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国庆看城乡巨变征文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厂鳞次栉比,一条条公路宽广通达……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07亿人,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年的45.68%,提高了5倍多;城市个数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年的655个。与此同时,小城镇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乡社会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城市长大了,城镇变多了,竞争力强了。”人们这样感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城市还寥寥无几,到年,人口100万以上城市达122个,50万—100万人口城市达118个。与此同时,小城镇快速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聚集效应显现。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9234个,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城市群的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用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中国14%的人口,创造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速迅猛,城市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一大批跨国企业集团落户城市,商业连锁店、百货超市等涌现大街小巷,极大促进了城乡市场的繁荣兴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连续5年14%左右的速度递增。截至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0.15万个,带动农户9808万户。
“住楼房、挣工资、交保险,咱农民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山西朔州平鲁区农民刘德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进城”。加快城镇化发展,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管理理念、行为方式在发生变化,深圳建立起农民工社保体系,有的地方采取措施提高农民工工资,有的城市打破城乡维权壁垒,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范围……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让农民就业由亦工亦农转向全职非农,由城乡流动逐步趋于稳定。据统计,年全国非农就业的农民工总量超过2.2亿,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60年城镇化发展,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公共设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城镇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逐步提高。昔日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现在路网纵横交错,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到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倍,全国97.8%的行政村通公路。人均生活用水量从38升提高到178升,用水普及率从42%上升到95%,64.7%的农村通了自来水。全国共230多个城市设置了公交优先车道或专用车道,搭公交、坐地铁,逐渐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出行的优先选择。
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抽样调查显示,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比1949年增长157.8倍。过去住的大杂院、亭子间、土坯房、茅草房,如今变成了单元楼、公寓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昔日梦想走进千家万户。到2011年,我国将基本解决现有1000万住房困难的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迎国庆看城乡巨变征文】相关文章:
迎冬奥会征文11-24
迎冬奥会主题征文01-05
最新迎2022冬奥会征文11-26
迎国庆黑板报图片09-20
迎国庆黑板报内容09-19
冰雪迎冬奥主题征文(精选23篇)02-28
迎冬奥会征文(通用6篇)11-24
迎国庆庆国庆的作文700字5篇04-25
迎中秋庆国庆黑板报09-21
庆中秋迎国庆黑板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