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04-06 07:25:1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通用)《论语》读后感1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论语》读后感13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它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挖掘,怀着敬畏之心我打开了这本伟大的著作。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聆听圣贤,跟着圣贤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 篇2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读后感 篇3

  中国人从古代就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摆在第一位。现如今长大后孝敬爸妈已经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孝敬仅仅只是指养活爸妈吗?孔子则对这个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很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忙于工作而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疏忽了对父母的陪伴与关心,只是单纯的认为寄给父母钱就够了,可以让他们吃饱就够了,难道真的连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吗?反而是家里的宠物猫宠物狗经常陪伴在侧,饲养的很好,经常带出去给它洗澡,带它出去玩。只尽到了了物质方面的责任,那么所谓的`赡养又与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吗?而一心想要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去关心父母,在乎父母,不让他们担心,父母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物质上的提供,而是对父母最真诚的关心。

  孔子关于“孝”有很多的理解,孔子还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孝顺的孩子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担心,所以现在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是报喜不报忧。同时,子女也应当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夏问孝时,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很少有人从没有对父母发过脾气。有些事情,儿女需要去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去吃,这样就算孝敬了吗?

  说来说去还是上一句的道理,对待父母一定要真心,不要拿金钱去敷衍父母从而去做到金钱上的孝敬,一定要有生活上的关心,有些时候关心其实比金钱还要让父母开心。

  《论语》读后感 篇4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5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学而时习,不是说而已”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的时间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上,而且在日常时刻。“时间练习”就是时刻练习和复习,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学习”,勤于思考,多练习,永远不要忘记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做人最难。经过三年两年的努力,做一两件事并不难,但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你做得不好,你就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知,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节俭、让步。做人首先要注意道德修养,然后才能谈知识,我想,这大概就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是生活的基本原则。只有了解生活的基本道德原则,一个人才能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真诚地对待他人。

  孔子说:“好吧,回来吧!一顿饭,一顿饭。在一条粗糙的小巷里,人们无法忍受,回来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快乐。好吧,回来吧!”这句话是孔子对高尚道德和情感的赞美。事实上,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快乐、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富只是一个外部因素,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受到影响。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为人知,悄悄被埋葬,抱怨伯乐没有见识自己,这些担心有些多余,留在青山,不怕柴火。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在关键时刻,知识总是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人一定要学会各种技能,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精通专业,还要能理解和做其他领域。

  “君子事来而心,事去而心随空”,所有的名利都只是过去,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往往会发生。只有看不起名利,才能“事去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后感 篇6

  《论语》是我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中选择的第一本古典名著。这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有许多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当属“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大概是:只学习,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当初读《论语》,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诵《论语》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思考过。

  到了六年级,对《论语》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节数学课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有难度的题。我认真地听着,却一直不明白这道题的道理。问了几个学霸,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课后单独找杨老师,杨老师又给我讲了一遍,还是没搞懂,因为上课铃马上要响了,这道题也被我暂时保存在我的移动硬盘——大脑里了。

  回到家后,懒洋洋地趴在沙发上的我,还是对那题没有灵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论语》上,随手翻了起来。

  书上了一句话吸引了我: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我在想:自始至终我都没认真地思考这个题,只是死板的纠结老师上课说的内容,当然理解不了。根据这句话,我拿起了纸和笔把题从头到尾推上了几遍,花了两个时辰,终于推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答案,我高兴极了,毕竟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人明白,“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论语》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践行了其中的一句话,你也可能会终生受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不单单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去实践它!让更多人们喜欢上它!

  《论语》读后感 篇7

  寒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

  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教育了我怎样与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论语》读后感 篇8

  以仁爱待天下人——《论语》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可以感受到他兼济天下人的仁爱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地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世界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无美不备的《论语》的伦理思想核心是“仁”。“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广泛使用,但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所以《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赞许的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但是,对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的界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而随问作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如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人。”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具体做法是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把好处给人民而且能够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能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这表明,孔子所讲的仁,有对己、对人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对己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乎礼,一旦做到了这点,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克己”不仅是消极意义的自我克制,还包含积极意义的自觉实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以及对天下人的仁爱之心。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重要在于那一个“仁”字。

  《论语》读后感 篇9

  孔子是古代的圣人,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被记录成一部书——《论语》。《论语》在历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直至今天,《论语》依然为人人所传颂。而我却很好奇,我里孔子所说的君子到底相差多少呢?于是我打开了《论语》。

  读了《论语十则》的第一句,我觉得我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但却从未感受到那份快乐。也许,只有真正热爱文学,求知若渴的'人才会感受到那份快乐。“有朋自远方来”只是在同学之间玩些文学游戏吧。“人不知而不愠”对于我来说,让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却没有做到。以后我也要进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样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总结,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而所谓“温故而知新”,我只是在复习课文的时候,脑海中隐约会出现一些新的理解。

  劳动要与休息结合,学习也要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人就是要实事求是。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这种力争上游的思想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

  我们要像一切有优点的人学习。

  虽然我没有做到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但我么还要为实现“任”的理想努力奋斗。

  而在我所读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孔子对当时帝王的真心劝诫,可惜当时真正理会并使用的却不多。他们依然是“己所不欲,施与人”在当时几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够明白的估计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大贤吧。而再看如今,却依然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谛。

  《论语》是当时思想的巅峰著作,也是我们如今需要学习的做人准则。以史为镜,这面镜子将带你照向更远的未来!

  《论语》读后感 篇10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读后感 篇11

  世界是一块五彩缤纷的棱镜,显色的介质则是我们的心。

  人生为棋,不愿为卒

  屈原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身份高贵,怀瑾握瑜。孔子,远祖宋国贵族,堂堂殷王室后裔。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百年的世家,百年的礼制,通通寂然地化作了一个贱字。他带着刻入骨髓的仁义礼智,为挽回周礼,潜心涵泳,用志覃研,只为求天下一个河清海晏。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吾毕生所求。

  世人怎么也不会猜到身高九尺三寸,最不像文弱书生的孔子,执政仅三月,便使国家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因为孔子身上从没有过我愿为卒的认命,因为他有的是去路终己不顾的孤勇,有的是后半辈的风霜雪,是未尝踟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周游列国数十载,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联璧。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是一心追随君主的臣子,得到朝堂上下搪塞的苦涩。孔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这是全心全意为百姓的臣子,达到百姓轻嘲的无奈。

  人世间,或粼粼拂拂,漾漾溶溶,或出云入泥,世态炎凉。马车轻摇轻晃,唤醒了檐边铃声叮咚,载着满车的古书礼法,载着满车的甘之如饴,朝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向,负重前行。纵使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景,纵使是鬼狱渺茫,昭昭之祸。也抵不过那一颗心,那颗求世间再一次恢复循规矩蹈的心,那般,山高水长。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又被后世尊为儒教始祖的.孔子,他的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确实是如此,众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自由,绽放出个性的光华。你是超越了功利的成功者,是在粗粝中榨尽所有浮躁的沉淀者。借千百年的文字为料,酿造着香味弥留万年芬芳。万世沉浮,唯有这一缕从未消散过的幽香,引起我血液里的沸腾,勾起我脑海里的传承,带我们找到归途。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负重前行的周游马车停下了,论语的时间齿轮仍然在转动,每分,每秒。走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冷清道路,怀着风风火火般热情的心。

  《论语》读后感 篇12

  翻开这本蕴含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论语》,便有阵阵淡雅古香迎面扑来,令人心生向往,甘愿遨游在这几千年前的文字话语中,去感悟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洗涤去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杂念,回归本真。

  不同的人读《论语》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而我从中获得了学习之道和为人处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身为学生的'我们需要将思考与学习同时进行,我们要把我们从书本上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而通过思考我们不仅能知到自己还有那方面是缺失的,并进一步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不足。而且思考也是对我们所学的东西是否正确的思考,学习过程中难免不会有错误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自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错误知识。在学习方面还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为知道就是知到,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习最忌讳的是不懂装懂,学习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你知不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清楚,所以我们不能欺骗自己,不懂也不会有人笑话你,人们只会笑话那些装懂的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我觉得《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最好概括与总结。人际交往时我们就应注意当某些事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时,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不能心胸狭窄,而要宽宏大量,推己及人。如果是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体现。

  《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之一,它还有很多价值等着我们去发掘,还有许多内容等着我们去学习和解读。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不需学《论语》去治理天下,但我们可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和孝敬父母之道,这对我们的道德还是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品中华传统文学,学中华传统美德。

  《论语》读后感 篇13

  《论语》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说:“死者如斯夫!不要放弃昼夜。”孔子对流水的叹息融入了他对时间飞逝和短暂生命的叹息。用逝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一种促进人们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只有奋斗才能实现的生命价值的历史责任感,都在叹息中流露出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

  时间――它是世界上最快、最慢、最长、最短、最普通、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和最遗憾的东西。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再积成日、月、年。“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高尔基说。他从不给任何人更多的分数。勤劳的人可以打电话给时间留下一串水果,懒惰的人留下一头白发,空手。“我们不能停留时间,但我们可以一直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未来。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不公平,但在同一时间,人们的收获是不同的。所以我一直相信“珍惜时间的人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利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能抓住时间,你就会抓住生命,你就不会浪费生命,如果你浪费生命,那么在你浪费的时间里,你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但有一天你计算,你会觉得浪费时间可以做很多你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这时,有些人懊恼,有些人想让你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以后不想后悔,那么现在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人都非常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约会,他站在桥上等着写在纸上,雨淋湿了衣服,他没有注意到。朋友们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我很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爱因斯坦兴奋地说。”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来,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所以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通用)《论语》读后感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读后感11-08

《论语》论语学而第一08-02

《论语集注》论语序说08-28

《论语》论语·里仁第四11-29

《论语》论语·子张第十九08-01

论语的名言05-24

《论语》经典名句08-15

论语心得11-28

《论语》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1-14

论语的读后感09-19

在线咨询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通用)《论语》读后感1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论语》读后感13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它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挖掘,怀着敬畏之心我打开了这本伟大的著作。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聆听圣贤,跟着圣贤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 篇2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读后感 篇3

  中国人从古代就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摆在第一位。现如今长大后孝敬爸妈已经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孝敬仅仅只是指养活爸妈吗?孔子则对这个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很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忙于工作而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疏忽了对父母的陪伴与关心,只是单纯的认为寄给父母钱就够了,可以让他们吃饱就够了,难道真的连抽出几分钟的时间都没有吗?反而是家里的宠物猫宠物狗经常陪伴在侧,饲养的很好,经常带出去给它洗澡,带它出去玩。只尽到了了物质方面的责任,那么所谓的`赡养又与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吗?而一心想要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去关心父母,在乎父母,不让他们担心,父母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物质上的提供,而是对父母最真诚的关心。

  孔子关于“孝”有很多的理解,孔子还认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孝顺的孩子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担心,所以现在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是报喜不报忧。同时,子女也应当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夏问孝时,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很少有人从没有对父母发过脾气。有些事情,儿女需要去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去吃,这样就算孝敬了吗?

  说来说去还是上一句的道理,对待父母一定要真心,不要拿金钱去敷衍父母从而去做到金钱上的孝敬,一定要有生活上的关心,有些时候关心其实比金钱还要让父母开心。

  《论语》读后感 篇4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读后感 篇5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学而时习,不是说而已”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的时间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上,而且在日常时刻。“时间练习”就是时刻练习和复习,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学习”,勤于思考,多练习,永远不要忘记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做人最难。经过三年两年的努力,做一两件事并不难,但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你做得不好,你就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知,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节俭、让步。做人首先要注意道德修养,然后才能谈知识,我想,这大概就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道德是生活的基本原则。只有了解生活的基本道德原则,一个人才能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真诚地对待他人。

  孔子说:“好吧,回来吧!一顿饭,一顿饭。在一条粗糙的小巷里,人们无法忍受,回来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快乐。好吧,回来吧!”这句话是孔子对高尚道德和情感的赞美。事实上,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快乐、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富只是一个外部因素,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受到影响。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为人知,悄悄被埋葬,抱怨伯乐没有见识自己,这些担心有些多余,留在青山,不怕柴火。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在关键时刻,知识总是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人一定要学会各种技能,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精通专业,还要能理解和做其他领域。

  “君子事来而心,事去而心随空”,所有的名利都只是过去,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往往会发生。只有看不起名利,才能“事去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后感 篇6

  《论语》是我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中选择的第一本古典名著。这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论语》中有许多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当属“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大概是:只学习,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当初读《论语》,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诵《论语》里的句子,至于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思考过。

  到了六年级,对《论语》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节数学课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道有难度的题。我认真地听着,却一直不明白这道题的道理。问了几个学霸,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课后单独找杨老师,杨老师又给我讲了一遍,还是没搞懂,因为上课铃马上要响了,这道题也被我暂时保存在我的移动硬盘——大脑里了。

  回到家后,懒洋洋地趴在沙发上的我,还是对那题没有灵感。眼睛的余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论语》上,随手翻了起来。

  书上了一句话吸引了我:学而不思则忙,思而不学则殆。我在想:自始至终我都没认真地思考这个题,只是死板的纠结老师上课说的内容,当然理解不了。根据这句话,我拿起了纸和笔把题从头到尾推上了几遍,花了两个时辰,终于推算出了和老师一样的答案,我高兴极了,毕竟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人明白,“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两者缺一不可。

  《论语》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践行了其中的一句话,你也可能会终生受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不单单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去实践它!让更多人们喜欢上它!

  《论语》读后感 篇7

  寒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

  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教育了我怎样与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论语》读后感 篇8

  以仁爱待天下人——《论语》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可以感受到他兼济天下人的仁爱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地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世界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无美不备的《论语》的伦理思想核心是“仁”。“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广泛使用,但作为哲学范畴的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所以《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赞许的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但是,对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的界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而随问作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如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人。”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具体做法是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子贡问:“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把好处给人民而且能够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能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这表明,孔子所讲的仁,有对己、对人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对己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乎礼,一旦做到了这点,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克己”不仅是消极意义的自我克制,还包含积极意义的自觉实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以及对天下人的仁爱之心。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重要在于那一个“仁”字。

  《论语》读后感 篇9

  孔子是古代的圣人,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被记录成一部书——《论语》。《论语》在历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直至今天,《论语》依然为人人所传颂。而我却很好奇,我里孔子所说的君子到底相差多少呢?于是我打开了《论语》。

  读了《论语十则》的第一句,我觉得我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但却从未感受到那份快乐。也许,只有真正热爱文学,求知若渴的'人才会感受到那份快乐。“有朋自远方来”只是在同学之间玩些文学游戏吧。“人不知而不愠”对于我来说,让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却没有做到。以后我也要进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样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总结,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而所谓“温故而知新”,我只是在复习课文的时候,脑海中隐约会出现一些新的理解。

  劳动要与休息结合,学习也要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人就是要实事求是。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这种力争上游的思想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

  我们要像一切有优点的人学习。

  虽然我没有做到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但我么还要为实现“任”的理想努力奋斗。

  而在我所读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孔子对当时帝王的真心劝诫,可惜当时真正理会并使用的却不多。他们依然是“己所不欲,施与人”在当时几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够明白的估计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大贤吧。而再看如今,却依然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谛。

  《论语》是当时思想的巅峰著作,也是我们如今需要学习的做人准则。以史为镜,这面镜子将带你照向更远的未来!

  《论语》读后感 篇10

  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华了。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位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应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当上外交部长了。据说他当年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像他这样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男生,即使没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当时,怎样着也算得上是个性得体的了吧。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从这段故事里可看出,当年公西华在那个大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主角了吧。受欢迎,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样主动要求给他家那么多米?富贵,那更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他已经到了“乘肥马,衣轻裘”的程度,在那时还有几个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开着宝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公西华家世的。也就是说,他绝对不是“富二代”。公西华的富贵,就应与他的潜质与才干是分不开的吧。

  “自贡问曰:‘乡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下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我在这本《论语译注》中最喜爱的一段话。像颜渊那样,唯唯诺诺,谁都喜爱的弟子虽然缺乏争议,但是过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华,淋漓尽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华,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何必那样束缚自己呢?

  《论语》读后感 篇11

  世界是一块五彩缤纷的棱镜,显色的介质则是我们的心。

  人生为棋,不愿为卒

  屈原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身份高贵,怀瑾握瑜。孔子,远祖宋国贵族,堂堂殷王室后裔。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百年的世家,百年的礼制,通通寂然地化作了一个贱字。他带着刻入骨髓的仁义礼智,为挽回周礼,潜心涵泳,用志覃研,只为求天下一个河清海晏。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吾毕生所求。

  世人怎么也不会猜到身高九尺三寸,最不像文弱书生的孔子,执政仅三月,便使国家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因为孔子身上从没有过我愿为卒的认命,因为他有的是去路终己不顾的孤勇,有的是后半辈的风霜雪,是未尝踟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周游列国数十载,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联璧。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是一心追随君主的臣子,得到朝堂上下搪塞的苦涩。孔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这是全心全意为百姓的臣子,达到百姓轻嘲的无奈。

  人世间,或粼粼拂拂,漾漾溶溶,或出云入泥,世态炎凉。马车轻摇轻晃,唤醒了檐边铃声叮咚,载着满车的古书礼法,载着满车的甘之如饴,朝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向,负重前行。纵使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景,纵使是鬼狱渺茫,昭昭之祸。也抵不过那一颗心,那颗求世间再一次恢复循规矩蹈的心,那般,山高水长。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又被后世尊为儒教始祖的.孔子,他的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确实是如此,众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自由,绽放出个性的光华。你是超越了功利的成功者,是在粗粝中榨尽所有浮躁的沉淀者。借千百年的文字为料,酿造着香味弥留万年芬芳。万世沉浮,唯有这一缕从未消散过的幽香,引起我血液里的沸腾,勾起我脑海里的传承,带我们找到归途。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负重前行的周游马车停下了,论语的时间齿轮仍然在转动,每分,每秒。走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冷清道路,怀着风风火火般热情的心。

  《论语》读后感 篇12

  翻开这本蕴含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论语》,便有阵阵淡雅古香迎面扑来,令人心生向往,甘愿遨游在这几千年前的文字话语中,去感悟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洗涤去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杂念,回归本真。

  不同的人读《论语》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而我从中获得了学习之道和为人处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身为学生的'我们需要将思考与学习同时进行,我们要把我们从书本上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而通过思考我们不仅能知到自己还有那方面是缺失的,并进一步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不足。而且思考也是对我们所学的东西是否正确的思考,学习过程中难免不会有错误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自我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错误知识。在学习方面还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为知道就是知到,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习最忌讳的是不懂装懂,学习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你知不知道也只有你自己清楚,所以我们不能欺骗自己,不懂也不会有人笑话你,人们只会笑话那些装懂的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我觉得《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最好概括与总结。人际交往时我们就应注意当某些事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时,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不能心胸狭窄,而要宽宏大量,推己及人。如果是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的体现。

  《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之一,它还有很多价值等着我们去发掘,还有许多内容等着我们去学习和解读。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不需学《论语》去治理天下,但我们可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和孝敬父母之道,这对我们的道德还是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品中华传统文学,学中华传统美德。

  《论语》读后感 篇13

  《论语》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说:“死者如斯夫!不要放弃昼夜。”孔子对流水的叹息融入了他对时间飞逝和短暂生命的叹息。用逝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一种促进人们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只有奋斗才能实现的生命价值的历史责任感,都在叹息中流露出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

  时间――它是世界上最快、最慢、最长、最短、最普通、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和最遗憾的东西。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再积成日、月、年。“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高尔基说。他从不给任何人更多的分数。勤劳的人可以打电话给时间留下一串水果,懒惰的人留下一头白发,空手。“我们不能停留时间,但我们可以一直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未来。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不公平,但在同一时间,人们的收获是不同的。所以我一直相信“珍惜时间的人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利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能抓住时间,你就会抓住生命,你就不会浪费生命,如果你浪费生命,那么在你浪费的时间里,你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但有一天你计算,你会觉得浪费时间可以做很多你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这时,有些人懊恼,有些人想让你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以后不想后悔,那么现在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人都非常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他的朋友约会,他站在桥上等着写在纸上,雨淋湿了衣服,他没有注意到。朋友们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我很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爱因斯坦兴奋地说。”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来,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所以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