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和爸爸》观后感范文
十年后,重温这部电影,却不再那么感动。
父母离异、混迹江湖却又人生经验丰富的父亲、父女(子)冲突磨合,这些元素最容易引起我的共鸣。片子后半部分,小鱼身为人母、爸爸突然生病、照顾父亲、爸爸去世等等剧情也在我自己的真实生活中上演。把这部电影翻出来看,有点“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意思,可惜不知是酒量大了还是这酒味太清淡,没有达到我期望的宣泄情绪之效果。
片中的台词比较扎实,尤其爸爸的不少话值得品味、咂摸。比如“我妈说了,只有小市民才把家擦得跟狗舔似的那么亮。”(小鱼);比如“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老鱼)。尤其“你工作干嘛啊?我赚钱不就是为了你想干嘛干嘛吗?你要是想混可以混一辈子。”(老鱼)几乎让我疑心王朔附体。
叶大鹰的演技没得说,能写进教科书。
然而,由于故事情境缺乏具体实在的细节、情感描绘不够细腻和深刻导致该片水准一定程度的平庸和情感表达的苍白无力。仅以鱼父病后的场景为例:小鱼照顾已然成为植物人的父亲,仅表现为其洗脸和喂饭。我个人觉得很不够,何以穿衣、洗澡、大小便等等生活细节就省略?帮爸爸洗脸的时候有没有观察他,瘦了吗,添了皱纹吗,胡子长了吗?做事的时候脑子有没有想什么,是否怀念父亲旧日的风采、回忆爸爸对自己说过的话、父女在一起的情景?会不会抱着小孩让她叫“姥爷、姥爷”?还有,爸爸病后,他的朋友来探视过吗,如果我是导演,一定安排“三妹”来看望一下,小鱼的姨妈也应该来一趟。另外,老鱼突然犯病,前面没有任何剧情铺垫,连谶语什么的也没设计一个,是疏漏。
虽然如此,作为徐静蕾的处女作(其实远胜后来的什么《杜拉拉》之类),《我和爸爸》仍然不失为用心、诚意之作。毕竟拍片时老徐还不到30岁,有些东西用金庸的话说“因为那个时候还不明白”(《倚天屠龙记》“后记”)。
当然,它值得思念父亲的人们一看再看。
【《我和爸爸》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和爸爸07-01
我和爸爸06-01
我和爸爸07-12
我和爸爸04-18
我和爸爸06-27
我和爸爸06-29
我和爸爸08-10
我和爸爸08-12
我和爸爸06-26
我的爸爸和妈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