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观后感范文
前天晚上躺在床上,用手机把《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7月12日的首场看完了。昨天黄昏,一个人骑车去省图还书来回的路上有了一些法,没有记下来。本以为今天会忘了,但是就在刚才,捧着辛波斯卡的《万物静默如谜》阅读的时候,那个想对它说点儿什么的念头又突然强烈了起来,致使我在读了《前言》之后只读了两首诗,就赶紧放下了。这个想对我们所有人期待了一年的绝好节目说点什么的想法太折磨人了。它像蚯蚓爬遍了我的静脉。
那天看完,就在网上搜了一些关于它的新闻。总共看到了4条:一条说它的收视率没有赶上湖南卫视的《快乐男生》,文章好像说是《快乐男生》走的青春路线让它赢得了这次 没有意义的比较;一条说这一季开场的这次好声音选手个个都太强了;第三条是关于第一个上场的刘雅婷的,说她并不像舞台上所展示的那样温柔贤淑,在深圳其经常出入于夜店,喜欢黄头发等之类的娱乐性新闻;第四条是关于姚贝娜的,透露其在开场白中所说的得的那次病是xx癌,还好文中接着就说它已经好了。可能近两天又有了一些新的新闻,或者这些新闻又有了新的进展。但说白了,这些都只是炒作,如果一个节目少了这么些炒作,也就不可能火。这正是我们这个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娱乐性。因了这个娱乐性,所有的价值和意义都将以不同的方式被不同程度的结构,就像这一期的好声音舞台上那个台湾男孩的转音一样。它会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戴上另一种意义,或者完全意义消解。但是就是在娱乐性上,这期的好声音却做得不尽到位。
第一季的好声音我看的不多。我真正开始看时,好声音已经进行到了导师组考核阶段。前面的一些只是在家赋闲时偶尔在电视里看到了一些。前面选手选拔阶段的选手唱歌有好有坏,好的能让你瞠目结舌,血液喷张;唱得不后好的,直让你双手捂紧眼睛,渴望再有两支手把耳朵也堵上。通过一期节目,你的感情起伏特别大。通过看这一期节目,不单达到了娱乐的效果,还能促进你的新陈代谢,有利于你的健康。而现在第二季的这一期呢?选手个个都像是科班出身,水平相差并不大,起伏不大。这是好事,看一次好声音,就像看了一次音乐会。但是这在观众一方,却并非如此。 选手水平的相差无几,直接导致观众心里上的起伏平稳。在这一期节目中,观众不用为谁捏一把汗,更不会有愤怒和惊喜的情绪交替,一路叫好就可以了。这样,观众以一种姿势就可以把一期节目看过去。刚开始时,观众是兴奋的,但时间久了,就疲劳了,身体和审美双重的疲劳。这在娱乐性上属于没有特征的错误。
也许,你会说,在第一季中导师考核及之后的节目中选手的水平也不都是个个精良吗?不是的,那些选手之间还是有明显的起伏的,好坏就算是一个业余的观众也较容易凭自己的直觉区分出来。再者,在那一阶段的选手唱的歌以及唱歌的方式都是丰富多彩的。有的钟情于爵士乐,有的钟情于美声,有的钟情于流行乐 。有的唱歌技巧性多一些,有的感情用的'到位。这是很有看头的,很耐人寻味的。但是第二季呢,一路都是情歌,没有感情,没有理解,只是唱。
在导师方面,没了批评与说教,一路都是好。即使有没有转身的导师,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说这声音很好听不知不觉陶醉了,想转身的时候,没成想歌就完了,错过了机会。唯一一次哈林批评台湾小男生还是为了拉拢人。没了批评说教的环节,就没了知识的传播。这样节目的知识性就少了。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娱乐性并非是纯粹的,而是有许多附加值的,知识性就是其中之一。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时时不时玩一会儿,就是这一特征。
他的娱乐性的缺失不像维纳斯断臂一样,这就惨了。就说不上吸引观众了。它在收视率上赶不上《快乐男生》在这一个只关注纯粹娱乐性的时代,就不难理解了。但这也不是正常的。
在第二季中,第一季缺失的东西还有选手身上的故事少了,不明朗了,不吸引观众了。即使有故事,也很少掺杂进歌声中而又能轻易被观众察觉了。难道说这也可以归结于选手的水平都普遍高了吗?老子说有产生于无。艺术理论上也常谈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形式技巧。但是这里没有的却真的是没有。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
总之,对于《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还是喜爱的。可能只是其创作人想在第二季中做得更好才这样弄巧成拙。希望好声音能继承第一季中一些好的因素,不要轻易说变。希望在今后的节目中编导策划们能意识到我说提到的或者没有提到的问题,有所改进。让我们所有人能继续情感丰满地看下去。《中国好声音》能有第三季、第四季。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校园好声音活动策划书范文04-09
描写声音的好段04-18
中国谜语大会观后感范文11-25
萌犬好声音的经典台词01-27
2022《花开中国》观后感03-12
感动中国影片观后感01-13
中国励志电影观后感04-16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征文范文12-01
2022央视《花开中国》观后感03-12
地理中国观后感800字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