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通用8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 篇1
从看到6集的标题开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部底蕴宏大的片子 不知道用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形容是否妥当 这部片子从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入手 通过进一步的陶俑发掘和周边发掘 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大秦帝国这辆两千多年千的战车是如何工作的'。始皇帝野心勃勃 高瞻远瞩 可以想象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位伟大的千古一帝 站在几位秦王的肩膀上 他从政治 法律 经济 交通 军功制度各方面出发 可以说他把整个帝国变成了他手中的一把尖刀 这把刀由西向东 刀锋直指中原大地乃至任何敢于向他反抗的敌人。
看过这部片子我并没有对大秦帝国的军队有多么深重感慨或之自豪的情感。冰冷的陶俑和出土的各类文物史料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秦帝国15年而终 实在非战之罪 不免唏嘘 始皇帝千古一帝名副其实。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 篇2
这部短短六集的片子,让我重新认识了秦人,也服了他们。
1. 现代人能想到做到的,他们也都想到做到了,差别只在于精细度而已。标准化管理、流水线生产、流程制度说了算、赏罚分明有序、目标一致化(goal congruence)、责任到人(accountability)等等,哪个不是现代国家和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2. 客观条件什么的,对于秦人来说都是浮云。没有路就修路,没有水就造渠。海拔、高山、距离什么的,好像没有什么不能被克服的。只有不想干的。只要干了,就没有干不成的。除了令人咋舌的强大意志力,高超的'技术水平也让人叹为观止。
3. 很多事情对于秦人来说似乎是本能的认知。比如说,水利。看历史书,后世的朝代,常常是历经教训,才认识到水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治水的经验也是在和大自然无数次的搏斗中积累起来。可是秦人一来就治水,也不需要有人苦头婆心的讲事实摆道理。而且,一出手就治了个了不起的都江堰,历千年而不倒。
有时候异想天开,秦人的技术和思想怎么这么先进,是不是有人穿越过去的啊....
可是,为什么这些思想和技术就传不下去?为什么强悍的秦军历经五代国君直至秦始皇打到巅峰之后,这么不堪一击,被起义军迅速打败?除了影片中提到的原因,还有些什么可能?以下只是个人的一些歪解。
1. 秦人从来不被视为华夏正统,更曾被视为夷人。试想“夷人”的思想/传统,怎么会被齐鲁后人、泱泱儒生学习传承,自然其影响力随着上位者的更替也就消散了。
2.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看片的时候,时不时会感叹怎么秦人就这么勤奋刻苦,整整五代国君啊,一直就这么操练发展着,不会觉得累?再加上后来秦始皇连年的六国战争,南打土著北赶匈奴,不会想要片刻的休息?绷紧的弦,总有断的一天。起义的时候,说不定正好就是弦断之时。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 篇3
1、秦军的标准化,可以认为是法家治理的一个侧影,统一,规范。制作流程层层监督把关,层层负责。
2、灵渠、长城、秦直道等等,这些超越时代的工程或许耗尽了秦国力,让我想到了又一个大一统王朝-隋朝,大运河时至今日还在发挥作用,成王败寇的说法让隋炀帝成为一代昏君。
3、奖励军功与重视耕战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强大的两大原因,可能会导致军国的出现,但是作为统治者的实用主义观点,这确实是在战国时期出类拔萃的道路,更何况不这样做的国家,难道实现了民主么?既然国不富民也穷,不如国先富起来。至于奖励军功更是可以与科举相提并论的制度,不要认为科举是落后象征,在其出现伊始以及相当长的时间,它是寒窗学子能够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渠道,这条渠道可能比当前穷二代逆袭要更规范也更易于实现。
4、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 们崇拜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 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 了帝国的国力。无论如何,一支军队的命运是紧紧依附在它的国家之上的。在秦军最 后的日子里,帝国的`秩序已经崩溃。当士兵们在前方拼杀时,他们的家已经无人来养 活,覆灭的命运不可逆转。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两千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 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 篇4
本是回复一个豆油的,又觉得不吐不快,于是在此加评。
1. 本片并不是一部编年体,要看历史书,可以去图书馆,OK?片子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秦军强大的原因,阐述祖先们智慧、行为、思想的构成。
2. 历史从来都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封建专制时代,帝王意志和手腕,是国家强弱的直接原因。在那个蛮荒初开的年代,如果没有近乎冷血的国策和手腕来推动如此庞大的国家机器,统一和变革只能是空想。
3. 金导的几部纪录片里,确实都存在夸大的叙述。又或者与其定义为夸大,不如说是附加了金导自己的'许多梦想。
第一次看该片是04年奥运期间,一帮搞大三实习的人挤在宁波郊区一个海军酒店里。伴随着刘翔夺冠,看着复活的军团,热血之情难以言表。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喜欢翻阅探讨跟历史有关的东西,只是经历过现实的洗涤,当年的不知来由的激动"豪情"逐渐淡去。
金导是我十分崇拜的导演,是在我心里真正从事电影艺术的为数不多的导演之一。他的叙述惯于一线逸开而窥全貌,这样的纪实手法非常合我的胃口。从王者之师到圆明园到大明宫,无不寄托着导演自己那回溯远眺的梦,用电影的艺术特效和独特拍摄方式将这些梦境展开在我们眼前。当再次回望先祖的灵魂和精神,画卷如此优美,乐章娓娓道来,感慨至深而沁人心扉,看客们又何必纠结它属于现实派或者抽象派。
愿与电影迷和历史迷们分享心情。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 篇5
早上的时候刷微博看到有人讨论古代阵战,于是顺手学习了一下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基础知识.下午把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电影)和金铁木的《复活的军团》(CCTV纪录片,记录秦代军队)看了一下.感觉《复活的军团》中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值得记一下。
1.兵器材质
从兵马俑可以看出,秦军的兵器是标准化生产的.箭头和箭头,弩机关和弩机关间差距极小,可以方便更换.当时的秦军兵器工业已经不是小作坊了,而有了标准化大生产的雏形,而且可能已经使用机械.比如戈头的打磨痕迹没有交叉纹,说明不是手工打磨,极有可能是砂轮.当时铁器还不成熟,无法做到全国按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要做到大生产,只能使用青铜.况且秦的青铜是十分先进的,可以造出90cm的剑,领先于战国.
2.极端的'计划经济
秦律法规定了关中平原的每亩地的农业标准.就是说我的地上种小麦每亩地用多少种子是必须依照法律的.秦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了几代人的经验.
3.举国动员能力
司马迁说秦兵百万,人口五百万.军队比例20%.这个数字十分不科学.一些非常军事化的国家如普鲁士军队比例不过3%,南北战争时美国不过5%.中国古代每个军人需要3个后勤人员.所以如果20%除四5%也是极高的比例,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上面说的极端计划经济,汉中关中巴蜀三大粮仓.
4.军衔系统
"秦国军队左手提着敌人人头,右腋夹着俘虏,赤膊上阵,不顾生死,虎狼之兵""秦兵每逢战事兴奋异常"
当时当兵是贫寒人家升官的唯一出路,而且赏罚分明.秦军战斗力十足.每次上阵前,秦兵都要喝酒.所以兵马俑中士兵多是啤酒肚..orz..
5.运输系统
巴蜀粮草给岭南了,关中粮草给咸阳了,所以北方部队的粮草由山东出.每192石从山东出发的粮草扣除折耗只有一石能运抵河套.所以修了秦驰道.秦驰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骑兵从咸阳/陕西西安到九原/内蒙包头只需三天.而且秦代发明了双辕车,一只牲畜就可以驾车.提高了效率.秦代系马时勒马的胸肌或者肩腋,两匹马可运1.5吨货物,当时西方勒马的脖子,马跑快了会窒息,两匹马只能运0.5吨货物.
感想:
再一次感受到了生产力的力量.秦的人口,粮食产量是其它国家好几倍.这些是冷兵器时代的国力决定因素.而且秦的农业和工业都极为发达,这些是虎狼之师的基础.或者说,正是商鞅和李冰奠定了秦帝国霸业的基础,而白起和王翦更多的像是锦上添花.
战争更多时候拼的是国力.比如曹魏和蜀汉.再如满清吞并新疆和西藏的时候,藏人和准格尔蒙古人都以百万计,而清的人口以亿计.所以大清屯兵青海,粮草齐全,符都准备了了一万五千张,满蒙汉部队步步为营向拉萨进发的时候真的没有任何胜负悬念..
以前看《叫魂》的时候感觉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大清的财政和律法.民间到底能不能装神弄鬼?道士是什么社会地位?死刑犯需要皇帝亲批?怎样平抑粮价?感觉外国史学家对这些更感兴趣一点,而中国史学家偏爱政治和军事.
感觉太多的时候历史的重心不是皇帝和大将的恩怨,后妃和外戚的纠缠.而是经济基础.比如土豆和玉米的引进使得中国人口翻了两番,并且农民起义更少了.这件事其实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了,只是潜在下面,没有乾隆帝文治武功明显罢了.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 篇6
一个伟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团在后面支撑,大秦帝国在大秦军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何呈现给我们的点点滴滴的震撼,伟大的军团如何在几代人的浴血奋战中,发展起来的,大秦帝国的军团是如何发展,依靠着什么走的如此强大呢?人心齐,泰山移。那么是什么造就如此强大的军队呢。
一、 统一的标准,良好运转制度,各项日常行为都以制度或法律形式进行保障。
制定统一的武器制作标准、统一度量衡,让全国都在统一标准中发展起来,让人们在工作中有了标杆有了标准,严明及严谨的法律制度,法律条文不仅仅是有严酷的处罚,更有着让你如何做,包括牛如何养,粮食如何种植,什么时候种植等等,法律条文既是禁止让你做什么,同时又教您怎么做,他制度可以使人从想做不好的事情,变成不敢做不好是的事情,再到不能做不好的事情,时间的长了,也就成了不想做不好的事情。良好的制度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二、 敢于用人,敢于创新,并实践,而不仅仅的停留在纸上。
长平之战的启用白起,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甚至包括间谍的郑国的'对秦国有用的都给予启用。同时敢于去做。用于去做,修的四通八达秦直道、造就天府之国都江堰、打通南北粮道的灵渠、抵御匈奴万里长城,包括兵马俑,无不是人间奇迹,无不给人带来震撼。
三、 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让所有人都围绕着统一的目标,互相协作合而成,把所有的人都拧成一个拳头,打向六国。
秦朝第一次建立的大一国家,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各部门的协作都是必须的,创新的郡县制度,军队的20级军功爵位制度,各个兵种的严密组织及指挥等,无不是围绕伟大的战争做着充分准备。
在良好的组织管理,有着强大的制度保障,在一群有梦想的人一起,造就着伟大的帝国,那么我们来自各个饲料的企业,来到华农恒青的舞台,我们将如何要续写着属于我们的传奇。坚定目标,坚定信念,相信公司,相信老板,要勇于及善于总结,敢想敢做,不惧怕困难勇于向前,恒青军团,携手共进, 共创辉煌。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 篇7
中国遥远而悠久的历史总是充满着神秘感,也让无数的中国人为之自豪,尤其是强盛的唐朝,还有更不为人所熟知,也更加神秘的曾经一统中国的秦朝。无论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兵马俑奇观,还是那些巨大的青铜器还有整齐划一的兵器,当然还有至今我们都无法看到真容的秦始皇陵以及被付之一炬的阿房宫,都让我们对那个神秘的时代既景仰又向往,当然也惊叹那个曾经无比强盛的国家。
在看到《复活的军团》之前,我对兵马俑,对秦朝的了解也仅止于中学历史课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秦诵》、《秦俑》这些影视作品给我的.印象,而秦始皇作为暴君的形象更已经深深地刻在象我一样经过中学课本洗礼的无数中国人的脑海中了,但我也相信那个强悍的帝国一定拥有超越那个时代的文明,所以才能给世人留下了无数难解之谜。
沉睡在地下几千年的兵马俑以及鏖战500年并统一中国的秦朝为我们留下种种谜团。《复活的军团》就以这支沉睡千年的大军为出发点,仔细剖析了支持秦人崛起并最终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交通、军事编制、兵器制造等方方面面,让我们能够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感受那几千年前厮杀的喧嚣和尚武的激情,而那些透过书简对普通秦人的刻画,更为这个气势磅礴的记录片增添了一丝温情和细腻。
《复活的军团》虽然不能将我心中对秦帝国的所有问题都一一解答,但这部几乎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好的历史人文记录片,已经足以让我对那个伟大的时代心生敬意。想想2000多年前的秦国工匠就已经能够用青铜造出尺寸几乎丝毫不差的剑,而现代的中国工人依靠精确的机械也往往造出工艺粗糙的产品;20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就已经早出了泽被千年,至今仍造福着天府之国的都江堰,而2000多年后的无数水利专家们却似乎从不知道因地制宜,只会一味地修建对环境有着巨大影响的大坝;还有那2000多年前建造的打通两大水系,让粮草得以深入岭南腹地的灵渠,以及长达700多公里的军用高速公路,秦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遗产足以让我们震惊。
看完这部恢弘的史诗后,会油然而生出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铁马冰河入梦来”,希望有一天当代的中国也能够让全世界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自然地产生这种强烈的源自国家强盛的民族自豪感。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 篇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一首《无衣》,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我仿佛再次看到了数以万计的秦军士兵,高唱着这首战歌,挥舞着手中的兵器,斩杀着自己面前的敌人。
千百年来,无数的学者在困惑,一个位居周朝西北边陲的小国,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统一了六国,并把其国土大面积的扩张。看过这个记录片后,相信很多人心中的谜团已然解开。
秦人组成了一个伟大的部落,他们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团——秦军。这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利刃,就是他们一手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当时的秦军拥有最先进的军事理念,他们的建制几乎可以和现在的军队相媲美,他们所创造的军阵,近可攻,退可守。他们的钢铁般的意志,无坚不摧的信念,帮助他们赢得了军团的一次又一次胜利。正是这个创造的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然而,这个纪录片最让我震撼的远不止这些。
商鞅,一个从魏到秦的法家学者,当年只身带着一本《法经》入秦,就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带给了秦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史书记载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曾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之法;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确立中央集权;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了时代的发展,非常适合一个正待崛起的秦国的需要,成功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是他告诉秦国的子民,秦人生来的任务除了耕田就是打仗。于是,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的开辟形成了秦国保障后方的关中、汉中、巴蜀三大粮仓;先进的管理机制“军功受爵制”使秦战士为了使一家飞升而在前线奋不顾身;严酷的重刑思想,使秦国子民各司其职、严谨有序。
战场上的秦军是残暴的,残暴的背后是他们背负着整个民族一统天下的希冀。
战场上的秦军是所向披靡的,所向披靡的背后是多少工人夜以继日制造出的兵工器,是多少农民辛勤耕作保障军粮,是多少军事将领研究出的军阵队形,是多少布衣敢死队的有去无回,是多少英勇少年被送上战场……为了这场统一战争,秦人真可谓是举全国之力,全国从上到下没有一个闲人,要么在前线打仗,要么在后方生产。天道酬勤,这样的执着怎能不感动天地呢?
然而整齐划一的秦军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对手有强有弱,但是秦军不吝血本逐个攻破。在“连横”策略的引导下秦人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个征服六国。
纪录片出现最多的一个画面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在兵马俑周围出土的各种军械,戈矛,弩箭,青铜兵器,这些武器细致精良,却不是当时最先进的铁制兵器,而是早已被六国淘汰的青铜,这真是让人心生疑惑,难道统一六国的秦军,是一个只知杀戮,装备落后的野蛮部落?不,秦人的青铜兵器远比其他六国的铁制装备更具杀伤力,其军工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诸国。由一把91厘米的青铜剑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宁愿铸造已经掌握的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青铜兵器,也不愿盲目跟风使用当时盛极一时但不好把握的铁制兵器。这就是伟大的秦人智慧所在——扬长避短。
秦军统一的军备,更是让我们汗颜,原来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开始了西方工业革命后才开始的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尽管只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但是其超前的理念不得不让我们心生敬佩。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秦人终于统一了六国,但是其扩张疆土的步伐却并没有停止,北建长城,将匈奴铁骑赶至大漠深处;南开灵渠,拓展疆土直至南海;中修直道,完成军事调动和后勤保障一条龙。这些军事工程的建立使秦帝国的统治更加稳固。这一切都曾是别人认为不可完成的任务,都在秦人的手中完成了。尽管耗费民力,但是其历史作用却不容忽略。
然而秦军统一六国后,秦军钢铁般的意志开始消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两面性的。在秦帝国迅速崛起的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导致他灭亡的隐患。多年的战火连绵、严酷重刑的高压政策使人民负担过重,怨声载道,民众和统治阶级的矛盾不断升级。终于,公元前209年,随着两个农民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强大的秦帝国开始逐渐的`土崩瓦解,曾经横扫整个东亚大陆的,战无不胜的秦军,在一个叫项羽的人面前以摧枯拉朽之势毁灭。多年的战争耗尽了帝国的国力。从此,历史又开始了他新的轮回。
然而,2000多年前的大秦帝国依然和我们血脉相连,它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使他的子孙后辈直至今天还在享受着令世界瞩目的荣耀。长城依旧雄伟屹立,卫星可鉴。都江堰依旧福泽巴蜀大地,人民可鉴。灵渠依旧承担着长江珠江的运输,大地可鉴。兵马俑依旧是供人类研究不辍的瑰宝,世界可鉴。2000多年前朴实勤劳的秦人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他们用智慧的结晶使子孙后辈们记住了他们,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使历史永远铭记他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是《复活的军团》片头引用的《诗经·秦风·无衣》,在我看来,也是整部片子最好的注脚。一部史诗应该有这样的襟怀,博大精深,锋芒内敛,无时不给人以千年的灵气,和从容的魅力。
【《复活的军团》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复活的军团》观后感02-22
古罗马军团写作素材09-24
复活狮子的人09-21
恐龙复活作文05-10
复活节的作文09-10
复活节作文07-25
蚯蚓复活了作文09-28
孕妇梦见死人复活的寓意06-16
复活节趣味谜语精选09-07
复活的现代诗歌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