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小子观后感
01
这个夏季的末尾,用摇滚感受夏的魅力,释放夏季的激情。用心感受孩子的欢乐。
之前看过另一部音乐题材影片,俄罗斯的《盛夏》,那段1980年代列宁格勒的摇滚青年故事。《盛夏》用摇滚讲青年人的朝气澎湃和叛逆革新。今天的《摇滚小子》看到孩子们热爱音乐追梦摇滚的热情,感动老师,感动爸妈,走到人心里面的那份对音乐的热忱。
故事的主角宝贝,一个爸妈离婚,因妈妈工作忙而被送到姥姥家生活学习的个性男孩。不喜欢被妈妈抛弃的感觉,厌烦姥姥无休止的搓麻将,玩吉他是这个孩子化解烦恼找寻欢乐的方式。主角珠穆朗,爸妈经常吵架而烦恼,因为多动症被老师责怪,击打架子鼓是他放飞自我感受快乐的方式。热爱音乐,因为我热爱生活中缺失的欢乐幸福的元素,只有音乐能让我的内心释放,变得轻松洒脱,收获音乐美的享受。月月和李怡南同病相怜,爸妈不支持而坚持在追梦的道路上。
师父吴民,热爱音乐孑然一身的中年人,尽管音乐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但音乐能让他忘记分手的痛苦,忘掉生活的烦恼,忘掉事业的不顺利,去投身音乐和歌曲的唱作中。老师李雪,音乐既是生活方式又是谋生工具,音乐让她忘记情感的不快,投身生活和育人的欢乐。
摇滚的快乐来自一次偶然的体验,就像小孩子学钢琴,聆听黑白键敲击出美妙音符的瞬间会一下喜欢上这门艺术。宝贝偶尔玩玩吉他,珠穆朗喜欢带朋友去探险,当进入演奏室触碰乐器时,吉他的拨弦声和架子鼓的回响让儿童喜欢上拨弦乐器和打击乐一起玩耍共鸣的听觉享受。吸引宝贝的能力去弹吉他,激发珠穆朗的天赋和多动特征去学架子鼓。
有一起练习同学的比较,七色光年组合的挑战,师父和老师的鼓励,激发出组建“摇滚少年”乐队的想法,爱音乐,去感受舞台的魅力。用音乐的魅力感动观众,感动父母。
两个小主人公宝贝和珠穆朗,有一些当年释小龙和郝劭文的既视感,一个认真专注,一个多动贪玩。两个人是互补的,认真专注能细致做好吉他的调音和弹奏,有助于歌词的创作和演唱;而多动的特质有助于奔放式的投入架子鼓的激情敲打演奏中。两种乐器也是互补的,吉他的慢节奏和架子鼓的快节奏形成很好的搭配。吉他带来余音绕梁的听觉,架子鼓则激情四射解放天性。而歌曲中用旋律进行的叙事就要用到电子琴来完成。歌曲弹唱给观众带来全能视听体验。乐队的演出胜在听,而男女团演出胜在舞台视效和听觉的同步。
影片的'不足之处也在于音乐音效,一部分乐器与歌唱出声音的镜头中,搭配的音乐会对不上乐器动作和唱歌口型,因此没能呈现出一个团体组合演出那样燃烧炸裂释放的冲击感,相反给人以假唱假弹奏的错觉。既然这段镜头是在弹唱排练或者表演,为什么不能给到原声原音的声音元素呢?后期修音都要比对不上口型动作的配音好很多。
影片高潮的音乐节登台,当注意到台下妈妈的时候,乐队主唱最好的选择是在表演完既定曲目后,再加这首献给妈妈的歌,这样显得作为一个乐队更加专业,尊重观众和主办方预留的时间,而不是冷场尴尬半天。
看到片名《摇滚小子》首先想到一个比较燃烧炸裂的摇滚乐表演情景,当看到这个小孩们热爱摇滚组建乐队的故事有一些出乎意料,高潮呈现的弹唱演出有着符合预期的舞台表现。在这个音乐燃烧的夏季,《摇滚小子》是一部挺不错的儿童音乐片。
02
中国现在有摇滚吗?摇滚的精神是什么,主创真的知道吗?打着摇滚的旗号以为就忽悠孩子来看了?导演和制片方脑子是进水了吗?摇滚是骄傲的,精神内核自由和叛逆;摇滚又是有争议的,因为这是白人的音乐,白人歧视所有玩摇滚的其他人种。激进的白人摇滚乐队每次开演唱会时候,第一句话是“黑鬼滚出去”,这是摇滚的糟粕。你们拉几个孩子摆摆做作的样子,唱首不疼不痒的儿歌,然后就摇滚了?观众就那么好忽悠呢?以为是投资方那样没脑子吗?
【摇滚小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摇滚之父的远见名人故事10-14
傻小子学害怕01-21
滑板小子简笔画步骤11-08
格林童话《傻小子学害怕》11-25
傻小子学害怕童话故事05-16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06-14
《假小子戴安》读后感15篇04-02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15篇03-15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9篇)12-28
天那边观后感600字_观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