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入殓师》观后感:一部值得细思的好电影

时间:2017-08-02 09:08:5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入殓师》观后感:一部值得细思的好电影

  导语:电影《入殓师》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彩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入殓师》观后感:一部值得细思的好电影

  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日本电影从来不缺乏中国观众,但如果问及他们对电影的观后感,他们的回答往往与电影的主题南辕北辙。即便将其解释为“丰富了作者的思想”,但认真品味后仍会发现他们离题太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本人以为责任首先在中国的影评人,他们对日本电影的评介不够或出现偏差。作为观众思想的引导者,影评人处于航标灯位置,保持灯塔高度,增强灯光强度,这样才能起到打破黑暗,引领观众走上正确方向的作用,但现实令人遗憾。不少中国的日本电影影评人,他们或许是对中国电影外行而转行到外国电影、日本电影。他们既不了解日本的社会、历史、文化、日本人的思维习惯等,更不了解结果于这种土壤中的精神产品-电影,似茶叶品评师去鉴定香水,不出错才怪。比如对日本电影《入殓师》的评介,有中国观众结合自己亲人从死亡到进殡仪馆、火葬场的亲身经历,把日本电影《入殓师》作为比对的对象,进而得出日本人尊重死者,而中国人粗暴对待故人的结论。这种将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日本虚构的电影进行对比,接着就轻易下结论的方式、方法,既无助于提升日本人的道德水准以及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的欣赏水平,同时也侮辱了日本电影导演的智慧。日本导演绝不会拍摄一部单纯赞美、咏叹殡葬行业的巨片。日本导演的深刻与中国观众对现实的愤怒之间存在云壤之别,日本导演如果知道中国观众如此解读一定会拭泪痛哭,而这种巨大偏差也正是中国观众误解读的典型事例。

  本人是这样理解这部电影的。

  故事梗概

  序幕

  狂风暴雪中,一对工作搭档坐在汽车上,主人公自述从东京回到山形县两个月。接着镜头转换,晴朗天空下出现了一栋孤零零的房子,屋外放置的花圈显示这里正在举行丧礼,专程开车赶到的两个人是进行遗体处理的“入殓师”。

  电影正式开始。

  序幕时的“入殓师”现作为一个大型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员出场,乐团中的所有成员都在十分投入地演奏,舞台上全神贯注的乐队成员与观众席上稀少的观众不成比例,特写镜头下的一名听众愁眉苦脸。

  演奏结束后,他被介绍是乐团的老板,老板对所有人艰难地吐出了两个字:“解散”。所有人都瞬间失业,各自匆忙离开了现场。

  大提琴师回家一个人对着自己的大提琴发呆,这时女主角-妻子出场,她兴高采烈地告诉他,有人送来了今早刚钓回的章鱼。得知丈夫突然失业,妻子尽管难过,但仍想通过下厨房做顿美食冲淡悲伤气氛(1)[1],这时意外发生了,章鱼还是活的,掉在地板上仍在蠕动。夫妻俩决定将章鱼“放生”。可章鱼入水后反而死了。

  章鱼的生死似乎在提醒男主角:离开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要死亡,男主角决定返回故乡-山形县。

  小夫妻俩回到家乡山形县,夫妻俩开始了温馨的晚餐(2)。

  次日男主角“按图索骥”去找工作。

  这时社长回来了,男主角郑重其事地将履历书递交给了社长,而社长连看都没看就丢弃在沙发旁,接着问“能否长期干?”当得到“可以”的回答后,社长立刻说“录用了,然后就对女职员下令去印名片。一方急着问工作内容;另一方却用“待遇”来吸引求职者。

  除了广告上的“NK”是“纳棺”缩写这一工作内容社长解释说是“印错了”之外,其余广告上所说的都兑现了。月收入五十万。正当男主角犹豫之时,社长已将当日的工资塞给了他,男主角推辞,社长说了句今后多次使用的口头禅:“别当回事”。

  男主角在回家途中买回了妻子喜欢吃的高价牛肉。

  妻子说晚餐是牛肉火锅(3)

  第一次工作是装扮死者,拍摄“入殓”的教学片。

  第一次接触真正的遗体是为一个死去两周的老太太收尸,回家路上高中生指他为“臭源”,他去澡堂拼命洗。回家出现异常举动,深夜独自一人拉琴。

  早晨,男主角一人独自来到河边。他在这里看到了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2],浴室看门人从身边走过,鼓励大马哈鱼“加油”、“加油”。男主角自言自语道:“拼命往上游奔也无法免除一死。明知这一结果,为何还要拼命呢?!(“往上游走”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在社会上获取更高地位)浴室看门人回应:“这就是自然规律”。这时社长出现在桥上,他从车里高声呼唤道:“跟我一起去吃饭吧,这是社长命令。”“一起去找饭吃”是“一起去干活”的隐语。社长从驾驶席换到助手席,等男主角上车去“吃饭”。

  他们俩因为迟到五分钟而遭到死者家属的呵斥,对方骂他们“你们不就是靠吃死人饭的吗?”

  这次是为一个中年女子送终(二)(5)。

  当晚夫妻俩一起去澡堂洗澡,从澡堂出来后两人约定一起去一间酒吧,而这间酒吧就是自己家。两人轻松地对话,男主角谈起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喜爱的唱片。

  当晚男主角再次深夜外出工作。次日早晨在公司,公司女职员说她来自带广[3],与男友私奔时将孩子抛弃,后漂流到当地在酒吧间当陪酒女,因酒吧间老板娘去世而认识了“NK代理店”的社长,一切表明她与社长关系非同一般。

  大悟夸赞她泡的茶“很好喝”。

  当天下班后再次偶遇老同学,老同学的态度与上次见面时截然不同,他呵斥男主角不找个正经工作干。回家后也因妻子知道了他的工作内容而遭到斥责,妻子回了娘家。

  男主角继续从事他的工作。

  在为一个年轻女孩“入殓”时,因被骂“入殓师”工作是赎罪,男主角崩溃了,他下定决心要辞职。女职员要他本人亲自向社长提出。

  在社长的房间,社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使男主角回心转意。

  镜头回到序幕时,接受了变性手术的死者死于自杀(五),而他之所以如此实际上也是为了生存。

  男主角终于“大彻大悟”,他彻底领悟所有人干的一切都是为了吃饭、生存。

  圣诞晚餐吃炸鸡(6),社长提议男主角演奏一曲。

  当初靠拉大提琴“吃饭”的男主角如今靠当入殓师“吃饭”,大提琴成为“业余爱好”,此时他拉琴为大家“佐餐”。

  此后拉琴与为逝者化妆的镜头多次交替出现,第六次是为一个老太太;第七次是为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孩子。冬去春来,男主角狼吞虎咽地吃着法式面包(7)、日本寿司(8)。第八次是为一个老头化妆,接着九个、十个,都是瞬间用镜头带过。

  某日男主角提着饭盒(9)回家,意外地发现妻子竟然主动地回来了,妻子告知自己已经怀孕。

  妻子再次劝丈夫改行,这时又来了一个电话。丈夫再次外出“干活”。

  男主角经历了“入殓”人生中的又一个高潮。

  他赶去澡堂为老板娘化妆。更令人惊讶的是:澡堂看门老头竟然是个焚尸工,下日本象棋是他的“业余爱好”。

  男主角的下一个“活”,竟然是为三十年音讯全无的父亲“入殓”。

  儿子用娴熟的手法,让父亲安详、庄重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一、中国语境下产生的中国式解读

  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出现误读丝毫不奇怪,因为中国观众对电影的解读往往建立在中国的经历以及中国的语境之上。

  与日本同样,中国也存在就业歧视。中国人通常对殡葬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为了消除歧视,政府进行了各种努力。首先在职业定性上将其定位于事业单位,属民政局管理。其次是政府在宣传上对该行业有一定的倾斜。殡葬行业承担的重任与社会的目光成反比,他们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平”,因此要大力宣传他们,以达到消除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的目的。中国有劳模制度,每年到了一定时期,各行各业都要推选一个代表当“劳模”。在民政部门中,最具代表性的通常是殡葬工作者。该部门属政府要大力宣传的部门。

  对他们的宣传已经有了一种公式:普通人从事“不普通”的工作,政府希望通过宣传,还原他们为“普通工作的普通人”。

  中国通常的公式是介绍“美女化妆师”。她们天生丽质,与通常的女孩没有任何区别,爱美也爱流泪,喜欢购物,工作之余会与朋友一起去唱K、看电影、逛街等等。但是不能参加亲朋的喜庆活动,回家后被冷淡对待,孩子也不敢在学校公开父母的职业,最怕出席孩子的家长会。

  面对社会的歧视与冷漠,他们依然不放弃,继续努力工作。在死者家属的赞美与鼓励中获得满足感,常在节假日加班,工作之余认真学习医学、解剖学、人体构造、化妆技术等,可以对各种疑难遗体进行处理,地震、海啸、交通事故等各种变形遗体都能处理到最好。

  社会上对婚礼主持人、救死扶伤的医生大加赞美,他们风光鲜亮,但与亲人生死别离的事每个家庭也同样会遇到,它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可社会上唯独对死亡持不同态度,殡葬从业者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异样目光下,宣传者呼吁全社会不应忘记他们的存在。

  正是在中国的上述语境之下,中国观众才易于从两国殡葬业的层面上进行对比,进而得出“日本人工作认真”,他们对死者“更尊重”的结论。还有从文化的角度上说“日本文化特殊”,因为电影中有几个死者家属在葬礼上不但没有流泪哭泣,反而喜笑颜开的场面,他们把“白事”办成了“红事”。

  二、思想透过细节反应出来

  1、巧用人名

  男主角名“小林大悟”,“小”与“大”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大”还是“大悟”。“大彻大悟”的男主角与女主角“美香”是一对夫妻。殡葬业在日本人看来是“脏”、“臭”的行业,导演安排从事“臭”、“脏”工作的“大悟”养活妻子“美香”。 社长名“佐佐木”,“佐佐”日语读“sasa”,在日语中是“小、细竹”的意思,它与“小林”在语义上相近。

  大悟处理完首具尸体后的回家路上,在公交车上被中学生指为“臭源”,大悟赶忙去澡堂冲洗“臭味”及“晦气”。回家看到餐桌上的死鸡,这让他立刻联想起当日处理的死人尸体,因此抱住妻子“美香”,拼命嗅她身上的香味。妻子不知其中原委,虽然拒绝,但依然被大悟主导。

  下一次大悟则没有这么幸运。当美香后来得知大悟从事殡葬业之后,大悟再次想通过拥抱安慰妻子,但这次却遭到美香的断然拒绝,她说“脏”、“不准碰我”。

  在电影中,遗体成为了一个媒介,镜头在追踪遗体处理的过程中,进入了日本的不同人家,不同人家中的不同人物折射出日本社会中的不同生相,它反映出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它们出现在大悟从事“入殓师”的路途中,每个事例都对他坚定信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第二具遗体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女死者名“尚美”。日语是“依然美”、“仍然美”的意思。

  第四具名“美雪”。在日语中,“雪”与“行”同音(yuki),“雪”是女孩名字,通过与“行”同音及葬礼上的争吵场面,寓意女孩完美地“走了”。“走”与“没走”又是一种对立,“走”指“逝者”;“不走”、“没走”的是活着的人。死者是一个青年叛逆者,处于反抗期的少女,与其说父母疏于管理,不如说这类年轻人根本不服管。年纪青青,既没有充分享受生活,也没有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父母好容易将他们养大成人,却因交通事故先于父母而辞世,但不管怎么说,年轻的叛逆者为贯彻自己的意志离开了人世,她死在了自己的追求中。死者是一个只对自己负责的年轻人;男主角大悟,既是人夫又是未出生孩子的父亲,他既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妻子、下一代负责,他是一家之长,拿钱回家养家比什么都重要,而且这才是高于一切的负责任行为。大悟一直认为自己父亲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坏榜样,而他要做一个有责任的男子汉。即便从事受到社会歧视的职业,只要拿钱养家,也比抛弃妻小要好。与其贯彻自己主张死,不如屈从社会活。社会刚性需求约束了人的形状。

  第五个死者名叫“止夫”,他是一个变性人。

  死者是一个美貌女子,社长在角落悄悄提醒说她死于烧炭自杀;大悟一边为死者擦拭身体,一边为如此美女自杀感到不解并叹息。而此后的发展出人意表:女装的死者其实是个男性。

  死者母亲认为如果当初生下的是个女儿,他就没有必要遭这么大的罪,也就不会自杀了。而父亲在葬礼结束后说,自从儿子变性之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总跟人吵架。这表明死者生前曾为变性问题烦恼,最终因无法克服来自自我以及社会的压力,用一死解脱。即便在如今富裕的日本,男性选择当“人妖”,多是冲着这个职业容易挣钱。年轻小伙子当初选择当“人妖”,应也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死者父亲说,无论男儿、女儿,都是我的孩子。意思是:活下去比什么都好!

  进天堂时也想以女儿之身进入。日本版本的“生男不如生女好”。

  如果说死者改变的是内在的身体的话,那么大悟改变的是外在的职业。巨大落差同样存在于大悟身上。大悟在东京干的是“体面”活,靠拉大提琴为生,可回到家乡山形后却改行从事殡葬业。虽然两者改变的内容各有不同,但是为了生活而改变却是不变的事实。死容易活着难,这就是现实,大悟选择活着,哪怕从事存在社会歧视的殡葬业。能够克服高雅拉琴与低俗殡葬的巨大落差才是真正男子汉。

  “不高雅毋宁死”;“顶不住压力就去死”,这在大悟看来都是不可取的。

  2、对电影的“条块分割”

  (1)、以主人公的工作地点来划分:东京以及家乡山形县。工作内容也因此划分为两个部分。在东京拉大提琴,在家乡是“入殓师”。前者用灵巧手指奏出美妙音乐;后者则是为死者擦拭身体、化妆、更衣。相对在东京工作时间短暂,电影上在家乡山形县的工作没有终点。拉琴始于幼儿园时代,自小受到过严格训练,无论时间还是精力,包括购买大提琴,男主角都付出巨大,与此相反,殡葬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更多付出在于抗拒社会歧视。虽然存在“高雅”与“低下”、“洁”与“秽”之分,但社会需求决定一切。好似水与石头的关系,石头再坚硬、沉重,也要服从于柔软的'水。

  (2)、以妻子是否在丈夫身边为基点划分,可分为离家与重返两部分。妻子跟随丈夫从东京到回家乡。在家乡,又分为不知与知道丈夫工作的先后不同态度两大块。从最初不知到怀疑到知道后态度完全转变。

  回家后的第一顿晚餐,大悟心不在焉地翻看报纸中夹着的广告,一个“职业经历、年龄不问,高收入,工作时间短,正式工待遇”的广告立刻引起男主角的注意。广告发布者为“NK代理店”。

  男主角一看广告就找到了工作,而且回到家乡的房子是两年前去世的母亲留下来的,既舒适又不用交租,一切顺利得“让人不知所措”。妻子像个欢快的麻雀,不停地追问工作内容,但丈夫回答时躲躲闪闪。妻子误认为丈夫在婚庆公司工作,他仍可继续拉他喜欢的大提琴。

  首日上班的首个工作是前往一个专门的摄影棚,在那拍摄处理遗体的教学片。大悟扮死者,社长则是“入殓师”,亲自为作为模特的大悟刮胡子、清洗身体。在装扮死者的过程中脸被刮破,回家后妻子问及,男主角用社长的口头禅敷衍:“别当回事”。

  入殓师的确“不需要什么工作经验”,大悟事事略显笨拙证明他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

  大悟真正开始工作的机会不久后不期而至,而且首次接触尸体就是一具高度腐烂的、老人的尸体(一)[4],社长事前说“只在边上看就行了”,但到达现场后他必须要帮忙。死者死后两周才被发现,房间里到处蛆虫乱爬,充满腐臭味,大悟开始呕吐。

  工作结束后的回家路上,一切都开始异常。

  公交车上的女高中生们窃窃私语,说闻到异常气味,而且说“元凶”是大悟,他急忙中途下车去洗澡。他想用拼命洗涤的方式除尽身上的“污秽”。

  洗浴前遇到一边下日本象棋一边为浴室守门的老头;洗浴结束后遇到老板娘和她儿子一家,后者是男主角的中学同学,他来劝母亲放弃这个“不体面”的工作,但遭母亲拒绝。老板娘要孙女学男主角的样,今后干“体面”工作。从浴室回家后,妻子将晚餐的火锅料端上饭桌,看到大盘子里的死鸡(4),丈夫联想起当日处理的死尸、恶臭,丈夫完全没有了食欲,趴在妻子身上拼命嗅香味。当夜丈夫无法入睡,他用拉琴来排遣心中对未来的不安,琴盒里有一块父亲留下的石头。妻子在被窝中听到琴声,露出甜美的笑容,丈夫与妻子对夜半琴声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有天半夜里接到公司女职员打来的一个电话,她要求男主角立刻前往一间酒店,说那里有一个人上吊自杀(三)。这是男主角收次一人担纲。妻子装睡着,但她已敏锐地察觉丈夫有什么事瞒着她。

  大悟某日回家后立刻感觉家中气氛异样,楼下的起居间既无灯光也没有妻子身影,更没有准备好的晚饭。他匆忙上楼后发现妻子满脸愠色,妻子要他解释录像带中充当死人模特是怎么回事,还说已经通过侦探公司调查了他的职业。

  不知丈夫职业时,妻子看到丈夫带回来好吃的高兴;知道了丈夫的职业后,妻子说他“丢人”。要他“辞职”,“辞职后再来我妈家接我回来。”

  因工作、“饭碗”问题,小夫妻分开了。

  妻子最后自己回来了。这时她告知丈夫一个意外的消息:自己有了身孕。妻子多了一个劝丈夫回心转意的筹码,她以“将来无法对孩子说明父亲的职业,孩子会被同伴欺负”为由,再次劝丈夫辞职。从小失去父爱的大悟一直对“不负责任的父亲”怨气最大。

  (3)、与“有姓名“死者相对的是“无姓名”死者;从处理死者上来划分,又可分为一般及亲友两部分。

  无姓名死者有活到高龄辞世的老太太、老大爷,他们死亡时亲人没有眼泪,而是破涕而笑,子女们为他们充分享受了人生后离开这个世界而高兴,葬礼变成了庆贺。大家一起为老奶奶穿上她喜欢的长袜;几个女子在老爷爷脸上留下了吻痕。高寿者辞世是一种喜悦,而年轻人离开则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

  大悟处理的最后两具尸体,时间是在妻子重返之后,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吃东西”的镜头。后两个人物对解开大悟心中谜团起了巨大作用。

  大悟与两个死者最亲近,但并不熟悉;貌似熟悉,实际上却最不了解。表像与深层,只有在阴阳转换时才掀开了面纱。

  浴室老板娘名“艳子”,是个爱美的单身母亲。大悟为她化妆时,特意挑选了一条她生前喜欢的纱巾系在她脖子上,让她在人生最后的瞬间依然艳丽。而让人吃惊的是,她的同居男友出现在了火葬场,是个焚尸工。当初她儿子极力规劝母亲放弃澡堂工作,或许也是由于他知道母亲的同居男友是个焚尸工的缘故。

  此后再传来父亲的噩耗,他并没有像大悟听说的那样,与一个女子私奔,而是自己离家出走,靠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费以及居所,在小渔村一直一人干到死。他没留下什么遗产,这就是日本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父亲将作为谋生手段的酒吧留给了大悟及母亲。

  父子俩阴阳两隔的“无言结局”,使所有疑惑、传闻不攻自破,大悟对父亲的积怨顿时冰释,大悟为父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让父亲安详、庄重地躺在一个豪华的棺材里。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情况”,这是日本一个著名的成语,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悲欢永远互为表里。

  大悟与父亲之间的纽带是父子俩分别之前交换的石头。父亲生前给了大悟一块大的,临死时父亲手中还紧握着一块小的。石头寄寓了父亲对儿子的期待,要当大人物、强者,别像小石头的父亲。儿时大悟的小手几乎无法握住父亲给的那块大石头,此时或许心情如石头般沉重。父亲对儿子的培养表现在对他学琴的投入上。每当大悟对未来不安时,他就会出现在河滩上,这里石头遍布,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都在等待河水的冲刷与洗礼。有棱角的被冲成了圆的;大的被冲成了小的,还有的被化为沙粒冲走。人类社会就好似大小、软硬各不同的石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悟没有成“大材”,依然是“小林”的儿子,如今他靠当“入殓师”养活拉琴,两者顺序不可逆转。焚尸工也同样,他的“高雅爱好”是下日本象棋。

  3、灵巧双手的细腻与吃东西时的夸张

  日本人将其追求细节完美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整个电影中,“吃东西”的镜头多达10个,仅比大悟“入殓”少两个,处理遗体的场面共有十二个。

  “吃”,社长的说法是“饭”(mexi),日文中还有“饭碗”的意思。电影中表现“吃”的镜头往往与“干活”、“找饭吃”交替出现,两者之间形成因果关系,“吃饭”是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它超越了“干净”与“肮脏”。

  “吃”与“不吃”支撑着“生”与“死”。要活下去首先必须吃饭,“干净”与“肮脏”是活着之后才可能考虑的问题。对“吃”的表现是浓墨重彩,导演刻意安排“吃”的时间、地点,甚至不惜用夸张的手法。“吃”的镜头往往出现在大悟面临动摇的转折点上,每次大悟出现心理波动时,都被吃饭翻牌。

  第一次女主角带回章鱼,章鱼已是他们的俎上食,刀下肉,可它竟然跳到了地板上,小夫妻俩看到它仍是活的,怜悯之心催生了将其“放生”的决心,可结果却是“鸡飞蛋打”。 “放生”不仅没有达到使其回归大自然的目的,还赔掉了一顿佳肴,章鱼死在了水中。

  与小夫妻的“仁慈”相反,乐团老板很冷酷,一句话就将乐团所有成员踢上社会。解散乐队,让所有人各奔前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属于一种“放生”,乐队成员虽然没死但也跟死亡差不了多少。是否有“一技之长”都不重要,关键在于环境是否接纳,社会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人去养活高雅的乐队。

  第二次“吃”是在男主角处理第二具遗体之后。

  死者丈夫因对师徒俩的工作满意,在他们临行前为表示感谢送给他们肉串。(鹿肉或野猪肉。总之应该是比较珍贵的好吃的。)社长毫不顾忌自己的手先前刚接触过尸体,毫不犹豫地扯下肉块就放入嘴中大嚼了起来,同时还扯下一块递给了正在开车的男主角。“干活”与“吃饭”、“饭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次“找饭吃”坚定了男主角的信心。

  第三次是“吃河豚”,依然是在大悟是否继续从事“入殓师”工作的关键节点上。

  老婆也跑了,又遭到朋友的责骂,大悟仍坚持工作。

  当大悟为一个染发女青年(四)化妆时,死者家属之间先是父母相互指责,接着缠着绷带的女死者男友加入,从他的装束以及众人的对话上可知,年轻人都是日本“飞车党”中的成员。有人对着死者男友叫骂:“你这个该死的还有脸活着?你要一生为她赎罪,要干‘入殓师’那样的工作为她赎罪。”

  “赎罪”=“入殓师”=“天罚”?!大悟自幼失去父爱,在东京失业后回家乡从事“贱业”,被不同的人辱骂,加上妻子离家,大悟下决心辞职,要自己砸掉自己的“饭碗”。

  这时“有一嘴没一嘴”的社长,用简单的招待“吃”的方式,使大悟回心转意。

  大悟第一次接触这栋房子是由外到内,他来找工作。

  这栋楼宇位于街道尽头,孤零零的像个棺材,外面看上去窗户也很少,给人以阴森的感觉。楼上的房间窗外有些爬墙虎,少许绿色多少减弱了该建筑的阴森感。一名女职员以及一个名为社长的人经营着这间公司。进门首先映入眼帘并且让男主角公吃惊的是几个作为样品的棺材。

  第二次是由下至上,深入这栋建筑。

  一楼是办公室兼棺材展示室,二楼是社长的私人空间,为辞职事大悟首次登楼,与棺材同居于一个屋檐之下,日本人也同样会感觉“不吉利”,但社长的私人空间春意盎然。山形属寒冷地带,可社长的居所里生长着许多热带的植物,不大的空间俨然是个植物园。

  社长招呼大悟进入后,第一句问话是“吃饭问题如何解决的?”接着问:“你老婆还没回来吧?我做的东西或许更好吃,来吧,一起吃吧。”(都是双关语)。社长做的是河豚的精囊(5)。河豚有毒,但好吃,自古以来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对于河豚,“吃好了”是美味;“吃不好”、“吃错了”就是毒药,用关系死活的食物隐喻吃与不吃的生和死。

  “连这个被吃掉的河豚都想说:生物都是靠吃其他生物而活着,植物当然不同。如果不想死就得吃,而要吃的话谁都想吃好点。” 社长的另一句台词是“好吃得令人不知所措。”

  这几句话都是电影中的点睛之句,它表明电影描写的主题并非“日本特色殡葬”。

  大悟吃了社长的好吃的,就等于上了社长的贼船,社长通过吃饭这个每天都要重复进行的简单行为,促使大悟真正“大彻大悟”。活着首先要吃饭,这是生存法则。

  植物只要“吃”阳光、水、空气。动物界的规则是弱肉强食。人吃各种动物,鸡、鱼、河豚等都被人吃,原因在于它们比人弱。

  美香回娘家后,再没人给大悟做饭了,电影中几次出现大悟一个人单独“吃东西”的镜头,或狼吞虎咽,或大快朵颐。这些表明大悟已经彻底转变,不再为自己的“饭碗”犹豫或彷徨。

  圣诞节晚的圣诞大餐“吃相”最夸张。

  公司里仅有的三个人欢聚一堂,一起吃圣诞大餐。社长提议大悟演奏一曲,大悟问有无好恶,社长回答:“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可以接受。”大悟这次演奏时的听众只有两个,也不管他们俩是否能听懂,反正大悟演奏时格外认真。

  动物吃动物,只有植物靠吸收阳光和水维持生存。电影中有多个社长为植物浇水的镜头。

  大悟第一次到“NK公司”求职时,社长为岔开他对工作内容的不停追问而转换话题说:“仙人球开花了”。

  大悟就职后,首次接触遗体就是一具高度腐烂的,极大的刺激让大悟精神恍惚,社长发给了他当日的工资后说今天可提前下班,边说边站起来转过身去,一边观察大悟的反应,一边给花浇水。

  第三次在社长楼上的房间里,大悟说想辞职,社长说只有植物界不会“相互吞噬”。

  三、与其他电影的比较及结论

  在中国语境下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中国式解读,同样道理,在日本语境下也同样会产生日本式解读。作为中国观众,要知道日本电影想说啥才算对。

  故事发生在日本山形县,公司女职员上村说自己来自带广(北海道),这两个地方都以生存环境恶劣以及输出劳动力多而闻名,日本人一看就明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他们多来自贫困地区,从事的职业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能干别人不愿干的“力气活”。在日本,自古以来接触动物尸体或内脏、血液的人就被视为“秽多”、“非人”,在日语中,“脏”、“臭”、“最低”是骂人话,而殡葬业与上述三样都沾边。

  日本还有一部表现死的电影,它是著名导演伊丹十三的《葬礼》。该电影所表现的主题与《入殓师》截然不同。伊丹的电影直指日本社会中存在的“虚伪”。一切宛如日本拉门上和纸,透明隐约,但是没人愿意捅破。

  妻子发现丈夫与情人竟然在《葬礼》举行前苟合,但仍能强忍妒火,平静如止水。老人死了,众人人似乎庆幸自己获得了一次一起欢聚的机会,吃“白饭”时谈笑风生,最寂寞的就应该是被撂在一边棺材中的死者。让葬礼办得“符合规矩”是“至上要求”,子女们彻夜不眠看录像,学习并背诵说好每一句话,模仿如何做好每一个动作。立这些所谓规矩的人,实际上是靠这个机会大敛其财的人。和尚念经超度比医院的救死扶伤还重要,死者的灵魂是否能够升天,如何升天,谁也不清楚,也不关心,关键是这个环节绝对不能少。

  《入殓师》中表现的人物都属社会底层,是为了生活、生存而默默拼命干活的人。大悟的父亲辛苦一生,留下来的所谓财产也就是一个纸箱。葬礼公司对付这样的人有他们自己的办法,他们运来一副最便宜的棺材,好似将一根圆木装进箱子里那样,准备将大悟父亲抬入棺材。还有大悟接触的第一具遗体是个老太太,她在死后两周才被警察发现并通知让殡葬公司来处理。这些事例本身说明,日本社会并非那么完美。

  后来“美香”告诉来者自己的丈夫是“入殓师”,葬仪公司来人这才停下手来。大悟一边流泪一边为父亲刮胡子、清洁身体,对父爱的回报,竟然是在父亲身体僵硬之后。尽管以前的误解冰释,但为时已晚,显示孝心的唯一举动,是用社长赠送的上好棺材收殓父亲的遗体。恰似女职员上村曾经说过的那样:“死者人生中最后一次豪华购物由他人决定”。

  日本不像中国,日本从小学到大学没有政治课,只在初中阶段有“社会课”。但日本并不缺乏“政治思想”教育。频发的地震就是最好的课外危机教育。出现在课本中的危机教育是:“日本资源贫乏,原材料以及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在家庭中,父亲早出晚归,工作、工作、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它本身说明生活不容易。孩子从初中时代开始,无论出身于什么样的人家,孩子们都会找各种各样的零工、短工、小时工,自己的零用钱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出来。

  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课本上简单明了,外加电影、电视剧中透过画面的补充,“动物世界就是‘人吃人’”的思想深入人心。日本人将赤裸结论用电影的温情手段表现出来,似药丸外面裹上糖衣。日本没有劳模制度,更不需要用赞美入殓师的方式来消除社会歧视,因此不可能拍摄一部仅仅赞美殡葬业的电影。

  在圣诞夜,当大悟应社长要求准备拉琴时,大悟问社长有无特别要求,社长还是一句双关语:“我们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全方位对应。”

  也就是说,没有禁忌,我们对一切都是“实用主义”态度。

  日本的一个政治家曾公然宣称:“我们日本是个没有哲学的国家。”所谓“没有哲学”,实际上就是日本的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我们日本人任何时候都要像变色龙般随机应变。”承诺与自律是负担;要节操及坚决要贯彻自己意志会让自己受伤。日本并不具备“坚持原则”、“贯彻信仰”的环境。

  大悟失业了,怪琴不够好?自责能力不够?都不是,社会环境使然。仅因在意周围的“鄙视”目光就不行动,“日本丸”如何行驶?这只能让我们日本人喝西北风。日本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必须“善变”。

  新中国有多次中国为了尊严拒绝别人帮助,为了面子让自己应该获得的利益没有获得,还有为了所谓大国理想,穷充大方的事例。日本这点做不到,也不会做。日本为了生存,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尊严,“耍赖”、“装孙子”、“屈膝谄媚”,这些都是生存智慧。

  好似电影中所表现得那样,“肮脏”与“洁净”是相对的,假如整个社会都追求“洁净”,结果只能是被肮脏驱逐。肮脏的事也得有人干,而这种选择是为了生存。“要吃谁都想吃好点”。日本掠夺资源,抢占市场,这些都不干净,但是自己的生存环境恶劣,不这样就没饭吃、吃不好。团结一致抢占海外市场,结伙打败对手等都是脏事、脏活,但是为了生存,必须如此。

  日本人就是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故事”教育自己国民的。

【《入殓师》观后感:一部值得细思的好电影】相关文章:

1.入殓师 观后感

2.《入殓师》观后感

3.入殓师观后感

4.入殓师观后感

5.《入殓师》观后感

6.《入殓师》观后感

7.入殓师的观后感

8.《入殓师》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