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红土地之歌”主题演讲稿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国家的细胞。好家风能纯民风、净社风、转作风;好家风能正行风、促党风、优国风。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红土地之歌”主题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2017“红土地之歌”主题演讲稿1】
各位评委老师、领导们:
大家好!
中国传统家庭都很讲究家风、家规,不仅知识分子家庭如此,即便是普通的山野农家,也很讲究对家庭成员的家教。家教的好坏,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知识匮乏的寒门父母,反倒往往教育出品行端正的后代。绝大部分家庭的家风、家规、家教,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上行下效“继承下来”的,虽然没有写成书、刻成碑,却依旧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家庭成员及其后代的品格中。
有规矩 成方圆
家风是什么,家规是什么,家教怎么做?我总结认为,家风就是:勤劳节俭;家规就是:正道守法;家教就是:敬老诚实。勤劳节俭自然不用说,记得小时候吃饭哪怕一粒米粒儿掉桌上没及时捡起来吃掉,都得被家长念叨好几天。不小心把筷子插米饭上,直接挨揍。小时候觉得家长总这样太抠门,太计较了,甚是讨厌,总是边挨打心里默默嘀咕。但,我也发现了自己至今都还时刻注意并且保持着这些习惯。现在想来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家风、家规吧!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话一点不假。特别是自己长大成家后,更是发现了家风家规的重要性。
“没家教” 最糟糕
被人骂“没家教”是很丢脸的一件事,因为被否定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家庭甚至家族。在以前的社会生活中,“一大家子”的模式居多,就是兄弟妯娌们同在一个屋檐下,有的还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家教”的好坏就直接影响到这么多人能否相安无事、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块。如今都是“小家庭”,这方面的讲究就淡了。过年遇见一些孩子,到别人家做客,也不客气礼貌,进门就自顾自地玩父母的手机。应该说这些孩子比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的人当年接触的新事物更多,学会的东西,看的书(可能是电子书)也更多,比我们当时“有文化”。但在“家教”上,却比我们差得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退步。
环境影响风气
所谓的家风,又叫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所谓的家规,就是在一个家庭中所订立的对全体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不成文的规矩。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和“黑”就是指所处的环境。接近什么样的环境,就会被什么样的环境所“熏陶传染”。古有“孟母三迁”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是个小社会,要维系家庭的正常运转,家庭要同外部社会发生联系,必须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有什么样的家庭规则,就有什么样的家庭风貌。所以,当代中国家庭的家风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好坏的问题。央视“家风”专题深得人心,对道德回归很有益处,弘扬社会正气。如果能够趁热打铁,继续制作播放一些和民风、行业之风有关的节目,对传递思想正能量大有益处。
【2017“红土地之歌”主题演讲稿2】
各位评委老师、领导们:
大家好!
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大学》里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家”正是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家”走入社会的,毫无疑问,良好的家风、家规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标准、操守品行,乃至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传统中国,几乎每家、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通常在汇聚族人祭祀祖先时,由族中长老领诵,敬谨恭读,这就让族中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历史上,大凡保留有优良家风的家族,都制定了有很强约束力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成为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
悠久的家规家训,往往以文本的方式流传至今,例如诸葛亮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诫子书》,颜之推倡导“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颜氏家训》,唐太宗李世民要求“每餐一食,则念耕夫”的《诫皇属》等等。这些著名的篇章不仅告诫了族中后人,更是成为中华文明史中的瑰宝,成为当今社会中每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除了文本化的家训家规,家风的传承还有另一种方式,即“言传身教”。东晋名相谢安经常召集族中子弟谈天论地,内容多与文学有关。这看上去似乎只是文士雅集,实则不然。有一次,谢安问子侄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这并不是谢安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在谢安看来,“訏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境深远,才应是从政者追求的“雅”。短短的一番对谈,看似讨论古书,实为以此教育子弟不应以个人情感为先,而应以天下大计为怀。谢安式的教育方式,并非对家族后代进行刻板说教,而是在谈论学术文艺时蕴道德礼义于其中,世代相承的道德教化成为他们的文化底色,因而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赞为“门风优美”。
纵观古今,纸面上的家规家训越来越少出现了,但是看看周围,不难发现,在当今社会,家规家训体现的道德观、价值观,仍是我们前行中指路的明灯,良好的家风依然渲染着众多人生命的本色。更多时候长辈们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行为礼仪的培养,以及自身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来进行“身教”。重视践行的“身教”与注重学习领悟的“言传”相结合,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培育着良善的种子。让家风这一文化基因得以顺利完成代际传承。
在我们周围,其实到处都留有家风传承的痕迹。我有一个朋友,家庭条件不错,父母每天辛勤工作,勤俭节约,乐于助人,也常常教育他,要做对他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看着父母背影长大的他就在学校学习之余,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努力兼职,毕业之后,他放弃了在繁华的大城市工作的机会,用自己兼职赚的钱去毕业旅行。他没有去著名的旅游景点,而是去了偏远的山村,走遍了那片贫瘠的土地,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书本、文具,带给他们外面世界的气息。他的这一次精神之旅正是一次意义深刻的家风传承之旅。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流传了许多质朴的家规、家训、家风。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文明社会的今天,好的家规家训、好家风的继承和创建更意义非凡。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风清。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这就更要求我们从家庭做起,从培育“好家风”开始,汇聚社会好风气,传承家风正能量。
【“红土地之歌”主题演讲稿】相关文章:
红土地之歌主题演讲稿06-12
2017红土地之歌主题演讲稿06-12
红土地之歌演讲稿范文01-28
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演讲稿04-02
红土地之歌演讲稿(通用3篇)01-25
2017“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稿06-12
红土地的散文05-21
红土地的印象散文03-29
白土地红土地散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