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师读书征文

时间:2024-08-08 14:54:11 征文 我要投稿

(优)教师读书征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征文吧,征文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相信写征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征文,欢迎大家分享。

(优)教师读书征文

教师读书征文1

  今年暑假,我市开展了“做一个有品味的老师”主题读书征文比赛活动,这既是一次鞭策老师们利用暑假勤读好书、塑造高尚师德的活动,也是一次搭建文采比赛平台、供全市教师展示文采的活动。

  对“做一个有品味的老师”这一主题的解读如果稍不留心就会把“做一个有品味的老师”误当成“做一个有品位的老师”,“品位”与“品味”在意思上是很不一样的,“品位”侧重于“品质”的含义,而“品味”在这里指一个人的“格调和趣味”,“格调”指一个人的“风格”或“风度”,“趣味”指一个人的爱好,经过这样的演绎我最终明白,所谓“做一个有品位的老师”其实是倡导我们“做一个有优雅风度,有良好爱好的老师”。那么,我该怎样做一个有品味的老师呢?在认真读完了《做有根的教育》和《师德新语》这两本书后我陷入了沉思,韩愈老夫子曾经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步入“新时代”,师者光传道授业解惑已跟不上形势了,还得有“品味”,思考了很久终于有十个字一下子跳到了嘴边:若想有品味,必须苦修行。

  修行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教书是一种修行,我该怎样去做好这种修行,“做一个有品味的老师”呢?

  我若想要做成一个有品味的老师,我必须毫无保留地付出爱心给学生,去做无悔的修行:关爱能够温暖冷酷、融化坚冰;关爱可以开启愚钝、带来光明,世上没有不渴求关爱的孩子,只有教育而缺乏关爱的学生,就像园子里的植物只是得到常规的修剪与浇灌而缺少呵护,最终只会野草丛生,主次不明,园丁也就徒劳辛勤;倘若学生在老师眼里永远只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不过是人在面前而心在天涯,怎可能会有师徒情深?所以,作为师者我得付出爱心,不图沽名钓誉,只因心忧沧桑。我常常想,危难之时舍身为国争取荣光,和平时期甘为人梯绝不彷徨:愿成为学子沮丧时热切的勉励与慰籍,安抚其心灵;甘做学生眼镜盒底那块拭镜布,时常为学子掸去灰尘,明亮其眼睛;我期待家家男儿都能大鹏展翅冲天起,我盼望户户女子都能飞出深山变凤凰。

  我若想要做成一个有品味的老师,多读书,读好书是我必须要开始的修行:“课堂是教师传播知识、开蒙启智的主阵地,教师的才识多少、学问深浅、阅历几何、只是占有量的多寡,都能在三尺讲台上得以充分展示”。书籍是前人思想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的载体,多读书,读好书其实是在与古今中外的先贤大师们面对面交流,苏东坡曾写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古今中外的文人们喜欢用“××出身于书香门第”来形容有优雅气质的人,一个博览古今的人必定出口不凡,一语惊人。天资聪颖的人往往会更自觉地去书籍里寻找灵感,去探寻智慧的源泉,让他自己的思想与前人、先贤们的思想交融贯通,最终自己得到质的飞跃。可见多读书在改变一个人“品位”上具有重要作用,读好书无疑能让一个老师成为“一个有‘品味’的老师”。是书,拉近了时空,传承了文明,我本愚笨,想要与众不同则我没理由放弃多读书,读好书。

  我若想要做成一个有品味的老师,音乐、书法、绘画以及雕刻是我应当去培养的爱好,是我应当去做的.修行:美妙的音乐可以洗涤疲惫的身心,唤醒那被世俗污秽掩埋的灵魂,所以我应该去拥抱、热爱音乐;恣意挥毫,尽情泼墨可以让我再次体会洒脱无比,激情飞扬的青春,找回对工作、对事业的激情,还能让我在浮躁中变得淡定,让境界得到提升;而雕刻,这一创造美的过程与教书何其相似啊!精雕细琢之下,美好的作品渐渐显露出来,那不是正如同老师循循善诱,将一个个懵懂、冥顽的孩童塑造成一个个翩翩少年、娉婷淑女;一个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才子、佳人吗?

  总之,品味生活,品味师者艰辛,品味的过程注定是修行的过程。先修外形,后修内心,内外兼修,方能育人;最终能够立洪流而淡定,处喧嚣而宁静,见名利而退让,为教育而前行。若能那样,试问,我能不是有品味的老师,有品味的人?

教师读书征文2

  书店里,一手牵着女儿,一手抱着女儿选的书,女儿幸福的笑脸,还有那淡淡的书香,让我沉醉。

  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哪买得起书啊,记忆中只是抽屉里那本被翻了无数次缺页的小人书。第一次,看到厚厚的书,大概是五年级了吧,哥哥高中毕业那年暑假,拿回了一本汪国真的诗选,清楚地记得,书的背面印的是《热爱生命》的节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默默地记在心里,并偷偷地把它抄在了日记本里,让它伴随着我求学苦读的日日夜夜。

  考取师范之后,闲暇时间,我第一次去了叫图书馆的地方,那里的书多的让我吃惊,突然之间,置身于那样一个干干净净的书的世界,里面除了书还是书,除了安静还是安静,我震撼了。于是,我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在那些书架前穿行,怀着敬畏和憧憬,将目光从一本书挪移到另一本书上,然后用手轻轻地、轻轻地抚摸着那些散发着水墨清香的扉页。

  一方安静的角落,一本赏心的书籍,还有一个沉醉书香不知倦的我。

  《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他的一生经历过穷困潦倒,也体验过富裕和显贵,但他能始终如一地一心向善,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简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获得幸福,让我懂得尊严的重要;鲁滨逊在荒岛独自生活了二十几年,他面对困难时的毅力、恒心、积极乐观感染了我......

  朱自清的作品,让我走进一个柔美的世界。梅雨潭醉人的绿,灯影里的秦淮河,月光下柔美的荷塘,激起我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路遥的'书,将我带进了一个平凡、充满奋斗力量的世界。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公平的。林清玄的散文恬淡自然,蕴涵佛理。他的文字犹如一股凉风,让我浮躁的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美丽的辞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一篇篇动情的文字,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语言,总是打动着我,丰富着我。

  书,读着别人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品读出书里的真善美的同时,也会完善提升自我。

  转眼毕业为人师了,成家了,家庭事业,整个人变得忙碌起来,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办公室的桌面上也少了一些文学的气息,多了几分枯燥的理论书籍。怎奈只能 “偷得浮生半日闲 ”,挤出时间慢慢享受读书的乐趣。

  现在,看着小小的女儿对书喜爱,再看看书店里静静看书的孩子们,心中暗喜,因为我知道,如果人的一生有书相伴,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宁静;少一些庸俗,多一点文雅;少一些无知,多一些智慧。不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成就幸福的人生。

  牵着女儿的手,走出书店,阳光温暖地洒在怀里厚厚的书上,我们相视而笑。

  让我们一起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让书香弥漫美好人生。

教师读书征文3

  夜静如水,涓涓细流,唯有清风与明月。窗沿前阳台上,泡上一杯清茗,茶欲飘香人欲仙。此情此景,独自于灯下伴明月而展读,悠悠然游于道,飘飘呼行于道。夜读的境界醇厚如酒,四溢飘香,以至“三更有梦书当枕”,梦醒时分书自出,连梦中也飘逸出阵阵沁人书香了。

  仲夏时节,明月当空,清风徐来,夜语深邃。听着远方草丛深处传来的一丝丝蟋蟀争鸣,与稻香田间一片片蛙声沸腾,有如天作人合,天籁之声一般。随之翻开一本散文,让思想在身边的大城小事里穿梭,在郊外的绿树杨柳之间畅游,在乡间的阡陌小巷深处神游。难觅的往事,流失的时光,水一样清润着我们的灵魂。让疲惫的身体变的轻松,让紧张的心灵变的松弛,给迷茫的人生点亮一盏指路的心灯。书籍更改变了世界,读书又丰富了人生!

  如果说人生如画,那么,书就是那鲜艳多彩的颜色;

  如果说人生如海,那么,书就是那呼啸奔腾的江河;

  如果说人生如山,那么,书就是那延绵不绝的山峰。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一位真正的读书人,读书之意并不在于寻求书中所谓的“黄金屋”、“千钟栗”、“颜如玉”,读书自然不需锥刺股、头悬梁的逼迫,而是人生最大的一种享受。宋代诗人尤袤对书的赞语更富于浪漫的味道,谓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朋友,寂寞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饥以书为食,寒以书为衣,是何等的.喜书、爱书,以至钟情于书啊。又有多少人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喜言书中;又有多少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徒添书厚。古人以书为友,尽把豪情壮志言表其中,以求报效祖国。而今我以书为友,以求学之所长,避之所短,得之精髓丰满羽翼,等待一飞冲天,脱颖于万千学子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灵性不断成长的源泉。书改变世界,读书丰富人生!书能让愚者变智,落后变先进,平凡成伟大。如我们之普通与平凡,果然以书为食,着书为衣,势必笨鸟先飞。也能在读书人生中改善自我,改变人生,取得成功!以至不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憾了。也让养育我们的父母有所期待,亲朋好友有所期盼。

  但坐拥书城,须时时输入新鲜的空气才是。熟话说:拿得起,放得下。进得书山,出得书山,方才是纵意书卷。文绉绉,酸气太盛,难免不被讥为书呆子,犹如孔乙己自然要不得。今日,科举出士已成过去时,现在社会涤荡了古人读书特有的浪漫意味,商浪冲击下,所忧的不是书呆子多,而是读书人太少。然而,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来说,要在万紫千红中独显一绿,则要抵制更多的诱惑。但欣喜的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了一群为之不多却又痴心不改的真正读书人,他们更为执着地坚守人类的精神空间,力求探寻生命转圜的途径。

  星光隐退在浩瀚的天际,不知不觉已是夜深人寂之时。独悟于书,酣醉不已。诚如酒不醉人、人自醉,书不与香、人也香啊!此时此刻我也以如梦书中,以书为枕入梦于书啊!我与书有约,自是“三更有梦书当枕”,梦醒时分书自出。

教师读书征文4

  青少年文明行为养成,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加强青少年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提升青少年文明素质,根据教育局《关于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开展“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知》的要求,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了此项活动。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学生280多人,教职工18人。近年来,学校始终倡导“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和发展,为学生的一生服务”的育人理念,提出“把大事做细,小事做好”的管理思路,把“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彰显校本特色”作为工作重点,致力于人文校园、网络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努力做到立足高起点、追求高品味、达成高目标,培养情感、激发兴趣、张扬个性、注重创新,让文明美德教育特色更好地彰显。高品位、高质量的办学成果更快成熟,逐步实现符合素质教育根本要求教育现代化水平日趋提升,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小学。

  二、成立活动小组,精心组织实施

  为使“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我校认真制定了活动方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全体班主任为成员的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具体活动由学校教导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班级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时间大力开展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注重行为矫正,创建文明校园

  1、教师做好示范,言教身教并举

  在本次活动中,我校首先利用教师例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上级文件和本校活动方案,提出了以“教师礼仪规范学生礼仪、以教师文明带动学生文明”的倡议。要求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如不随意谩骂学生,见到地面上有杂物主动弯腰捡起来……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团结意识、文明意识更强了。

  2 、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文明教育

  一是设立礼仪岗,一日几查。在校门口设有礼仪示范监督岗,每天检查学生的仪表。值日师生利用课间时间检查校园不文明言行,及时制止,帮助改正,其记录作为考核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的重要依据 二是利用国旗下讲话,一周一讲。本学期国旗下讲话全部以文明礼仪为内容,每周安排教师或学生进行演讲。同时我们每周还对上周文明礼仪等检查情况进行小结,评出文明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三是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文明教育。 3月下旬,我校举行“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书法、绘画比赛活动(美术组负责)。另外,我校教导处和少先队一起,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文明美德伴我成长”

  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中队主题观摩活动,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开展“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征文评比活动。

  3、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家长良

  好的文明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我校通过家长会及时把学校“文明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印发了一些相关资料给家长,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4、建立激励机制,确保活动长效性

  及时总结、彰显正气是推进文明教育不断完美的手段。我们准备对“文明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中行为表现优秀的师生及家长,工作出色的班级进行表彰。开展“十佳文明之星”、“文明家长”、“文明教师”、“文明家庭”、“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推动“文明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文明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我校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在校园还是时有发生。我们知道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矫正和必要的监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把这一活动长期坚持下去,通过各种方式将文明礼仪意识内化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良好风尚,让文明之花香飘校园。

教师读书征文5

  大概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本书,它恰到好处,或是安慰,或是证明,或是希望。《教师人文情怀》是一本汇集钱理群、余秋雨、吴非等教育大家的散文集,是一本平实的充满禅意的教育小品,语言温和柔美,浸润着真情实感,每次捧起它时,眼中都有持久的温润。

  我想,正在这个时候,浮躁的明朗夏日里,让我足够平静的,已经不是一杯茶,不是所希冀的目标达成,不是固执的自我坚守,而是一种参透,一种贴合之后将心灵带到更远处的沉默指引。或许是吧?仅仅是些微细碎机缘的不断到来。

  昨晚睡前小读,泪水滑落,静默,心中升起体会,便用本子记下。这是我第三次捧起这本书,前两次是大致浏览,心中未起太大涟漪,温温疲倦至极的心,读着读着,所有情绪如游鱼一般沉下……

  读此书的过程,如同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更是追寻教育本质的过程。在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爱”字。围绕着爱谈了很多理论和经验,归结一点,师道即是人道。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仔细想来,放在教育中,何尝不适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谓之立志。作为教师,当爱教师职业,而且,三百六十行,独爱教师这一行。春去暑来,心无旁骛,披星戴月,一心奉献。勤勤恳恳传道,一丝不苟解惑,冰清玉洁育人,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在教书育人的田地里辛勤耕耘。

  在书中我读到了张海宏老师对教育的执着,他写道,“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与学校紧紧相连,乐也罢,苦也罢,总是难以割舍。”我读到了熊瑞霞老师在《奉献并快乐着》一文中写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在此情此景中所有的辛劳都可以忽略不计!”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各自有各自的理想。如果有人问你最初的选择,你还愿意当老师吗?因为在我们的人群中,“没有达官显贵的'子女,没有高层知识分子的伴侣。”选择了教师,即是选择了责任。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

  “为伊消得人憔悴”----追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对事业有一股痴迷劲、有一颗赤子心。钱理群老师在《我的教师梦》中有一段话“不管怎样,反正我要当老师,我要教书。明知道这是一个梦,还要做。因为这是美丽的梦,没有梦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人说这是痴梦,痴迷于此,痴心不变,及无可奈何,又十分美好。教师就该是‘只管耕耘,不顾收获’。”读到此, 我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虽然他的外貌变老了,头发白了,但还是当年那股精神头儿,“永远年轻的”感觉。

  读到张玉蓉老师写的“‘叽叽喳喳’,那是孩子们欢乐的声音,那是孩子们生活的语言。我的孩子们也喜欢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我也愿意听,用我敏感又激动的心静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孩子的世界是空灵、纯净的,听孩子们心底流淌出来的声音,那是赐予我们教师的福分。”读到此,我看到一颗赤子之心,尽管她年纪渐长,却愿意走进孩子的心,与之共振、共鸣。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张老师、钱老师深爱着教育工作,为之探索、为之倾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顿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谓之顿悟。我们为做一名好教师下很大的功夫,为教材所左右,为现实情况所左右,经常被弄得摇摆不定,当我们蓦然回首中,或许会豁然开朗。

  怎么样的教育美丽?简单就是美!回到教育的原点,即是成就“人”。原来“没有神,也没有兽。那么,让我们大家在这个世界中,好好地做‘一个人’,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时刻有‘人’。”正如曹子方老师所说,“每一位教师要把孩子当做活生生的人,而非当做学习机器。”正如李辉明老师书中所说,“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照。”

  当你还在为白天课堂上孩子的调皮而生气时、为班级的评分排名烦恼时,或许这些话会让你变得如清泉般透彻、大海般包容。接下来的事情迎刃而解、得心应手。这“蓦然回首”是“独上高楼”的积累,是“衣带渐宽”的硕果。若能在“独上高楼”中矢志不渝,在“衣带渐宽”中孜孜以求,自然能在“蓦然回首”中品味喜悦。想至此,欣然入睡。

  第二天清晨,悻悻然醒来,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迟来的幸福似海深。我的心在刹那,如莲花次第绽放,富足而赞叹。

教师读书征文6

  我读书慢,从小缺乏阅读训练,没有读书的童子功。我生长在湘西山区,祖上虽有读书人,但到了祖父、父亲一代,书香气脉已经很弱了。

  我小时候,家里只有算盘和账簿,没有经史子集之类。

  那时乡村几乎找不到书。有天,我在大哥床头发现一本残破的书,繁体竖排,书角翻卷,纸质蜡黄,很多字不认识,我即半认半猜,隐隐知道一个叫宝玉的人,同一个叫袭人的做了什么事。那袭人应该是个女的,书里用的人称却是“他”,很让我不解。

  我真正开始阅读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了大学。我上的是家乡一所专科学校,如今改名叫怀化学院。刚进校,老师发给我们长长的阅读书目。可是进图书馆去查,很多书都是没有的。市里有家小小的新华书店,别说书并不多,哪怕有书也掏不起口袋。我星期天会去书店,假装找书却在读书。有年为了应付考试,跑到街上看了几天连环画。那时,很多中外文学名著都有连环画。同学见我复习时很轻松,问:这些书你是哪里看的?我道破天机,引得很多同学上街看连环画去了。

  倘若谁从图书馆借到了书,就要在寝室里周转完了才还回去。当时我们学校图书馆有个规定:借书时要注明计划还书时间,大概是为了加快图书周转之故。如此就苦了借书出来的同学,注定是要冒着挨批评的风险。记得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我就是从寝室同学手里拿来看的。傅雷先生的译笔,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拿在手里,纸张泛黄发脆,散发着淡淡的霉味。那部书给我带来的心灵和情感冲击,至今回忆起来仍是那么鲜明强烈,仿佛雷电与鲜花同时迸放出炫目光彩。我对音乐、对友谊、对爱情的启蒙都来自于它。我还清楚地记得里面的一些话,比如“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人生等于虚度一样”;“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杀人犯”。那时候单纯,一部小说,一句名言,真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观。

  我最初喜欢的是读外国文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狄更斯、雨果、斯汤达、哈代,等等,大凡图书馆能找到的`书,都读完了。在所有这些外国作家中,影响我至深至重的是托尔斯泰,在他那里,我领悟到伟大的文学家,必须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突然有天,我对外国文学失去了兴趣,回到对本国文学的热爱。从先秦文学开始,原先是因为需要考试,死记硬背的功课不得不做。现在重新爱上它,终于找到手不释卷的感觉。曾背过《论语》和《孟子》,还算有些许心得。也硬着头皮读《易经》,终究没有读进去。都说老来读《易》,我想再过30年可能都不会去读。读得最多的当然是《红楼梦》了,还值得一说的是曾伴我多年的那套《红楼梦》,开本不大,一共四卷,绿色封面。它是我多年的枕边书,直翻得封面脱落,书如卷云。我工作之后,有回去印刷厂印文件,我巴结一位女装订工,请她帮忙重新做了封面。女工很用心,拿做账簿的硬皮纸,把我的破旧《红楼梦》装帧一新。她还把内页整理了,切去少许边白,书角不再翻卷。可惜,那套书被人借走,杳如黄鹤。

教师读书征文7

  我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引领着我们从狭隘的陋室,驶向无垠的知识海洋;一本书就像一盏灯,引领着我们从昏暗贫瘠的荒漠跨入水草丰美的绿野。我们在读书中提高生活品位,在读书中吐故纳新,在读书中成长成人,在读书中享受欢乐、体验人生。然而,读书对于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来说,更有着深远而特殊的意义。

  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在眼下的教育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当代中学生不爱读书。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不难想象,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如果厌恶读书的话,那实在是可悲的。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读书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主的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以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的教学随想。当然,读书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个性有选择地阅读。相信,读名家的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读书的脚步永不能停歇。通过读书活动,我们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多读书,常读书,精读书,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更娇人的成绩,培育出更灿烂的花朵!

教师读书征文8

  为检查学生在读书月的读书效果,按照学校方案计划,我校三-五年级参赛学生于4月27日举行了读书心得征文比赛展示活动。现将这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师生参与度高。

  在比赛的前两周,学校教导处就确定了全校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比赛计划,上周全校语文教师及时并按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了比赛。选拔出了校级比赛选手。本次校级比赛活动,各班都能按要求上交作品,最后评出一、

  二、三等奖与优秀作品共26份(获奖名单附后),并在课余时间对获奖作品进行了展出。

  二、凸显主题、文字优美。

  参赛学生的征文,都能紧扣题意进行写作,学生基本做到了文从句顺,语言优美,有的'还使用了一些恰当的表达方法,主题鲜明,有较深的读书体验和感悟。

  三、注重指导、加强阅读

  本次比赛,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反映了学生在写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扎实上好作文指导课,使学生端正写作态度,激发写作欲望。二是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书目多看课外书,让学生多方面的阅读,广泛地涉猎,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总之,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应当遵循“阅读—积累—构思—写作—修改”的过程,在教学中精心安排、巧妙组织,这样,作文教学才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次征文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作品中谈“读书”的所感所悟,情文并茂,诚挚地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本次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教师读书征文9

  书是生命永恒的香味,而茶却是这淡淡清香的源头,把读书作为日常,也被认为是人生命之中最好的习惯。------题记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生活之中与书为伴,把书作为自己的朋友,以诚相待,融入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使其头脑清溪,思维敏达。

  书是生命永恒的香味,而茶却是这淡淡清香的源头,把读书作为日常,也被认为是人生命之中最好的习惯。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个惬意的午后。

  茶几上散发出幽幽的香气,弥漫在了空中,合着阳光照射进来,扑鼻倾心,细细的咀嚼书中的文字,反复品尝,方方盈口,满满的都是余香。古今中外,万千气象,多数如此。

  一生之中,读书阅人,增知识、长智慧,遨游在书的海洋,与伟人指点江山,与智者谈思想进步和提高,与同行谈天说地,聊聊你我,与文人墨客谈讨千古文章、诗词歌赋。跟着历史学家的脚步,穿越时空的隧道了解古代文明,和考古专家一起探索发现那沉睡千年的古城恒源,让福尔摩斯带你去破获各类扑朔迷离的惊天奇案。

  你可以走近历史的深处,看三国风云变幻,群雄争霸,观大宋扬鞭惩厄,好汉难归。你也可以悄悄的走近封建时代的大观园、和宝黛们一起,赋词歌舞,嬉笑玩闹,偷偷的溜进神秘的西厢阁、爱上崔莺莺,和张生一起玩转不伦不类的三角恋。

  而这一切都可以在一个闲暇的时光,砌上一杯小茶,随心而欲,无需太多的讲究与纠缠,忘却短暂的`烦恼,补充一个美好精神世界,那么只次一本,就可以扑获更大的快乐!

  书就是我们的朋友,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了一个益友。一杯茶,一个悠然的午后,静坐在窗前的藤椅上,随便的拿起一本小书细心地品读了起来,静静地沉醉在了其中,这种随心而惬意的时光仿佛古人隐居一般悠闲自乐,沉醉不拔,称心而满意。

  人们常说,读书是智慧的行为,可以说这种行为的本身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大的智慧。如果一个人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的恰淡愉悦,快乐自得,那么他的生活必然有书籍的陪伴,使得他能活的豁达开朗,意境超俗,随意而安。

  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在书墨中渲染,散发出一种灵魂的香味,就像那杯清茶一样飘逸四撒,那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给着这世上最美的痕迹。

  如此想念某一段时光,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在一个安逸的午后,这种随心而惬意的生活。

教师读书征文10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喜欢摘抄书中的优美词句和经典名句,喜欢融入到书中与主人公一起感受快乐与悲伤。

  我喜欢读书,书是我的朋友,与我形影不离,在学校,我是图书管理员,一有时间就与孩子们一起畅游书海。在家中,我一直有着看床头书的习惯,喜欢在枕边放几本精选好的书,可以顺手拈来,把读书看做是一种休息方式。

  现在,更喜欢看网络书籍,登陆豆瓣读书网、新浪读书网,红袖添香读书网等等,特别是手机上网以来,喜欢在手机腾讯网的书城里面看书,还在手机里下载安装了读书程序:熊猫看书、百阅等,用手机看书可以随时随地,还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搜索,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真是无法形容的。

  我在网易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现在已经有一千多篇文章了,博客等级28级,已有30万人的访问量了,现在的日访问量能达600人左右,每每打开我的博客,就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很有成就感。博客中或转载引用些“它山之石”,或经过“采花酿蜜”后抒发些感想与反思。分为:教育教学工作文章、班主任工作文章、教学工作文章、课题研究专题、心情无痕、美文引用、学生学习资料、个人修养、学习感悟等等16个分类。我的“兰梦”博客就是我的心灵家园,是我的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看的书内容很广泛,从教育类到管理类,从生活类到家教类,从工作励志文到文学美文,从医学养生到电脑技术等等,我都如饥似渴的遨游其中,一一拜读。

  在教育书籍中,我平时喜欢看《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管理》、《小学语文教学》、《金明教研》、《福建教育》等教育杂志,这些教育杂志可以让我在思想上始终走在教育的`前列,时刻了解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特别是《金明教研》,“教而不研则枯,研而不教则浅”的警句深入我心,每一篇我都认真研读。印象深的有一篇篇首语,张克勤局长亲笔撰写的《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这种教育有着明晰而强烈的未来指向——美好社会与美好人生。当学生走出校门时,他的内心秉承道义,有着宽厚的仁爱之心,浓浓的感恩之心。他们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内心充满着回馈父母,回报老师,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同情弱者,珍视平等,嫉恶如仇。爱好和平。他们乐观自信,憧憬未来,渴望凭一己之力,做出一番或平凡、或卓越的事业。理想的教育是健全的教育。这种教育高度重视养成学生的操守,培育学生的品德。理想的教育会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观察生活,融入社会的能里。走出校门的学生会有一个终生痴迷的领域、会有一个持续一生的爱好。理想的教育又是活泼灵动的教育。师生之间关系平等、和谐融洽,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更多的是榜样示范与环境熏陶。

  近来,我读了《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重温了王金宪的《傻瓜教子法》,学习了魏书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彭清一老先生的《激情与梦想》。

  在管理类书籍中,我最喜欢看曾仕强教授的,他的《中国式管理》、《中国式团队》、《人际关系与沟通》、《易经与人生》、《大易管理》、《情绪管理》等都对我影响很大。

  《中国式管理》就是中道管理,就是中庸式的管理,是合理的管理,是情理法的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洞悉人性。即洞悉人性动态态度的变化,掌握变数,有效沟通,拥有丰沛的人脉。安人:知人善任。即掌握识人的领导本事,栽培得力能干的左右手。治事:运筹帷幄。轻松愉快,宁静致远。日理万机而不失策。做人做事要兼顾并重,通过好好做人来把事做好。领导的意义,在于发挥安人的潜力。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变,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基层的员工是枝叶,干部是树干,老总是树根。树是上上下下一条心的。根不必招摇,而是要让自己的树干越长越粗,最后把华丽留给枝叶。管理一定要制度化,但是制度化不是最好的管理,制度化之后要加上四个字:衡情论理,然后合理解决。

教师读书征文11

  自我学会说话以来就跟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记得我刚学会说话的时候,母亲一只手拿着我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另一只手拉着我的双手放在那东西的上面,让我摸一摸。从那次以后我就认识到母亲有那样的东西,所以就吵着母亲要把那东西让自己摸一摸,令我高兴的是每次母亲都答应了我的要求,但我摸过之后,母亲就很快地把那东西收起来。可是后来母亲却再也没有答应我了,为此我也哭闹过几次都无济于事,只好作罢,但想得到那东西的想法一直在心中深藏着。一直到我稍懂事的时候才知道那东西名字叫做书,而且那本书是母亲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之所以后来母亲没有答应自己的要求,因为书已经还给别人了。

  因为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所以后来我所看的故事书、作品都跟“借”有关。书是借来的,自己只好尽快把书读完,尽早还给人家,以致每每有空闲的时间都会手捧一本书细细地品读。

  二

  读小学的时候,我既是个学生,又是个牧童,每天下午放学到吃晚饭这段时间就是我放牛的时间。我记那时放牛的时候还是有几个小伙伴跟我在一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是你追我赶,就是这里挖挖哪里掏掏。虽然我乐意跟他们一起那样玩,但还是觉得有些枯燥无味。

  有一次,有个放牛的老伯他边放牛边拿着一本书在看,而且有些入神。好奇心促使我慢慢地往老伯那里走去,不知不觉却到了老伯的面前,而且毫不犹豫地说:“老伯可不可以把书借给我看?”那次还算顺利,不过要付出帮老伯放4天牛的代价,呵呵,但也值。

  那是一本神话故事书,里面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一个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住我,而且我信以为真,还大言地跟伙伴们说天地是怎样开辟的,人类是怎样由来的,那时就尝到做老师的甜头,因为说得也让伙伴信以为真,还认为我有才华呢!

  之后几次也是以帮老伯放牛为代价从老伯那里借来了几本故事书。自从看了书中寓言故事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守株待兔》让我认识到人不能不劳而获;《坐井观天》让我认识到人只有多出去走走才知道世界之大;《画蛇添足》让我认识人做事要做到恰到好处。

  三

  读中学的时候,我的阅读爱好却转为爱好小说了。记得那时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像一阵风一样刮过一个个校园,学生都争着买着看。但那时我还是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想看那样的书一样用“借”的方法。

  那时我想书看的时候,上天却给了我最好的机会。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有空到一个刚从大学回家过暑假的同乡那作客。跟他聊天的时候我有意地向他提出借书的要求,令我惊奇地是,我刚一提出,他却忙问我要什么书,是名著,还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那时我一听到武侠小说就想忙把他的话打断,因为他所说的武侠小说也正中我的心意。可是他有个条件就是要跟他下围棋,这样让我犯难了,“人不能不劳而获”,最终还是以学着下的方法勉强跟他对弈几盘,他才满意地借给一部金庸所著的《天龙八部》。

  随后几次去借都是陪他下棋之后他才把书借给我。

  以后我跟他熟了,我求他帮我从大学那带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他还是答应了。说实在的正是因为他我才能读完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读小说正是冲着对英雄的崇拜而看的,看四大名著也是一样。看《红楼梦》,我读出了人的洒脱;看《西游记》,我读出了人的忠心;看《水浒传》,我读出了人的义气;看《三国演义》,我读出了人的机智。

  四

  读大学的时候也是我阅读最广泛的时候,我所读的名著古今中外都有。读大学时候所看的书还是借的,不过是从大学图书馆那借来的。

  记得那时我第一次去图书馆借书,一借就是十多本,回宿舍的时候还要抱着回去,路上的同学看到我都觉得我怪怪的。那时看小说还看重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每每看到描写主人公独特的性格特征的内容时会很自觉地读出声来。那时宿舍里有几个同学有爱好看书的习惯,所以大家都知道一些小说主人公的'特征,这样都拿那些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来开玩笑,我也是被取笑的对象。

  记得刚到学校的时候,我比较刻苦,也是太爱看书的原因吧,所以经常忘记了去吃饭。同学发现后跟我开玩笑说:“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哈,保尔!”开始的时候的我还是以为同学问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看了多少,我忙回答道:“才看一半。”同学听到又是“哈哈”大笑。这时我才回过神来——原来他们给我取外号呢。又记得还有一次我得了奖,还得到一笔奖金,可是没请同学吃饭,同学又拿我来开玩笑:“你怎么今天却成为葛朗台了呢?”“保尔、葛朗台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哈哈!”“今天我既不是保尔,也不是葛朗台,却是窦娥!”我盯着他们看着说。

  大学时读过名著还是比较多的,也了解许多名著中的人物。比如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俄国高尔基《童年》中的阿廖沙,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中国茅盾《子夜》中的吴荪甫……

  五

  现在的我正为工作而努力着。作为一员教师除了把自己的课上好之外,还应该与人相处融洽。这样,我从教以来一直在寻找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方法。因此我除参加各种培训之外,还是去找一些教学方面的书来看。不瞒大家说得到那些教学方面的书的方法,还是用借的,因为我确信“买书不如借书”。

  为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我往往会在网络上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近来我有幸借到了N。佩塞施基安著的《天堂与地狱》这本书。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与人沟通的方法,我觉得非常有用。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想与人沟通首先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再者要关心人、认同人,还有就是自己有错要承认,没错要忍让。

  “活到老,学到老”,人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就要看书看到老。

教师读书征文12

  所谓教育新观察,就是换一种视角看教育。《教育童话——另类眼光看教育》就是这一视角的一次尝试。许多时候,我们己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某种评判的思维定势,而我们的思维一经已有的框架束缚后,往往失之偏颇甚至是谬误还自以为是。今天,我们需要站在其他事物(包括动物,甚至无生命的物质)的角度来看人类,看人类的教育。也许,经常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由于我们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接触了某种事物后形成的思维定势,所以也许可以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可是如果跳出了这个范围,我们面对的是无法穷尽的浩瀚世界,我们又如何去做呢?换个角度;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思维启迪。

  一、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有人曾戏说传统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死鸭教育”,第一步是“赶鸭子”,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不管其愿意不愿意,统统被赶进教室;第二步是“填鸭子”或曰“灌鸭子”,坐在教室里的孩子被老师当成装知识的容器进行着训练;第三步是“考鸭子”,知识灌输完了以后,要检查灌输的结果,就采取了“考”的方式;第四步是“板鸭子”,这是前面三个步骤地必然结果,而这“板鸭子”的形成又是在根深蒂固的“听话”这个核心概念之下,一步一步地进行的。《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这则童话非常生动有趣地诠释了这种“四鸭教育”。

  刚出壳时,我是一只人见人爱的小小鸭,美丽的'小河是我嬉戏的乐园。不久,我上学了。开学第一天,我满怀喜悦地上学校,可刚向妈妈道完再见,一只凶巴巴的老鸭子就挥舞着教鞭,把我赶到一间摆满书的屋子里,命令我把每一本书从头到尾抄十遍。我一看,太没趣,大叫“不抄,不抄”。老鸭子狠狠地抓住我的脖子说:“不抄,我就叫你变成'小填鸭'。”说完,就给灌了一瓶“乖鸭子表现”纸酱,接着把我拎到一个挂着“考鸭”牌子的教室里,黑板上写着“我要做一只听话的鸭子”,“快写,好好地写一写。”我又冷又怕,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老鸭子推门而入:“看样子,你是一只挺难管教的鸭,得好好调教下。”于是,我又被赶到一个摆着臭烘烘的“纸酱”桶旁,老鸭恶狠狠地叫着:“说,什么才算是听话的鸭子,不说,我就叫你变成'酱鸭'。”天哪,又臭又粘的“纸酱”直往我口里钻,紧要关头,我大叫一声:“听话就是老师说什么我听什么,老师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好。”顿时,我的周围响起了一片掌声,鸭校长给我一个大大拥抱:“祝贺你,你已成为我校第九千九百九十九名‘板鸭学员’。”可我已彻底麻木了,心中只有两个字在回响“听话…听话”。这大概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真实写照吧。

  我们的教育传统,历来是以“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我们的学生在家长、教师面前,只需绝对“听话”,而无需“对话”交流。因为差不多在每一个成年人的潜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看法:儿童是受教育的对象,儿童的一切理应由成人作出决定、安排。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统的接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妨碍了儿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而且扼杀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这种教育从丧失儿童的心灵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告终。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鸭子”们也能放开脚步做只快乐的小小鸭。

  二、我们要做怎样的老师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想要几小时的幸福,就去喝醉吧;如果你想要三年的幸福,就去结婚吧;如果你想要一辈子的幸福,就去做园丁吧。”他们对园丁能一辈子幸福的解释是: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与生命一起成长;在伴随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在收获着新的喜悦。然而,琐碎繁杂的工作,沉重的社会压力,教师们终年忙碌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师资培训、学生辅导、业务竞赛之间,劳神劳身,很难体味到所谓的职业幸福感。《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老师可说是教师们的生动写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两句流传已久的诗句的感召和约束下,一代代蚕老师废寝忘食全心教学,甘守清贫,他们往往到死的那一刻,还在呕心沥血吐着丝,为一批批幼小的蚁蚕传授着经验。春蚕桑桑就曾亲眼看到过自己的蚕老师筋疲力尽地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那是她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幕……这一幕,在桑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不禁对这句千古遗传下来的师训提出了疑问:“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做老师的,就该挨饿受苦,就该没日没夜的工作,就该累死在讲台上?如果蚕老师能吃好、休息好,还能吐更多的丝,还能教更多的蚕宝宝,这样不是更好吗?不行,这条古训得改一改!怀着对蚕老师的纪念和对未来改革的决心,桑桑也当上了一名蚕老师。在她心里,有着一条信念,那不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珍惜自己,珍重生命,珍爱事业。”桑桑知道,作为一名先行者,她前面的路会很长很难,但她有信心一直走下去……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的“仁义爱人”思想的影响,红烛观一度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师观。很多人将教师定位于这样一种照亮别人,必将燃尽自己为前提的角色,但这是教师价值的真谛所在吗?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决不是以教师的自我毁灭为代价来换取学生的成功。作为老师,应该拥有一个安宁而活泼的心态。面对班级管理工作的细碎和教学工作的忙碌,唯有一颗宁静的心,才可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宁静方可致远;而面对这么一群天真、可爱,时而听话的象一只只温顺的小绵羊,时而又调皮捣蛋的象横冲直撞的小倔牛的孩子们,这个时候,拥有一颗青春、活泼的心,能够帮助我们老师更好的感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顺利地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换位”。热爱教育,首先要爱自己。

教师读书征文13

  近日,借着暑假教师读书活动的热潮,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一书。读着它,如同聆听一位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令我感受到大师所特有的那种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浸润着我的心灵,充实着我的头脑,使我懂得了爱是教育的真谛,爱是教育的春天。

  十一年前,我头顶“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光环,满怀着美好憧憬和雄心壮志走上三尺讲台。准备在这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里描绘自己五彩的人生。然而,面对着淘气任性的孩子,面对着叠叠批不完的作业,面对着日复一日的琐碎。我迷惘,我失望,我彷徨,我问自己:这就是我美好的人生吗?这就是我的志向吗?渐渐地,憧憬成了泡影,身上的棱角也被磨平了。教书育人不再是我的“世外桃源”,成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职业。

  如今,读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这一书,我感动,我惭愧,我醒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当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曾经问自己,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回答是:爱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即是书中一位位优秀班主任爱学生的最好解读。读着他们的动人事迹,我震撼了。虽然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海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再到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等论述都论证了这一点,但我敬佩他们都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如阮超力老师用爱心感染学生塑造人格,以自己对事业的执着和踏实的作风,甘做绿叶,与学生融为一体,互助互爱。一切美丽源于挚爱的孙红飞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爱的真谛。叶杰梅老师为了挽救喜欢网络、痴迷游戏、聊天、BBS灌水的学生,繁忙的叶老师学会了发贴,与他们网上聊天,终于把他们带出了网络……每位优秀班主任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心。

  因此,我懂得了,要做合格的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啊!而一个人只有在他懂得爱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我懂得了,我站在教室中,不是因为职业,而是为了事业;不是因为索取,而是为了奉献。我不再迷惘,失望,彷徨;我懂得了,“境由心造”——我的双眼看到的世界美不美,都完全取决于我的心境;我更懂得了,惟有以教师晴朗、美好的情怀,才能给学生阳光,健康的心境。师生之间才可其乐融融,洋溢着幸福与快乐,我要用生命,用爱心去呵护我的学生——把我的烦恼,抱怨都化作对事业尽善尽美的孜孜追求,化作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有同事发给我一则短信:小时候把“English”,读成“应该累死”的人,最后成了老师;读成“应给利息”的,最后成了银行家。是啊,老师的工作确实劳心劳神,身心俱疲。但有谁能说老师是不幸福的呢?“亲其师,信其道”,“情通则理达”,情感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为人师若能从爱心出发,以爱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孩子们,你将会从他们身上获得无穷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们拥有着一片绿洲!因为有爱,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这一位位优秀班主任的事迹中,我读懂了,师爱是一种幸福的心情,我更领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拥有爱,我们就拥有了“春意盎然“的心,拥有了教育的春天!苏霍姆林基说,去爱所有的孩子们吧,那时天会变宽,地会变广,一个简陋的教室也能成为人间最美丽的地方。我会永远铭记苏霍姆林基的教诲。永远铭记这一位位优秀班主任的感人事迹,以他们为明镜,时时鉴察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爱心激励每一个孩子上进,赏识每一个孩子的才华,让每一个孩子参与,期待每一个孩子能获得成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回此中来。”我庆幸自己在今年盛夏政治学习的日子里,在阅读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的日子里,我找到了教育的真谛,重拾了我的教育春天,那就是师爱!

教师读书征文14

  作为一名老师,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可想想自己,平时读了几本书呢?可能连学生都不如。感觉到自己脑子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学期,随着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感觉真是收获不少。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使我懂的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使我获取了微笑教学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除了看一些教育书籍之外,我也会看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 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变,常常为后退、慵懒、安逸寻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学习或学而不思、不勇于进取或有心思无践行,心胸不开阔,眼界不高远。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却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验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随时奔跑追寻的准备,没有一个平常心,那人生将不堪重负。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试想一下……

  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个教好教坏都无所谓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拥有一定数量的书籍、报刊、杂志那是不行的。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读书人",而教师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型教师".

  教师读书征文(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注定一辈子做"小事"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天天与小学生打交道,天天管的是小孩子那些不上眼的事。而"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是伟大的,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我们天天干着这些不起眼的事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形成了他们的思想、形成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成就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就了祖国的未来。

  为了我们更好地注重教育的"小事",更好地注重教育工作中的细节。上学期期末我购买了一本《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作为本学期我自学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育的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实、做好。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在教学中运用的知识。

  读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拒绝浮躁》一文,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做了一件大事,如果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就更谈不上做大事了。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须加倍认真,这样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人也是,不能计较得失,要团结同事,多为集体着想,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中和信任。在这里还有一句话是西方的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垒成的"不论是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还是我们的教育事业,都是在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中长大的;浮躁被扎实所代替,冲动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长大的硬道理。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例如管理一个班级,要想把这个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和恒心,要求学生做到的除了自己做到以外,必须想方设法让每一名学生最后都达到要求,并进一步养成习惯,然后再做第二件事。最后,把班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班级管理也就到位了。最忌讳的是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达到要求,你就开始急着做第二件事,并把第一件事淡忘了。这样时间一长,你可能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说实在的,读书的感觉真好!开阔视野、净化灵魂,百利而无一害!最近几天我才静下心来,经常翻开《细节决定成败》读一读。最初,感觉里面的事例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差很远,但细细品味,才真正感觉到书里面的每一个事例都影射处了做好一件事情的真谛:"把小事做细"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关键。能做到这一步的确很难,需要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对待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做好每一件事。每当翻开这本书,必然想起一句话:小事成就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仔细阅读后发觉里面也渗透着一种理念:节约也可以决定成败。现在国家正在倡导节约型社会,学校也是如此。要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必须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

教师读书征文15

  暑期,捧起《给教师的建议》阅读的时候,犹如一阵清凉的风吹进被打开的心窗,让我领略到一种情绪疏通的欣然和愉悦,感受到了精神的丰满和意义的充盈。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时代虽然和我们如今的教育时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主题是始终不变和永恒的,那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的确,《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是我们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用生命的全部心血写就的,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它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的提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生动具体,很有说服力。

  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备课,认真上课置终日劳累于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是你最需要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特殊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他们应有的位置,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有上进心,但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拖拉、马虎、敷衍的毛病在不自觉中就会露出头来,这时老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认为这个学生已不可救药。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给他们时间,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给他们信心,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重新改正。

  部分的后进生由于之前的放任自流已经形成了了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他们感到做一名好学生真难,自己不适合当好学生,因此放弃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知难而退”是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它严重阻碍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思想上加以启迪,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则是解决这一心理的妙药。给他们讲述英雄模范人物如何不怕困难、如何在逆境中奋进的事迹启发他们,让他们从这些先进事迹中受到启发、受到感动,从而从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身上吸取力量。让他们在榜样的带动下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平时还要多和他们交心,同他们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目标,讨论现在努力学习和将来发展的密切关系,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一直都在关注着他们的进步,老师和一直和他们走在一起。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作为教师都回想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教师读书征文】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征文07-13

教师读书征文06-21

教师读书活动征文07-17

教师读书征文【必备】08-08

(热)教师读书征文15篇06-02

教师读书征文15篇(热)06-04

教师读书征文精华15篇07-13

【精选】读书征文06-26

读书的征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