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观电影《朗读者》有感

时间:2020-12-07 19:52:0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电影《朗读者》有感范文

  篇一:

观电影《朗读者》有感范文

  从小师弟CB那里考来了今年奥斯卡获奖作品《朗读者》。师弟说没看懂,考给我后第二天就焦急的想跟我讨论电影的内容。今天是周末,看完了。把观后感写在这里。

  故事背景是二战及其后的德国柏林。电影故事梗概是,一个15岁的男孩,害了猩红热,在下雨天的路上呕吐。一位30多岁的陌生女人为他擦试。男孩痊愈后去答谢,两人开始了肉体上的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为女人朗读书本上的内容,这让女人很着迷。战争结束后,在审判战争罪犯过程中,影片介绍了女人在战争期间为了生存求职,加入了纳粹组织,作为雇员,负责看守集中营中的犹太人。雇主让她们过一段时间挑选出一些人送往刑场处死。与她的同士的矢口否认不同,这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预见自己招供的后果,诚实的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只有最后一个问题,一个致命的问题上,撒了谎。这个问题是:谁是报告的执笔者。为了取证,法庭要求女主人公现场书写。女主人公宁可撒谎说是自己是执笔者,也不愿现场书写。这样,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获刑监禁。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知道这个审判是不公正的,就是当年的这个朗读者。他有两种选择:暴露这位女人不识字,从而减轻判刑;或者保持沉默,维持现状。当然第一种选择还要面对他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调查,这是其次。他尊重了女人在法庭上的选择,自己选择了后者。女人服刑期间,收到了来自朗读者的磁带录音。她自己学会了读写。在刑满释放的前期,朗读者接到了监狱电话,问是否愿意收留这位女人。朗读者准备好了收留她的一切条件,包括住处,工作和精神生活的社团活动。当与女囚犯见面后,女人问朗读者是否一切结束了,是否结婚了,朗读者说他结婚了,还有了孩子。男人问她是否思考过过去?女人说关于我们之间的过去?男人说不是。。。其后,女人自杀在狱中。

  一:爱情。

  很难把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爱情,他们开始于偶遇,交往开始于小男孩的迷离欲求和女人的娇纵施予。开始的开始,女人只称呼“Kid”,孩子。从两个人最后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女人很在乎这段生活的定性问题。男人站在社会的角色中很理性的问她是否思考过过去,女人想到的是他们之间私人的过去。也许女人是这么希望的,“我还是喜欢听别人朗读”这句话里含着期待。男人不这么看。从他向别人解释他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那年夏天我上了她”可见他心里没有爱她。可是另一方面,很明显,男人的婚姻生活很不幸,坚持了20年给女人邮寄录音磁带,他对女人有情谊。快乐的郊游后,男孩为女人写诗,一定是他感情中美好的东西被激发出来了,也很难不定义为爱情。只能说:是二战那个不幸时代下产生的不完美的爱情。

  二:读写

  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看完后我首先想到的问题不是爱情问题。我想到的问题是:会朗读的人,和不识字的人之间的对比。女人是一个聆听者。为了生存她加入纳粹,听从错误的罪恶的指令,认真负责地做罪恶的事情;在和男孩交往中听男孩的朗读,心驰神往书中的内容,哭,笑。男孩子在外面有了朋友,她感觉出来了,不会向男孩提问题,不会交谈。只会发脾气。在审判法庭上,不知道招供后果,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了维护自己会读写的“自尊”,撒谎。最后,学会了读写,开始了思考,希望得到更多的爱情书籍。学会了向男人提出问题,找到了设想和问题。有了忏悔和救赎,留下了赔偿的储蓄。产生了自己的主张:自杀。

  三:自杀

  为什么自杀?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个人感情上,寄托希望的爱情得不到肯定的回答,生活走到了绝望的尽头。二是社会角色的反思方面,在阅读后认知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了忏悔和救赎,自杀开脱和洗清了不堪回首的罪行。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四:罪与罚

  她是否有罪呢?我觉得她很单纯,单纯得甚至于几乎有很多可爱之处。易于相处,简单直接。但是她作为帮凶间接参与杀人了。如果设身处地的想象,换成了我自己,生下来接触不到文明的教育,全是错误思想的灌输,狂热的纳粹思想的灌输,很难说清楚自己会怎么想问题和怎样去行动,十有八九也会稀里糊涂的做这样的事情。就像一只渺小的蚂蚁,永远认不清自己爬行其上的树干是多么的弯曲。阅读带来了反思,带来的忏悔,带来了个体向文明的回归。自杀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吗?但是绝对不是一件浪漫轻松的事情,我还是觉得殉情的解释更容易理解,披上了浪漫的色调。

  法律的虚伪,个体命运在历史中的无助,都表达在影片中。

  篇二:

  周日午后,观看电影《朗读者》。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来自灵魂深处的悠悠叹息。为被岁月漂白的爱情?为一个女人用半生的自由去保护一个秘密?为一个男人背负漫长愧疚,赎罪后的释然?为一个普通个体在强权下,在历史洪流中的身不由己?对一个普通人在战争里被迫犯下的罪行,该愤怒?该谴责?该理解?该宽恕?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出判断,无法做出选择。

  从网上找来这张海报。似乎有着特殊意味:在一望无际的旷野里,麦克与汉娜,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在金色的麦浪间。年轻的麦克神采飞扬,在前面指着路,而已是中年的汉娜,被他引领者,如情窦初开的少女。

  人性的背后——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还有什么,会有如此力量? 除了爱情——只有纯粹、美好,不被现实羁绊的爱情,才能让两个年龄反差21岁的男女,这样无拘无束地自由追随。

  (一)

  16岁的中学生麦克认识年长21岁的公交车售票员汉娜,纯属偶然——而很多冥冥中的相遇,一生的纠缠,偏偏就藏在这样的偶然背后。

  一个雨天。放学路上的麦克,中途下了车,在一条幽暗逼仄的过道里,呕吐不止 。恰好回家的汉娜经过, 帮助并送他回了家。

  病愈后的麦克,很自然地来到汉娜家里,感谢这位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他帮助的陌生女人。

  正在熨衣服的汉娜,无处不透露着成熟的女性信息。无意中瞥见了换衣服的汉娜,令麦克逃也似地离开,却又鬼使神差再次徘徊到汉娜的门前。

  在安排被煤灰弄脏的麦克洗澡时,汉娜看到了麦克年轻的、羞怯的、健美的男性身体。充满母性地,她把麦克揽进怀里,引领他探索女人隐秘的身体世界。

  性意识被唤醒的麦克,一次次情不自禁地飞奔到汉娜的住所,一次次陶醉在汉娜身体带给他的新奇的愉悦中。

  汉娜,则陶醉在麦克对一本本文学名著的朗读声里,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或哭或笑,或悲或喜。一直笼罩在父母淡漠目光下,自以为一无是处的麦克,在汉娜的崇拜里,重新找回了自信。

  如果说,他们的交往,仅仅是性的吸引,我不尽同意。

  麦克生活在一个古板、严肃、冷漠的家庭。内向的他,一直被视为“异类”。得知他患了猩红热,家人更是避之不及。病中陪伴他的,只有一本精心收藏的邮册。这样的他,自然会对一个在最需要的时候,帮助过他的陌生女人心存感激,对一个充满母性的女人产生依恋。

  汉娜,也在麦克的朗读声里,在不知不觉中,离不开这个单纯善良、洋溢青春活力的少年。

  爱情,就这样不期而遇,跨越世俗,跨越岁月。

  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克卖掉那本心爱的邮册,带着汉娜出外郊游。那似乎是个暗示,麦克不满足于只和汉娜待在那间充满性爱味道的小屋,他要倾其所有,带着她在阳光下奔跑,在田野里自由呼吸。

  当他在老板娘诧异的目光里,旁若无人地对汉娜深情一吻;当他深情地看着被教堂唱诗班天籁般的童声,感动得泪流满面,如孩子般的汉娜。我知道,这个初涉爱情的少年,是那般真挚地爱着这个女人,怜惜、欣赏、无畏无惧。

  快乐总是短暂的。成长中的麦克的生活越来越丰富。汉娜的等待里夹杂着越来越多的患得患失。

  终于有一天,她用一记耳光代替了往日温情的摩挲。换来麦克泪流满面的表白:你不是太在乎我,可我却无法离开你。

  也许汉娜意识到自己不能也不可能主宰麦克的生活,在最后一次仔仔细细地给麦克洗完澡后,消失不见。或许,她想把麦克和她一起的不光彩的爱情洗去,还给麦克一个干干净净的未来吧。

  麦克将身体紧贴在那张留有他们爱的气息的大床上,用失落、怅惘结束了一个初恋的夏。 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二)

  影片的前半部分,穿插了大量裸体、性爱镜头,但你却无法心存秽念,用猥琐的眼光去亵渎它。在两位主演高超的演绎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圣洁、唯美。

  如果仅仅把影片归入爱情片的范畴,我想,一定不是导演的初衷。影片借助主人公隐晦的情感走向,向观众透露一个更为深刻的主题: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

  麦克与汉娜再次相遇,已是八年之后。

  身为法律系学生的麦克,赫然看见消失已久的汉娜,却是她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守之一,接受法律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在法官的追问里,汉娜一切都照实回答。这样的坦白,并不让人意外。因为我了解的汉娜,是个单纯、善良的女人,她学不会撒谎。只是,我不能明白,她怎么会成为党卫军的一员,与纳粹分子一起,残害犹太人?

  看台上的迈克,无力地看着老实、单纯的汉娜被咄咄逼人的法官,一步步引向定罪的深渊。

  法官给了汉娜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留下字迹,与那份罪恶的报告比对。面对摊在面前的纸笔,汉娜的眼里闪过一丝惊恐,片刻犹豫后,她断然拒绝,并承认自己就是主谋。

  全场愕然。被告席上的其他人,心中窃喜,从最初的拒不承认,到纷纷落井下石。反战派激愤的叫喊,足以把单薄的汉娜压倒。

  麦克脑海里,闪过曾经的一幕幕:汉娜对出游安排看也不看;对着菜单嗫嚅半天;从未听过汉娜的'朗读……他忽然明白:汉娜,一字不识!他马上又明白,汉娜在刻意掩盖这一点,她不惜用法官更严厉的制裁来掩盖自己是个文盲的秘密。

  法官继续严厉质问。汉娜退无可退,只能反问: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法官无言以对。是啊,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又能怎样?

  麦克陷入纠结。他心里也有个真相,如果说出来,肯定对汉娜有利。但说出来,就会暴露他们曾经的关系,就会引来他人的蔑视——一个纳粹的同情者。在同伴的慷慨激昂里,他犹豫了。他需要给自己更充分的理由,于是他走进了早已荒废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我看过的二战题材的影片中,这是最特殊的一部。没有夺人心魄的恐惧呼喊,没有纳粹随时会响起的枪声,没有烟囱里冒出的滚滚黑烟。只有那空无一人的层层叠叠的木板床,和堆积如山的旧衣物,昭示着曾经的拥挤、曾经的残酷和罪恶。

  突然感受到,沉默的力量,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在关押汉娜的监狱里,在接近汉娜的最后一刻,麦克选择了逃离。

  天空飘起了雪。

  法官给了汉娜最严厉的惩罚:终身监禁。被告席上的汉娜,收拾得干干净净,神情坦然。旁观席上的麦克,泪如雨下。

  同样要接受审判,一个是面对公众,一个却是面对自己的良知。

  作为观众的我,同样无法轻松。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次的选择,真的,都是我们由衷的么?

  “只有一样东西能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这是麦克写给汉娜的诗句。

  汉娜在监狱里,度过漫漫刑期。麦克顺理成章成家、立业,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曾经孤独、自闭的两个人,相遇、相惜。成为彼此生命、灵魂的支撑。却又被相隔在两个世界,相隔在漫长的岁月里。

  人生大多如此。相遇,缠绵,失散。或是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交集,再次失散。或是,永难再见。

  很少会有完满的人生。即便有,也属于你眼中的其他人。

  (三)

  有人说,初恋影响一个男人的一生。失去汉娜的麦克,也失去了爱的能力。他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婚姻。

  他在泛黄的日记本里,阅读着自己曾经的爱情。狱中那个用失去一生自由的代价,去保守最后的尊严的,那个无亲无故的,孤独的,却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的女人,依然占据在他心底,不曾离去。

  于是,麦克取出一本本文学名著,朗读,刻录成磁带寄给汉娜。也许是为慰藉汉娜孤寂的心,也许是对自己当初的背弃赎罪。

  我们无需做太深刻的剖析。只需要知道一个事实:那陌生而熟悉的朗读声,重新点亮了汉娜黯淡的生命。这样的事实,为冰冷的监狱的狭小空间,增添了难言的温暖。

  麦克的朗读声,激起了汉娜学习阅读的欲望,她走进借阅室,局促不安,却又坚定执着。书橱的玻璃上,反射着汉娜渴望的眼神。她要打开那扇神圣的大门,走进她敬畏的世界。

  她渐渐学会了写信,终于可以用文字与麦克交流。麦克却只是朗读,并未回复只言片语。

  我不知道,为什么麦克不给汉娜回信。因为听到过在集中营的汉娜也有叫人朗读的嗜好,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个朗读者,一件工具?他当初不给汉娜提醒,是不想当面揭开汉娜的秘密,保护她拼死保护的尊严?还是不是有一种报复的潜意识在里面?

  我也不知道,汉娜是否真的爱上了麦克。我只是听到了,她无力的抗拒:别自作多情了,你以为我真的需要你?听见了她附在麦克耳边,痛苦的心声:回到属于你的生活中去吧。回过头想想,似乎又是因为像她当初离开西门子公司,选择一份与文字无关的监狱看守工作一样,她的离开是否是因为要逃避,提升后公交公司办公室的工作?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如同人性,亦如生活。

  有很多疑问。只是我们真的能找到答案么?真的又需要答案么?

  (四)

  二十年的光阴,静静流过。在一盒盒录音带的陪伴下,在包含太多人生意味的朗读声里。

  即将告别监狱生活的汉娜,举目无亲。迈克那里,成了她身心的唯一去处。

  迈克再见汉娜,那个温润、美丽的少妇,已成白发苍苍的老妪。“你长大了,孩子。”面前的迈克,已是个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汉娜的手,在桌子上探寻着伸向迈克。迈克伸过来的手,只作短暂停留,不带任何温度。

  “这么多年,你回想过那段时光么?”这是迈克第一次探寻汉娜的内心。“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不是。”迈克眼神里有一丝的回避。汉娜眼睛里的神采霎时黯淡。“不,在审判前我从未想过。”“你在狱中学会了什么?”“学会了阅读,孩子。”

  唯一一次敞开心扉的交谈,在冰冷中结束。这便是距离。时空距离,产生美。心灵距离,结束美。

  赤足站在用了一生的力气去靠近的书本上,汉娜离开了这个了无牵挂的世界,去了她向往的天堂。

  走进汉娜小屋的迈克,看着那一屋的书本,听着汉娜留给他的遗言,失声痛哭。

  “未曾相知,何必情深?” 这是一位好友阅读了我前半部分观后感时的留言。两个牵绊了一生的灵魂,是否真的相知呢?我很想知道,却又不胜明了。这点真的重要么?影片没有让我落泪,却是这一句,突然让我泪湿。

  影片中有三次迈克的流泪特写。一次是向汉娜表白,一次是在法庭听到对汉娜的宣判,一次便是听闻汉娜自我结束了孤苦的一生。三次落泪,三个年龄段,眼泪的含义不尽相同,却都那样深刻地打动我——这个懂得爱,懂得忏悔,懂得不舍的男人,让我心疼。

  (五)

  汉娜的死,并未给迈克带来太大的解脱。

  他带着汉娜的心愿,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向集中营里的幸存者捐献她的遗物。女人礼节性地接待了迈克。披在肩上的外套,僵直的后背,居高临下的表情,都在传递一个讯息:无法原谅——太多亲人鲜活的生命被夺去。那种切入肺腑的疼痛,想要忘记,太难太难。

  只在当迈克取出装有汉娜捐款的茶叶盒时,女人的眼神里,回复一丝温软。那个锈迹斑斑的茶叶盒,唤起她很多童年的回忆。这个茶叶盒的主人,也和她一样,也曾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喜欢收集记忆的小女孩。

  她坚硬的仇恨的堡垒似乎打开了一扇宽恕的窗。看着迈克如释重负的背影,她将茶叶盒,放在梳妆台上,和她家人的照片一起。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宽恕他人,又何尝不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

  在汉娜铺满落叶的墓地里。迈克向他的女儿,道出了这个埋藏一生的秘密。他需要向他的孩子,袒露心里最隐秘的情感,解开他与家人疏离的症结,重新找回爱的能力。

  “逝者已逝。”时光总是一去不回,追悔变得毫无意义。唯有活着的人,好好活着,才能告慰逝去的魂灵。

  “只有一样东西能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时光深处,那个心无旁骛的少年,对着他心爱的女人深情地朗读着……

【观电影《朗读者》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观电影功夫熊猫有感03-01

观《插班生》有感01-21

寄小读者课外书读后有感08-20

古诗观书有感的诗意07-21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03-21

电影冰雪奇缘观后有感04-07

《观书有感》优秀课堂实录06-02

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9篇03-12

朗读者读后感范文12-23

六上语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