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六次家长会发言稿

时间:2021-05-11 18:32:57 发言稿 我要投稿

第六次家长会发言稿

各位家长:

第六次家长会发言稿

  首先欢迎大家再次踏进这个教室,参加入学以来的第六次家长会。每次家长会我们都会先进行一个主题性家庭教育的分享,今天也不例外。

  看到题目,大家是否会觉得这次没有二下和三上的家长会更有针对性?别急,我们先看家长会前对老师和家长针对孩子问题进行的调查,然后再回到这个题目。

  老师们认为工作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这些问题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

  1.家长不配合,口头应付。比如,学困生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特别是作业)及学校各种不良表现,似乎轻描淡写,甚至会觉得老师是小题大做,太较真儿。所以这类孩子的状况没有太大改进。(举例:假期抽查)

  2.在追收作业的过程中,家长说作业多。实际上询问孩子部分因为课外班,部分因为孩子学习效率低下,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

  3.家长习惯性认为环境因素对孩子影响更大。比如同桌纪律、班级孩子捣乱等会影响到自己孩子。

  4.个别孩子纪律意识薄弱。造成多门学科老师同时向班主任告状;老师批评多次无效;随时像个炸药包,出现问题。

  概括为一句话:家长不配合,孩子难管

  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而老师口中的“家长不配合”这里也有部分家长不知道怎么管的因素在内,因为既然把娃生下来,如此费心费力养他们,肯定都希望他们成长得好,有一个好前途。也有少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老师不一致,却没有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想法,才会造成双方的隔阂。

  家长反应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孩子做事缺乏自律性,表现为孩子学习不主动、不专注。可见状况:一心多用、磨蹭、应付、偷偷看课外书,不督促不完成;孩子认为学习压力大,和课外班、作业有关;学习习惯差。如马虎、不自觉、没有时间观念、读书不分场合。

  2.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比如怎么才愿意接受家长的建议,尤其是作业方面。

  3.孩子的兴趣导向问题。比如孩子在学习方面情绪不稳定,易急躁,对作业有抵触心理,只对有兴趣(有好奇心)的事情做得较好。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孩子大多在家长眼里也是问题多多,缺乏自律,只对有兴趣的事情用心去做,不知道和他们如何沟通。

  那么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这个我们无法推到学校乃至老师身上,因为一个班级70多个孩子,大多数孩子在这个集体中能够积极主动地生活和学习。那么个体差异的存在除了先天因素,就是其生活的环境造成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家风、仪式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有班风。一个班级良好的班风如果说和班主任息息相关,那么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和孩子的父母密不可分。

  中国历代名流都是以家风治家,进而才会形成历久不衰的名门望族。其实,家风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高大上,每个家庭都有其或明确或隐形的家风存在。并且家风也不全是好的,有的家风要求后代“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带给孩子的却是“狡诈刻薄、不明是非、践踏制度”……那么在不同的家风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肯定迥然不同。

  我相信在你把孩子送到学校的那一刻起,一定是心存善意、一心向阳的。或许你在孩子0-6岁的时候,因为不懂教育,让孩子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现在经常感觉他的顽皮简直无药可救;或许在孩子成长的途中因为自身的精力与能力,经常会遭受挫败感,甚至无数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或许你从刚出生起就为孩子的成长付诸了大量心血,让他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孩子入校就是不同的,但是,我相信你送到学校的时候,都充满了期望,希望老师能让孩子的成长更为完善,或者有所转变。

  事实上,有些孩子入学后会转变,有些孩子甚至在家长看来会更为糟糕。原因何在?能够转变的孩子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尽管以前不懂教育,但是在和老师沟通交流后,积极地引导并逐步完善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方法;而更为糟糕的孩子身后的家长却不尽相同:一部分家长在受挫后就把脾气发在孩子身上,孩子和别人打架了打,老师指出问题打,即使不打也会冷暴力,逐渐把孩子越推越远;另一部分家长根本不认同老师的观点,甚至老师说老师的,我做我的,我认为我的教育方法比老师更先进,更适合我自己孩子的成长。于是在这种或冷暴力或家校教育不一致的情况下,孩子要么叛逆要么从中钻空子,怎么可能学好?

  所以,我认为若你想让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提升,首先自身要尊师重教,让家庭教育和学校保持一致,即使你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私下和老师心平气和地沟通,而不是各行其是,让孩子的教育还未开花就已经凋谢。

  如果你想让你以后的子女都成为懂礼仪有素养的人,请你先在家庭中倡导“尊师重教”的氛围,不仅仅以学校老师为师,以所有比自己某一方面知识渊博的人为师,哪怕他是一个孩子,哪怕他是一个乞丐。那么你的孩子以后就不会以向身份不如自己的人求教为耻。

  讲一个小小的故事:

  一个班级里有一个生物学家的儿子,有一天,这个孩子问他的班主任一个关于昆虫的问题,老师想了想,确实不知道,就告诉他说:“孩子,回家问你的父亲,这方面他比我知道得多。”

  第二天,孩子来到学校,交给老师一封信,并说:“我父亲说,不是您不知道,而是您希望我能和他多一些交流。他写信感谢您。”

  老师打开信后,看到那位父亲把答案写在了信中,儿子接着说:“可是父亲并没有告诉我答案,您能告诉我吗?”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其实一名生物学家肯定要比小学老师在生物上了解多得多,但是他在孩子面前一直维护着老师的尊严,当然,孩子也很优秀,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因此,就像我们前面几次家长会所说的那样:孩子是你的镜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真正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

  那如何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呢?我们今天必须重点讲一讲另一个词:仪式感。

  我们知道,天安门每天都有升旗仪式,风雨无阻;中央电视台每晚都有新闻联播,时间都卡得分秒不差;那么学校其实也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地方。比如周一的升旗,比如开学、散学典礼,比如每次课前的师生问候……

  我一个朋友,她每天都会早上固定晒美食,看着她为家人做的让人垂涎三尺的早餐,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到一家人围坐餐桌旁其乐融融的一幕,这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其实仪式感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很是重要。

  上学期期末刚刚考试完,有家长给我请假说想让孩子出去玩,散学典礼就不参与了。我直接一句话怼了回去:“可以,孩子下学期不用来了。”你是不是觉得很简单粗暴?其实你思考一个问题,当你把学校的仪式都不当回事的时候,孩子在家哪来的仪式感?怎么可能懂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再思考下,春节我们规定7:00抽查作业,大部分孩子都能按时完成,一部分家长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于是老师毫不客气地发了一句话:不要为问题找理由,要为成功想办法。你有没有想过假期对于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平时无法和家人朋友陪伴终于可以找个时间聚聚了,意味着近半年的劳累终于可以休息下了。可是每天老师没有放松,每天的抽查,久得因为个别家长的拖延会持续两个多小时,为了孩子的进步,老师不会说什么。但是你连让你连续晒五天都做不到,那么老师的每天抽查近一个月不得休息放你身上你能做到吗?那么你都做不到,怎么要求你的孩子做到?

  因此,我今天说的第二点要求是:培养孩子做一个有仪式感的人,从每一个家长开始!

  不少家长说孩子拖拉,做作业磨磨蹭蹭,这让我想起了升旗仪式的场景。大部分孩子都能从头坚持到底,只有个别孩子左顾右看。而这些孩子平时就不够专注,即使课堂上也会人在课堂心在外,不时还会和旁边同学说说话。但是当我一强调:我们比比看,看谁在升旗这一段时间坚持得时间长,能做一个有自制力的孩子。我发现那些孩子基本都能做到,再加上老师不时的鼓励,甚至比其他孩子做得还好。这说明了什么?

  不是这些孩子自制力不够强,而是从幼时起就没有培养起仪式感的习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放下书包就能够做作业,因为我们父母虽然不能时刻盯着,但却给了我们最朴素的教育观:他们在有规律地生活,他们念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回家后赶紧写作业。

  而我们的孩子回家呢?爷爷奶奶会问:饿不饿孩儿?甚至到了商店门口就开始买吃的买喝的。即使我们年轻一代,孩子到家后是不是也心疼得不得了,总觉得孩子万分辛苦。事实上他们的功课比咱们小时候丰富多彩得多,以前一天六节语文数学不累吗?而他们现在呢?于是孩子回家形成的第一感觉是:我饿了,我渴了,我累了。实际上放学时才刚过四点,能有多饿?酒足饭饱后,别说是他们,就是你,你想学习吗?

  因此,回家后最正确的仪式应该是:换了鞋子、衣服,喝杯水或者吃一个水果,马上开始写作业。而这时的家长就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规定好时间,写了作业(读的作业可以放在晚饭后),然后痛痛快快出去玩。这时候,请关掉你的关切。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我希望每天的仪式感从早晨开始:

  比如:

  6:30,闹铃准时响起,你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他:该起床了。

  6:40,准时读语文或英语,当他读完时,适时给他鼓励

  7:00,准时吃饭,15分钟,早餐与饭后水果,足以

  7:20,收拾完书包,告诉他:我爱你,路上小心

  这只是日常,其他事情,要融入周末:平时什么时候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人,什么时候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打电话;什么时候爸爸妈妈一起(单独一方)带孩子出行;再比如过年、生日、父母结婚纪念日、父亲节、母亲节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如何度过,都会有一定仪式,就如小时候长辈给我们压岁钱一般。

  当孩子明了什么叫仪式感,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当他明白了写作业就是写作业,游戏就是游戏,读书就是读书……甚至家里就是家里,公众场合就是公众场合,那些磨蹭,那些目中无老师,眼中无纪律的`现象怎么可能出现呢?

  其实,仪式感除了特殊的日子,就是你平时给予他的时间划分意识,让他明白每次仪式就是一种新的开始,就要做眼前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让每一种仪式成为孩子生活规律化的一种动力、一种提醒。若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生活和学习规律的人,先从自身做起。

  再次强调曾经的要求:

  1.孩子学习时,请不要有看电视、玩手机等各种干扰学习的行为,最好能够拿起一本书,拿起一支笔,和他们一起成长。

  2.和孩子说话时有理有据,莫要我是你老子你就要听我的,让孩子在和你的说话交流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方式。

  3.再忙也要陪一陪,再累也要听一听。您和他一起走过的路,或许他们会忘记风景,但是忘不了的,是您和他相处的幸福,现在您和他相处的方式很多时候会决定他和下一代的相处,这一样是传承。

  下面我们谈谈关于这个学期学习方面的要求: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贯彻执行(让计划具有仪式感)

  1.每周日晚上家里人一起规划下周的安排,每个人说说自己的计划;

  2.每周五晚上举行家庭会议,谈谈一周计划实施情况,总结自己的得失,与上一周比退步还是进步,彼此提提建议;

  3.每天写作业前,全家人就如学校上课一样,让孩子作为老师提醒大家:作业时间现在开始,每个人要么读书,要么练字,共同塑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每天写完作业后,让孩子宣布:作业时间到此结束,每个人收拾自己的东西,并检查第二天上班和上学需要带的东西是否齐全。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息计划,让每段时光带着爱与温暖。

  具体做法上面已说:早起随闹铃的一个拥抱,离去时的一句鼓励,再见时的一个微笑,周末时的亲子踏青以及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每段时光都可以根据作息时间进行规划。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孩子参与家庭管理计划,让成长与责任相伴。

  就如前面我讲的关于孩子参与学习管理一样,家里的家务安排、旅行安排等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更有主人公责任感。

  语文方面:

  本学期课程时间短、任务重,要统筹规划,做以下要求:

  1.学习工具的使用

  本:第一个月生字词依旧用小字本,第二月开始用中作文

  笔:硬笔习字册、小学语文练习册使用黑色水笔;家庭作业、作文本等其他都使用钢笔

  预习与复习:认知与运用结合

  周记每周至少一篇,依旧进行主题性书写。

  2.老师批改方式

  作文:采取标准量化的方式,由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三部分内容,教师会对孩子的评价进行补充,提出主要的改进方向。

  硬笔习字:不需要家长签字,适时进行鼓励和提醒即可,教师会进行等级批阅

  小学语文练习册:在学校完成,除非个别特殊情况会带回家去。

  家庭作业:请家长尽量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要拖延。

  最后,一个小小的倡议: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想带给孩子怎样的家风,从现在开始思考,然后进行实施;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把孩子培养成有仪式感的人,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和孩子一起规划时间,和孩子一起拥抱爱,拥抱成长。

【第六次家长会发言稿】相关文章:

家长会主题发言稿05-24

期末家长会发言稿05-11

家长会教师发言稿05-09

?家长会老师发言稿04-11

家长会发言稿【热门】02-04

家长会发言稿【热】01-31

幼小衔接家长会发言稿05-30

家长会发言稿15篇05-27

家长会学生代表发言稿05-16

家长会家长发言稿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