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2-10-27 10:06:5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9篇)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1

  今天,自己去看了电影,就是最近宣传力度比较大的《二十二》,没有邀请朋友一起,因为慰安妇这个题材,已然足够沉重,我觉得应该是用一种崇敬、严肃的心情去了解这些老婆婆们的经历,走近那段带给她们一生伤痛,甚至影响到他们子孙后代正常生活的回忆。

  以为纪录片题材应该不会太有看头,观众应该不会很多,但出乎意料,放映厅几乎坐满了,而且,大家都是差不多沉重和严肃的心情,没有迟到入场,全程没有大声接打电话,没有唾沫横飞的议论,有的只是安安静静的听这些老婆婆们叙述自己的故事,不加评论的了解她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还有无声的泪水滑落和擦拭眼泪。

  不得不说,这是我在电影院观影秩序最好的一次,从一开场,一位老婆婆的葬礼场景开始,这种接地气的记录方式,就击中了观众内心,没有大段大段的回忆当初老婆婆们年轻时候遭受到的惨痛经历,仅仅是有三段,三个不同的婆婆,说起来年轻时候,被日本人抓走,自己纷纷止住,不继续说下去了,有的说忘记了,记不得了,有的说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说这些做什么,有的眼泪涌上眼眶,大段回忆在心底呈现,但是到了嘴边,什么都没有说。这种老人们自然感情的流露,其实更容易让观众引起共鸣,因为回忆太痛苦了,所以选择性忘记;因为等待太久,看不到希望了,所以不再说出来增加旁人的心理负担了;因为那些场景太真实,伴随一生都忘不掉,所以一开始回忆,就像过电影一样,伤口又一次被撕开,伤太深,痛太重,所以,最终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电影主题很鲜明,但是看上去还是有一些乱的,可能是导演有意想要让这个话题不那么沉重,不至于激发出观众盲目的对那个时候侵略者们的痛恨,所以纪录片并不是一位婆婆一位婆婆的故事讲述,而是打乱,这位婆婆故事没有说完,过一会儿,镜头会回来;那位婆婆说得有些伤心难过了,镜头移开,拍一拍婆婆现在生活的村庄,拍一拍婆婆养老院的老伙伴们,采访一下现在还在坚持关心婆婆们、想要为婆婆们争取公道的志愿者们。全程我没有泪点,但是全程心里又一直都有钝钝的痛感和沉重感。

  婆婆们没有过埋怨,至少镜头中,没有呈现出婆婆们消极的一面,她们乐观,眼里有光,对未来还充满希望;她们感恩,感激毛主席,甚至有一位婆婆自己给自己改姓毛;她们善良,看不得流浪猫挨饿,有好东西先尽着这些小生灵吃;她们安详,大部分镜头中记录的都是婆婆们慢慢走动,或者坐在炕上、床上,看着光亮的方向;她们知足,她们还活着,还有亲人,还有人关心她们;她们宽容,她们所争取的,仅仅是要那个造成她们及子孙后代终生伤痛的国家,承认历史,尊重历史,一句道歉的话;她们勇敢,有一位婆婆曾经在日军根据地里偷日军的子弹出来给军队,还获得了荣誉奖章。但是她们无奈,有人邀请韩国婆婆回故土看一看,婆婆说不回去了,老了,回去也没有一个亲人了,都不在了;她们辛酸,一位婆婆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军绑住双手双脚扔进河里,说起这一幕,婆婆忍不住眼泪纵横,皮肤松弛的手捂住眼睛的一刹那,我们知道,婆婆们心里还有太多的苦,但是她们选择自己承受了,让眼泪流回心底。

  那个年代,婆婆们受到了身心的伤害,终于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却再也回不去曾经的生活。是身边,同样在侵略战争中受过伤害的,同样善良的父老乡亲们,带来的另类眼光和另类伤害吧。同样是善良的人们,同样是受伤的一方,有些伤害时光会减轻痛苦,只留下一道淡淡的伤疤,提醒着伤害发生过;有些伤害却只是停留在那里,长出荒草,可是拨开荒草,伤害从未减轻、从未改变。

  影片本身非常客观,就是摄像机摆在那里,婆婆们想说什么,就记录下,婆婆们不想回忆,导演也不会去挖掘、引导,但是,影片背后带来的思考却很多,只是这些思考会由于大家阅历不同,感受有深浅,而带来一千个观众,一千种观后感的结果了。

  有一位婆婆,在慰安所逃出后,发现怀孕,由于自己的孩子夭折,害怕将来无法生育,所以生下了这个中日混血的儿子,可是儿子从小被人看不起,身份原因,直到现在,70岁了,依旧单身,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同母异父的兄弟,甚至想过要花钱雇人杀了这个混血的兄弟,觉得这是一家人的耻辱。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位婆婆虽然人是回归正常生活了,可是乡亲们看待她是存在过偏见的,这种偏见延续到了她的儿子们身上,儿子会觉得丢脸、觉得自卑,这影响到了兄弟情深,更是影响到了混血儿子一生的幸福。为什么做错事的是侵略者,阿婆和她的儿子们明明是受害者,可是现在,她们却似乎承担着做错事的后果?善良的人们,难道不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我们的社会,难道不应该给她们多些关怀,多些关爱,弥补之前命运对她们造成的创伤?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很触动我,每一位出场的人物,导演都会细心的打上他的或者她的名字,而很多婆婆们的名字上,已经围上了那个白色的方框,也就是意味着,那位婆婆已经离世,纪录片开拍时,有22位婆婆健在,而影片制作完成时,只有9位婆婆健在,就在电影公映前两天,又一位婆婆去世,越来越多的名字,只能以被方框框住的形式呈现,这提醒着我们,为这些善良的人们争取公道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历史无法被修改,无法被抹去,但是,婆婆们不一定能等到亲耳听到、亲眼见到公道的那一天了。我们能做的,也似乎只有多关注婆婆们,关注她们的健康,关注她们的生活,让她们晚年不孤单而已了。

  影片的最后,导演用非常直白且朴素的方式,感谢对片子拍摄有过帮助的人,片子是众筹拍摄完成,所以结尾,导演把为片子拍摄捐过钱的人名,一一列出,满屏满眼的人名,似乎又在告诉观众们,还有很多人关心着这些婆婆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人的存在,就是争取公道的力量,就是争取公道的希望。通常电影散场,出现演职人员名单的时候,大家就开始纷纷退场,只有零星几个可能会等到屏幕彻底黑下去,但是,这一场,有20多位观众,坐在座位上,同样认真、虔诚的看众筹名单,一直到屏幕完全黑掉,这也是我不曾遇到过的。

  电影院出来,看到阴阴的天空,开始有阳光努力钻出云缝、洒向大地,觉得生活很真实,感恩自己生在这个时代,生在这个国家。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2

  二十二代表什么?一个数字而已。

  倒是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这样的一个数字刻在脑海里成了另外一番意义。

  一群慰安妇的故事,就像电影里面所描述的,慰安妇是日本人起的,他们只是一群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强迫成为日本人的慰安妇的受害者。

  原来慰安妇竟然是一个贬义词,可怜自己读了二十年的书,对这个词竟然没有正确的认识。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满满的羞愧,随意才会任由泪水在脸上肆意泛滥。

  去电影院以前,别人告诉我这是一个纪录片。上一次看纪录片的时候,还是《冈仁波齐》,一部关于朝圣的纪录片,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就是一群人去朝圣的故事。所以,我以为二十二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只是客观叙述这些幸存者现在的生活。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也是在叙述生活,但是内里所包含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拔出。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片尾曲唱完了,大家都还没走的一部电影。

  L说好好的一个周末,被一部电影毁了,所以电影结束后,他们几乎讨论了很久关于这个话题。他恨恨的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善待俘虏。

  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去日本的,也不同意自己的老婆女儿去。看完电影以后,我开始学会理解她老公了。虽然这些人受伤害跟现在的日本人没有关系,但是这些慰安妇完全可以不原谅他们,可以不接受他们。这是他们的权利。

  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发现,这些人几乎都选择了原谅。片尾的时候,播了几个老太太的话,有一个老太太说,希望中国人和日本人永远不要有战争里面有一个日本留学生说,没有想到这群老太太对日本人是这样的态度,如果自己遭遇这些事情,恐怕早就选择死亡了。我心想,时光倒回一百年前,选择死亡的肯定也有不少。但是这些选择原谅的人,让一百年后的我们知道他们到底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哦,也不对,我们无法想象他们遭受的痛苦。

  现在大部分的老太太已经不在世了,即使电影里面画面比较多的几个老太太,现在也几乎都不在了。因为这部电影2014年就在国外上映了的。

  以前,当面临好还是不好这个争论的时候,我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但是毫无疑问,这不纪录片绝对是一个好电影。

  二十二个人,愿意出面的,可以看得出来都是非常非常慈爱的老太太,他们生活有些艰难,有些也跟家人一起颐养天年,他们很满足。但是每每回忆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们眼里除了泪水都是泪水。

  比如那个湖北的老奶奶,连自己的家人都从来没有告诉过,这是多么大的痛苦。所以,对他们来说,忘记才是最幸福的吧。不然在人生九十多年的日日夜夜里,被折磨可能早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吧。

  有句话广为人知,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远而不记得为什么出发。我们常常因为世俗的牵绊而忘记了,为什么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

  上个世纪的事情距离现在其实也就短短的几十年而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印记中算不得什么。但是可怕的是,我们活着的人忘却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觉得胆战心惊。自从毕业以后,被日常生活琐事困住,被繁忙的工作困住的我,却是好久好久没有好好思考过了。

  所以我常常觉得,七十岁是我觉得自己活得最理想的年纪,如果七十岁之前就离开人世,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如果七十岁以后还活着,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件事情的确是痛苦的。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3

  近日,“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登陆北美10座城市,走近当地华人、留学生、美国人。实际上,这部纪录片自上映以来便广受关注,幸存“慰安妇”受害者韦绍兰的外孙常常收到这样的慰问短信:“我想每个月都给韦绍兰奶奶打钱,请问她有账户吗?”一部纪录片,让老人们的生存现状牵动人心,也再次让人感受到“慰安妇”的伤疤之痛。

  不仇于过往,不忘于历史。“慰安妇”身上的伤痕是一块石头,承载着家国之痛与战争历史的沉重。近年来,从“慰安妇”在法律界帮助下对日诉讼,到建立“慰安妇”博物馆,再到设立“慰安妇”少女像,人们关注“慰安妇”,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关切,也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正如“东京审判”中国首席大法官梅汝璈所言:“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截至纪录片上映之际,在世的幸存“慰安妇”受害者仅剩8人。尽管幸存者人数在不断减少,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不会因刻意回避而消失。正视这段历史,“慰安妇”这面镜子,才能映照出一个民族的人性光辉、一个国家的底线良知。

  当人们回望那段不堪的战争岁月的时候,能够忆起的终究还是血光、残暴和伤害,揭开的终究还是那块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疤。或许,如今没有了腥风血雨的淋漓,没有了声嘶力竭的控诉,我们变得愈发平静淡然;又或许正因为这样,那份刺骨锥心才会愈发强烈和深刻。处于旧时代的鲁迅先生曾说,纪念是为了忘却,而在新时代的我们,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我们不是为了苛责和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警醒,“铭记历史峥嵘岁月,铸就自强不息民族”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的心底深处。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4

  其实,我也是个看纪录片的人,之前看过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挺习惯里面的调调。之前看过的比较有名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萌宠成长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所以,看二十二,成了很正常的行动。因为之前看到网上的一些评论,于是走进了影院。

  《二十二》一如即往的保持着之前的风格,平实,安宁。

  风景伴着那些老人们的回忆,现在的生活,婉转道来那些故事。曾经受到伤痛的老人们,过的那般幸福。也许不该去打扰她们吧,但是这历史不该被遗忘。就算她们一个个的都离开,也不该忘记这些。

  让我感动的是,关注的人们中,不止是中国人,还有韩国人,日本人。而默默睡去而去世的老人,让我心痛。

  我看到的是老人们的乐观,她们活的快乐安宁。喂猫的老人,打牌的老人。还有曾经立过战功的老人,她们过着她们自己的生活。

  生下来的中日混血,也许出生并不是他的错,错的是那段历史。可恶的是那些日本军人。

  有句话很触动我,早知道这样,我不该去打扰她们。没有得到过一句道歉,一分赔偿,反而使原来的生活变了样子。真的不该去打扰她们。

  纪录片的语言是平实的,无非就是家长里短。远离故乡的毛奶奶,被丈夫再次接受的奶奶,还有喂猫的奶奶,看西游记笑着的奶奶,打牌的奶奶,请幸福的生活下去。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5

  《二十二》片尾,当所有合作方的斑斓logo的拼图消逝在黑色背景中,我打开微博,收到消息,票房破亿。此刻,有一种踩在历史分野线上的庄严感,共情效应转换成我大脑中的多巴胺;此刻,我仿佛就是这庄严时刻的一部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为到达一亿添加了最后49块前的人。

  好,意淫到此。

  《二十二》作为一部记录片的意义远大于其作为一部纪录片的意义。

  你看得没错,我说的也没错。

  作为一部记录片,导演郭柯并没有让它变得那么得优秀,至少,在很多人的指摘中已经点到了他的硬伤。这是一部缺乏叙事的纪录片。无论他在接受采访中怎么表达自己“就是要描绘她们的日常生活”的意旨,他都没有通过镜头,通过镜头的叙事把他的意旨流畅地表达出来。我看到的不是世事的风俗画,不是一个整体,不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酒旗与篙橹——它们是汴梁风俗中的一部分,它们又构筑了汴梁风俗图景的亲切面貌,从橹到酒旗的视角转换,你依然身在张择端笔下的汴京。我看到的是一幅拼接画,她们共处过一个大时代,她们有共同的命运遭际,她们终究也要背负苦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但是,她们是她们,她们命运石子在导演的小心呵护下,在水面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等到第四个的时候,导演拍拍你的肩膀,看,另一颗石子掉落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如此循环,直到落幕。以至于在今天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没有遭遇躁动,也没有遭遇啜泣,却遭遇了邻座熟睡的呼吸。

  我可以理解导演的善意,这是这个商业时代下拉开面纱才能透漏出来的善良与人性关怀。但是,我只能感到可惜。我不愤怒,也不想诘难,我就觉得可惜——可惜导演还没有达到二者皆能兼顾的纯熟境地,或者可惜,时间在催促,一直在催促,这种催促反映在老人们走向生命终点断崖式逝去的仓促上,时间没有给郭柯时间去再磨练纯属,老人们等不到他纯属了然后留下故事然后再走向生命的终结。很可惜。

  也是在这个层面上,他身体力行地为后代面对残酷历史留下了一个温柔的视窗。手法不够纯熟也不新颖,但足够把你的冲动压制到最低,控制好流淌在沟回中的信息,然后,再向前迈一步,看到贯穿“慰安妇”受难女性一生的生命流转——犹如片尾那个用笔画勾勒,没有脸孔却友善的少女轮廓。导演用110分钟在你耳边轻声道,喂,她们不是历史的注脚,不是符号化存在的集体名词,而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在洞悉战争与生命磨难的时候,这支纪录片的温度就好像双手握住一颗冰冷的石头,然后递到你手上,石头依然坚硬,但有人的温度。这就是《二十二》作为一部纪录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它的存在远大于它作为一部影片的存在。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6

  电影《二十二》是一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被迫成为“慰安妇”而如今仅存的22个老人的纪录片。这部影片没有卖悲惨,以平淡叙述的方式展现了老人们现在的生活。每个老人都是那样乐观晴朗,积极向上的生活着,她们平凡得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奶奶。镜头静静地记录着她们平淡如水的生活,她们对来看望的人们说,阿婆很高兴你们来看我,就连是对日韩的年轻志愿者们也非常友善。当她们回忆起那段痛苦的往事时,尽管数十年过去亦是痛苦非常,隔着荧幕的我们也不敢想象,更可想亲身经历过之人的感受!也许有一天,随着老人们的离开,会有更多人淡忘这段历史。“慰安妇”是个沉重的话题,让很多人不忍不敢去触碰,但是希望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能多一点去了解,毕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只有直面它正视它我们才能更加感受到现在我们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老人们的存在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民间组织曾替她们奔走多年远赴日本状告维权,要求日本官方的道歉和赔偿,但是她们很多人至死都没有等到日本的道歉和一分钱的赔偿,却反而备受周围人的指点。

  电影中有两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个是一位老婆婆在看到镜头时,十分着急地叫身边人去她的床底下找当年组织为表彰她而授予的奖章,那着急的神情像极了个幼童。或许还有人对她指指点点,或许她也会感到自卑,但当她拿着奖章对着镜头微笑时,她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她也曾经在绝望中寻找光明。而另一个是一位老婆婆和他的家人坐在家门口乘凉,门就像一道不可分割的界限,门的这头是儿孙们在互相嬉戏打闹,门的那头是阿婆拿这个小孙子玩具沉默地坐着,但我分明从她的眼中看到了温情。还有老婆婆笑着说“你们看那些日本人也都老的没有胡子了”,一切苦难都该过去,但那些不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的人绝不能轻易饶恕。

  慰安妇像是一个贬义词,人人都觉得它是污浊的。而影片的'最后,那些为这些老婆婆们四处奔走,试图找回公道的人们也说其实他们也很后悔,为老人们带来了第二次伤害。当初只是一腔热血,想要帮助这些老人们。但我觉得他们也没有错,若是不能为老人们讨回公道,那她们只能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蒙羞下去。我们得感谢那30299个爱心人士为这部影片众筹,是他们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可爱老婆婆们心中的苦痛。

  愿温柔的人都被温柔相待。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7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8

  《二十二》观后感纪录片《二十二》是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电影,今年暑假上映。我跟朋友一起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很大的情绪上的起伏,但是余温悠长,一直回味到了现在。

  其实就纯技术性上来说,这并不能算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镜头有些散乱,空镜头比较多,叙事性比较差,节奏也有些乱。但我不想谈技术,这部电影本身也不是靠技术来取胜的,重要的它存在的意义,是它所做的,记录慰安妇生存状态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电影里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在九十多岁,身躯佝偻,面容枯槁,话语不清。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形象与几十年前的她们联系在一起,她们也并不愿意过多地谈起那段岁月。只能从偶尔的只言片语和眼角偶尔泛起的泪光里,想象那是怎样一段风雨飘摇不堪回首的过往。

  其实我们很难对这样的历史受害者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和平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是很难想象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漂泊无依的弱女子是如何求得基本的生存的。我们其实也并不太愿意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非要站在道德高地上把全人类的苦难都捆绑在自己身上。我们在网上看到社会新闻会习惯性地跳过,对幽默搞笑的博主趋之若鹜。

  但是,我们不关心,并不代表这不存在。我们必须知道,曾有人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曾有人经历过那种我们今时今日甚至连想象都无法想象的苦难。这不是为了让我们掬两把同情泪然后发个充满感情的朋友圈之后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而是为了让我们,在如今和平的生活中,保有一份危机与谨慎,谦卑与尊重。观影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我非常感动,片尾是很长的感谢众筹者的名单,大概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但是,几乎坐满的观影厅里,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退场,大家静静地,看完了这段长长的字幕。来看电影的全部都是年轻人,女孩子居多。你看,我们年轻人,还是很棒的。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 篇9

  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会有一张灵魂。我以为电影会激荡人心,可是并没有,那包纸也最终没有派上用场。看完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我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它是一部纪录片,他向我们展示了慰安妇最真实的感情,我内心并没有受到阵阵击打,也觉得没有那么震撼人心我觉得很平淡,很宁静,我原以为电影会大部分讲述慰安妇所经历的,但这电影展示最多的是那些年过九十的阿婆的生活,有和子女一起住的,又独自一人在敬老院生活的,电影的片段也几乎是老人们在生活的琐事,喂喂家禽,做做饭,洗洗衣服,佝偻着腰。而这些,都与我们平常看到的老人无相差,我原本这么想。

  可是有一位摄影师说:“她们现在其实挺开心的,我们的任务也是让她们开心,每次我们来看望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会非常开心,但是只要问到慰安妇的事情,她们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听完这句话,突然明白,她们看似伤痛已被岁月磨平,似乎也经历平平,可其实她们的内心仍然被痛苦折磨,整整七十年。所谓的记不起来,其实只是痛苦让她们不敢回首。电影好几次都让我起一身的鸡皮疙瘩,让我眼泪差点掉下来,尤其是老人们说着就捂着脸说不下去的时候,但是她们所经历的,我们无法体会。这个纪录片只能让我们铭记历史,却不能抹平她们的伤痕。电影的结尾,有一位阿婆的话被打在了荧幕上,让我们跟日本人好好相处。这朴素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但是一个不承认历史的国家,又怎么能被历史承认呢。影片中的摄影师很多都是照顾阿婆们十几年的,十几年一直为慰安妇的权益与日本人在法律上斗争,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也让我很佩服。还有一点就是之前一个新闻说在二十二的电影院里一男子因为笑出声而被攻击,我也认为应该严肃对待。

  可今天看电影的时候后排也总是传来笑声,我也知道他们为什么笑,电影里的阿婆们都已年过九十,几乎都是口齿不清,每个动作也缓慢迟钝,但是我同样奇怪他们怎么笑得出来,他们怎么毫不掩饰的嘲笑。所以,去看就以虔诚之心。还有,导演郭柯承诺票房收入将全部捐给“慰安妇”相关公益组织,所以大家都去支持吧,了解这件事的历史,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反正我们都是中国人对吧。我认为一个人,起码要了解我们国家,才不愧于生活于此。电影也许没有像经典片那样震撼人心,可是影片却完全真实,当然如果你什么都不了解,不是严肃对待,那别去看了吧,这样对你来说也没什么意义。

【二十二纪录片观后感】相关文章:

《二十二》的观后感750字04-24

纪录片榜样观后感07-26

地理纪录片观后感02-24

纪录片旗帜观后感03-25

纪录片榜样观后感精选03-29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03-01

home纪录片观后感08-15

《高考》纪录片观后感04-06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