔的爱!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8篇)09-27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精选11篇)09-28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11篇)09-28
有关《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6篇)09-27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7篇)09-28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通用6篇)09-28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6篇)09-28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8篇)09-28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6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