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
《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是龙应台站在女性的角度、妈妈的视角给儿子写的成长手记,但看这本书时,我仍然站在教师的角度去阅读和欣赏,并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育智慧。
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孩子。我强烈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超强的智慧力,带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秘密,安安(龙应台的儿子)超强的、灵活的语言表达就说明了这点。由于安安爸爸、妈妈、老师各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所以,耳濡目染的安安竟能灵活地运用三种语言——国语、德语、瑞语来称呼同一个物体,能根据来访客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而说不同的语言,对于安安的这种能力,连妈妈龙应台都在疑惑地说:“好像脑子里有几个按钮,见到不同的人就按不同的钮,绝对不会错乱。小小的人又怎么分辨西方人与东方人呢?”是啊,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学习一门外语是多么艰难啊,但安安呢?他却能灵活掌握,随意应用。
除了这种超强的、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外,安安还有超强的想象力,当他知道了“龙”的形状,他念念不忘的`是“龙,好大”,后来,即使到了欧洲他再也见不到“龙”时,但,当他又看到“一条近一百米长的彩带,结在枝骨峥嵘的行道树上,大概是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彩饰”,安安又大喊起来“龙、龙,妈妈你看……”正当龙应台要给安安强调那是彩条时,恰有一阵风吹来,彩条在风中飘舞,那一刻,连龙应台都疑惑起来:这难道不是龙吗?回到家,安安把自己的车排列成歪歪斜斜的长条,然后郑重地告诉妈妈“龙!”
这就是孩子,带着超强的智慧力和想象力,带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秘密。看着这些文字,我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不到两岁时,儿子就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有一天,我在厨房削茄子,削掉的茄子皮散落在地上,其中有几根杂乱在了一起,对于这些,我当然并没在意,可儿子却忽然说:“妈妈,你看,这是个‘不’字,这是个‘不’字……”仔细看,可不,那几个茄子皮就是巧妙地组成了一个“不”字。还有一次,我们拉着一条线绳玩,玩累了,就随意地把线绳扔在了地上。但儿子看看,又惊喜地对我说:“妈妈,你看,‘风’字,这是个‘风’字。”天,仔细看,线绳散落的就是像个‘风’字。
每个孩子都具有超强的想象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孩子和了解孩子,因为你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将宇宙介绍给孩子。在常人意识中,孩子们像白纸,什么都不懂,但殊不知,这张白纸却有着无穷的奥秘,似乎带有神性,带有灵性,具有着无穷的潜能。意识到了这点,教育者就一定要敬畏每一个生命,那个小不点儿,他可是上帝最得意的杰作。敬畏孩子,才是敬畏我们的未来。
龙应台的文字不仅告诉我要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她还告诉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
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许他说“不”,允许他不完美。当龙应台要求安安把字再重新抄写一遍时,安安理直气壮地回答:“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你总是要我得到两只老鼠三只老鼠,我有时候也要得到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到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老鼠可能是他们奖励的方式,犹如我们的小红花)是啊,孩子有权利说不,孩子有权利得到一只老鼠,在他仅能得到一只老鼠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迫他去得到两只老鼠呢?有时候,缺憾也是一种美丽啊!
龙应台对孩子的尊重还表现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的态度方面。有一次,龙应台和先生因工作和家务发生争执,“咆哮了一阵”后,龙应台生气地坐在草地上。这时,安安走过来,和妈妈肩并肩地坐在一起,问妈妈再想什么,妈妈迟疑了一下回答“在想事情”,安安继续追问“想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难住了龙应台,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样对才仅仅两岁半的安安解释清楚“婚姻中的矛盾性”。龙应台就是这样,她“不愿意敷衍着小小的人儿,因为她觉得这不及草高的小小人儿是个独立而庄严的生命,她尊重”。
龙应台的文字还告诉我,教育者要有一定的思考力和甄别力。在陪伴安安成长的过程中,龙应台经常给孩子讲故事,但是,就在她给孩子讲《小红帽》《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水浒传》时,她却敏锐地发现故事中的暴力倾向:野狼要么被开膛破肚,要么被剪开肚皮放进大石头,要么掉到河里淹死;皇后要勒死白雪公主,将毒梳子插进公主的头发,用毒蛇的脚、鼹鼠的眼睛、蛤蟆的尾巴、蜥蜴的翅膀做成剧毒涂在苹果上,让白雪公主吃,这不都是一种暴力宣扬吗?《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强盗被滚烫的热油烫死,这更是暴力;《水浒传》里,鲁智深把金刚的手折断,朱武、陈达、杨春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就带着小喽啰下山要买路钱,宋江杀死婆惜等,这样的人,怎么能是英雄好汉?灰姑娘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难道,女孩子的幸福只有嫁给王子这一条途径吗?这,是否价值观上的暴力?……
是的,教育者,一定要有思考力,要有甄别力,面对课本,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断。切忌人云亦云,惟课本是从,惟教参是从,惟经典是从。
龙应台的教育方法,还让我体会到想让孩子有爱,教育者必须先带头去爱。龙应台教育孩子要爱护生命,有次妈妈带孩子外出,途中给孩子买了蝈蝈,但不一会儿,龙应台就建议孩子把蝈蝈放掉,因为爱并不是占有。但不一会,他们又遇到一位朋友,朋友送给孩子几只蜻蜓,刚开始,孩子爱不释手,但捧在手里里看了一会儿,他们就决定放掉,因为孩子觉得蜻蜓很“可怜”,要还给它们以自由,“真正的爱并不是占有”。
还有一次,当孩子看到一只老鼠被垃圾桶卡住时,孩子以“保姆会弄死老鼠”为理由拒绝找保姆,尽管龙应台非常害怕柔软的东西,但听到孩子的要求,她仍然用手掏出老鼠以解救老鼠,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眼里的那条生命。
这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要求教育者自己先做出示范来。但,平常的日子里,我们能做到吗?课堂上,我们学习遵守交通规则,但是,我们真的能做到一次红灯都不闯吗?走出课堂,我们能把课堂上的语言转化成我们的行动吗?
德国幼稚园的“学习”方式也给了我很大启迪。在那里,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玩,不需要排队,不需要秩序,不需要规矩,不需要整齐划一地做同一动作。他们像小蜜蜂儿一样,这儿一群那儿一串,玩厌了积木玩拼图,玩厌了拼图玩汽车,他们只有一件事:玩玩玩,他们的特长也是一项:玩玩玩……
我们呢?幼儿园里,我们的孩子不都在要求中规中矩地坐着,整齐划一地学语文或者学数学吗?甚至去厕所,有的幼儿园不也是有统一的规定吗?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温情教导;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鼓励和理性的思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耐心地等待,是啊,“我愿意等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2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儿子,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看着学习上不优秀的儿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阳光,他自信,他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在音乐上有天赋、肯努力……呵呵,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只想对儿子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这是一本口碑很好的书,很早就听过,提起龙应台,第一反应是她的散文《野火集》。我会以为那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散文。这里的龙应台全然没有《野火集》里的忧国忧民,呈现于书里眼前的只是一个母亲,爱着她的两个孩子,仅此而已,却使我产生了更大感动与共鸣,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龙女士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这书适合所有已经或将会成为母亲的人看,适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过,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大概是龙应台所有文章中最特别的,它们完全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诚如封底所言:“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婴幼儿刚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度的时间不长,他们有着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泪与笑,这是上帝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丽的印记,这些印记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所以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体格与内心才能不断茁壮、强大。
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是一个内心纠结的过程。一边,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更多的安安的成长趣事;一边,我又担心太快把它看完了,怕那美丽就如昙花一现。后来真的就看完了,平平淡淡地过渡到最后,毫无察觉。因为,这并不是故事的最后,安安还在继续着他的生活。所以小说的结束也就不需要一个形式上的结局。而我也不再惧怕美丽就这样被画上句点,因为我知道,更多的好作品在等着我。我想要在大学还剩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看更多自己喜欢的作品。毕竟毕业后,无论是直接工作还是继续学习都好,我可能都不再有这样好的机会和心境来品味这些简单朴实的文字。或许那时,我会整天埋在学生的作业里忙着批改;又或许,我会没日没夜地忙于搜集各种数据信息,然后废寝忘食地写学术论文和分析报告。这样的心情有点趁年轻赶紧游戏人生的感觉,可是谁也没法说这有什么不好。我知道,没有哪个应聘者会把自己看过几部童话、几部亲情故事写进工作简历,也没有哪位学者会把童话里的故事当作论证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一套理论,这样看起来,即使是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是无用的。可是,什么才是有用的呢?很多时候很多人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谁又能看清真谛在世界哪个角落呢?
越来越爱纯粹朴实的东西。因为最真最美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朴实。你看,一个憨厚淳朴的果农和一个雍容华贵的国王种的果树结出的果子,谁的会更芳香更甜美呢?
树结出的果子,谁的会更芳香更甜美呢?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3
朱光潜先生在他《谈美》一书的序言中提到: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写着:“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可见,生活中,我们需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与心境。有情趣的慢慢欣赏,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美。
龙应台说,“我在写《野火集》时,也在写另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这两本书,一本像刀剑,一本像温柔的羽毛,可是它们的核心东西是,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深切的爱,还是一样的东西。”见识过龙应台在《野火集》中的尖利敏捷的文风后,实在很难想象,《孩子,你慢慢来》中的这些文字竟出自她之手。此书中,龙应台以她细腻、温婉的笔触,道出了一位母亲在孩子成长的日常琐碎中,“蹲下身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欣赏孩子为生活带来的每一份细微的感动与美好,在内心的深处对孩子柔声呼唤“你慢慢来,慢慢来”。或许,正是这份懂得“慢慢欣赏”的情怀,打动了无数读者。作者并未使用第一人称“我”,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将“我”称之为“妈妈”,用第三人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深情中带着严肃,严肃中带着感动,亦不乏幽默。
在书的第4页,作者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一幕,是可以让无数人动容,让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的。一个多么朴素的情节,却如此充满温情与母性。如果领略过她《野火集》的万丈豪情,你会讶异于作者的这份难得可贵的细腻。
正如龙应台书中传递出来的信息一样。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世俗所谓的意义的所累,没有社会所谓利益的我执,它干净、透明,也任性,拒绝成人逻辑清晰的推理和分析。亲情之下,拒绝价值判断,这是人性的常态。鲁迅先生多次说,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的规律。然而,凌厉的现实摆在面前,面对残酷的竞争,为了孩子的明天,做父母的我们,不得不干涉孩子的自由,不得不剥夺孩子的快乐,咬着牙把孩子送进可以给孩子竞争增加砝码的特长班和补习班,而且,所有的做法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爱。我们要让孩子成才,否则,孩子以后步履维艰。这是竞争对成长的`干涉,是社会对伦理的伤害。而我们,在爱的名义下,扮演的不过是同谋或者帮凶。
这位忙碌的母亲在本书中主要展示了她第一个儿子华安的很多成长细节。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放学”这个章节。为了搞清楚大儿子安安为何将一段只需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走了一小时零十分钟,龙应台决定找机会亲眼去看看。在一个午后,她悄悄地跟着儿子。“经过一截矮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经过一个庭院深深的大铁门……三个小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他们趴在地上,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有什么东西……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一块工地。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塑料……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在这些细致入微的文字描述中,可见一位有耐心的、懂得欣赏孩童世界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所作出的牺牲与付出。相比这个快节奏时代,期望孩子快速成为天才的家长,她愿意耐心地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亲眼见证孩子成长的时时刻刻,从容而不着急,慢慢等待。
一个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作家,将孩子带给自己对于生命、对于教育的思考,用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让更多的人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龙应台并未像一般人那样,狭义地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把孩子看作与自己一样的、来这个世界上走一趟的人,只是来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她在书中这样对孩子说道:“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妈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震撼人心!她把母子间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互助的。她将孩子看作是天真的、单纯的。没有被污染的心灵,使得儿童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纯净。这生命的最初体,多么惹人爱怜与呵护。作者愿意等待,长长的人生路,放缓脚步,陪孩子慢慢地走。
龙应台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这段话颇引人深思。因为做了母亲,作者似乎失去了年轻时的“野心”,任孩子把自己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痛苦并幸福着。这是一个有责任心、对生命有深入思考的母亲的选择。
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让我思考更多的是:作者这份对于儿童世界的理解、对于孩童的宽容与等待,不是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吗?这个社会带着快速前进的步伐,每个人都身不由已地被带动着行色匆匆。成长是一个过程,并非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在我们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懂得规矩、懂得秩序的苦口婆心与语重心长中,孩子们是否真的明白了、懂得了、去做了?我们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切地为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需要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我们要的是分数,要的是答案,忽视了过程。
教育不应该是赛跑,人生更不可能是。我们不需要强求自己的学生非得优秀,非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对学生,如若能多一点耐心、多一份期待、多一些宽容,从心底里说一句“没关系,慢慢来”,我相信,教育的收效会大为不同。就如在中国广西支教10年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接受央视记者柴静采访时所说:“儿童,最需要的是陪伴。陪伴可以给予他们永恒的精神力量,秩序没有这种力量。”
笔到此处,不由得肃然起敬。我深切地感到,这本细细逐读了三遍的书,它承载了作者龙应台多么深厚的育人思想。
书中浓浓的爱意,仿佛冬日里的一抹暖阳,就那样静悄悄地照进了心房,世界瞬间变得静谧、美好。
教育,它有时是慢的艺术。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耐心等一等,等一等我们的孩子,等一等我们的学生!等一等,灵魂就能跟上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相关文章:
孩子你慢慢来作文10-26
孩子你慢慢来作文(合集)10-23
《孩子你慢慢来》的经典语录50句04-11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04-21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1-11
孩子,你慢慢来的读后感10-30
(荐)《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07-13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必备】11-16
【推荐】《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02-18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范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