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1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空洞的说教,只有作者亲身参与的教育实践案例的剖析和论述,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佐藤学先生是国际著名教育专家、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一直致力于学校教育的研究。多年来,他始终密切关注中小学教育现场,走访过全世界数千所学校、近万间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进行观摩和考察,与师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取得了丰富的改革实践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学校改革的理论著作,是日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这本书深刻的诠释了到底什么是教育,什么才是好的课堂,什么才是好的老师,同时,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感,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一、量体裁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但观察周围的课堂,在这四个要素中,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在佐藤学的思想里,培养学生就是要做好“应对每个个体”的工作,为每个个性各异的学生“定做”适合的教育教学。用佐藤学的话说,就是教师要“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量体裁衣”这一教育理念是凸显对人格和权利的尊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量体裁衣”?我想,需要教师从尊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开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位孩子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和所处的层次中有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兴趣,让走得快的学生走得更好,让走得慢的学生走得更稳,真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与自信,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认识学生,了解儿童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让我们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始。
二、倾听引导-------“课堂交响乐”演奏
好的课堂互动、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佐藤学的思想里,他把课堂上教与学、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相互交往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交响乐演奏。他说,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师活动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交响乐演奏”就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室里学生的相互影响,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融。如果一个学习班级形成了良好学习氛围,那这个班级的学生必定能身体放松、神情愉快,课堂效率自然提高。如果班级学习氛围不好,这个班级必定是沉闷的。用佐藤学的话说,就是“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学生笔直地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
这样的强硬的灌输式教学,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思维和天性,这怎么能够形成优美、和谐动听的“交响乐”呢?“交响乐演奏”是建立在每一个“乐手”的认真“演奏”且相互和谐交融的基础上的,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所以,作为课堂引导指挥者,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学会自我表达,是让课堂“交响乐”真正演奏起来的前提。只有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及时捕捉到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在鲜活的动态生成中进步,使课堂充满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师生互动才能迸出智慧的火花。我们,不妨做一个善于倾听和引导的智者。
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会在点滴的细节中潜移默化,懂得每一朵鲜花应该自由的绽放,每一个生命应该健康的成长。《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他独有的魅力,引导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思考前行。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2
合起《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封面“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再次映入眼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校想要改变,首先从课堂转变开始,课堂改变需要老师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和授课形式,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开始。日本近代经济迅速崛起,从《静悄悄的革命》书中可窥到些许答案。《静悄悄的革命》是我继《教师花传书》之后阅读的第二本佐藤学的著作,两本书不约而同地谈到倾听的力量,而此书更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来例证如何改变课堂,记录得也更详实,更具参考和实践价值。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教室内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第二章,改变教学学校改革;第三章,设计课程;第四章,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改变课堂,从倾听开始
“当学生不听讲时,与其责备学生听讲的态度,不如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少向整体发问,因为是无效发问;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字字箴言。倾听如打棒球,如果老师能够及时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如学生投过来的棒球你能准确地接住,或者当学生投过来很差的球或者投偏了的球,你也能准确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这个举例多么恰当啊!教师倾听确实重要,记得有一次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今天,你安全了吗》打磨时,课前我预设了板书的内容,“防患未然”“遵守规则”“科学自救”三个层层递进关系的板贴,第一个环节顺利完成,可是“遵守规则”这条学生就是总结归纳不出来,为了我的板书,为了完成课堂预设,当学生回答问题非我所愿时,我便会急躁,会顺着自己需要的台词、台阶步步向下引导,下一步怎么办?思考的完全是自己的教学,不理会学生的生成,错失欣赏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当学生总是启而不发时,我干脆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牵强附会地向我需要的答案圆滑靠拢,根本没有针对学生的发言而做出准确判断,只想把板贴、预设顺利完成,早点完成任务,学生被我牵着鼻子走。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怎能有效?若平时授课还可以随意,优质课评选只有硬着头皮向下讲,教师作秀的成份多,学生的素养根本得不到提升,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本书中佐藤学告诉了我答案,当学生归纳不出来的时候,教师不要急躁,灵活机动甚至改变授课路线,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
改变课堂,从尊重孩子做起
佐藤学谈到曾经观摩滨野老师的公开课,当学生和树有意想不到的回答,我们觉得答案匪夷所思的时候,授课教师没有不屑一顾,而是耐心地寻问:你从哪里看出来?让学生回归到课本,原来学生和树看到书中豆太“夺门而出”,猜想豆太的头可能碰到门框,才蹦起来,最终理解了和树的想法。课堂上当孩子回答非所问时,我们要尊重学生,让教室里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奏响爱的交响乐。日本一个班级学生大约二十余人,老师创造U型课堂,老师和学生平起平坐,学生更能关注每个孩子的表现。而我校的小班额学生也有45个,老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纪律,往往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坐在课堂,像服装裁剪一样,一刀切,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位学生不能被照顾得面面俱到,很多学生的问题往往被忽略或者学生需要大声发言才能便于全班的学生都能听见,逐渐被冷落的学生就会拒绝举手,多次失望的孩子不再积极回答问题,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很少展示自己,因为在低年级时我们很少尊重她们的想法,到了初中、高中之后他们就会拒绝回答,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位儿童,让胆怯的、小胆的孩子也要自信起来,创造局部的春天。
改变课堂,从教师做起
教室一般由大同小异的空间构成,但是每间教室感受到的气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传递的气息是不同的。佐藤学在观摩千余节课后,在上课之初老师向学生讲话阶段,感受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后便大致知道其教学的成败。也就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不同,学生素养不同,教师转变,学校就能转变。佐藤学谈到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公开授课的教研:每一位老师都要讲公开课,每个教师都带着自己的课题,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第二年简化机构和组织: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社会方式和教育活动为中心;第三年进行公开研讨会: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社会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我深以为然,只有全体教师敢于亮剑,开放自己的课堂,才能有效果,而自己平时很少主动公开自己的课堂,怕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每个人都关着门,把学生当成私人财产,把课堂和教学私有化,不能共享就不能有所改变。
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说:“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的简单复杂。”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心动不如行动,改变从当下做起,从倾听开始,从尊重开始,从开放自己的课堂开始。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3
在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当中,讲到了老师的倾听。对,没错,是老师的倾听,不是学生的倾听。
我最喜欢给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书中说到:人们观摩一节录像课例时,发现教师总会针对此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
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
当我读到这个质疑的时候,我悚然一惊,我也经常这样做。难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是存在问题的?
回想一下自己上课时,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有备过课,对于课堂的节奏,对于课的重要知识点,都是心中有数的。一边倾听学生的发言,我会一边想:他有没有讲到点子上?他的理解是否到位?与我的预设是否一致?如果偏离,我该如何引导到我需要的答案上去?
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下子就答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你就会省时省力,觉得特别顺畅。至于学生是否顺畅,理解是否顺畅,是否大多数学生都是如此理解,可能我就没有想那么多了。
有时候听公开课,也会发老师们在拼命地捕捉自己需要的答案。抽几个学生回答,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会很着急,甚至会乱了方寸。会不停地抽下去,期待着自己想要的答案。
一旦听到某个学生的回答沾了边,就会想方设法的启发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来。终于找到了自己要的答案,然后心满意足地将答案写到黑板板书的相应位置。好啦,终于顺利通关。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经历过?有没有启而不发的尴尬?
想想有时候,老师引导的'语言又不是特别的明确,或者要理解的内容刚好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我们听课的教师都感到着急:是不是就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老师讲解讲授不可以吗?
似乎由老师讲解出来就是老师的失败一般。其实不然。
书中写到:不少老师是这样想的,上课时常有这种感觉,觉得教室里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另外一位老师也说我也害怕沉默,我想也许那种可怕感与不能等待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
所以,我又想到前两天读的教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改教案为学案。有一些课文的学习不能一味地运用对话方式来完成。有时候,需要设置一份高质量的导学单,让学生围绕导学单上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阅读,然后组内交流探讨提出新的问题。
最后全班同学围绕每一个组提出的有价值的两三个问题,再进行新一轮的探讨交流,或者由学生自己回答别的组提出的问题,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课堂展开的方式就是学生围绕导读单子来讨论交流分享。
一问一答对话式教学,在有一些课程当中是有好处的,但也并不是说这一种有好处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下别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更多是从老师的所知所感出发,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导到老师的认知水平上来,素不知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要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认知。
佐藤学在书中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课堂问答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基本。
然而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头球纷纷落地的确不为过,还有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自己没有接到球,还让学生去替他捡,像这样的活动如果持续的话,那些投不好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
换一种说法,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对话时,我们老师要变成一个移动的篮筐,当学生准确地把球投进篮筐的时候,他就能够找到一种成功感。老师的理解与配合,就是对学生理解的尊重,就是对学生积极投身课堂的最大的支持。
这一个行为已经让学生感到欣喜若狂,已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上学习就是一种乐趣。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对那些不能答出自己心中答案的对话,进行一些负面的评价和点评,那可想而知,今后学生就不会在阅读理解与分享交流这一块再做更多努力了。
惊悚。可能哪一种角色我自己都扮演过。
尝试着做一个“接球”高手。在课堂上,让我们善于倾听,陶醉于“接球”的状态,那就是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8篇)04-23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2-1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21
关于《静悄悄的革命》的读后感12-18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15篇)05-27
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07-27
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作文03-29
悄悄的提醒09-30
悄悄的近义词什么03-24