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桃花源读后感

时间:2024-10-22 07:14:1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桃花源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读后感

桃花源读后感1

  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天堂。桃花源是另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这一幕在桃花源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事实上,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离现实社会的避难所。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一个与现实社会并存、相对立的理想天堂。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陶渊明是莫尔祖父的祖父,因此,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天外桃源流传了1580多年,仍让许多人向往。这种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是陶翁在创作时无法想象的(文学的社会效应往往远远超过作家当时的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文学本身!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反复思考,我有三种感觉:

  第一,人性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幸福的生活。这可能就是生命的真谛!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只要有自私的欲望,就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欺诈等偏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死。死者不逃就死!俗话说:我惹不起,躲不起;三十六计,走上去。躲在那里?!陶玲不知道去哪里,桃花源可以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一种理想,一种梦想,一种精神天堂。没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助时,你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找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代不朽的魅力所在。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可能永远是正直和失落者的目标!

桃花源读后感2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他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落英殡纷”。渔人感到惊异,往前走到桃林尽头看见了一个小洞,穿过小洞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地方。

  作者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平等自由、民风淳朴的社会,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展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其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像桃花源那样美丽的地方。但是它们遭到了环境污染、人为破坏等。例如青海省的年保玉则,那里终年积雪,是当地人心中的“神山”,那里有白皑皑的雪峰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青翠欲滴的草原,是一片没有开发过的原始秘境,后来年保玉则进入冰川末期,黛青色的巨石裸露出来,美丽的风景使他游客大增,而游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垃圾,导致年保玉则良好的生态被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脆弱的.生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2018年4月,年宝玉则景区永久关闭,“天神的后花园”或无缘再见。

  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乡村,曾经也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天里,处处花丛蜂围蝶阵乱纷纷,水中鱼儿很悠闲,但现在建立了工业区,城市也在不断扩展,竹子发黄,水体污染 ……。

  由于人口的急速增长,环境的污染,世外桃源在慢慢消失,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国民的素质是留住这些“世外桃源”的当务之急。桃花源如同沙漠中的绿洲,荆棘中的花朵,必须保护好,不要再像年保玉则那样关闭后感叹“春来便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

桃花源读后感3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读后感4

  武陵人发现了如同仙境般美好的桃花源,那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真是美如仙境。然而,当他再寻桃花源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后遂无问津者”。这是《桃花源记》中讲述的故事。

  读完《桃花源记》后,虽明知故事是虚构的,但我的脑子里始终留着一个疑问——如果“武陵人”不放弃寻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乐和平的地方?再进一步,我们无法找到在现实中的桃花源,但我们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块美好的“桃源”?的确,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为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在心中保留一个纯真的世界,我们不完美,但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完美。尽管世界在改变我们,我们却还可以在心中留存一片纯净的天空。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电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颗纯净的心。即使一家六个人只能挤在一间小破房里,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现实再惨,查理依旧保持着善良的.性格,最后成为赢家。赢得了一整个巧克力工厂。而另外四个孩子,也许是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其他原因,他们的性格就没那么惹人喜爱了——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们丢失了心中的纯真,变得现实而冷漠,他们的下场也不怎么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说。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电影,但想想看,电影不是为反映现实而出现的吗?

  即使现实再怎样令人悲哀,我们却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那里包含着我们的理想,纯真与幻想,是一个真正的美好仙境。记住:永远不要放弃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读后感5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我追寻着陶渊明的脚步,来到了属于他的桃花源。

  有人不懂,李白追寻了一生也没有求得一个好的仕途,他陶潜有一个好官不当偏偏跑到田园隐居。公元421年,陶渊明望着周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场景,毅然选择了归隐田园。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他无法像苏东坡,只轻轻一挥手,便“也无风雨也无晴”那般的决然,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但也深知自己是一朵傲然的'菊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借酒消愁,用文字来描绘出他心中那份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从从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桑树伸展出油绿绿的枝叶,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那般美好: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让人魂牵梦萦。

  陶渊明虽然舍弃了官职,却赢得了一片桃花源。

  飞鸟南山,如今门前早已没有了当初车水马龙的盛况,他看到飞鸟归巢时划过的完美弧线,鸟就像人一样,飞得再远,还是要回家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款款而来,带着一缕散发千年的淡淡菊香;木欣欣向而荣,泉涓涓而始流,他轻轻离去,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他低眉,眉梢眼间都是笑意,他颔首,举手投足都是释然。

  世人会了解他的心事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其实已经赢得了一片属于他自己,梦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读后感6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偶尔会听到人们提到天堂的故事,但我不知道细节。只是对美丽的场景有一种模糊的渴望,莫名其妙的渴望。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已成为中国古典图书馆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好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成为世代人民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写了这个虚构的故事。他是个隐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隐居农村十几年了。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虽然他年轻时有野心,但他没有得到回报。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许多社会和政治上的变化和干扰,社会上的欺诈、污秽和黑暗使他窒息和愤怒。他性格诚实坦率,为官廉洁,不愿卑躬屈膝,所以与肮脏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他辞职回到农村,过着自力更生、日出工作、日入而息的简单生活。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坦,屋舍似,属于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洁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桃园宁静美丽的自然环境、轻松愉快的景象、长长的绿水、河岸桃林、飞花、芬芳的嫩草,让人赏心悦目,无限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通过历史事实避秦之乱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生动地描述了神话虚构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因此,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时,我不禁被这个天堂的风景、安居乐业的人和幸福和平的生活深深打动。没有剥削或压迫。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自由和平等。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都让我向往今天。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它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

桃花源读后感7

  前段时间学的课文《桃花源记》,无疑是我读过最特别的文言文了。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所有人在此安居乐业。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的理想。美丽的桃源,桃花翩翩飘落,梦幻缥缈。这里的人们,人比花更娇,淳朴热情,善良友好。

  在读完整篇文章时,我的内心是向往的,这个世界太理想化了!再后来,知道它是个虚拟世界,心中不免唏嘘叹惋。仔细一想,从古至今,社会总是动荡浮躁的,人们一直只为了某个目标而奔波,脚步匆匆,哪里会有时间创造这样的世界?

  试想,在如此吵杂躁动的21世纪,谁人不在奢望也有一个“桃花源”,谁人不希望住在这样一个“桃花源”。我们身边声音吵吵嚷嚷,空气混混沌沌。谁曾几何时,我全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叫嚣着:“离开这里!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不要留在这里!快走!”可惜,纷乱的世俗,养出纷乱的性格,如今没几个人能安静的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捧着一本书;没几个人能耐心的倾听别人的的故事。是的,你有多久没和别人说过你的内心了?你又有多久,没听过别人的'内心了?陶渊明所在的东晋是动荡的,是黑暗的。可如今生于和平社会的我们,心中的圣土又在哪里?我羡慕桃花源世界里的人,能有一颗纯洁安乐的心,守得住本心、善心、宁静心。

  现在的我们,请平息躁动,在心中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心灵需要有一个能寄托愿望的小世界,那里有自己,有梦想,有宁静,有独享其乐。既然我们不能寻到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那我们就塑造自己风格的“桃花源”,因为精神世界灿烂盛大,守得住本心,方能让其在宁静中开出一朵朵圣洁的小花,花香四溢,堪比桃源!

桃花源读后感8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读后感9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文言文《桃花源记》,读完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渔。虽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确,它让我们跨越千年的光阴,感受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没有生长着其他的树,这是仅属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样的粉,纯净,没有一丝杂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却描绘出了桃花源里的场景。场地开阔,房子没有外面的世界那般东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尔会看见几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净,没有什么烂树枝烂叶,池塘边上放着几个渔网,桑树长得很茂盛,可以看见几只鸟儿在上面张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们坐在门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孙子孙女。人到晚年,还有着儿孙陪伴,这应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们内心对世间美好的向往,抱有对世间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为自己对世界保持阳光心态的一片小天地,一个伊甸园,在现实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下,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妈妈心里就有这片不染的桃园,我曾问她:你看过无数疾苦与病痛,经历各种痛苦与不公,无奈,你怎么还能这么乐观,单纯?妈妈说她心里有伊甸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总会想到伊甸园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们虽然身处在各种不幸与痛苦中,但只要我们的精神处在心中的桃源,就不会感到绝望,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乐观,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长大,享受儿时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妈妈心中都有不谢的桃花园!

桃花源读后感10

  青翠的山峰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洁白的云雾在山间弥漫,轻轻的盖上这座座山峰。

  新婚之后的蜜月便在这儿开始了。

  看到这泥泞的道路和四面透风的教室,以及各种简陋的生活用品,让梁俊不免生起了退缩之意。但当他看到一张张可爱却自卑的孩子的脸时,他咬下牙来决心改变孩子们,将自卑占据的心重新天真起来。

  夜深了,宁静的山林里偶尔有几声鸟鸣和树叶的歌声。四周的黑暗包 裹着这座山谷中的小村,一切都十分柔和,只有一间破旧的小屋里,还有看微弱的烛光,那正是梁俊在床前思考着,究竟怎样改变这些孩子,第二天,嘹亮的'公鸡将这片黑暗驱散了,天渐渐破晓,梁俊高兴的跑出了屋子,跑到山头上大声的唱着,因为他找到了改变孩子们的方法,用歌,用诗歌!就这样,孩子们也慢慢学会了诗,每当夏天燥热难忍时,孩子们就聚在一起高歌“脱襟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而当山林里寂静被一只蝉或鸟儿打破时,一曲“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在山谷间回荡。

  孩子们个个都爱上了歌,爱上了诗歌,秋天满便红,层层叠叠的金黄色为这乌蒙山披上一幅诗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山头上盖满了白雪,轻柔的羽被也在山峰间营造了几分绵柔朦胧,孩子们整齐的歌声充斥着对雪的赞赏,“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慢慢的,两年时日在这山谷中消散,梁俊不舍的与这一个个小诗人分别——每个孩子都有了一百多首诗的储备量,个个都出口成诗。但梁俊认为,他成功了,因为这些孩子不再自卑,而是天真,因为他们心中还有梁俊留下的爱与光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论如今身在何处,将来身在何方。”不是每一朵花都叫牡丹,但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都是王。这也是梁俊那心中的信念和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桃花源读后感1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我踏着小碎步,吟着“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那“桃花源”不觉已呈现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绕,沐春临风,和颜悦色,向人们展示着娇美的身姿。

  一株桃树,托起一团花瓣、像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点羞涩的.少女,含羞绽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几眼。有了星星点点绿叶的陪衬,显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丽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那一朵桃花像在枝头沉睡着,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边的一只小蝴蝶交谈;那一片桃树和桃花像一朵绯红的云;这一片桃树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丛中,任由那轻柔的春风拂过我的脸颊,任由那和煦的阳光穿过我的指缝,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洒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顾。我已被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飘落在地上,碾作尘,化为泥。

  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是啊,这样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当夕阳的第一丝光线照耀了大地,我准备回家了,却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说:“别了,‘桃花源’”。

  我忽然悟出了什么:那花瓣娇小柔弱,一碰就掉了,可是,正是许许多多这么娇小,柔弱的花瓣,艰难地撑起了一片美丽的风景。这不正是在鼓励我们吗?

  我望着桃花,会心一笑,灿烂的笑容,如一朵绽放出笑脸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读后感12

  《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的《陶渊明记》,其中令我感触最为深刻的的是陶渊明写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第一类是普通的渔人,他误打误撞的进入桃花村;第二类人是桃花村中淳朴的村民,;第三类人是像刘子骥一样的高尚人士,他们是作者的`化身。

  阅读时我很好奇,陶渊明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描绘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庄?他们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在创作时的处境并不乐观,陶渊明却在作品中将桃花源村写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为之敬佩。当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后,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我渐渐明白了,此文并非写景之文,而是透过桃花源来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们身边也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在向往着一个像桃花源村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土。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也许这种复杂感情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怀大志是她他的梦想,怀才不遇是他的处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刘子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寻找这方乐土。但是刘子骥没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说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过许多人,许多事,看见过很多因为生活不顺而选择放弃自己梦想的人。我也时常遇到这种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个安静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现实,而不是作者的一个幻想。于是我把这座令人安详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诉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个地方都是。每当想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向着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朴实着实令所有人向往,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现实打败,即使心里再难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渊明一样,心里装有一个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桃花村的美丽永远在我们心中,让桃花源的桃花永远在我们心中盛放。

桃花源读后感13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读后感14

  读完陶渊明的《桃花源》后,我的灵魂忍不住跟着他走进了人间仙境。那里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只有幸福和谐的生活。我经常幻想这样的仙境。

  但这只是一种幻想。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世界离有山有水的地方很远。

  偶然的机会让我明白了照顾森林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带着弟弟出去散步。我们沿着荷塘走过,微风吹过我们的脸。荷叶的淡淡香味夹杂着柏油的味道,原本让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这时,我想到了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我还能闻到竹叶的香味。然而,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灰尘的气味所取代。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各种车辆排放的废气使污染严重的环境恶化。想到这些,我感到遗憾。

  夜幕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回来,弟弟突然停了下来,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走,天快黑了。他指着一只旋转的鸟说:姐姐,你看,这是一只鸟。太可爱了。你也在玩游戏吗?我说:也许是吧。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为什么只有一只,其他鸟?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吗?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的一系列问题,我惊呆了,不知道怎么回答。环顾四周,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建造道路和房屋,竹林变成了沥青路和居民区。也许这只鸟失去了家,就像我哥哥说的,没有家可归。

  晚上,我躺在床上,哥哥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家的不仅仅是这只鸟。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这是人类造成的。

  渐渐地,我开始睡着了。我仿佛成了刚才看到的鸟,来到了人间仙境。这里晴朗的天空,美丽的风景,我在这片蓝天中自由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在阳光下,花特别明亮。这里的生活很和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辛勤劳动,享受劳动与自然的喜悦。

桃花源读后感15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向往。虽然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畅想空间……

【桃花源读后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经典诗句10-11

心中的桃花源作文06-07

走进桃花源作文01-30

《桃花源记》鉴赏08-28

《桃花源记》说课稿04-07

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12-12

《桃花源记》说课稿04-21

桃花源记读后感09-20

《桃花源记》读后感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