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导语:贺绿汀在1934年成名后,毅然参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投入抗日战争。在奔向延安的路途中,历经日军轰炸,食物短缺,生活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演出,唤醒民智。在这次战争洗礼下,创作了抗日战歌《游击队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一
上个星期,机关组织观看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题材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
故事说的是贺绿汀在1934年成名后,毅然参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投入抗日战争。在奔向延安的路途中,历经日军轰炸,食物短缺,生活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演出,唤醒民智。在这次战争洗礼下,创作了抗日战歌《游击队歌》的事迹。
贺绿汀是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仙槎桥人。电影就是站在这样一位音乐家的独特视角,突破了以往作品从政治和军事角度切入抗日战争的惯常做法,将目光聚焦于投身抗战的文化精英,讲述了音乐家贺绿汀青年时期创作《游击队歌》等抗战歌曲,以音乐为武器进行救亡的革命往事,从艺术家的个人成长折射出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表现了以贺绿汀为代表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在抗战时期“执笔从戎,舍身为国”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看完电影,可以感受到与时下大热的青春片相比,影片《穿越硝烟的歌声》表现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怀,显示了创作者将理想追求、爱国情怀与当下年轻观众对接的努力,激烈的音符,在我们内心徐徐回响着。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二
《穿越硝烟的歌声》是一部视角独特、风格鲜明的抗战题材电影,与时下大热的青春片相比,《穿越硝烟的歌声》表现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怀。影片中,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们,以青年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眼前:贺绿汀、聂耳……其时不过20多岁,诚可谓锐气逼人、气宇轩昂,在民族危亡时刻,他们毅然决然投身抗战洪流,让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礼,让我于“爱国主义”精神之中,觅到了一重别样的青春内涵。
若问那时的青春是什么颜色的,大家一定会说——红色,青年音乐家们用热血和赤诚为祖国奉献了火红的青春。那么在和平安宁的今天,青春的颜色是否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人生的画布上,你为青春添上了怎样的色彩?
我觉得当代的青春应该以蓝色为底,孕育梦想,厚积薄发,期待展翅高飞。房子、车子、票子固然重要,但别忘了人不能脱离时代存在,不能脱离国家和民族存在,人的成才成长,恰在于在参与、推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单纯是以利己的“精算”谋划个人的名利占有。台湾作家九把刀曾说:“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那无数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恰恰是中国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有梦想、有追求、有勇气、有坚守的青年一代。
《穿越硝烟的歌声》中众多人物形象都比较出彩,他们甘洒热血、力挽狂澜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彰显了时代召唤下进步青年的集体成长历程。其实革命青年和当代青年的青春一样,充满奋斗,也充满自由奔放。这个奋斗和自由奔放,都与国家息息相关。正如歌中所唱:“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心系国家,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对谁都并不抽象。不管每个人的力量或大或小,脚步或快或慢,心系国家,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青年人才能因这梦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
现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来蛊惑年轻人,把国家现状与前途说得十分不堪,把“爱国主义”污名化,消解着青年人为祖国奋发图强的信心。“让一个国家变得前途迷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的青少年失去了对祖国的期盼。”试想一下,倘若一个国家的下一代都不再相信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又怎么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呢?青春期的迷惘与热望,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国家的影响,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资源,一个精神图腾。如果没有爱国这样的精神积淀,青春的底色将会黯然无光。
今天的青年,其实一样适逢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为了这个梦想,一代代先辈付出太多的鲜血、生命和汗水。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手中,“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正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国家和时代前进的轨迹中嵌进自己坚实的步履,让“穿越硝烟的歌声”在新时代唱响最强音,是每一个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当无数朝气蓬勃的青春浪花汇聚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青春中国在圆梦路上不断抵达新的高度!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相关文章:
没有硝烟04-19
花儿与歌声观后感02-19
《星际穿越》观后感12-09
硝烟里的恩仇10-22
没有硝烟的战争12-23
林则徐虎门硝烟02-21
奇妙的穿越观后感范文02-20
永不停止的硝烟06-10
硝烟里流泪的眼睛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