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一》的观后感
同样的青春年华,同样的风华正茂,同样的身处他乡……不得不说,当大二的我看清华的这部纪录片《大一》时,感触是很多的。
观影过程就像偶然间找回一把遗失的宝盒钥匙,擦擦灰尘,塞进锁眼里,缓缓扭转,“啪嗒”一声开启一段尘封的时光……影像与记忆交错,北京与苏州形成两束光影,两束光影打在同一个点上,一幅清晰的画面就慢慢浮现了。
大一的开学是汹涌的,汹涌的除了新生还有学姐学长的热情。清华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死板严肃规规矩矩的学校,但是,影片告诉我,不是的。当校车缓停,举着牌子的学姐学长们就像海洋里壮观的沙丁鱼群,“呼啦啦”包围了校车,他们从家长手里抢过行李,众星捧月地带着新生报名,一路上侃侃而谈,成熟老道很有自信。甚至有人打着快板宣传来吸引新生的眼球。
影片中的这一切在多水的苏州也是相似的,只不过,我经历的开学都是雨天。落雨天的空气混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清新舒适,炎夏的酷热也有所缓解。当我来到我的大学,看到热闹的人群、一道道红色的横幅、欢声笑语不断迸溅的同学们,我的内心是雀跃的.,这份雀跃里还有终于逃离桎梏的欢欣。大学,是一个代表自由的字眼,它在我的高中时闪耀在老师嘴里、水笔尖上、分数背后,它是我的动力和希望。一切尘埃落定,我的大学生活和那天的雨丝一样,淅淅沥沥无声无息地扑面而来。
影片利用一场表演作为衔接,一个个话题随着绕圈行走的表演者转换。开学之后便是军训、班干部选举、班级表演、辩论赛、恋爱、会议、考试、过节、放假……这些我们都是亲身经历的。清华学子与我们也是相似的,他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虚无,他们并不是孤傲地站在象牙塔顶睥睨众生的冷面侠士,也不是带着厚厚酒瓶底张口闭口数学公式马克思的死气沉沉的老学究,当然,更不是北影中戏学子那样赏心悦目的俊男美女。
他们很普通,或许因为影片是2006年拍摄的,我甚至觉得他们很土,他们操着家乡口音,他们有的风风火火似马大姐,有的只知道对着镜头傻笑,有的妙语连珠引经据典介绍自己……但是,他们很亲切,他们和我们大一时一样,眼里闪着金光,青涩却真实,带着家乡的烙印腼腆却有热情有勇气。
影片很长,不得不说记录者很了不起,可以坚持着拍摄这么久,捕捉着一个个小小的细节,用一本书、一个杯子、一个闹钟慢慢拉开镜头作为一段记忆的开始,大有“见微知着”的感觉。个人物品是主人情趣习惯的体现,影片忠实地记录着一切,胡闹疯笑的他们、认真备考的他们……尽管记录的东西在很多人眼里是“没有意义”的,但我觉得那是青春,那是成长,是可以让所有大学生产生共鸣的东西,它简单质朴,没有排演的做作痕迹,看着影片的拍摄画面越来越清晰,拍摄者的技术越来越完备,片中的他们越来越白皙,我看到了时光的痕迹。时间是神秘的雕塑家,它会雕琢出所有人的命运。
影片幼稚自然,朴实天真,记录的都是琐事细节,却生动有趣,主人公们也渐渐变得清晰。影片顺着时间的脉络延伸,他们也在慢慢成长。辩论会在影片中有两场,第一场我还能听清他们的话语,第二场我竖起兔子耳朵都来不及反应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他们的一个个吐字都像团在一起的打点计时器黑点,我连字数都数不清。画面中他们还在听课,几分钟后他们就做出了江南水乡的视频了。我不禁感叹,这就是清华,民国家具放图书馆自习室的清华,他们还是与我们不一样的。学校的文化底蕴终究分得出厚薄,他们与我们的经历,我猜得出开头却不敢猜结尾。
再多的感慨都抵不过对时间易逝的惆怅,影片拍摄于2006年,距今已7年,不知道曾经的他们还有没有机会相聚在一起,吃着薯片喝着奶茶看着这部成长史?亦或只能清茶咖啡在旁,加班到凌晨的某一天,抬起头看见窗外楼宇剪影,突然想起当时明月、想起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清华某宿舍楼下骑着车经过的那个人?此时我的身旁这些一起看记录片的人在7年后会在哪里?散落在天涯海角的他们是否还能记得彼此的脸庞……相遇即是缘,且行且珍惜。
【纪录片《大一》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住江之头纪录片观后感(精选9篇)03-26
楚怡百年荣光纪录片观后感(通用5篇)04-01
CCTV9 纪录片《高考少年》高考生观后感(精选8篇)03-31
纪录片解说词02-24
学生观看纪录片《楚怡·百年荣光》优秀观后感(通用6篇)04-14
观看五四纪录片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04-13
怎么度过大一的生活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