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美育课堂研讨会发言稿例子

时间:2021-03-31 14:44:41 发言稿 我要投稿

美育课堂研讨会发言稿例子

  美育课堂研讨会发言稿篇一: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课堂研讨会发言稿例子

  学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可以寓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认知与情感是缺一不可的。认知活动需要情感的参与,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而美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时,美育是不可或缺的。

  美育与德、智、体、劳育有着渗透关系。只有在教育中体现了美的精神、美的艺术和方法,教育才是愉快的,才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孔子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已阐明了这一规律。由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所以应将美育渗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审美活动达到美感体验的全面育人活动。

  学校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很多时候,都是以牺牲学生的生活质量为代价来提高教育质量的的。教育质量真正得到提高的表现,是我们的教育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提高兴趣。而且能够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相对愉快地接受这样一个常态,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只有关注了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习;只有关注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教师才会去改革。美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热情。学习可以给人带来智慧和力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必由之路。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一般是以感性来认识事物的。他们喜欢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因为美的事物能引起美感,引起知情的注意和喜悦的情绪;美能从具体的感性形象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描绘丰富的生活图画,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必须通过对知识的感知,来引导学生对于美的认识、欣赏和理解。儿童的主导性的生活内容是学习,在此期间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科门类大大增加,每门学科内容的科学体系已基本接近完整内容也更加抽象化。同时,由于家庭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和理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即使是艺术学习也主要成为艺术技巧的严格训练。使学生的审美心理逐渐僵化。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因此,更需要通过美育把学生引导到活生生的整体人格这一轨道上来。

  二、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育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唤起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小学语文课里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诗歌里的形象是比较鲜明的:一个老人在大雪之后垂钓江上,四周一片寒冬的寂寞之景。怎样理解这一现象呢?学生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是很困难的,那就只有从“情感”人手了。在这里,诗人想象出一个老人在冰雪严寒之中,静静地垂钓,体现出一种执著和坚定,一种不与世俗相妥协的姿态。正是沿着这种情感的线索,让学生领会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并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哲理意蕴,达到与作品的共鸣。事实上,美的形象是一种以情会理的艺术形象。只有充分领略其中的情感波动,才能真正体会审美形象的文化蕴涵。

  三、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智力发展为前提的,而一般智力中又以想象力最为重要。只有富有想象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审美想象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飞跃性的特点,它可以破除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思维障碍,赋予心灵以自由奔放的权力,从而促成创造性思维的飞跃。这决定了美育对审美想象力的激发,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智力的开发。

  美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终究要以健全的人格为指归。价值观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信息。如《静夜思》、《穷人》等,学生通过个体独特的感受体验到深沉的情感,便会从中获得某种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它通过形象的感染功能,使学生得到心灵情感的净化。这种净化既不是说教,也不是劝谕,而是凭借形象与学生的情感进行沟通,激发人心灵中潜在的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令其挣脱物欲或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格的提高和精神的升华。

  美育课堂研讨会发言稿篇二:让美育走进语文课堂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这既是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既是语文教师的崇高使命,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指用美的信息去激发人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和愿望,去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去引导人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加强朗读,增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方式之一。朗读的过程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还要求伴随肢体语言。听着他们各有特点的朗读,看着他们的即兴表演,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情境,学习积极性很高。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形象把握得很到位,也表示坚决不做“变色龙”式的人。

  二、品味语言,鉴赏美

  语言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形象鲜明,生动流畅,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有意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广泛参与。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感受美的存在,美的形象,那么在对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时,怎样品味语言,鉴赏美呢?首先品味语言的形象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春天的花色、花香、花的甜味,春的浪漫随想,春的生机盎然,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通过反复诵读,形象跃然纸上。其次分析语言的生动美。语言的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字、词的提炼和选用上。鲁迅小说《药》一文中,描写刽子手康大叔把人血馒头给老栓时,嚷道:“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作者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爱钱如命的丑恶形象和粗野残暴的性格特征。再次,体会语言的音乐美。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字一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把曹操欲剿平战乱,建功立业,招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古朴。

  美育课堂研讨会发言稿篇三:让美育走进课堂

  让“美学”教育走进课堂

  摘要:职校生在年龄上和心理成熟程度上都有其特殊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做好职校生的美学教育工作,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影响。怎么来做职校生的美育工作呢?窃以为,可以在基础教学的模块中加大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正面的教学,更应当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获益。

  关键词:美学 诗歌 意象

  学习、学校,这两个词都以“学”字在前,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这两个词所对应的主体: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公。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是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学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学生需要些什么;同时思考,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把学生想要的教授给他们。

  一、职校生的诉求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高职专业,他们大多会经由五年的学习,而后进入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庭中、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在实现价值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而遇挫之时,若是处理不好自己的心里难关,便会很容易陷入那句有历史的咒语:“一蹶不振”之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在这种时候便很容易误入歧途。在我们的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而做出有效地努力。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初中学校,他们接受了国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个人的世界观,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在这样一个年纪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身为教育者,应当好好利用这个时机,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一个积极而科学的世界观。具体的来说,作为语文教育的部分,我们可以从审美教育入手,通过美学的教育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接触更多的“美”的内容,从而对他们形成科学世界观有所裨益。让学生看到“美”,渴望“美”,以致主动地追求“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通过美学教育,我们也是希望能够达到这样将美融入生活的目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大学的教育,但是,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很多大学开设的美学教育课程。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接受美学的教育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我们都知道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哲学的学习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直接进行美学教育无疑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可以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美学的有关课题,引导学生树立真确的审美意识,对艺术能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二、“美学”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

  那么,如何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加入美学的教育呢?首先,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课本出发。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朱自清《荷塘月色》、夏衍《包身工》、季羡林《法门寺》、汪曾祺《胡同文化》、余秋雨《废墟》、苏轼《石钟山记》、莫泊桑《项链》??无论是散文还是游记;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甚至无论古今中外,这些课文都给了我们强烈的美学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学思考,特别是在一些散文和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散思维,将散文和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共同学习。我们都知道,特别是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大多包含了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意象,如梅兰竹菊象征人的高洁志向;“月”多和思乡情有关;“柳”和离别相系;“丁香”里多含有愁绪??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意象,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串联起来讲评。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这种链接式的教学,学生更有兴趣学习,也更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愿意主动在课前或者课后去搜集资料。并且,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对一些美文进行审美,自主发现文章中的特色、特点,并且愿意主动去品味美文。

  我们可以将美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浅处入手,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指导。而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也慢慢地接受到了美学的教育,这对于他们的审美观是十分有益的。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对于他们日后的生活进步都会有着很大的提升。身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系统化搜集,在充分的准备后,对材料进行充分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适的加入,在课后进行总结反馈,以期对以后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有益方法,也对学生的生活有更多的助益。

【美育课堂研讨会发言稿例子】相关文章:

最新高效课堂研讨会发言稿03-31

英语和谐高效课堂研讨会发言稿07-06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研讨会发言稿02-05

提高英语课堂效益研讨会发言稿范文02-04

研讨会的发言稿01-08

小学高效课堂研讨会学习反思04-03

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发言稿02-21

新课改研讨会发言稿02-06

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稿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