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2-03-23 18:49:2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8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8篇)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纪录片《幼儿园》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个情景都会心酸,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心里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理解能力尚处于象征性段的幼儿,言语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身示范一下呢?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2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孩子们慢慢的形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而小班却是以《请你跟我这样做》开始了第一节课。

  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许多成人的关爱,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孩子内心的恐惧、愤怒、渴望又有谁能真正的体会到呢。也许成人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感受吧!集体洗澡时的场景,让人看着那样的揪心,满头满脸的肥皂液,让孩子崩溃到“我要跑,我要跑”。我想洗澡本是件快乐的事情,然而这样的洗澡在孩子心里产生的恐惧将伴随着他们一生的体验。当片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让我增添了更多的揪心与难过。

  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孩子回答:“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父母把所有事情都会排在孩子的陪伴之前。当孩子们望眼欲穿的盼来了周五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的美好时刻时,第一位进入教室的妈妈没能让我看到想孩子的那份激动,没能看到那份久别的亲吻和拥抱。而孩子此时的那份高兴、激动、委屈、难过都融入到了刹那间崩溃的眼泪里。

  影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了,但是又并不完全懂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孩子带走,在他们的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的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的聊天“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的,饭要吃,就是会回来的晚些。户外活动就是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特别开心,对他们来说,不是总能有那么多自由时间玩耍的,自由玩耍变成了奢侈的事情,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的少而珍贵。张以庆导演以模糊的镜头给了观众很多的思考。

  9·11事件孩子们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正如自己一样“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留下的只有无奈和接受。

  在看足球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怎么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给孩子,要孩子给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集体教育,过多的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的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

  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张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语言?原来他在幼儿园里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为了迎合成人,他们早已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他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看似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一个孩子被另外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没有人关注那个打人小朋友背后的原因和感受,老师说“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我不要他了,没有人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这样的语言让孩子怎能不再一次的奋起反抗,维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了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乱写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片子中经常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师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做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小椅子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椅子,接下来的时间他都是在于这个椅子做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与实际行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找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秘密,被问道你喜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孩子们在被问及关于“我爱你”的问题时表现一致暧昧,大多数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说”。问道“为什么不好说”的时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说道“这个恶心”。这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得到过成人给他无条件的爱,更没有感受到爱,我想他们又怎能回答出什么是爱呢?

  《幼儿园》这部记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的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3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的的确确从内心深处给予了我震撼,和其余纪录片或者是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它的导演张以庆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儿童的视角,去记录和反映生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儿童一定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是在张以庆的《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一群孩子。他们是略带凶残的、他们有时是忧郁的、有时也是被固化了的。

  笔者认为,片中更能引起观众反思的在于穿插的采访部分。其中有一部分采访是这样的,和一个孩子谈了交警和钱的问题,然后画面接到孩子们游戏时,分钱的场景。继续插入刚刚那个孩子的访谈,谈了怎样处理钱和领导关系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事情,按照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来看,孩子的内心应该是纯洁干净的,孩子的回答理应是将罚款上交给领导,而这位被采访的孩子的回答确实让人诧异,他对处理钱和领导的问题上,成熟的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这不应该是孩子应有的表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是什么时候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另外,片中的另一个孩子——马玉兰,也值得去仔细推敲。马玉兰确实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孩子,她爱动好说话,尽管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责备她,她却依旧我行我素。你可以认为她应该管教,是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当她一次次被约束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抹杀孩童的天性吗?笔者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完全固化,而应该去引导他们的行为,在没有做错事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他们释放和发掘自己的天性不是更利于个性的发展吗?

  谈到释放天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更引人深思——爱打人的小孩。成人的世界是软肉强食的,小孩子的世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片中的这个孩子也因为总爱打人被送回了小班,就不会再有更多的办法了,这是不是在折射我们的现实呢?对待坏人,我们只能躲得远远的,尽可能的远离他们,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暴力却没有更多的解决措施。

  在片中穿插的采访中,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所以,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也呼应了片头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那个周末总是被最后接走的陈志鹏是否依旧翘首以盼,顽皮的马玉兰是否被管教的变得乖巧听话,那个爱打人的孩子现在又是怎么样了…… 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4

  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5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基本每个人都在那个地方度过了几年光阴,都在那里欢笑,哭泣,成长。现今的幼儿园不断有问题爆料在社会上,例如前不久曝光的三色幼儿园事件,让人们对幼儿园的现状不断担忧,上节课观看了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再对比如今让人感概万分。

  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也是导演创作本片想极力表达的一点:审视过去。

  俗话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联想的也不同,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给了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

  这部纪录片多条线索联合,并采用了丰富的转场方式,在我看来最大的特色在于导演采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对成人时采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镜头的视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这让本片的画面感十分强烈,朴实平和,却又不失乐趣。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6

  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记录片,在看的时候我想了很多。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在没有生孩子之前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独自流泪的样子,虽有心疼但心里总会想,老师这么爱你们,到幼儿园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和你们一起玩,有很多家里没有的玩具和食物,为什么还要哭得那么伤心呢?还不太理解家长为什么送孩子来上学看到孩子哭泣时依依不舍的样子,当时就在想,家长就不能狠点心说走就走开,或许孩子也不会这么长时间的伤心,老师也能轻松一点。

  今天看到纪录片里一个小男孩刚入园时那种歇斯底里的哭泣,那种不安的眼神,那份要妈妈的坚持,我的心里很酸。我就在想3年后我的宝宝入园时发生这种状况我是否还能那么的坦然,是否还能那么轻松的离开?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我不能,我舍不得。这时,我能从一个妈妈的角度去感受,感受孩子当时离开妈妈的那份不安和焦虑,感受到妈妈离开孩子的那份不舍和不放心。

  宝宝百天的时候我和老公把宝宝抱到我们幼儿园,再看到星星班的那群孩子现已升为月亮班,看到孩子见到我叫我小语老师的那种兴奋,我的眼睛湿润了。孩子是那么的纯真,给予我感动!回想过去的一年里对他们的一些严厉,我的心里很是内疚。我想我再回到教育岗位的时候,我将会多了更多的宽容与关怀,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宝宝的到来让我成长,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会面临更多新的问题,这也是我的功课,需要我去学习和调整。不仅要调整我的时间,更要调整我的心态。不仅要学习怎样做好一个妈妈,更不要忘记学习做好一个妻子,因为我先是成为一名妻子之后才成为一名妈妈的。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7

  看完《幼儿园》这个纪录片之后,我的感触很大。纪录片的开始就是孩子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与父母分离的场面。许多的孩子都不愿意离开父母,这就是一种分离焦虑的表现。孩子长时间与父母呆在一起,所以第一次长时间分离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的比较焦虑。纪录片中的小孩子就是在与父母分离时不断地哭闹。

  在幼儿园的第一顿饭,有一个小女孩的饭泼了,但是她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很冷静地看着自己满身的饭菜,很久之后才反应过来向老师求助。由于长时间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小孩子们都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第一天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时候,还有的男孩哭闹着“我要回家”,甚至吃晚饭的时候还依然叫喊着“我要回家”。但是难熬的第一天过去之后,小朋友们就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小伙伴的相处变得融洽,即使小男生们之间会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打架行为,但是还是很快就可以再次玩在一起。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视频中就有一个小男孩在午睡起床后自己穿衣服,还有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擦拭着自己的鞋子。他们不但学会了如何自理,还学会了相互照顾。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要关注时事,在说到“9.11”事件时,那个小男生还表现出怜悯之心,对受难的人们表示同情。

  还有就是孩子们单纯的心灵是那么的可敬。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当记者问一个小朋友“快乐、钱和,选择哪一样给自己做礼物”的时候,小男生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快乐,他说“钱是买不到快乐的”,看来还是小孩子比较单纯,没有被凡尘污染。

  还有就是在看中国足球队比赛的时候,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小朋友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而有一个小朋友则说出自己的观点。“童言无忌”,那个小朋友并不看好中国队,确实中国足球队并不优秀,小孩子并没有盲目的支持中国队,而是根据自己看到的时间情况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缺少的。有一个小女生在对日本这个我们曾经的宿敌做出评价时也是很客观的,她能够正确的认识中日之间的矛盾,知道哪些日本人是不好的,哪些日本人是好的,并没有像某些极端的人那样将日本人一视同仁,都将他们看做中国的敌人。

  小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知,即使他们的年纪还小,但是他们还是有着对这个世界的自己的看法。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8

  我喜欢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每次活动都或多或少需要我们家长的参与,但我也是乐意的,因为我在活动中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这次秋季运动会我有幸成为主持之一,还真有些许的紧张,我不知道其他几位家长心情如何?要知道老师们早已带领孩子们热身了好几次啦!运动会上孩子们尽情的玩,无论是单手限时拍球,还是左右手限时拍球,个个都是认真对待,看得出来,每位小朋友都想展现自己的实力。结果肯定不一样,拍得多的,应该是家里练过了,反正王禹铮是在家练过的。练过和没练过其结果不一样,所以,要培养孩子,真的多陪陪他们!

  运动会开始之前,运动员们在音乐中随老师做操表演,我也跟着做了,好像有不止3套操,动作挺全的,我跟的有点乱,可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随老师做,虽然动作不完全到位,但也为他们能做出这么多的操感到自豪!

  我还发现小朋友们在升国旗仪式中是庄严的,在国歌声中,国旗徐徐升起,我没有听见孩子们的声音,我也没敢回头看他们,我感觉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民族和国家这概念吧!

  这次运动会是成功的,孩子们很高兴,因为整个下午有自己的家长陪着在幼儿园快乐的活动,活动着老师们精心安排下的项目,他们是幸福的,对各位家长也是难忘的,因为能多多的见证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孩子之间一比便知。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问题在如今各更为重要,听听北大实行的校长实名推优制,虽说咱们不逼孩子这辈子非怎样怎样,可是认真参照那些校长推优的人选,各个都是非凡!做人不容易,做父母的不容易,做教师的更不容易。想想孩子自小就是在集体中,和小朋友,和同学一起,教师永远是领航人。我崇拜教师们,而我却畏惧教师这个行业,因为教师需要付出太多,除了心血还要耐心,还要科学的方法。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是你们的爱心和耐心,带给孩子们快乐和有序,留给每个家庭更多永恒的瞬间!

  谢谢老师们!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9

  20xx年5月24日星期五,很荣幸被邀请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我是第一次参加家长开放日,说心里话,但是我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各位家长也想知道孩子们每天在园里的情况吧,我把我看到的孩子们半天的生活记录在这里。

  跟往常一样,7点40我和鹿鹿就到了教室,教室里只有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刘钰,因为他很喜欢跟我聊天,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小男孩。老师开始给孩子们发早点,孩子们能安静的吃早点,并且也和老师沟通。吃完饭的孩子们洗手、刷牙,然后去看书了,等待其他小朋友吃完早点。接着,大家把自己选的图书放回书架上,喻老师带领大家到楼道里站成一排温习学过的小歌谣。然后小朋友按组回到了教室。 9点左右教育活动时间,喻老师带来了一本大书,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和老师一起来看书。每一页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听的很认真,观察的也很仔细,还能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棒!9点多加餐,喝奶并喝水,每两个小朋友一袋。喝完了每人要再喝1-2杯白水。一边喝水孩子们互相聊天。9 :30左右,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大家排队到了操场,先围圈做操,再分开男女两队各自活动。器械都是老师自己制作的,比如隔物跳、钻障碍等等,大概40分钟,孩子们都很配合。差不多10:100回到班里,孩子们洗手、喝水 、上厕所,自由活动。

  我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结束了,看到了可爱的孩子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上厕所、洗手。并且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也增加了,也知道互相学习并讲道理。短短的几个小时,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辛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神圣的职业,她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做到了。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0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片头的话似乎在引导我们对这部片子反思些什么。

  在我的定性思维里,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模样。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可以开心很久,一只虫子可以围着看一下午;他们的烦恼也很简单,系不上鞋带、穿不好衬衫,简直整个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负后情绪低落,小女孩赶紧把自己碗里的肉夹给他,哄他开心。问“爱是什么?”,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我以为这些就是幼儿园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这部片子,我恍然发现,原来幼儿园里已经可以看见众生相……

  记录片的好处是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我们看到本以为是后天形成的如今的种种行为念头其实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突显了,照样是有欺凌、瞒骗、暴力、虚荣。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看着都烦,是吧?”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他们会有这样的一些思维无疑是被成年人灌输进去的。

  该片背景环境是武汉一所全托住宿制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们即便是在夜间也难以安心睡觉,惦记着唤醒孩子们起床小解、给孩子们盖好被踢开的被子,老师们的辛勤工作看在眼里,对于在这一点我是给予认可的。但依然无法抹灭的一个事实是:教师们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片中有一段老师不停点名批评一个名叫马玉兰的小朋友,甚至说出“马玉兰你又在害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却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解;有小男孩无缘无故打人,欺负别人,老师脱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经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幼儿园就给小朋友们男女混浴?我认为,孩子们的言行都是受家长老师的耳濡目染,幼儿园教师理应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每一句说出口的话都应该慎重考虑;孩子的性别意识也从小就要树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负女孩子”、“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些也都应该从娃娃时代就要抓起,给予正确的引导,切不可大意。

  其实说到底,我们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总之最后,我还是希望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会气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欢乐和美好。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1

  《幼儿园》是张以庆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获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的纪录片大奖。通过记录一所幼儿园中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为我们真实展现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从一堆堆生活的碎片中,以微观的角度审视世界,诠释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真无邪。

  本片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续的情节,是一个毫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但也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只是用孩子们日常、偶然、本能的表情和动作,向我们诠释了孩子对这个世界初步认识的懵懂不安,也带我们回忆了孩童时不加修饰的天真美好。但孩子们逐渐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也令人始料不及、思绪沉重,小小生命的深沉诉说,又展现了世界让人不得不接受的另一面。

  片中的对白朴实而富有情感。影片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幼儿园与家长分开。对一个新环境的陌生不安,家长和老师强制性的动作,令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此刻心中的惶恐,不停的哭喊声让人听了揪心、同情。一句“老师别抢我”和“把老师当妈妈”以及下文不断出现的一句“我要回家”,简单真实的几句话,其实反映了孩子们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感。从出生到现在,他们的视线里总是出现的两个身影,令他们觉得放心习惯,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家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信任,但这种心理的平衡感在家长骤然离开时被打破。孩子的心,总是简单而平静,成年人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他们那会被放大千倍万倍,对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天地,心中被放大的不安令他们本能的抗拒。也许,这种抗拒也是人们心中最初的纯善对这个现实冰冷的社会一种无声息的反抗吧。

  本片的拍摄技巧拿捏得当,在拍摄外景时,运用了大量的景深——操场上的玩耍场景,淅淅沥沥下着雨的场景,新年将到大雪纷扬的场景.....刻意的虚化,突出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心中对这个世界懵懂的认识。导演别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艺术效果。

  黑白的艺术处理别具一格而蕴含深意。在本应该五彩斑斓的孩童生活中穿插了孩子们练习心算,对生活中情感、政治、历史等事情的看法。与五彩斑斓的充满童真的生活形成对比,体现了孩子接触了这个世界后,逐渐深刻的思想、成熟的性格,而这种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认知令人始料不及。面对片中一个个“小大人”,很多人对此除了感到幽默滑稽的同时,也思绪沉重。父母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虽然贫穷,但处处洋溢孩子本应该拥有的纯真无虑,童年不应该如此吗?面对一个个对历史政治侃侃而谈的孩子,也许时代的变迁改变了太多事物,但看到这种烙印刻在孩子们的身上,难免不让人感到无奈的痛心和沉重的压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我们该庆幸还是悲哀?

  传统民乐《茉莉花》的响起应情应景,富含深意。叙述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场景时响起,体现了孩子们初步接触这个陌生世界时的懵懂不安,单纯青涩,表达了对孩子开始成长的期许,但似乎也包含了对一颗柔软简单的心灵将变得复杂深刻的担忧。在令人无法拒绝的成长中相对于天真单纯而言,侧面衬托了世界的另一面。在叙述放学时,最后一个孩子等待母亲到来的时候,响起了《茉莉花》,加上对孩子面部焦虑不安的表情的特写,音乐给人一种怜惜哀婉之感。孩子在空旷校园中等待母亲,一种在安静偌大的空间里、自己渺小不堪的心理暗示,夸大了他心中的无助之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父母奔波,对孩子迟到的关爱的社会现实。

  朴实而富有情感的对白,拿捏准确的拍摄技巧,别具一格的黑白艺术处理,应情应景的音乐《茉莉花》,为该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诠释了孩子身上的天真无邪,以微观的角度折射宏观世界。幼儿园,记录了人们渐行渐远的童真。逐渐长大的人群,接受了成长的代价,再回首童年时光,对那个单纯如同白纸般的幼年自我,除了向往还有淡淡苦涩.....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2

  《幼儿园》刚开始时,小孩子抓着妈妈,不让妈妈走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幼儿园的时候,也是抓着妈妈不让她走。《幼儿园》以这个场景为开头,一开始就能抓住观众的感情,引发观众的共鸣。《幼儿园》这部有影响力的纪录片在技术方面肯定是很成熟的,在剪辑、情节的连贯性方面都很好,极具观赏性。中间时不时穿插地对小孩子的采访也设计地很好,能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幼儿园》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长接走了,最后的一个小朋友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镜头对于这个小朋友神态的特写、内心独白的描述都很到位,能够抓住观众的情感,让人不由地为他心急。

  在我看来,《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表现地不只是孩子的幼儿园生活,也能反映一些现实问题。从对孩子的采访中可以感觉到孩子们对日本的讨厌,孩子们的这种想法应该是受身边的大人影响的,那个年代中国民众还普遍对日本存在敌视、偏见,还不能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日本,即使是现在也不能完全做到。大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孩子在采访中会说出一些比较现实的话。可以感觉地出《幼儿园》里的孩子家境应该都是不错的,父母可能工作繁忙,也可能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让他们全托在幼儿园,孩子肯定不喜欢一直待在幼儿园的。纪录片里不时有孩子数着日子盼望着回家的镜头,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回家的渴望。我个人觉得,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进全托班,他们还小,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3

  幼儿园,多么遥远而又熟悉的记忆啊,那是最纯真的年代,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年代。虽然看着幼儿园好像离我们的记忆很遥远,但那是记忆最初萌芽的时候,虽然幼稚,但很多事还是依稀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都说小孩子和动物是最令导演头疼的两个,而却有人能够聚焦于小孩,拍摄出《幼儿园》这样的纪录片,听起来着实令人敬佩。本片拍摄于2001年,历时14个月,真实记录了湖北一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孩子们的生活。没有剧本创作,拍摄场景也没有选择明显的主题,基本上是拍一段小班拍一段中班拍一段大班然后又拍小班。

  影片活动从镜头上来讲,场景多用长镜头,摇镜头虚焦镜头、平拍极少俯拍、统一交叉叠化转场大量运用中远景,特写多用固定镜头,极少推拉,使影片风格统一、画面切换流畅、情节发展自然、情绪变化平稳。此外,《幼儿园》讲述的还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小班讲到小孩子幼儿园毕业,真实还原了小孩子一个完整的幼儿园故事,若干年后的今天,这群孩子已经长成我们这般大的年纪,回忆起来应该是感慨万千的吧。

  多年之后,观看《幼儿园》会引起许多共鸣。影片中一个男孩子左顾右盼地守侯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小时候,我的家离幼儿园很遥远,每天父母需要骑行很远的距离来接我放学,由于工作繁忙,接我时迟到是常有的事,但有幼儿园老师和小伙伴的陪伴,现在想来心里还是暖暖的。此外,片中小孩子之间的大闹也是常有的事,但多年之后,如果有一个从小打到大的小伙伴,岂不是一种幸事?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4

  我参加了儿子所在的明天幼稚集团第十幼儿园大二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不仅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还从一些点点滴滴中生发出许多感慨。

  早上九点钟,教学观摩课正式开始。

  班主任李老师头戴五彩斑斓的漂亮花环一出场,立刻就引来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呼。我正在感叹几张简单的彩纸怎么经老师的手就能变出那么精美的装饰时,就听到李老师说:“小朋友们,咱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花环好不好?”孩子们齐声说好。于是李老师先取下花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上面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它们的花瓣、花蕊各有什么特点,花的排布有什么规律等等。这个看似简单的预备过程,其实寓含着丰富的训练要素: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让他们对事物的颜色和形状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而且还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向度,使他们明白在找寻花朵的排布规律时并不是唯一的。

  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了。老师先将一张A4的白纸对折,然后将折后的白纸折成均等的三份,最后打开A4纸,按照折痕画出六朵花,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用剪刀把六朵花剪下来,粘贴到橙色的长条纸上,再根据自己头围的大小把长条纸粘连到一起,一个美丽的花环就制作成功了。对折对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容易,但三等分地折对他们中的有些孩子来说就有些困难了。老师就耐心地教孩子怎么先目测,然后怎么去改变误差等等。我觉得这个动手制作的过程很有意义,一方面,它有着严谨的科学精确性,比如对折、三等分、测头围等,另一方面,它又有着张扬个性的艺术想象力,比如花形、着色完全由孩子依自己的喜好选定。当孩子们将亲手做成的花环戴在自己头上时,每个小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左右脑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锻炼,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中间的休息和加餐之后,孩子们头戴自己制作的花环开始了他们的汇报演出,内容有古诗朗诵、合唱童歌、眼睛保健操和武术健身操,有些古诗很长,家长们都可能背诵不全,但孩子们朗诵得那么流利,且声音洪亮、充满激情。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更是把我们仿佛带回了久已逝去的童年时光,很多家长都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孩子们同唱起来……孩子的表演真是让家长们大开眼界,也大饱耳福。

  午饭时间到了,孩子们在安静地享受着他们的午餐。幼儿园还特地准备了些食物给家长品尝。我尝了几种制作比较精致的面点,味道果然不错,难怪儿子周末在家吃饭时经常会说“还是幼儿园的饭好吃”呢……呵呵,我也趁机大饱一下口福吧。

  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那么快乐充实,我们作为父母感到无比安心。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老师的工作有多么勤苦。李老师那些看似无心的教学设计,其实恰恰体现了她教学经验的成熟与丰富,而这份自如,其背后又有多少辛勤的付出啊!也许只有同样作为教师的我才能理解得更为深刻吧!此外,老师们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可谓细致入微。比如怎样正确握剪刀、怎样使用胶棒,怎样处理废纸等等,都有那么具体的规定,这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感到自惭形秽。

  感谢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感谢立美育人的明天十幼!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5

  拍记录片的程序可分为素材的选择,结构的发掘,声音、色彩的处理,现场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团队的组建。我对其中的“结构的发掘”与“声音色彩的处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认为幼儿园的影片结构可总结为:一条持续采访一个学生的主线,另一条副线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副线则是平行的时间空间关系,或者说不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主线中对一个心算班优等生的持续采访不仅在时间上暗示了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影片的前进,也揭示了幼儿园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灵性与创意这一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其他孩子的采访都分别从具体细节方面体现了小孩独有的天真与快乐。而副线则从群体的角度来观察小孩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长镜头运用和长时间讲述一件事情的情况比较多,如一个孩子学穿衣服,一个孩子学搬椅子,一个孩子等家长。这些较冗长的镜头和叙事,形象传达了孩子刚开始学习独立的困难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中,会发生各种矛盾。小孩子间打斗吵架,老师严厉地斥骂,孩子艰难的学习新事物,这些都一一体现着幼儿园里孩子们经常遇到的挫折,以及并不倡导温柔赞扬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小学中学大学,我们遇到的挫折也总是让我们产生小时候为难想哭的表情。以至于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仅与我们自己的幼儿园相似,甚至和现在的我们,现在的社会相似。《幼儿园》中的声音都是采用现场的声音,有明显的空间感与现场感,显得更真实生动。色彩方面,对比度不强,没有强烈的光影感觉,使画面显得朴实,也稍显灰暗。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6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拍摄素材。幼儿园其实也是一个微缩小社会,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样的事,也就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

  影片中采用了采访的方式,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一些似乎是大人才会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有关爱、有关政治等等。其中,有些回答是理性的,但也包括缺乏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狭隘观点。而这些从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

  主题深度上来看,张以庆曾认为:“孩子是快乐的,童年是美好的。”但在他14个月细腻、敏感与冷静的观察、等待、体验后才发现,幼儿园与成人社会完全重合,孩子们被“公共媒体渗透、被社会格式化、被商业化与外来文化深深影响。”纪录片通过观察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了每一个社会人的形象。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孩子,他们儿时就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思维,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而当他们长大,做了父母,他们又将同样的观念延续给他们的孩子,一代又一代。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内容上很是创新,没有一个人会想去拍摄幼儿园,并且愿意在幼儿园中拍摄一年之久。大家都认为幼儿园是个单纯幼稚美好的一片净土,谁也不会认为孩子们会有任何世俗的想法。只有张以庆不这么认为,虽然他拍摄的内容和他最初的想法并不一致,但是他认为:“选题天然流露出来的承载能力是最为可贵的。”

  镜头质量很高,很多细节都被他用镜头记录了下来,这需要很敏捷的跟拍技术,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他所关注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人,并且很理性的把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尽量不带任何个人色彩。

  画面编辑很独特。整个片子只记录幼儿园室内的生活,室外的生活全部用模糊的镜头带过,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幼儿园的整体色彩不是五彩缤纷的,反而有一点点灰色的色调,片中部分镜头衔接,导演明显是有自己意图导向的。所以容易让部分观众反感,觉得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该是这样的。

  音乐音效的设置上,《茉莉花》贯穿全片,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听到《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仿佛在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中国不止前进着。”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7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是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的细节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体会到了孩子们有趣、纯真的一面。入托第一天哭闹的小男生、第一顿饭时泼饭的小女孩、睡觉时千奇百怪的睡姿,都尽显小朋友们的天真无邪。同时,导演还捕捉到了穿衣服、系鞋带和摆凳子等一些细节。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孩子们内心的执着,也反映了大人们对于事业或生活的执着追求。

  在这部片子中,采访占据了很大的戏份。心算高才生熊经纬、参加了四个补习班的冯梦然都是被采访的对象。他们小小年纪便被父母施以重压,借他们批判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同时,当记者问及孩子们对“爱”的理解时,孩子们有的觉得“爱”是恶心的象征,有的认为“爱”是种难以启齿的东西。其实,孩子们的内心并非完全纯真洁净,他们有时会存在邪恶的歪念,他们扭曲了“爱”美好的含义。记者也问了孩子们一些关于政治事件的看法,孩子们各抒己见,有些孩子很有智慧,但立场却极易改变。这一点也与大人们极为相似,编导通过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话语来反映大社会中的种种,从一个孩子的眼里观察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光线的刻意安排和追求,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最好的光线效果,将孩子们的世界展现得柔美、动人。如教室里上课从窗外透射进室内的柔和光线洒在孩子们身上、空空的教室下单独一个小孩子坐在那里的光线安排、一个小女孩站在门缝边上向外看,光线从外洒满孩子的脸颊、一个小女孩扒着百叶窗的光线安排、夜晚月光洒向熟睡的孩子们的身上......这些细节上的光线追求使得画面变得柔和曼妙,容易触动观众的神经,描绘给大家的是一个美好的孩子们的小小世界。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篇18

  幼儿园本来是一个充满童真与单纯的世界。如果说校园是现在社会中唯一的一块净土,那么幼儿园本应该就是净土中的净土。然而,在纪录片《幼儿园》中,我们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儿园跟成人社会是重和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成人的深思。

  当有人问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他能长这么高时,小朋友娴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这不禁让我心生诧异: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居然可以把这样的问题回答的如此“圆满”。但仔细想来,其实这未必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只是我们成人的世俗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

  当记者问到有关警察的问题时,一个小男孩告诉我们,交警会收蛮多钱,还收车子。一个小小的孩子对我们国家公职人员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不敢想象这些印象留在他们的世界里伴随他们成长后将来会这样,但可能“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的事会很难上演了。

  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成人的影响下俨然已经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态了,而且这些孩子的成熟与我们想象中的天真无邪相距甚远。纪录片《幼儿园》不仅在主题上寓意深刻,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也值得我们称赞。

  导演所拍摄和表现的场景并不是我们一提到幼儿园头脑中就会闪现的诸如上课、六一、游戏等常见景象。我们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细品味后却能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非常态的内容。

  整个片子看完,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处于一个比平时低矮的世界,该片采取平视的手法,用孩子们的高度和视野看待这个世界。这样不仅剔除了成人的纷扰,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孩子们眼中的一切,而且极富感染力。

  刚看完《幼儿园》给人一种零散的感觉,我们似乎很难用一句话将其内容全面的概括。但细细想来,导演正是通过各个看似零散杂乱的片段不断延伸主题,提升内涵。然后用蒙太奇手法深层次的表现这片幼儿的世界,其实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8篇)】相关文章:

纪录片解说词02-24

最新残奥会观后感(通用6篇)03-02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通用18篇)12-06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通用15篇)03-10

《跨过鸭绿江》学生观后感(通用6篇)12-19

《跨过鸭绿江》学生观后感(通用7篇)12-19

电影《跨过鸭绿江》观后感(通用12篇)12-19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通用16篇)12-18

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12-18

《榜样六》的观后感(通用7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