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精选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1
今天观看了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70年守边护国的奉献精神使我感触很深,让我明白什么才是我们新时代青年该学习的榜样。
天气严寒听到落水孩子的母亲焦急的呼救声,拉齐尼毫不犹豫地向冰窟奔去,这是一个纯朴善良好人本能的反应。在冰冷刺骨的湖水中,他用尽全身力气托举着孩子,直到自己失去知觉坠向冰冷黑暗的湖底,却把生的'光明留给了孩子,十几分钟过去后,落水儿童成功获救,但托举起幼小生命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没有醒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1岁,每当回想起那个片段我都很感动,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可以让他这样的不顾及自身安危,后来我明白了,这是从他父辈们就有的一种奉献精神。
作为第三代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守边护边,义务带领边防官兵巡逻。17年间,他与官兵在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遭遇过太多生死攸关的危险时刻,但他不畏艰险,把为国守边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让自己的足迹遍布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他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正是有着这种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支撑着他。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可贵品质,这也使我明白正是有这么一些人的付出才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稳定,我们就要时刻激励自己学习他们身上的那种精神,这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发扬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2
看完电影两天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今天,我才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打一些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部电影的感受。
来新疆以后,我相继看了《远去的牧歌》、《歌声的翅膀》,这是第三部电影了。听说这是新疆天山电影厂拍摄的。顿时,我对它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在开头,病重的爷爷步履蹒跚,却不忘边防战士的安危;父亲顶着数十年不遇的暴风雪,无惧黑夜围攻的狼群,与牧民一起把物资送到哨所病重的'爷爷步履蹒跚,却不忘边防战士的安危;父亲顶着数十年不遇的暴风雪,无惧黑夜围攻的狼群,与牧民一起把物资送到哨所……在祖辈和父辈树立的精神旗帜下,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从小心中就深埋下一颗爱国的种子。为国守边,不仅是他艰苦的日常工作,也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当兵复员后的拉齐尼·巴依卡接过了父亲手里的牦牛鞭,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的护边事业。在巡边最危险的地段“死亡之谷”吾甫浪沟,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下坠入雪崖冰裂的边防战士王烈;陪伴他十几年巡边的牦牛“汗恰”,在巡边路上不幸摔断了脊梁,最终冻死在茫茫雪域,成为他心中永久的痛;去年全国两会前夕,在喀什大学进修的他听到坠落冰窟孩童的呼救,无数次奋力托举,舍命相助……在茫茫雪域,生死、舍得只在一瞬,守护、奉献是他的一生。
看到每一处都被感动,看到每一细节,都想落泪。虽然他是一个平凡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很伟大。就像拉齐尼·巴依卡所说,他要成为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只雄鹰,最终,他做到了,他的精神会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为我们的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刚开始我还好奇,看完电影,我终于知道了,帕米尔高原的花儿就是以拉齐尼·巴依卡而红的,以他的精神而红的。我想,拉齐尼·巴依卡这朵花儿一定会红遍全国的,也一定鼓舞更多的年轻人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来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3
3月18日,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全国公映,新疆各大影院同步上映。这部电影以“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真实人生经历为创作蓝本,生动还原了他们一家三代守边护国70余年的传奇故事。
影片开头,一座形似馒头的山峰刺破云雾,白雪映衬着蓝天,纯净肃穆。此乃青藏高原北缘第二大高峰——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这件大自然的神来之作地处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交界处,屹立于帕米尔高原之上,故事的脉络由此展开……
“这么多年终于把你找见了!”喀什机场外,拉齐尼·巴依卡见到工程师刘朝,激动地给他一个大大的熊抱。然后,兄弟两人驱车向帕米尔高原驶去。刘朝欣赏着沿途壮美的高原雪山景观,父辈的经历仿佛昨日般一幕幕闪现在眼前。
帕米尔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屯垦戍边需要请当地人做向导,由此渐渐形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护边员队伍。他们没穿军装,没有正式编制,却承担起保卫边疆的责任,为当地的安定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正是在这种合作下,解放军与当地的护边员及广大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其中包括小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凯力迪别克和爸爸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父子相继接力,足迹踏遍帕米尔高原边防线的界碑、山谷、河流,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护边数十年,家里牺牲了上百头用于运送物资的牦牛。
在刘朝出生那年,身为边防连连长的父亲刘红军退伍了。“红军叔叔”心里放不下当地翻山越岭上学的孩子们,退伍后放弃了与妻儿团聚的机会,坚持留下来,与当地百姓一起修建公路。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克服了重重障碍,公路建设一点点向前推进。“路”是整部影片的主线,从吞噬人畜性命的危险山路到新时代宽阔平整的盘山公路,体现几代戍边人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一次次突破生命的极限,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子孙造福。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小拉齐尼·巴依卡兴高采烈地跑去项目地,准备告诉红军叔叔一个好消息:他的妻子带着襁褓中的儿子从外省来提孜那甫村与他团聚了。可就在这时,他身后的巨石突然滚落,刘红军一个箭步冲上去,推开小拉齐尼·巴依卡,自己却被石块砸中,不幸牺牲。这一高尚人物的.塑造,配以感人至深的情节,反映出在高原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军民一家亲的和谐环境,更营造出边防军人以守护家园、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为天职的思想和精神氛围,而这恰恰奠定了现实中拉齐尼·巴依卡坚毅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饰演成年拉齐尼·巴依卡的塔吉克族小伙库提鲁克江·艾沙胡加与故事主人公竟有几分相像。据了解,在拍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之前,库提鲁克江并没有表演经历,但他的父亲和多位长辈都是护边员,十分熟悉影片所要表现的情节和人物的精神气质,因此,他近乎完美地再现了拉齐尼·巴依卡的生前事迹。
影片中,刘朝渴望沿着父亲的足迹,像一位边防战士那样走一趟吾甫浪沟。这里是边防全线唯一需要骑牦牛巡逻的边防线,也是牦牛死亡率最高的区域。拉齐尼·巴依卡拗不过刘朝,只好瞒着父亲巴依卡,偷偷从家里牵出两头牦牛,担当起了刘朝的私人向导兼救护员。路上,兄弟二人谈起了很多往事,刘朝问拉齐尼在塔吉克语中是什么意思,后者骄傲地说:“雄鹰。”
在父辈的影响下,拉齐尼·巴依卡长大后应征入伍,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2003年从部队复员后,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牦牛皮鞭,继续义务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巡逻带路,守卫神圣国土、捍卫祖国尊严。
位于慕士塔格峰西南方向的红其拉甫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被称为“死亡之谷”。就在这片生命禁区,拉齐尼·巴依卡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巡逻战士。一次巡逻时,战友不慎掉入冰窟,拉齐尼·巴依卡奋力施救。战友得救了,他自己的身体却多处冻伤,在医院昏迷了十多天。
2021年1月4日,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准备去餐厅吃午餐,忽闻从校园人工湖传来的一阵阵哭喊声。他急奔过去,看到一个小孩在湖中央挣扎,无助的母亲在湖边哭喊求助。危急时分,拉齐尼·巴依卡不假思索,踏上冰面,以最快的速度靠近落水儿童。他俯下身,趴在冰上,伸出双臂,就在快要拉住孩子的一瞬间,身下的冰面“啪”地破碎了,他也一同落入水中。隆冬腊月,他在冰冷刺骨的湖水中挣扎了足足10分钟,拼尽全力将孩子托出湖面,而他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41岁。
英雄生命里的最后一刻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演绎。作为该片的英文审校,我必须了解故事背景,多次观看特定场景,细细揣摩人物话语中的情感,反复修改对应的英文表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每每看到这一幕,我都会为之动容。
在影片结尾,一只雄鹰从帕米尔高原腾空跃起,掠过一片纯净的湛蓝,飞向一轮暖阳。
英雄走了,可他们不怕吃苦、不畏艰险,不求物质丰裕生活安定,只为他人托举起生的希望,哪怕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的精神长存。
何为英雄?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给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英雄是为超越自我的事业而奉献生命的人。”同样,我国明朝建文年间重臣、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有云:“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超越自我”“利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他人不分高低贵贱的尊重,尤其是对生命的敬意。拉齐尼·巴依卡对一个幼小生命近于本能的救助,就是对这些释义最有力的当代注解。
其实,英雄从未离开,他的生命会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延续。那是放下一点自我后,工作中每一个奋进的脚步,逆境中每一份寻找出路的勇气,生活中每一次对同胞关切的言行,危难中每一刻对大爱的守护。这样的力量多一些,再多一些,便能共同构筑起国家的脊梁。
拉齐尼·巴依卡生命里的最后一句话——“别怕,叔叔来救你”,最让我动容。雄鹰依旧翱翔在那片纯净的天空。我看到了,你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4
戍卫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官兵,家乡的父老乡亲,每一个认识拉齐尼·巴依卡的人,都不愿相信,那个“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边防战士”的护边员,那个常年在“死亡之谷”山口巡逻的“帕米尔雄鹰”,永远地离开了。
4日中午,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前往餐厅吃饭,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呼喊:“救救孩子!”他急忙循声奔去,发现一个孩子陷入新泉湖冰窟里。踏上冰面去拉孩子时,冰面坍塌,拉齐尼·巴依卡跌入冰湖中,他拼尽全身力气努力托举孩子。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孩子成功获救,拉齐尼·巴依卡却没有从水中上来。
5日,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举行的追悼会上,拉齐尼·巴依卡9岁的儿子拉丁·拉齐尼抱着父亲的遗像一边流泪一边说:“爸爸走了,我还在,等长大后,我要和他一样当护边员。”
得知拉齐尼·巴依卡不幸逝世,全国人大代表法蒂玛悲痛地说:“关键时刻,拉齐尼·巴依卡毫不犹豫跳进湖里救人,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全国人大代表徐涛是军人出身,他说:“拉齐尼·巴依卡朴实善良。我们是一生一世一辈子的好兄弟,英雄已走,但他的精神永存!”
拉齐尼·巴依卡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他家三代人都是护边员,接力在帕米尔高原上戍卫边疆。在护边生涯中,遇到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都留下了他巡逻护边的身影,见证了他对党和祖国的忠诚。拉齐尼·巴依卡微信朋友圈最后一条信息,是他自己创作的诗歌《南湖》: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他视巡边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祖父这种精神是我家的一盏明灯……
6日,落水获救儿童从重症病房转到普通病房。孩子的父亲刘发福说:“等孩子出院,我要带他去祭拜救命恩人,让孩子永远记住是谁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5
1月5日,寒风呜咽、大雪纷飞,冬日的阴霾笼罩着喀什大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为解救落入冰窟小孩、不幸逝世的消息让人们无比震惊、悲痛不已。
“来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中午13时56分许,在喀什大学进行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与舍友木沙江·努尔墩刚做完常态化核酸检测,正准备去餐厅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带有哭腔的叫喊。循着声音,他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冰面突然断裂,孩子陷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情况危急,拉齐尼·巴依卡来不及细想,一脚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不慎跌入水中。冰冷的湖水,迅速带走身体的温度,拉齐尼·巴依卡奋力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尽量托在水面。此时,一同赶往湖边救人的木沙江·努尔墩也跳进冰冷的湖水中,帮助他一起施救。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十多分钟过去,孩童成功获救,但托举起他生命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再也没有从水中上来,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冰凉的湖水呀,你怎能如此无情!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经得到他帮助的乡亲们,以及他所在培训班的老师同学,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们熟悉的那个忠诚正直、谦逊善良的拉齐尼·巴依卡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守边护边事业和挚爱的亲人。
“前两天,我们还一起上街给他买了一套新衣服,他说要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到北京再穿。”舍友买买提·居马红着眼圈哽咽地说。
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父亲先后都担任过义务护边员,一干就是几十年。自从2004年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拉齐尼·巴依卡便把为国守边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2004年8月,拉齐尼·巴依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凭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满腔挚爱,守卫着帕米尔高原这片净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誓死捍卫着国家尊严和每一寸国土。拉齐尼·巴依卡三代守边的动人故事在帕米尔高原早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他被边防官兵和当地牧民亲切地称赞为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
拉齐尼·巴依卡曾多次荣获国家和自治区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同年11月,他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这铿锵的铮铮誓言回荡在帕米尔高原的群山之巅,“帕米尔雄鹰”将永远飞翔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相关文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文02-03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设计04-25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作文600字06-12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精选25篇)05-16
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个人观后感05-16
观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06-22
2022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观后感(精选20篇)07-14
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观后感600字(精选5篇)07-14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拉齐尼·巴依卡观后感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